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權是民法上的一項重要權利,是以生命安全維持權為內容的一項獨立人格權。生命權是一項以生命安全維持權為內容的民事權利,生命權的至高無上性、固有性和社會性決定了生命權不具有積極支配的權能。同時,生命權的重要地位要求生命權的救濟方式必須是是多樣的和有效的。當生命權遭受不法侵害之時或者存在不法侵害之虞,權利主體可以積極的采取防衛(wèi)手段,例如采取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之私力救濟。在生命權遭受侵害導致主體生命滅失的情形下,受害人近親屬可以主張賠償請求,此時賠償旨在彌補進近親屬的逸失利益。
關鍵詞:生命權;獨立人格權;死亡損害賠償
一、生命權性質之探討
我國《民法通則》第98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鄙】禉鄬嵸|上是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的總稱,即包括了生命權。就生命權而言,雖然眾多學者對生命權的定義有許多的爭論,但目前存在被比較廣泛認可的定義:自然人人身不受傷害和殺害且被保護免遭傷害或者傷害的權利,取得維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護的物質必須的權利。但是,生命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權利,而生命權是自然人最基本的權利之一,是不能被任意侵害和剝奪的,其是否能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存在于民法的權利體系中 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
(一)非權利說
該學說的代表學者龍顯銘指出:“有權利就有救濟”是法律不可動搖的座右銘。若是沒有救濟方法,權利也就不存在。該觀點認為,由于生命的喪失,致使被侵權人的人格消滅,被侵權人也就無法親自主張其權利。因此得出結論認為生命并非權利,被侵權人因人格的消滅而無法親自主張其應當享有的請求權。
這一觀點并不能準確的解釋生命權的權利性質。生命權具有至高無上性,這一性質決定了生命權在人格權乃至整個民事權利體系中的最高地位。生命權是整個民法乃至整個法律體系保護的的首要任務,生命安全不僅僅是對自然人生命權的維護,而且是對整個社會秩序的有力保護。生命權是自然人固有的權利,伴隨權利人終生,是一項專屬的權利。生命權的絕對性致使權利人以外的所有義務人都有著極高的不作為義務。生命權之非權利說存在以下的三個問題:1.雖然在生命權受侵害之后權利人主體資格滅失而無法自行主張救濟,但是如果將生命權界定為一項民事權利,可以明確生命權的排他性,促使義務人遵守不作為義務。同時,將生命權界定為權利能夠支持生命權人享有的諸多救濟方式,在生命權受到侵害之時或者受侵害之虞,權利人可以求救排除妨害以及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之私力救濟以維持生命權;2.在民法上,并不存在發(fā)生未遂的侵害生命權的情形,因此在生命權受到侵害之后,權利人在生命滅失的情況下當然無法自行主張救濟,但是生命權不能以是否獲得實際救濟(即以金錢作為救濟手段)作為判斷其是否為一項權利的標準。受害人在生命滅失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加害人賠償?shù)姆绞綖闄嗬颂峁┚葷岢鲑r償請求的主體往往是死者的近親屬;3.生命權彰顯生命的最高價值,自然人諸多權利的享受是以生命存在為基礎的,若是生命都不界定為一項權利,那么其他諸多權利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礎??梢?,不將生命權視為一項民事權利并不符合法律目的。給予生命至高無上保護,將其界定為一項民事權利是法律的必然要求。
(二)非獨立人格權說
該學說也被稱為身體權之一部分說,日本學者有認為生命權為身體權之一部分,認為生命依附于身體為身體權成立的要素。生命之保護當然包含于身體權的保護之中。鳩山秀夫指出,蓋所謂保護身體,乃謂白保護生活指身體,而使生命絕止,系侵害身體之最故也。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戴修瓚也持該觀點。這種主張實質上雖然承認生命權,但是認為其包含于身體權之內,因此不具有獨立人格權性質。
