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大學新課程觀的制度困境及其對策

2020-11-25 03:59:24朱松華張穎
科教導刊 2020年36期
關鍵詞:人本主義

朱松華 張穎

摘 要 公共必修課程比重過高使得大學難以降低課程總學時,也使得學生缺乏學習選擇權,失去學習主體性,影響了新課程觀的實施。要克服這種制度困境,一要進一步擴大高校的課程設置自主權,加強高校的自主辦學責任;二要高校運用好課程設置自主權,建立符合人才培養(yǎng)根本標準的校本課程體系。

關鍵詞 新課程觀 公共課程 課程設置自主權 人本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12

Abstract The proportion of public compulsory courses is too high,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universities to reduce the total course hours, and also makes students lack the right of learning options and lose the subjectivity of learning, which aff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institutional dilemma, firstly, we should further expand the autonomy of curriculum setting and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running a school; second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autonomy of curriculum setting and establish 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basic standards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concept; public courses; curriculum autonomy; humanism

課程是學校開展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媒介,也是實施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藍圖,學校教書育人以課程設置為依托,在學校教育中處于不可或缺的中心地位。課程觀作為大學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不僅會對學科專業(yè)設置和內容知識組織產生影響,更對老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學校要培養(yǎng)什么樣素養(yǎng)的學生的問題有重要影響。課程觀的好壞和實施效果直接關系到高校教學質量。因此,深入探討我國大學課程設置中的課程觀問題,對于大學加強一流本科教育,培養(yǎng)一流人才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1 新課程觀的內涵

新課程觀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產生,是基于人本主義教育哲學和心理學的一種課程觀念,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羅杰斯(C.R.Rogers)、馬斯洛(A.Maslow)等。新課程觀的主要理念有:一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的課程目標。重視學生情感、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的發(fā)展,將學生理想和價值取向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空間發(fā)揮自身潛能;二是“適應切”的課程內容,新課程觀強調課程在內容選擇上要以促進學生個人自我實現(xiàn)為目的,用“以學生為中心”代替?zhèn)鹘y(tǒng)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觀念;三是“非指導性”的課程實施,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起到輔助和指導作用,讓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需求個性化的選擇目標、內容和方法,促進學生自主獨立學習,自我評價學習成果,老師成為學習的促進者。[1]

新課程觀是相對于傳統(tǒng)課程觀而言的。兩者的主要區(qū)別是傳統(tǒng)課程觀是以“教”為中心,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課程、教師和教材”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始終處于教學中心地位;而新課程觀則有所不同,它更強調將“學”作為中心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學生、學習和學習過程”變成課程學習的三大要素,在組織教學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新課程觀的提出引發(fā)了美國本科教育的全面變革,并隨后影響到世界其它地區(qū)的高校,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具體來說,本科教育的教學管理、教育教學方法等處處都滲透著新課程觀的深刻影響。一是選修課程的比例得到了加大。美英等國高校的選修課的比例一般都在總課程學習的1/3以上,甚至有的已達到總課程的1/2。[2]選修課程的增加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需要,讓學生根據(jù)興趣愛好和潛能自由靈活的選擇學習領域和學習內容,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同時,因為選擇的課程符合學生的需要,更能發(fā)揮其學習主體性和積極性。二是課程類型更加豐富。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之外,增加了研討、討論、工作坊、會診、工作室、個人學習、研究等課程類型。[3]關于新課程類型的學分規(guī)定也保障了新課程類型的有效實施,如加州大學規(guī)定:講座、研討、討論、工作坊等1學分等于每周1小時課堂學習加上不少于每周2小時的課外學習;個人學習、研究、課外閱讀等,1學分等于每周3小時的課外學習或其他準備工作時間。[3]豐富的課程類型、科學的學分規(guī)定更有利于教師和學生采取啟發(fā)式、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共同學習,讓學生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更高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fā)學生合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開發(fā)。

總之,新課程觀以促進學生自我實現(xiàn)為目標,賦予學生學習選擇權,保障了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式學習,促進培養(yǎng)一流人才,實現(xiàn)一流本科教育,新課程觀是現(xiàn)代高校教育的重要指導理念。

2 我國大學實施新課程觀的制度困境

2018年我國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文件指出要不斷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健全學分制度,擴大學生學習選擇權、激發(fā)學生學習主體性,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改革,推進小班教學、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等等,這些都充分彰顯了新課程觀的內容精髓,為我國高等教育在新時代創(chuàng)建一流本科教育指明了方向。

實施新課程觀需要創(chuàng)造有利于新課程觀的環(huán)境,讓大學具有課程設置自主權。自足的課程設置權是大學自主辦學、特色辦學的基礎保障。綜觀美英等國一流高校的發(fā)展歷程,課程設置無不是大學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所在。例如,哈佛大學的“自由選修制”“集中與分配制”、通識教育改革(《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等,芝加哥大學的“永恒主義教育”等。自足的課程設置權可以保障學校根據(jù)時代需要和學生需求及時調整課程安排,讓學生和學校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但我國高等教育目前還存在著一些不利于新課程觀改革的問題。例如,課程門數(shù)多、課程學時總量較大、必須課程占比較高而選修課程占比較少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政府與高校的關系上,目前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自主權還比較弱,學校對課程設置也不夠重視,將學習重點放在必修課上,忽略了選修課在挖掘學生潛能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導致新課程觀不能真正落實,在提高辦學質量方面沒能發(fā)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大學的管理者和辦學者是政府部門,各個大學專業(yè)課程安排、課程設置乃至教材選擇都由上級行政部門統(tǒng)一計劃,學校需要按照政府部門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目標。而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自主辦學權不斷擴大,各個高??梢蚤_展自主辦學,但是在關于大學自主權的認識上,各個學校還處于初級階段,課程設置權也處于不顯眼的地位,沒能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其中在公共課的設置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國家政府部門會以高校政策文件的方式規(guī)定開設必修公共課,并且這些課程占比較高,課時量較大,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大學的辦學,學校自主選擇和支配的課時量被積壓,新課程觀無法展現(xiàn)優(yōu)勢。

