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鐵一中學 曾麗秋 星海音樂學院 林松源
“身體打擊樂”是指“以拍打身體部位體驗音樂作品的節(jié)拍——節(jié)奏、速度——情緒等音樂元素”,就是敲擊身體的一種模仿打擊樂行為。身體打擊樂將身體作為一種打擊樂器,其學習和訓練必須是涉及音樂技能和音樂素養(yǎng)各個要素,而這一切都透過身體動作這一載體來完成。借助身體打擊樂建構學生的多聲部聽覺與意識,同時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素養(yǎng)和能力,這一學習過程不再是簡單的復制、記憶、理解和掌握,而是以知識與技能為媒介,師生在與“身體”的對話互動關系中,生成各自的意義,成為一種創(chuàng)生新的課堂文化的學習共同體。那么,在身體打擊樂的訓練中,如何體現(xiàn)多聲部音樂的思維?
由兩個以上的聲部,通過一定的組合原則所構成的織體為多聲部織體,用多聲部織體所建構的音樂作品則稱為多聲部音樂,多聲部音樂主要有主調型、復調型和支聲型三種,這三種織體類型的音樂在中西方音樂中均為常見。在身體打擊樂的訓練中,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類型比較常用并易于設計,支聲音樂的特點更多在音高方面體現(xiàn),在設計練習上難度較大,此次本文所呈現(xiàn)的范例以主調和復調音樂類型為主。
身體打擊樂最常見的坐姿就是坐在沒有靠背的椅子,根據身高優(yōu)化座椅高度,盡量使腳板完全落地,小腿與大腿之間形成直角。固定的位置和空間距離,有利于做更多的實踐活動,比如跳躍或旋轉方向。在開始身體打擊樂活動時,通常會做熱身運動。例如拍手、捻指、胸腔、臀部、大腿、跺腳等,下一步還可以腳踩著節(jié)奏,改變雙手的動作,甚至旋轉,這樣的預熱活動,促進了身體血液的循環(huán)并易于增加幸福感。
身體可以有無限種可能發(fā)出的聲音,為了開發(fā)更多的可能性,要制定一系列有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單一運動技巧和游戲技巧,然后通過練習師生結合音樂的表達形成各種聲音組合,師生在活動中變成了充滿成就感的創(chuàng)作者。
根據身體不同部位產生的音色特點和音高,跺腳、胸腔、拍臀等常用來做低音音效,拍肩、腹部、拍腿等作為中音效果,而捻指、拍臉、拍嘴以及多種拍手的音色都能產生一定亮度,作為高音。
1.基于主調音樂思維的身體打擊樂設計原則與實例
主調音樂,是以一條旋律為主要樂思,而其他部分通常作為和聲因素處于服從、陪襯、協(xié)作的地位。在設計主調音樂類型的身體打擊樂練習時,應加入演唱旋律,而打擊樂部分則更加突出其伴奏烘托作業(yè),應更多的采用相對固定的節(jié)奏型。
譜例1.
譜例1中,身體打擊樂部分的設計是一個固定的節(jié)奏音型,該音型由跺腳、拍手和捻指構成,其中跺腳為低聲部,拍手為中聲部,捻指為高聲部。該音型從節(jié)奏型上看十分簡單,但由于在設計中關注了多聲思維的觀念,其音響層次卻顯得較為豐富,與《茉莉花》的旋律配合十分協(xié)調,起到了伴奏和烘托的作用,具有典型的主調音樂類型。
2.基于復調音樂思維的身體打擊樂設計原則與實例
由幾條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曲調組成織體類型的音樂為復調音樂。其中各曲調之間沒有主次之分且彼此形成對比或補充,復調音樂可分為模仿式和對比式兩種。模仿式復調又可細分為自由模仿和卡農式模仿,卡農式是一種跟隨前句自始至終不間斷模仿的多聲部音樂。 而曲調之間在音高、節(jié)奏等方面具有高低、疏密等對比關系多聲部音樂稱為對比式復調。
譜例2.
譜例2就是一首身體打擊樂的“卡農”練習,選擇有趣而又富有挑戰(zhàn)的材料可以使參與者在空間的聽覺和視覺中獲得深刻的體驗。例如以上的練習,可以先由兩聲部相隔兩小節(jié)的卡農,到三聲部相隔1小節(jié),再到相隔兩拍四聲部的卡農,最明顯的變化是學生的專注力在情不自禁中加強,往往會在熟練后開始關注縱向聽覺。教師哼唱4/4拍的旋律疊加進來,再鼓勵學生演唱自己熟悉的4/4拍歌曲,從作品結構出發(fā),可以將前面所練習的兩部、三部、四部來表現(xiàn)作品的段落。肢體動作在感知節(jié)奏和內心聽覺的同時,形成內心樂感。
譜例3.
譜例3是名為3579的練習,運用模仿性復調的織體作為混合拍子的入門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譜例中顯示為3/8/、5/8、7/8和9/8的節(jié)拍特點,若每小節(jié)增加一拍的休止符,便成為偶數拍數的訓練,可以為許多不同節(jié)拍的音樂作品伴奏。根據不同的節(jié)拍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多聲部組合,例如,當拍子是偶數拍數時,一個聲部為3+3+7,另一聲部為5+9,便可發(fā)現(xiàn)兩聲部每一回合都為同時結束,共同為16拍,規(guī)整4/4拍的歌曲往往4小節(jié)為一樂段,學生體
驗理解后,會設計出更多的節(jié)奏組合,在合作探究后的成果展示便是多聲部的檢驗,在空間的立體聽覺中完善音樂性的層次設計。這樣的入門學習,容易將學生帶入情境,很快理解了單拍子與復拍子的特點,并能融合創(chuàng)編,在活動中節(jié)奏的強弱起伏。
譜例4.
譜例4與譜例1均以《茉莉花》主題為旋律,但在身體打擊樂的設計上理念卻不同,譜例1是采用相對固定的音型為伴奏,體現(xiàn)了主調音樂的特點。而在譜例4中,身體打擊樂部分的音型隨著旋律的變化而變化,孤立看來是一條具有隱形旋律的節(jié)奏,從縱向上看,它除了本身在高中低音區(qū)的安排上具有平衡協(xié)調的特點之外,還與旋律聲部之間構成節(jié)奏的對位關系,在疏密之間形成有規(guī)律的互動,形成了此起彼伏的呼應,使音樂更具流動性,體現(xiàn)了復調音樂中對位手法特征。
在身體打擊樂訓練中融入多聲思維的實踐要根據音樂的特點來設計具體的練習,所呈現(xiàn)的作品也因人而異。以上實例并非多聲部思維訓練的全部,只是作為觀念層面的印證。更重要的是,在訓練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使訓練更具系統(tǒng)性,如此方能達到最佳的訓練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