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依(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00)
傳統(tǒng)文化一定是一種文明演化聚集合成的,它的內(nèi)容可以是物質(zhì)的或著精神上的,它的形式可以是各式各樣,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一般是要在這個世界存在上百年以上,一代代的相傳,具有那個時期社會發(fā)展的縮影,為什么舞蹈與文化可以并肩前進了?筆者認為舞蹈藝術的表達是打開遠古文化的一扇窗,打開窗,迎面吹來的風就像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彷佛聞到了那時候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也看到了一個國家,一個群體文化的身體表征和其整體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每一件文物都蘊藏豐富多彩的信息,是古老文化的見證者,我們透過文物感受歷史,如漢代的石畫像、現(xiàn)如今我們很多高校都在學習漢唐的舞蹈,他是結合了中國古典舞 “圓”、“氣韻” 再從古老的文物上鉆研下來的,令我印像深刻的是《相和歌》舞蹈利用道具鼓盤,舞蹈的服裝①,中袖,展現(xiàn)出漢代人們舞姿的折腰楚秀,我們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叫孫穎先生,北京舞蹈學院漢代舞教授,漢代舞蹈的開拓者,漢代舞蹈的鼻祖,他用盡一生,研究了一輩子,做理論和實踐,從六百余古代漢像中舞動了起來,為中國舞蹈寫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為什么孫穎先生會創(chuàng)造出這些經(jīng)典永流傳的舞蹈作品,無疑是他對我們中國的漢代文化做了深刻的研究和調(diào)查,他探索古文物,因為先生告訴我們“舞蹈一定不是跳胳膊跳腿的事,舞蹈一定要文化的事”。我們今天去博物館看到的南陽漢畫像石頭上的舞姿,看到臨沂銀雀山8 號墓?jié)h代樂舞俑,還有新野漢畫磚上的長袖舞姿,除了這些石畫像以外,在玉器、陶瓷、銅器等等上面都有相印的小舞人在其中,也說明漢代全民參與舞蹈的場景,每宴飲必有舞,漢代人民都看得到,摸得著,也是那個時代盛行的文化產(chǎn)物,足以說明漢人是以舞表意,以舞為樂。孫穎先生面對這么多文化的守望,心中熱血澎湃,滿腔熱情將這些國寶活靈活現(xiàn)的再現(xiàn)一次,每次的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都非常經(jīng)典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完美的呈現(xiàn)出來,帶領我們領略了漢代人的文化。從《相和歌》的舞姿來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動作都像是復現(xiàn)了漢代時期,我們從側(cè)面了解到漢代的工匠不但善于典型動作,而且還抓住了 “纖腰長袖” 并且刻畫出舞者們在 “動” 的那一霎那。舞者們跳起舞來,腳不離鼓,鼓不離人,其中有一段一人用一個鼓起舞和一人三鼓的表演,都突出了漢代人民的個性和舞者的氣韻。舞者揮灑著長袖,由楚人空中優(yōu)美的弧線中來,腳踏盤子與鼓,舞姿優(yōu)美大方輕巧如腳踏云霄飛車一樣在空中遨游,這種集輕柔之美與氣勢之美,彰顯蓬勃旺盛的生命的舞蹈形式重現(xiàn)舞臺,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漢代人的美停留在我們的心中。②
在最近一檔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中,節(jié)目利用時光倒流的時間和空間方式,把前世的文物和今世的守護者們來一起表達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者某個人物等等。此次展演的文物如:宛如等邊三角形,共有七件,它定位離舞者的空間,打開了漢代人心中的宇宙觀,排成北斗七星狀,來實現(xiàn)在天上舞蹈的想象,這就是東漢的七盤舞畫像磚。發(fā)現(xiàn)文物時雖然在四川,③但是整個黃河流域都有它的足跡,他的聲響可通天地人和,它是鼓,從中原的鏗鏘鼓點中來,體如游龍,袖如素睨,有著長袖飄舞的身影,這是與北方文化最直接的交融與碰撞。有學者認為它是漢人心中的日月,時而此起彼伏,時而急切如雨,節(jié)目組邀請了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副主任鄭璐帶著她的學生表演的舞蹈《相和歌》舞者踏盤,或踏鼓而舞,當鼓和盤的數(shù)量不一樣時,舞者和舞名會有變化的文化。在節(jié)目中,她這樣說道:“舞蹈是在表達文化的氣韻和漢代的文化力量還有有空間的”,漢唐舞蹈創(chuàng)始人孫穎老師,不斷的在告訴我們,中國古典舞一定不是看上去美就足夠了,更重要是中國古典舞一定要體現(xiàn)中國歷史文化的氣象和文化的氣韻,就好比在漢畫像磚上,為什么會有七個盤子,倆個鼓?孫穎老師告訴學生:“七個盤好比天上的北斗七星,倆個鼓分別代替著太陽和月亮,這就是漢代的天地觀和宇宙觀”。漢代的人認為,既然我們上不了天,我們就把日月星辰踩在腳下,飛舞而作歌,這就是大漢王朝的氣象,由此而知漢代的人踏在日月星辰上。漢代的人是宇宙的兒女,那么《相和歌》呈現(xiàn)出來的氣質(zhì)就一定不是小家碧玉,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漢代絕對是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國家發(fā)達,國庫強盛,同時在思想方面,他執(zhí)著與現(xiàn)實,有了自己的舞蹈風格。
