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夢巍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為達到一專多能、全面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開設多門體育實踐課程,要求體育師范生學習多種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同群項目運動技能遷移實踐將同屬一種項群的運動項目進行組合教學,通過運動技能遷移規(guī)律良好處理各種運動項目間的聯系,高效掌握多種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縮短教學時長,有利于完成學業(yè)學習,進而實現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
隨著教育教學方法不斷豐富,現代教學方法圍繞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學生自主學習、獨立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并在探索過程中領會學習技能積累經驗為目的發(fā)展多種教學手段。這種開發(fā)式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樂在其中。將同群項目組合教學對體育教師編制教學計劃、組織管理課堂等有新的要求,掌握運動技能遷移學習有益于同群項目組合教學實踐,提升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同群項目在技術環(huán)節(jié)上有相似之處,“一球通,球球通”的思想在大多數體育師范生身體及心理上是成立的,習得排球技術的體育師范生對球在空中的運動軌跡及球的旋轉有特別的感觸,有學者稱之為“球感”,利用這種“球感”進行籃球投籃、足球顛球時,有利于提高運動成績。此外,在空間感知能力及戰(zhàn)術意識方面,學習排球技戰(zhàn)術的體育師范生在學習羽毛球技術時,有利于準確判斷球的落點,提高預判能力及戰(zhàn)術意識。
共同要素是運動技能遷移的前提條件。共同要素論說明一種學習促進另一種學習的原因在于兩種學習間的共同要素。運動技能遷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兩種運動間的共同要素。從宏觀角度來看,項群訓練理論總結了同群項目間的共有特征,同群項目間運動技能遷移更容易。從微觀角度來看,兩種運動項目的身體姿勢、動作軌跡、動作時間、動作力量和動作節(jié)奏等要素越相似,相同的學習反應就越強烈,運動技能遷移越容易。
運動技能通過運動技術在力量、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的強化下發(fā)展而來的,身體素質是運動技能學習與遷移的動因。身體素質不同的學習者掌握動作的快慢程度、動作技能水平不同,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夠促進運動技能的學習,進而促進運動技能遷移。劉永東指出動作結構與身體素質相似是運動技能遷移的基礎,對技術與身體素質上有共同要求的項目進行歸類組合教學,有利于促進運動技能遷移。[1]例如:排球與羽毛球運動員對動作速度、移動速度、靈敏、協調身體素質的要求相似且較高,學習兩種運動項目時會有相互促進的轉移現象,運動技能遷移更容易。
概括化理論認為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對所學內容共同原理的分析概括能力。先學習的運動技能遷移到后來的學習過程中,是在熟練掌握先學習的運動技能后,將這種原理的一部分或全部運用到后學習的運動技能中。因此,我們需要在熟練掌握一種運動技能后對該技能進行分析概括,形成一種“原理”,并且與將要學習的技能聯系起來。這種分析概括能力體現了對已經掌握的運動技能的熟練水平、對將要學習的運動技能的認識程度。相反,具有較高分析概括水平的學習者,對新舊兩種運動技能間的共同原理掌握的越多,運動技能遷移越普遍。