實際上這種觀點也是片面的,因為它并沒有合理的將生命權的權利性質表述出來。生命權是和身體權只是在形式上是一體的,實質上身體權和生命權是兩項獨立的權利,二者有以下的區(qū)別:1.生命權和身體權在主體資格上有差異。生命權承載了權利人的主體資格,身體權不具有這樣的性質,而身體權是主體資格的重要載體,但是并不能完全和主體資格等同起來;2.生命權和身體權的內容有區(qū)別。生命權維護的是自然人的生命安全,而身體權旨在維護自然人身體和其他器官組織正常和完整;3.生命權和身體權遭受侵害的結果不同,對身體權的侵害并不意味著生命權會有遭受侵害之虞。因為對身體權的侵害可以是片面的、部分的,此時可以通過救濟手段彌補乃至完全恢復,而生命權受到侵害的結果必然是主體資格的滅失,這種損失是不可挽回的;4.生命權和身體權的在提出賠償請求時的主體不同。生命權受侵害的結果導致權利人主體資格的滅失,此時權利人當然無法自行主張損害賠償請求,賠償請求只能由死者近親屬提出,而身體權受侵害之后并通常權利人能夠自行行使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因此,生命權并不是包含在身體權重的一項權利,而生命權有著自己獨立的權利體系。
(三)獨立人格權說
著名學者王利明教授指出,生命權具有至高無上性。生命權是主體資格的載體,這就決定了生命權在整個人格權甚至整個民事權利中的最高地位。一方面,生命權在民法中有著獨特的地位,甚至超越了一般民事權利的范疇,是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從人格權的角度看,生命權不僅僅是一項首要的人格權,而且還是各項人格權的基礎。無論是物質性人格權還是精神性人格權,都以生命權的存在為前提。整個民法乃至整個法律都要以保護生命權為首要任務,國家和法律的任務也可以歸結到生命安全利益的保護,因為對生命安全利益的保護不僅意味對自然人生命權的保護,而且也意味著維護了最基本的社會秩序。另一方面,生命權的保護機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預防機制,以維護生命權人的主體資格免遭滅失,第二部分是責任機制,旨在彌補矯正和受害人主體資格滅失后導致的社會利益的失衡。然而,在非權利說和身體一部分說中,并不將生命權作為一項獨立人格權,而只是概括的將權利人的生命權和權利人的近親屬的權利進行保護,因此也陷入了民法理論中的“死穴”,必然出現(xiàn)不可調和的邏輯上的矛盾,這兩種學說孤立地站在自己的邏輯上來否定生命權獨立的作為一項民法上的權利,無法解決生命權存在的實際問題,難以自圓其說,同時也無法完整的表述生命權的權利性質。
就前述三種觀點,將生命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能夠將生命權和生存權、健康權等人格權之間作出更好的界定。同時,在我國《民法通則》已經(jīng)確認了生命健康權,所以,生命權應為一項民法上的獨立人格權已為學者所公認。生命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有以下的好處:首先,有利于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確認生命權的首要意義,就在于用法律作為一種宣告以要表明生命權是法律中最高法益,從而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之思想,體現(xiàn)出生命權的至高無上的性質;其次,有利于構建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生命是公民從事一切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了生命權其他權利也無從談起。所以在確認了生命權后才能構建一個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同時也是維護了社會的基本秩序;最后,有利于強化對生命權的救濟,死者近親屬的賠償請求權是自然人生命權法律保護的必然延伸,而得出這一結論的前提就是要先承認受害人所享有的生命權。生命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極大地鞏固了其地位,更好的和其他部門法一起構筑了完整的權利保護體系。
總之,明確生命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極大地鞏固了其地位,更好的和其他部門法一起構筑了完整的生命權權利體系。