缺乏自足的課程設置自主權在兩個方面影響了我國大學新課程觀的實施。一是公共必修課程比重過高使大學的課程門數(shù)、課程學時總量居高不下,使得新課程觀的實施缺乏必要的課程學時。我國大學本科生課程總量平均在70門左右;而美國和歐洲的大學課程總量分別為40門和36門。[3]這樣的課程設置難以使大學降低課程總學時,既無法留給教師足夠的時間去實施新課程類型的教學改革,也無法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獨立思考、主動學習。二是公共必修課程的統(tǒng)一必修性,使得學生缺乏學習選擇權,進而失去學習主體性。必修課程在大學課程總量中占比較高。有研究指出,由政府政策和制度直接或間接規(guī)定設置的公共課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比重約占 1/3。[4]應該說開設公共課程的初衷是毋庸置疑的,部分公共課程如政治理論課還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高等教育的本質規(guī)定,但因部分課程內容陳舊、一些教師灌輸教學,學生難以激發(fā)學習主體性,難以獲得個性化的發(fā)展。

3 制度困境的對策

要突破大學課程設置自主權不自足的制度困境,創(chuàng)造有利于新課程觀實施的環(huán)境,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進一步擴大高校的課程設置自主權,切實落實高校自主辦學。為進一步擴大高校的課程設置自主權,實現(xiàn)新課程觀在高校中的指導作用,要調整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政府主要對高等教育進行宏觀調控,指導高校堅持辦學的正確政治方向、落實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任務和根本標準,提出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素質和總體要求,監(jiān)督、評估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等。宏觀調控應減少統(tǒng)一性要求,尊重高校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發(fā)展需求,鼓勵高校切實運用好自主辦學權利、課程設置自主權,最大限度地辦出特色。高校要明確權利與責任的統(tǒng)一關系,充分承擔起辦學責任,強化和完善高校的自我約束機制,落實好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任務和根本標準,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高校要運用好課程設置自主權,建立符合人才培養(yǎng)根本標準的校本課程體系。高校應當從自身辦學定位出發(fā),以擴大學生學習選擇權、激發(fā)學習主體性為導向,對照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標準,建立特色鮮明的校本課程體系。建立完善的通識課程體系,在通識課程體系中融入人才培養(yǎng)的素質要求,讓學生在文化傳承、文明對話等課程模塊中形成通識基礎和人格修養(yǎng)。根據(jù)專業(yè)的不同特點,把計算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公共課程的內容納入專業(yè)課程中,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把專業(yè)課程建設為全面培養(yǎng)學生素質、能力的陣地。利用好公共課程釋放的學時,豐富課程類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增加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指導,在指導中發(fā)揮教師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在師生密切互動中實現(xiàn)人才品格、素養(yǎng)、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

基金項目:2017年蘇州科技大學“商科類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研究與實踐”(編號:621740020);2020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新時代高?!畬I(yè)+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研究”(編號:2020SJA1400)

參考文獻

[1] 肖慶順.羅杰斯人本主義課程觀概說[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83-86.

[2] 張忠華.關于大學課程設置的三個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11(06):30-34.

[3] 胡娟,祝賀,秦冠英.本科教育到底需要多長學習時間——本科生學分學習量的國際比較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6,14(01):87-92.

[4] 別敦榮,李家新.我國高校公共課設置及其改革策略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12):18-26.

猜你喜歡
人本主義
深化教研模式改革的初中英語學科人本主義集智教研實踐范式
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觀對項目化學習的發(fā)展意義
教育家(2022年19期)2022-05-13 14:54:43
弗洛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的啟蒙價值*
心理學報(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人本主義研究綜述
人本主義視域下的城市環(huán)境污染與治理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實踐與探索
中國市場(2016年31期)2016-12-19 08:42:47
對待中職學生的人本主義教育觀
考試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57:06
也論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人本主義路徑——兼與董濤博士商榷
知識產權(2016年10期)2016-08-21 12:41:14
農村發(fā)展需向城市化“借力”
人民論壇(2016年18期)2016-07-12 10:38:42
阿瑟·韋利中國古詩英譯中的“人本主義”透視
五河县| 遵化市| 定安县| 尼玛县| 奎屯市| 保山市| 金堂县| 武城县| 枝江市| 错那县| 莱州市| 河源市| 和田市| 海安县| 玉林市| 万宁市| 新化县| 揭东县| 垫江县| 民乐县| 温宿县| 轮台县| 敦化市| 榆树市| 连南| 信丰县| 闽侯县| 于田县| 临沭县| 聂拉木县| 玉龙| 沙洋县| 邯郸市| 荆门市| 聂荣县| 金溪县| 松桃| 文成县| 齐河县| 寿宁县|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