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輝
摘 要:為深入推進課堂教學研究,探索閱讀教學路徑,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有效性,廣大一線語文教師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本文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與不足,并分析原因,提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育 語文閱讀 高效課堂
為符合新《課標》指引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教師需要促進課內外閱讀的有機整合,加強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語文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的載體,是學生根植于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自身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獲得語文閱讀的興趣,打造高效學習的課堂。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與不足
1.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足,閱讀難度大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的閱讀教學任務重點就是讓他們多識字,能夠流暢閱讀。大聲朗讀是低年級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教師往往注重學生的書面閱讀能力,沒有引導學生開口閱讀。而小學生出于內斂的性格,也不好意思當眾大聲朗讀課文,如此一來,低年級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死記硬背者居多。
2.中高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創(chuàng)新
對于中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基本認識閱讀文章中的字,能夠進行流暢閱讀。但是對于其中一些人而言,只局限于認識,并不知道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深意,不知道如何針對題目進行針對性閱讀,不知道題目是想讓自己回答什么。因此,他們往往答非所問,在答題時不知所云。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答題模式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邏輯的訓練,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高。
3.教師教學水平較低,影響閱讀教學質量
隨著現(xiàn)在一大批“90后”“00后”投入各類市場之中,我國勞動力市場也逐漸朝著多元化、年輕化的方向發(fā)展。尤其是對于教師而言,很多小學教師平均年齡都在25歲左右,這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工作經驗缺乏的問題。而且在小學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很多人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向學生灌輸閱讀文本的理論知識與信息文化,對學生是否理解課文的主旨大意,能否挖掘文本背后蘊藏的文化價值的問題并沒有進行仔細地分析與講解。不僅如此,由于小學閱讀文本常帶有一定議論、抒情的特點,學生易受這些枯燥、煩瑣的文字的影響,降低閱讀興趣,進而減少對閱讀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4.學校未對閱讀教學予以重視
目前,新課程改革不斷要求教師要提高教學標準,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但現(xiàn)在很多學校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并未充分重視,沒有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等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慢慢導致學生對語文閱讀興趣減退、主動閱讀的積極性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很多農村的初中學校由于經濟條件有限,未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較好的閱讀場所,也會影響學生的閱讀需求。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明確低年級學生教學的原則策略,科學教學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重在解決“讀”的問題。多數(shù)低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全篇通順朗讀仍然是一個不算低的要求。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邊讀邊掃清字詞障礙。有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教師要利用晨讀時間,帶領學生將一篇文章至少讀三到五遍,徹底吃透。至于讀的方式,一開始要求大聲朗讀,之后允許默讀,逐步訓練。從疙疙瘩瘩到行云流水,學生的語感漸漸就培養(yǎng)出來了,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理解能力。
2.引入群文閱讀,加強中高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
群文閱讀,是在課堂單位時間內,圍繞同一個議題,有計劃地圍繞有聯(lián)系的、結構化、多元化視角的一組文本展開的探究性閱讀教學。其是一場閱讀的革命,是單篇精讀教學的重要延伸,是學生邁向更高階的整本書閱讀、跨學科閱讀和課外閱讀的必由之路。以人文為線索,一個單元圍繞一個人文主題,選編4篇課文,其編排的特點是注意內容的整合和訓練的循序漸進,能夠以此為主題構思群文閱讀教學;以文體線索,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征,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以作者為線索,名人名家各有風格,自成一體,我們對他們的文章進行分類、組合,就能較深刻地認識這位作者的思維方式、寫作風格,進而達到學文知人的閱讀效果;以對象為線索,把文章中描寫的主要對象作為線索,比如以“四季”主線構思群文線索,也可以以“山水花鳥”“動物”“天氣”為主構建線索。
3.增強課內外閱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
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從增加閱讀量做起。這就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讀課外書籍。教師要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使閱讀和生活結合起來,逐步提高閱讀水平。首先,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有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如在執(zhí)教《烏鴉找水》一課中,讓學生表演烏鴉找水喝的全過程,要求學生讀課文的語氣要根據語境的改變而變化,讓學生們邊“玩”邊學。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積極參與,聚精會神,提高課堂活躍度。
其次,對于中高年級學生,教師要設計一些難度更大,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更緊密的教學活動。如教學四年級語文課文《鄉(xiāng)下人家》時。教師應該注重“語言學用訓練”,通過讓學生“美美地說話”“美美地認讀”,把課文讀出層次,積累詞語,學會保護美麗的語言。通過讀課文、學習詞語、背誦課文,學生們感悟到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走進了鄉(xiāng)下人家樸實自然、充滿詩意的鄉(xiāng)村生活。
4.借助思維導圖,豐富教學內容
思維導圖,是思維工具,通過圖表的形式將所學的知識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借助文字與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晰地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具體而言,在開展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把握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分支教學,確保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能夠由淺入深、以小見大。把學習看作一個實驗的過程,閱讀及寫作能力因此達到一個新高度。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各個知識點的重難點通過思維導圖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
以《植物媽媽有辦法》為例,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植物名字、自己喜歡或討厭的植物名字等。其次,將書本中出現(xiàn)的植物的同類或異類使用思維導圖方式分別羅列,使學生思想發(fā)生碰撞,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主動發(fā)現(xiàn)閱讀的意義;另一方面還能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創(chuàng)新。
綜上所述,“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相應的閱讀教學的策略,對于低年級學生,要通過朗讀、識字增加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要通過更具邏輯,更加深層次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他們的理解能力。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從根本上做好語言積累,體會其深層次的語境,深化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萬孝菊《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重慶會場)論文集》。
[2] 潘鈺壬《課外閱讀習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yǎng)》,《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重慶會場)論文集》。
[3] 魏銀婷《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重慶會場)論文集》。
[4] 張海霞《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小學生閱讀》,《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重慶會場)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