不僅僅只是漢代的舞蹈,漢代的服裝也非常講究。此次前來展演前世傳奇的文化還有漢代捐衣彩繪木桶,發(fā)生在漢唐初年的吐魯番地區(qū),這些木偶是由當時一家達官貴人的女兒叫丫丫,跟著一位老婆婆學習手藝后來年事已高的老婆婆西去,丫丫不放心婆婆一人,于是便只做了這些木偶來陪伴婆婆。并給木偶制作了衣裳。經(jīng)過觀察這些制作的細節(jié),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從測量分析文物開始—畫圖—染色、—織造、—紙板、—裁剪、—縫紉,每一步都是和漢唐人民的對話,他們彩練飄飄,帶領我們回到那個自信包容的時代。其中,這些衣裳都是由植物來染料的,有紅花、茜草、蘇木,這些都是可以染成紅色,石榴皮和枝枝花的果實可以用來染黃色,藍草用來染藍色,與我們現(xiàn)代人穿的服裝很不一樣,我們現(xiàn)代人大部分都是化學燃料,古人用的植物染料是無毒無害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可以食用的食材以及中藥材,染出來的顏色非常的純真自然,經(jīng)久耐用,甚至還有防蟲和抗菌的作用,最關鍵的是,她能夠展示出中國傳統(tǒng)服裝色彩中的審美意象,而且非常的飄逸淡雅,不僅是老百姓可以穿,舞者穿上這樣的衣服,呈現(xiàn)出的效果那一定的輕柔飄逸,騰云駕霧,給舞蹈的服飾又增添了一次五彩斑斕的色彩,這段今生故事讓我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通過文物這條時空隧道找尋最初的樣貌,堅定我們未來的方向,現(xiàn)在也是一樣我們用前世的溫暖,今生亮眼!
漢代 “樂” 跟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 “樂” 不是一個意思,漢代 “樂” 指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結合,與我們今天單純的音樂截然不同。因此,漢代的 “音樂” 必然離不開舞蹈,④在早期的西周時期,就盛行于 “制禮作樂”,禮是一種制度、典章、制約,而 “樂” 是一種情感的表達,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語言,用禮來區(qū)分等級貴賤,用樂來和睦相處,保持社會有序的狀態(tài),由此可以見的 “樂” 在國家社會中的影響力。而 “樂” 的發(fā)生的原因卻不一樣,“樂” 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的藝術產(chǎn)物。因此,不同的情感,產(chǎn)生不同的聲音,如《相和歌》的題材選擇是還原當時漢代的盤鼓舞。盤鼓舞是漢代極為流行的舞蹈,無論男女都可以來參與舞蹈,其中根據(jù)考證不僅僅只有男女,還有不少少兒也參與了進來,它還有另一種表示的形式就是與歌舞相結合,舞者邊跳舞邊歌唱,在當時的漢代引起不少人圍觀,舞者們舞動著長袖要像飛車一樣旋轉(zhuǎn)。整體效果承續(xù)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整支樂舞據(jù)考察嚴謹,處處精心,剛?cè)岵?,歷久彌新。它的音樂是舞者踏盤而舞,那固然有一個切入點就是舞者們用腳踩在鼓上面發(fā)出的聲音,然后用袖子敲擊鼓發(fā)出的聲音,《相和歌》的編曲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從清唱再到清唱+ 幫唱,其中,運用歌詞 “子衿”,它是中國詩歌的一部詩歌總集,講述很想念自己的心上人,如一天不見,就如隔三秋。也可以看出這支舞也表現(xiàn)了女子的溫婉與秀麗,用音樂清唱出來。所有音樂的前半段是清脆的鼓點慢慢展開序幕,聲音沿著鼓的一面,再到鼓的中間,一遍又一遍重復著節(jié)奏,在后半段有腳尖踢打鼓邊聲音,腳落地聲,腳摩擦鼓面的聲音,腳踩鼓面的聲音,配合著手部動作甩袖子的。
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一項重要的國家財產(chǎn),我們根據(jù)文化去探索漢代的文學、藝術、習俗、雕塑作品等等,而后再用舞蹈藝術的手法來還原漢代的生機勃勃⑤,作品《銅雀伎》舞劇是一個舞蹈段落,從中可以看到漢代精神的 “豁達大度,包羅萬象” 的博大胸懷,看到了流言轉(zhuǎn)載的漢畫像們、木傭們原來都能傳播聲音,只有我們用心感受他們說的 “語言”,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素麗在漢代,精神在當下,必將綻放在未來!
注釋:
① 袁禾. 舞蹈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7.
② [ 主要責任者不詳]. 國維戲曲論文集. 唐宋大曲考[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155.
③ 李有榮. 漢畫像的音樂學研究[M]. 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73.
④ 張震. 張衡詩文集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57.
⑤ 王維.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