二、生命權之權能
目前在學界和實踐中,已經(jīng)普遍認可生命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此時,明確生命權的權能顯得十分重要。在生命權權能的問題上,爭論的焦點集中于生命權是否具有完全的支配權能和權利人能否自由支配生命利益。
(一)利益支配權的探討
生命權之利益支配權也被稱作生命利益可支配權,該觀點認為:個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處置自己的生命。同時,有學者認為:生命支配權的缺失將會造成生命權內容的缺失。自殺行為是一直是生命權是否包括利益支配權所爭論的的焦點。
自殺行為在外觀上支持了生命利益可以被權利人所支配,生命利益的支配是可行的。事實上自殺行為并不能支持生命權利益支配權的存在,原因有三點:1.生命權是權利人所固有的民事權利,因為并且不存在能夠等同于生命利益的任何其他利益,所以這一權利是不能通過轉讓或處分來創(chuàng)造其他的利益。生命的不可替代性也決定了任何形式的轉讓和處分生命利益都無法彌補生命權的損失,事實上各國的法律對支配生命權的行為往往持否認或者不予介入的態(tài)度;2.生命權的社會性使得生命權蘊含了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法律對生命權的保護折射出對整個社會秩序的保護。因此權利人在享有生命權的同時也背負了諸多的社會責任。生命權人有義務去維護與自己相關的社會責任和社會關系,權利人隨意處分自己的生命(自殺行為)會造成諸多的責任被推向社會,造成社會的負擔。由此可見,對生命利益支配并不符合生命權設立的初衷;3.從支配權的角度來看獻身行為,支配權應該是指無須他人同意而行為的一項權利,同時其絕對性也排斥他人的一切干涉。如果法律認可生命支配權的存在,據(jù)此會出現(xiàn)一個荒謬的現(xiàn)象:當一個人在阻止另一個人實施自殺行為的同時就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權??梢姡詺⑿袨榈拇嬖诓⒉荒艹蔀樯鼨喟錂嗟恼摀?jù)。
獻身行為是自殺行為的另一種表現(xiàn)方式,自古以來獻身行為是仁人義士追求的高尚行為,同時也被視為和一般的自殺行為截然不同的兩種行為。那么獻身行為是否可以脫離一般的自殺行為而單獨成為法律所支持的利益支配行為么 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獻身行為的性質本身就很難界定,無論是以權利主體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評判為標準,亦或是以社會公共輿論導向為評判標準,這兩者都有著各自的缺陷:1.在遵循權利人自身評判方式的情況下,如果權利人為了某些錯誤的或者違反法律的事實作為自己追求或者信仰并且為之“獻身”,如國際上極端分子的自殺式行為,若將此認定為獻身行為顯然是荒誕的;2.若將社會公眾輿論作為評判標準,在公眾評判當事人在某個“應當”獻身的情形下,當事人卻未作出獻身行為,此時當事人就獲得了來自公眾輿論的否定評價。若法律據(jù)此也同樣作出否定評價,顯然這種評價的方式違背了法律本身的意圖??梢?,獻身行為并沒有脫離自殺行為的本質,不能夠成為自殺行為以外的一項支持生命利益支配權存在的論據(jù),獻身行為就是一種自殺行為。
在現(xiàn)實中,自殺行為是現(xiàn)實存在的,法律無法回避這一問題。因此,法律針對這一事實往往采取了支持或者不支持以外的第三種態(tài)度:即不介入這一問題,將這一現(xiàn)象交由其他社會規(guī)范(如道德、習俗和輿論)進行調整。故而權利人對生命權的支配行為只是一種事實上的支配,并不是法律上的支配,這一事實行為并不能成為一項權利。因此,生命權并不具有積極支配的權能。
(二)生命安全維持權
不同的學者在定義生命權時雖然在文字表述上存在差異,但是實質上都將生命權解釋為“生命安全維持權”。生命安全維持權以性命維持和安全利益為基本內容,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維持生命的延續(xù)。權利人有權享受國家所提供的必要生存條件,并且保護生命權免受非法侵害導致主體資格滅失;2.自衛(wèi)權。權利人在遭受不法侵害之時能夠以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之私力救濟來維護自己的生命權;3.請求權。在發(fā)生危機生命的危險之時,權利人有權請求消除危險,保障自己的生命權免遭侵害。
