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柏林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六中學,甘肅武威 733399)
教育需要和生活緊密結合,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初中時期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樹立正確的“三觀”,在生活中謹言慎行,這對初中生未來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與法治是初中生必須要深入學習的課程,它關系到學生未來能否學會正確思考和做人,可以為初中生未來的發(fā)展做鋪墊,因此,應當引起教師高度的重視。道德與法治如何實現(xiàn)教學目標,是教師需深入思考的問題。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道德與法治的觀念,使他們做一個三觀正確、充滿正能量的人,是教師應當肩負的使命和責任。筆者將結合自身實踐闡述幾點粗淺的看法。
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目前道德與法治課堂缺乏活力,其中學生的興趣不足是顯著的問題。由于初中生學業(yè)繁重,所學科目也涉及多個領域,而且有的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并沒有那么重要,甚至有學生認為“考前突擊”就可以解決考試問題,而且不會對升學造成影響。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少有學生能夠真正把德、智、體、美、勞看成自身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他們也很難把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提升自我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不積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也逐漸得到改進,但是從實踐來看,大多數的改進僅局限于所謂的“主要科目”,對于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也懈怠于對教學方法的探索,沒有深入到生活中挖掘教材的意義,使教學浮于表面。枯燥的教材內容讓很多學生產生了排斥心理,若教師只是一味地沿用陳舊的方法和觀念,教學不夠深入仔細,課堂氣氛勢必受到影響,師生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這將嚴重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有的教師也有著“臨時抱佛腳”的思想,平常教學草草了事,作業(yè)布置也缺乏明確的目標,考試前打印大量的習題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導致學生怨聲載道。當然,部分教師也確實下了一些功夫,在備課時努力尋找生活和道德與法治的契合點,但是筆者通過旁聽發(fā)現(xiàn),這些生活案例和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相差甚遠,學生也很難把這些案例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因此常常出現(xiàn)課堂走神的狀況。更嚴重的問題是,很多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無法判斷某些違法行為會對自身產生何種影響。
1.注重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學生的上課興趣。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不重視新課導入,自然很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初中生的精力旺盛,并且他們的記憶力和模仿力都很強,對新課程他們起初也是抱有強烈好奇心的,教師一定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這種認知特點,準備一些引人入勝的導入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1]。
例如,在教學“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一些自己與朋友的合影或者信物,并做成PPT 在課堂上展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地設計自己的PPT 內容,只要是與友誼有關的均可,還可以配上自己喜歡的音樂。這樣有趣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集中精力聽課。
2.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充實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
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不僅是改良教學手段的要求,也是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興趣的關鍵所在。生活是可觸摸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把學習和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還處在“玩心”較重的階段,教師應該多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例如,以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來表演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情景,這樣不僅使教材變得生動了起來,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從根本上提升了學生的思想覺悟。
1.拉近師生距離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的教師在照本宣科的同時逐漸拉開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也不愿意主動找教師溝通,導致師生關系越來越緊張,教學效果也越來越差。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分享一些生活趣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不僅是傳遞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師,也是自己的知心好友,師生之間沒有了距離感,學生也會更加自信[2]。學生只有信任教師,才能在學習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挖掘自身的潛力。
2.開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活動
道德與法治教學不能只流于表面,它更應當被運用在實際生活中,指導人們的思想,這一點筆者在聽優(yōu)秀的公開課時深有體會。例如,某次公開課,李老師在講授法律常識時,運用了實際生活中的“入室偷盜”案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旁征博引,讓學生思考如何預防“入室偷盜”的情形、發(fā)現(xiàn)之后如何解決等問題;在講解對罪行定性這部分內容時,由于理論性較強,李老師并未直接照本宣科,而是先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以偷盜后果來分類讓學生判斷孰輕孰重,然后再給出正確答案。
3.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
課后作業(yè)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其目的并不在于完成教學任務,而是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但是,有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總是強調書面性作業(yè),這樣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明確布置課后作業(yè)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學生消化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親情之愛”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親人的重要性,學生要學會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后做一件自己認為可以表達對親人之愛的事情,如為父母做一道小菜、幫助父母做家務等,這樣的事情看似很小,但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溫情。這種生活化的作業(yè),既改良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模式,也能夠讓學生感到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樂趣,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心理負擔小,也更能夠身體力行地做到有道德、有規(guī)范,同時,他們的個人素質也將在此過程中得以提升。
道德與法治對于初中生而言不只是一門學科,更是一架通往正確做人道路的橋梁,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視。初中生處于身心發(fā)育最關鍵的階段,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fā)展的過渡時期,稍有不慎便會落入歧途,這樣的案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教師必須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要上好每一堂道德與法治課,因為這將關系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晦澀的文字,而是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意義,并且能夠使他們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做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