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清
(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在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視“知識傳輸”高于“涉身體驗”,將學習活動作為活躍課堂氣氛、迎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花架子,學生的身心處于分離狀態(tài)?!熬呱碚J知”理論注重身心合一,關照學生的身體在認知中的主體地位,厘清身體與學習的關系,向傳統(tǒng)認知觀發(fā)起挑戰(zhàn)。本研究嘗試探索“具身認知”理論在小學中年級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期為改進教師教學,提升學生言語品質提供參考。
“具身認知”目前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但第二代認知科學(“具身認知”科學)的核心觀點是:人們以體驗觀察的方式理解、認識世界,心智與身體經(jīng)驗密不可分[1]。“具身認知”理論將身體納入認知過程之中,并將認知歸結為身、心、境三者和諧統(tǒng)一的結果,摒棄了“離身”認知觀主張的認知只依賴于大腦和思維,其提倡的是一種新的認知方式。
所謂身心一體,強調的是身體和認知是統(tǒng)一的:心智在身體中,身體在心智中;心智是身體化的心智,身體是心智化的身體。認知依靠主體的各種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則是身體借助感知覺和運動覺等多維感官獲得的。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身體的認知功能,除了要通過身體去認知事物和理解事物,還要獲得情感和感受?!熬呱碚J知”理論所提倡的認知方式中,包含帶有情感的身體經(jīng)歷和活動,這便是體驗。體驗是“具身認知”的一部分。在“具身認知”觀中,認知的過程不是既定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生成的。
“具身認知”理論將學習看作人與外界環(huán)境交互的過程,學習是一種“嵌入”身體和環(huán)境的活動,嵌入環(huán)境意味著知識產(chǎn)生于情境,任何知識都是具體、依賴于情境的。認知過程離不開身體,而身體感知受環(huán)境的影響,環(huán)境又制約著認知。
小學中年級學生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保持了對語言學習的敏感度,但存在困難。筆者發(fā)現(xiàn),在“具身認知”理論指導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學得有興趣、有效果。
在“具身認知”觀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是一種手腦共用、做思共生的學習活動?!白觥笔峭怙@行為,是具身體驗,源于對文字的思考又能促進思考;“思”是內隱的心理活動,是抽象的思維,指導著“做”,又受“做”的影響。認知主體的身體活動對心智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在語言學習中,身體通過感知覺、運動覺等多種感官感知特定語言所表達的客觀世界,從而形成認知主體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進一步刺激認知主體理解符號表征的意義以及背后的內涵,達到活化語言的效果。
在執(zhí)教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燕子》一課時,教師通過讓學生做“斜飛”和“沾”的動作引導學生體會燕子飛得輕盈的特點,讓學生的身體動起來,語言學習活起來。
師:“斜飛”是什么感覺?請同學們起立,張開雙臂,老師讀,你們來當小燕子,學著小燕子斜飛。
生做動作。
師:這樣飛,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到身子很輕盈,小燕子一定飛得很輕巧、很快。
生2:斜著身子飛,姿勢很獨特、很美麗!
生3:斜飛的難度挺大的,重心不穩(wěn)有可能掉下來,小燕子能“斜飛于曠亮無比的天空”,飛行技術真高超!
學生借助具身性活動,通過做動作去體驗燕子飛得輕盈、飛得快、飛得美,去重現(xiàn)生活中模糊的記憶,還原真實的場景,甚至去打通多種覺知。 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豐富了兩個詞語的意涵,讀懂了語言背后深藏的情感,真正將文字儲存在自己的語言庫中。
“具身認知”理論視角下的課堂應該是動態(tài)生成的,教師要少教授一些預設性的知識,多提供給學生一些身體參與機會,要善于捕捉學生在活動中新的體驗、感受,讓學生在積極的探索、研究中實現(xiàn)思維進階,從而提升言語品質。
筆者在執(zhí)教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時,結合課后習題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設計了一個語文學習活動——挑戰(zhàn)微劇場,請學生在小組中演一演這個故事。匯報展示時,筆者分別采訪“王戎”扮演者和“諸小兒”扮演者作為“當事人”的內心想法。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文本的再加工,從而內化了語言。在這時,一位學生舉手,他的發(fā)言將大家的思維轉到另一個方向。
生: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不能一味模仿王戎的做法。我們小區(qū)小道旁有幾棵杏樹,杏子熟時我想去摘幾個嘗嘗,但媽媽總是不同意,她說那是物業(yè)阿姨種的,如果大家都去摘,阿姨就什么收獲也沒有了,到了杏子成熟的季節(jié),樹上結滿了杏,阿姨摘下來,會分給大家吃,它又酸又甜,特別好吃。
當他講到這里,筆者調整原有的學習活動,請大家就新的問題展開辯論:“道旁李樹多子折枝,摘下來的李子一定是苦的嗎?”學生展開激烈的辯論后,筆者順勢引導:“我們并非一定要在‘道旁李樹多子折枝’時模仿王戎的做法,而是要……”學生接得很快:“學習王戎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品質。”“遇到事情不能盲目跟從,要有自己的判斷。”
第一個舉手的學生的發(fā)言是課前沒有預設到的,學生講得的確有道理,課堂上遇到這樣的情況是一味否定,抑或置之不理,還是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內容,以適應學生學習的變化?答案當然是后者。在新的認知困境中,通過再活動、再研究,使學生獲得新的認知體驗,他們懂得“道旁苦李”的內涵,贊賞王戎細心觀察、積極動腦,實現(xiàn)了思維從“淺層”到“深度”的進階,進而促進了自身語言的發(fā)展。
在“具身認知”理論中,認知、身體、環(huán)境是一體的,認知的過程、內容、方式與身體密切相關,而身體是處于環(huán)境中的,因此認知同樣要擴展至身體所處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了學生怎樣學。一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聲音、圖片、教師語言等方式渲染氣氛,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帶入和課文相關的閱讀情境,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無關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的干擾;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和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情境,形成語言交際互動場,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言學習情境中。
“具身認知”是打通學生語言學習的通道,是開啟學生語文學習的密鑰,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助推器。在“具身認知”理論視角下的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多維感官,促使其在實踐中活化語言;要努力打造動態(tài)課堂,幫助其在探索中進階思維;要巧妙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推動其在交際中開展言語實踐。將“具身認知”理論應用于小學中年級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身心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