江蘇省常熟市商城小學 戴 瑜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心中始終裝著學生,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這既對思政課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我們如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提供了基本遵循。2019 年秋季開始使用的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教材作為一本法治專冊,它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本位,側重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法治素養(yǎng),要有傳道情懷。那么,如何讓枯燥的法律知識變得鮮活起來,讓法治課堂成為“有溫度”的課堂呢?我試著從兒童立場出發(fā),結合法治專冊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小學階段,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yǎng)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guī)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師潛意識里有“生活課堂”的理念,要從兒童感興趣的內容出發(fā),充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生活故事來組織教學,關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
法治專冊的政治性、理論性較強,教師要善于把“生活”引進課堂,重視關注學生當下的生活。例如:我在執(zhí)教《道德與法治》六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課時,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重要載體,針對法律與生活的關系,在教學上,選取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比較密切的案例,把法律“生活化、具體化”。在一組法治教育宣傳廣告導入之后,我讓學生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到底哪些地方有法律呢?我們來看這些生活場景,找找法律的影子?!苯又鍪疽唤M圖片:早上,父母送我上學;馬路上行人車輛有序前進;我在學校認真聽講學習;休息日,我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生病了,父母送我去醫(yī)院看??;學校組織學生乘坐大巴去秋游。學生通過觀看圖片,有機聯(lián)系自己生活,直觀地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然后組織小組討論:生活中這些事情和法律有什么關系呢?學生結合生活經歷來進行交流,了解到了這些生活中的事情和法律的關系,也深刻認識到了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是實現(xiàn)活力高效課堂的源頭活水,巧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仍以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六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為例,“法律與生活”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難點是了解一些與我們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法律知識。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了看圖猜法律游戲,學生比較輕松地說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我又組織學生在課前調查自己家人及親戚的工作和生活中還涉及哪些法律,學生通過匯報交流,了解到原來還有食品安全法、建筑法、環(huán)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深化認知,不僅初步感知到了生活中的各種法律,更感受到法律無處不在。
除了兒童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還有很多真實的生活故事也是很好的課程資源。比如:我在執(zhí)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時,先引導學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知道法律保障我們的基本權利,再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出示發(fā)生在身邊的故事:鄰居裝修事件、父母私拆信件,最后通過課堂討論深化認識,了解行使自己權利的同時侵犯了他人合法權利的行為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也讓學生知道當我們的合法權利被侵犯時,應該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不可以侵犯自己的合法權利,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公民的基本權利受法律保護。這也是對所學知識的一個鞏固和再認識。
所以,我們在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學生生活資源的同時,也要用好生活資源,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法治意識,提升他們的生活能力。
改革創(chuàng)新是時代精神,也是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活力源泉。道德與法治課不是簡單的政治宣傳,也不是枯燥的道德說教,基于兒童立場,應更多地關注兒童身心發(fā)展特征,用符合兒童年齡特點的方式和語言來開展。因此,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從兒童感興趣的形式出發(fā),積極采用探究式、案例式、體驗式、互動式等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運用好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融入其中、置身其中。
小學生思維活躍,朝氣蓬勃,對世界充滿好奇,而六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趯W生學情,我在設計《憲法是根本法》一課教學中,一方面引導學生充分閱讀教材上現(xiàn)有的內容,另一方面用好憲法文本這一重要的資源,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憲法資料,使學生帶著認識進入課堂。在課堂結束時注意向課后延伸,請學生進一步閱讀憲法原文,了解憲法內容,并把學習內容帶給家人和朋友,做一個積極的憲法小宣傳員,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憲法的責任意識。
情境化教學,能點燃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認知,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教育和完善。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話題,當我們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我們該怎么做呢?然后出示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有話講,使學生切實認識到應該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不是說空話,單純地說道理。這樣,不僅提升了認知,獲得了體驗,還給予了生活智慧的指導。
本課程中的法治教育是一種公民素養(yǎng)教育,而非法律專業(yè)教育。法律觀念與法律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就是第一位的,法律知識的學習是第二位的。如《公民意味著什么》一課關于認識居民身份證的學習中,我設計了行為辨析的活動:先出示一張出了車站,火車票隨地亂扔的圖片,然后讓學生來思考:你覺得這樣的做法對嗎?為什么?在辨析中給學生滲透法制教育,讓他們意識到身份證的重要性,要妥善保管好身份證,不能輕易借給別人,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法治意識、防范意識。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fā)現(xiàn)者?!敝挥凶寣W生在實踐中探究,法治教學才不會囿于抽象、膚淺,才會觸動學生靈魂,使其真正有所獲得。如《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中,在了解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后,我創(chuàng)設了模擬小法官,請學生來實踐演練:你會用哪部法律幫助他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鼓勵學生使用剛學的公民權利的知識,學會使用“法言法語”。學生在探究中也能由人推己,將案例知識遷移到自身,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基本權利有沒有被侵犯。
“有溫度”的課堂里還要有學生的參與,有動態(tài)的生成,能激發(fā)思想的火花,有心靈的共鳴,學生能在這里認識世界、體驗生活、享受成長。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對話,捕捉課堂中點點滴滴的生成,挖掘學生的成長資源,使學生有所觸動、有所感悟、有所提升。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始終從兒童立場出發(fā),在組織教學時不僅要善于運用教材范例來引導學生學習,還要用好教材,挖掘“活性因子”,與兒童生活融合,更要激活教學活動,關注法律教育背后的道德精神的滲透,真正做到德潤心靈,法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