項群訓練理論為訓練方法及運動選材提供了新思路,在不斷向項群理論拓展的同時對體育教學方法有一定啟迪。例如:陳亮認為項群訓練理論在體育教學方法上可借鑒與移植同群項目的教學方法。[2]曾黎認為項群歸類教學法促進學生拓展多種運動技能,不僅提高教材間的邏輯性,同時通過對比使學生規(guī)范運動技能。[3]學者對同群項目運動技能遷移的教學實踐探索運動技能遷移規(guī)律,表明了其提高教學效率的可行性與優(yōu)越性。武川洪通過對比實驗研究證明同群項目運動技能遷移教學模式應用可行。[4]朱永亮對隔網對抗(持拍類)項目的教學實證研究表明了同項群運動項目在動作結構、戰(zhàn)術實施、運動員身體素質及訓練方法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在學習時更容易產生運動技能遷移。[5]在比賽中所采用的技術與戰(zhàn)術均是通過重復訓練多次完整技術動作來實現,比較兩種運動項目的扣球與殺球技術、發(fā)球技術、移動步法、網前技術、吊球技術的動作要領,幫助學生初步掌握運動技能遷移規(guī)律。
扣殺球技術是比賽中進攻得分的重要方式,在技術統(tǒng)計時是評定一個隊伍進攻能力強弱的重要指標。排球扣球技術與羽毛球殺球技術均包括助跑、起跳、空中擊球、落地四個環(huán)節(jié),分析對比排球扣球和羽毛球殺球技術(以右手握拍、擊球為例),起跳后的擊球點均為右肩前上方,完成技術動作的用力方法均需要形成背弓,通過收腹發(fā)力、大臂帶動小臂同時伴隨著鞭打動作完成整個技術動作。擊球時排球以前推動作向前壓球,羽毛球以手腕閃動向下壓球,前臂內旋使球拍正面擊球。因此,在排球扣球與羽毛球殺球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可促進背弓、鞭打及揮臂動作等相似技術環(huán)節(jié)正遷移。扣殺球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習者的彈跳能力、揮臂速度、手指手腕對球(球拍)的控制能力以及起跳后的滯空能力等。采用合理的輔助練習、對比練習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強調正遷移以提高運動技能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排球扣球技術時,通過擲羽毛球輔助練習體會身體呈弓形、鞭打、快速揮臂的動作。
排球下手發(fā)球與羽毛球正手發(fā)球的動作都是利用手臂或持器械做由下而上的擊球動作。排球上手發(fā)球與羽毛球正手擊后場高遠球都是在右肩前上方(右手握拍、擊球為例)以鞭打動作將球擊高擊遠,與扣殺球動作的區(qū)別在于擊球高度與方向上的變化。
排球下手發(fā)球與羽毛球正手發(fā)球可分為準備姿勢、擊球動作、擊球后動作三個階段。整體來看,二者都是自下而上的揮臂動作,在球落下時找準擊球點完成擊球,擊球后身體重心的轉移。很多學習者在學習羽毛球正手發(fā)球時常出現拍不準的情況,由于排球發(fā)球要求拋球后擊球,而羽毛球發(fā)球松手后使羽毛球自然下落,下落距離長且對拍面要求高。
移動步法是通過不斷的快速移動完成進攻及防守或以較好的身體姿態(tài)移動到適當位置進行有效擊球的運動技術。移動步法作為一種無球技術,與學習者對球的預判能力和快速啟動的反應能力以及移動不到位時隨機處理球的能力有密切關系,是有效發(fā)揮技戰(zhàn)術的重要因素。例如排球上步扣球與撤步扣球與羽毛球前進或后退殺球都是通過移動步法調整自身與球的位置完成扣殺球。移動步法的遷移更像是一種身體素質的遷移,排球與羽毛球移動步法均需要較好的移動速度與靈敏素質,對空間感知能力也有一定要求。排球與羽毛球移動步法練習可作為一種提高身體素質的練習方法,例如通過較長距離移動步法練習提高移動速度。此外,結合球的移動步法練習在培養(yǎng)學習者的預判能力、空間感知能力、處理球能力及移動意識方面有重要作用。
排球攔網技術與羽毛球封網技術都是阻擋對方回球的技術動作。羽毛球雙打比賽中,封網技術常被認為是一種戰(zhàn)術意識,主要是一名隊員在網前封住對手回球路線的打法。排球攔網技術與打探頭球同樣體現了運動員的戰(zhàn)術意識,二者都需要運動員具備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準確的起跳時機將回球攔截。[6]排球探頭球是回球在網上探頭過來時直接扣球至對方場區(qū),與羽毛球封網動作中快速的下壓式擊球都是快速將球攔截至對方場區(qū)。
練習時通過改變進攻者的擊球時機和擊球速度培養(yǎng)學習者的判斷能力與戰(zhàn)術意識。通過視頻、圖片等觀察攔網與封網技術的動作要領,概括梳理后進行對比練習,也可利用動態(tài)模擬視圖將排球攔網手臂模擬為羽毛球拍,體會技術動作的相似之處,促進技術間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