著名學者孫鵬教授將生命安全維持權概括為兩項,首先是妨害防止權,其次是妨害排除權。從這兩項權利來看,二者在性質上更加接近于請求權。與之類似的是物權法之“物上請求權”。物權法上的“物上請求權”是為了維護權利人對物的支配狀態(tài)免遭侵權行為之虞,同時在侵權行為致使物的消滅、損傷之時,債權性質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為物權人所享有。然而,后者這種債權性質的請求權無法被生命權之維護請求權所囊括,生命權所蘊含的維持請求權和債權性質的賠償請求權也大相徑庭。因為人格利益作為生命權的客體已經(jīng)和生命權的主體資格成為一體,當生命喪失之時,權利人的主體資格也同時喪失,因此生命權人無法提出損害賠償?shù)恼埱蟆I踩S持是妨害防止權和妨害排除權的基礎,其目的是排除其他一切干涉,其中包含的生命安全維持請求權并不是部分學者所主張的“請求權”。生命安全維持權本身已經(jīng)包括了完整的保護和救濟方式(權利人可以通過請求侵權人排除妨害和停止侵害尋求救濟)。誠然,生命權受侵害后受害人能夠獲得的救濟實際上主要是金錢救濟,不過此時由于受害人的主體資格滅失,賠償請求權行使的主體往往是死者的近親屬,這種救濟方式是民法對生命權的二元保護機制,對此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有著詳細的論述。
總之,對生命權用公力進行救濟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私力救濟對生命權保護和尊重的重要性。排除妨害、停止侵害乃至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之私力救濟已經(jīng)重要的死亡賠償制度都是對生命權人的保護,體現(xiàn)了生命權的內涵,彰顯了生命權重要的特征,對保護自然人的主體資格的權益和尊嚴,維持社會關系秩序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總結
生命權權利性質的明確有利于維護自然人在社會工作生活中最基本的權利,使得整個社會的秩序井井有條,同時也讓社會生活中的民事主體能夠享受現(xiàn)代社會所應該享受其他更廣泛的權利,是法律發(fā)展的一大進步。生命權的權能不僅明確了民事權利主體在其生命權益上享有的權利,給了義務人限定了絕對的不作為義務,同時也對生命支配的方面做出了嚴格的限制,體現(xiàn)了生命權的至高無上性、社會性和固有性,無法隨意支配自己的生命利益是對權利人的親屬乃至整個國家社會的重要責任的體現(xiàn)。生命權的救濟方式表現(xiàn)出的多樣性體現(xiàn)出了法律對生命權極大力度的保護,這種保護無論從侵害行為未造成結果之時,還是從在生命權被侵害之后,都能維護生命權這一權利的尊嚴。不僅是對生命權人尊嚴的維護,同時也使得社會利益的損失得到了彌補。諸多方面都折射出了法律對生命權無上尊重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 龍顯銘.私法上人格權之保護[M].北京:中華書局,1948.[2] 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 楊立新.人身權法論[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4] 王利明,楊立新主編.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
[5] 石春玲.死亡賠償請求權基礎研究[J].法商研究,2005(01).
[6] 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
[7] 孫鵬.“同命”真該“同價” ———對死亡損害賠償?shù)拿穹ㄋ伎糩J].法學論壇,2007(02).
[8] 徐顯明.公民權利義務通論[M].群眾出版社,1991.
[9] 王利明,楊立新主編.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
[10] 孫鵬,徐銀波.我國死亡損害賠償?shù)牧⒄搶徦寂c制度完善[J].甘肅社會科學,2012(02).
作者簡介:薛仁杰(1992—),男,陜西榆林人,法律碩士(法學),研究方向:行政法學和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