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姍
(江西省南昌市朝陽新城第一幼兒園 江西 南昌 330000)
繪本教學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幼兒實施影響的過程,因此需要教師“有備而來”,在教學前注重對繪本進行深入的閱讀和理解。多角度分析可能存在的價值點。分析幼兒可能存在的閱讀障礙,確定可能存在的重難點等。
在繪本教學中,閱讀是一個積極的認知過程。在閱讀活動中,需要教師“承認幼兒具有評論能力,確立幼兒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理解和激發(fā)幼兒多元化的閱讀反應,為幼兒的文本意義建構提供支持”,教師應真正關心幼兒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反應,基于幼兒的反應進行提問,教師的角色不是一個“控制者”,而是幼兒閱讀活動的促進者。能夠為幼兒的順利閱讀“鋪路架橋”,為幼兒的有效閱讀“添柴加薪”,為幼兒學會閱讀“帶路引路”。但要真正成為幼兒閱讀活動的促進者,教師必須采取適宜的教育策略。
1.1 從主觀上尊重閱讀需要,相信閱讀能力。幼兒雖然不識字,但是他們能夠憑借畫面和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獨特的經(jīng)驗建構繪本所要表達的意義。教師只有相信和尊重幼兒的這種能力,才能放手讓幼兒閱讀,為幼兒創(chuàng)造自主閱讀的條件。
1.2 從客觀上運用造場策略,激發(fā)閱讀興趣。在活動的開始階段,教師要根據(jù)繪本封面幫助幼兒感受圖畫書的意境,達到情緒場上的和諧氛圍。教師使用“造場”策略介入活動,幫助幼兒及時感受繪本?!霸靾霾呗浴奔磩?chuàng)設一種與作品協(xié)調的帶有整體審美情境的教學情緒場,將一個幼兒群體的情緒始終保持在舒適的適度興奮水平范圍之內。
2.1 相信幼兒的閱讀能力。幼兒雖然不會文字,但是他們能夠憑借畫面和自己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獨特的經(jīng)驗建構繪本所要表達的意義。教師只有相信和尊重幼兒的這種能力,才能放手讓幼兒閱讀,為幼兒創(chuàng)造自主閱讀的條件。
2.2 給予幼兒充分的閱讀時間。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閱讀速度,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從容閱讀,讓幼兒“讀完書”,杜絕幼兒閱讀活動中的形式主義傾向。
3.1 把握介入退出,享受閱讀樂趣。教師使用何種策略,及時的介入或退出,幫助幼兒享受到自主閱讀的快樂呢?
例:《搖滾青蛙》——教師首先介入,引導幼兒觀察繪本畫面(不同顏色的青蛙)的細節(jié),討論并嘗試用繪本中的語言說一說畫面中相關的故事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選擇退出,讓幼兒自主閱讀故事后面的畫面(不同的顏料,五顏六色的青蛙)。接著教師又介入,幫助幼兒梳理和總結自主閱讀的情節(jié)和內容。然后,教師又一次選擇了退出,讓孩子自己通過自主閱讀去了解接下來青蛙如何使自己變色的故事……
那么一開始,教師能否選擇退出呢?我們說不太合適。因為幼兒的前期對此繪本的閱讀經(jīng)驗幾乎沒有,教師要先讓孩子熟悉一下,為后續(xù)的自主閱讀做準備,然后讓孩子自主閱讀不同的顏料和五顏六色的青蛙的畫面。
由此可見,教師在選擇介入和退出時機時,是以幼兒的原有經(jīng)驗為標準,幫助幼兒積累策略及經(jīng)驗,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也是將教師“教”的策略轉化為幼兒“學”的策略的一種體現(xiàn)。
3.2 遷移學習經(jīng)驗,探究閱讀結果。陶行知曾說過:“發(fā)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在繪本教學中激發(fā)幼兒探究的欲望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巧做“引導者”,借助優(yōu)秀繪本的力量改變提問的方法,尋找巧妙提問的策略。例:《搖滾青蛙》,幼兒最后一次自主閱讀后,教師可以這樣提問:橙色的青蛙是怎么變出來的呢?(來一點紅,來一點黃)綠色的青蛙又是怎么變出來的呢?(來一點藍色,來一點紅色)……最后提問:你會變哪些顏色?用這種遷移策略,幫助幼兒分析探究利用紅黃藍三原色可以變出很多種其他的顏色。
教師這種引導閱讀的方法就是一種遷移式閱讀,也是幼兒驗證自己猜想的探究式閱讀。幼兒還能在其他繪本閱讀中運用這種經(jīng)驗,自主閱讀其他的優(yōu)秀繪本,掌握閱讀技巧。
3.3 善做“篩選者”。選擇適合孩子閱讀的繪本是讓還在在體驗成功快樂的前提下愛上閱讀的有效途徑之一。中班的幼兒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規(guī)則意識萌芽,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具有豐富、生動的想象力,因此教師要篩選出知識性較強,圖畫細節(jié)較多,趣味性強,并且有豐富的想象發(fā)展空間的繪本進行教學。例如《我們去探險》《搖滾青蛙》《邊界》等。
最后,我想用新西蘭兒童文學研究學者多羅西·懷特說過的一句話來分享自己對繪本的感受:“繪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見到的書,是人在漫長的讀書生涯中所讀到的書中最最重要的書。一個孩子從繪本中體會到多少快樂,將決定他一生是否喜歡讀書。兒童時代的感受,也將影響他長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