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玲玲 王巍
摘要:思維是一種技能,并像其他的技能一樣,可以直接教給學生。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可引導學生把思路“說出來”,將道理“辯清楚”,讓方法“留心中”,從而獲得思維的鍛煉和提升。
關(guān)鍵詞:數(shù)學思維說思路辯道理留方法
英國劍橋大學認知研究基金會主任德·波諾認為,“思維是一種技能,并像其他的技能(如打字)一樣,可以直接教給學生”。數(shù)學課堂上怎樣教給學生思維?以下“三招”,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一、把思路“說出來”
思維看不見、摸不著,那如何教?首先應該讓學生的思維“被看見”。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嘗試說出自己的思路。例如——
師(出示:小猴幫媽媽摘桃,第一天摘了30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第三天摘了多少個?第五天呢?)這一題的條件是什么?問題是什么?
生條件是“第一天摘了30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問題是“第三天摘了多少個?第五天呢?”
師“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個。
生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個。
……
師那么,怎樣想第三天摘了多少個?
生我打算先根據(jù)“第一天摘了30個”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算出第二天摘的,再根據(jù)“第二天摘的”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算出第三天摘的。
聽教師講,是“輸入”的過程;自己說思路,則是“輸出”的過程;經(jīng)過“輸入”和“輸出”兩個過程,知識、技能等才會為己所用。先模仿再創(chuàng)新,先眾人再個人,思維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邁向深處。
二、將道理“辯清楚”
話,不說不透;理,不辯不清。課堂中的爭辯,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多方面考慮問題,鍛煉思維。
(一)以偏概全時
有的學生的認知是不完整的,會出現(xiàn)以偏概全的現(xiàn)象。通過爭辯,可以使他們的認知更全面。教師要把學生推到“風口浪尖”上,逼迫學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思考與爭辯去找到答案。
例如,由于“兩個奇數(shù)之和一定是偶數(shù)”的前經(jīng)驗,加之學習的質(zhì)數(shù)多是奇數(shù),學生會以偏概全。課堂上,我這樣引導學生——
師兩個質(zhì)數(shù)之和一定是偶數(shù)嗎?
生對。你看,3+5=8,8就是偶數(shù)。
生不對!這只是一個例子,不能說明任意兩個質(zhì)數(shù)的和都是偶數(shù)。
師好!對,有對的理由;錯,有錯的原因。大家分成兩個“派別”,討論一下吧!
……
(二)存在爭議時
對于一些有爭辯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不急于給出正確的答案,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展開爭辯。在爭辯過程中,學“理”越辯越清晰、越辯越深入。例如——
師有兩根一樣長的繩子,第一根截去15,第二根截去15米,哪一根剩下的長?
生一樣長。因為都截去15。
(教師用期待的目光環(huán)視學生,等待學生進一步思考。)
生不對。假設繩子原來長10米,第一根剩下10-10×15=8(米),第二根剩下10-15=945(米),所以第二根剩下的長。
生也不對。假設繩子原來長0.8米,第一根剩下0.8-0.8×15=0.64(米),第二根剩下0.8-15=0.6(米),所以第一根剩下的長。
……
三、讓方法“留心中”
(一)類比
數(shù)學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當前所學知識與已經(jīng)學過的和將要學到的知識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教師可帶領(lǐng)學生瞻前顧后、上下串聯(lián),展開類比思考。
例如,教學“分數(shù)和小數(shù)的互化”時,我這樣引導學生——
師由34你能想到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14,1-34=14。
生0.75和75%,34=0.75=75%。
生56和78,34的分子與分母相差1,所以我想到56和78,因為56和78的分子與分母也相差1。
生270°,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其中每一份的扇形的圓心角就是90°,3份扇形的圓心角就是270°。
……
這里,學生盡情地想象:小數(shù)、百分數(shù)、圓心角……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思維在拔節(jié)生長。
(二)發(fā)散
《找規(guī)律》一課最后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這樣擺100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用41根小棒,可以擺幾個三角形?……我這樣引導學生——
師這樣的問題和前面的問題不一樣,不一樣在哪兒?
生第一個問題,是告訴我們?nèi)切蝹€數(shù),要求小棒根數(shù);第二個問題,是告訴小棒根數(shù),要求三角形個數(shù)。
師問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其實,大家的想法很多很多。比如,之前讓大家編題目,很多同學編的問題都是擺什么圖形?
生正方形。
師是的,那么一定是正方形嗎?
(學生七嘴八舌地說:五邊形、六邊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
這里,教師教給學生的是問題的研究經(jīng)驗、思考過程。從而,即使“角色”轉(zhuǎn)變,學生仍然能用習得的方法解決問題,思維不斷發(f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