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亞卓
摘要:“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前提,將網絡信息技術與各行業(yè)有效結合,從而起到優(yōu)化社會各領域的資源、提升效率以及促進產業(yè)變革的作用,為高校信息化建設能夠在信息技術和網絡層面順利開展高校各項職能提供保障。本文將結合“互聯網+”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機遇、挑戰(zhàn)和高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對優(yōu)化高校信息化建設模式的策略進行討論。
關鍵詞:高校;互聯網+;信息化建設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各項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在互聯網技術發(fā)展的同時,信息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了社會發(fā)展。在“互聯網+”背景下,現階段的高校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重要內容。利用“互聯網+”技術,全面進行信息化建設,保證高校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和教師,同時高校能夠實現自身信息服務功能的拓展,從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高??沙掷m(xù)發(fā)展。
1 高校信息化建設機遇與挑戰(zhàn)
“互聯網+”的概念是在互聯網企業(yè)的不斷實踐中產生的,反映出“互聯網+”具備極強的實施基礎和現實背景[1]?!盎ヂ摼W+”繼承和發(fā)展了以前的互聯網思維?,F階段,政府、傳統行業(yè)、科研人員、互聯網行業(yè)對“互聯網+”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讀、深化和拓展。所以,不應該過早對“互聯網+”的概念進行追根溯源,下面將簡單梳理最初的概念和從不同角度總結的共性特征。
“互聯網+”最早是由馬化騰提出的,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前提,通過各行業(yè)與信息通信技術的跨界融合,提升產業(yè)轉型升級的速度,并不斷進行新模式、新業(yè)務、新產品的創(chuàng)造,完成聯系一切的新生態(tài)的構建[2]。在解讀“互聯網+”的過程中發(fā)現其擁有兩個共性特征:(1)“互聯網+”是在互聯網與各種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產生和發(fā)展的,這些信息技術包括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以及云計算等;(2)“互聯網+”也是各行各業(yè)融合網絡信息技術的過程,是傳統行業(yè)改造升級、新型行業(yè)催生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其屬于化學反應。
“互聯網+”的組織特征主要為扁平化和網絡化,工作模式特點主要為協同化、移動化以及云端化[3]。在“互聯網+”中,核心是使用戶需求得到滿足,目的是實現資源調配優(yōu)化,并且利用平臺的開放和共享,完成完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構建,促進產業(yè)創(chuàng)新。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作為高等院校各項組織職能與網絡信息技術的交匯點,高校信息化建設不但能夠發(fā)揮紐帶與橋梁的作用,也出現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1.1 發(fā)展機遇
“互聯網+”在提升和變革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基礎是互聯網。在高校進行信息化建設時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已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經完成相關信息與網絡技術團隊的建設,具備了一定的技術能力。
以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推動和管理推動來講,“互聯網+”通過對各類應用的持續(xù)開發(fā)有效提升信息化水平,使高校信息化建設速度加快,在治理高校的過程中發(fā)揮核心支撐甚至是引領的作用[4]。
1.2 發(fā)展挑戰(zhàn)
“互聯網+”不是簡單貼合某個傳統行業(yè)和互聯網,而是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融合、創(chuàng)新和改造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配置與優(yōu)化社會經濟資源的過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的組織形式。以高等院校來講,已經面臨移動支付與應用、社交網絡等服務和應用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的各項職能。
另外,在設計“互聯網+”應用系統的過程中需要以用戶為中心完成快速迭代,在短時間內完成從需求到設計實現的轉變,而現階段的高校技術隊伍和信息化建設模式無法使相關的要求得到滿足。
2 高校信息化建設現狀
目前我國教育事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尤其是在高校信息化建設方面?,F階段,在人們生活中互聯網已經發(fā)展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覆蓋程度不斷增強[5]。在快速發(fā)展互聯網技術的同時,很多高校也在積極研究“互聯網+”技術,將其作為自身信息化建設的前提,使其在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中成為越來越受重視的內容?,F階段,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中仍然有很多問題存在,下面將詳細分析這些問題。
2.1 信息化建設計劃不夠全面
“互聯網+”下高校信息化建設存在計劃不夠全面的問題。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不能事先制定全面的信息化建設,導致高校在信息化建設時毫無章法,無法有效收集和整理“互聯網+”的相關信息,在這樣的條件下,使學校各個部門的數據之間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信息化建設的工作效率降低。
2.2 信息化建設模式的規(guī)劃不夠統一
“互聯網+”下高校信息化建設,很多高校缺乏統一的籌劃,并且在信息化建設以前,沒有完成相關建設原則的建立,使高校信息系統之間無法有效共享信息、聯系各個部門以及隨時傳遞和使用信息,導致建設的信息化建設模式靈動性不足。
2.3 缺乏信息化意識和科學的管理模式
在高校中,因為存在較為繁重的日常瑣事,人們沒有足夠重視信息化建設,也不會深入了解和研究信息化管理的問題,依舊使用老套死板的管理模式,對管理無法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普及信息化意識的難度。在管理高校的過程中,大部分工作需要工作人員親手完成,沒有對信息化工具有效利用,不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工作效率還相對較低,有時由于數據信息過于復雜,人工出現錯誤的概率較大,無法為工作質量提供有效保障[6]。需要人工制作完成的工作在進行保存時大多依靠紙質材料,查找有一定難度,儲存條件要求也高。這些因素導致工作人員在事務性工作中投入的精力過多,限制了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設的發(fā)展。
前期,很多高校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高校管理信息化,雖然高校內部部門具有較為強烈的信息化建設需求,但是不能同時開展高校各個部門的信息化建設,導致出現了建設進程不一致,使各個部門開展建設相對獨立,只關注自己部門的需求,各部門之間缺少交流和聯系,對組織協作不利,嚴重浪費時間和資金。
2.4 信息化建設系統之間缺乏協調性
通過“互聯網+”建設高校信息化,各個系統之間的訪問接口不同,所以,學生或者教師在登錄系統時,需要輸入自身的賬戶和密碼,如果對不同的系統進行訪問,還需要切換系統,同時輸入相關的用戶名和密碼。這種情況下,會使用戶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也是現階段高校信息化建設急需改進的方面,無法快速轉換高校信息化模式中的各個平臺,有效共享資源,導致信息化建設的效果無法充分發(fā)揮[7]。
3 優(yōu)化高校信息化建設模式的策略
3.1 加強信息化建設氛圍
高校想要更好進行信息化建設,必須使其整體氛圍更加濃厚。首先,應該樹立科學的高校信息化理念。高校的各級領導要對教育信息化所承擔的歷史使命進行正確認識,從國際視野出發(fā),跟隨教育視野的發(fā)展潮流,明確高校的最終教育目標,樹立科學的信息化理念,在實現信息化的基礎上,使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要求得到更好的滿足。我國高校應該以世界一流大學的信息化建設為目標,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必須在提高全員思想認識的基礎上,重視高校信息化建設,通過共同努力,結合信息化建設手段完成改革體制機制的目標,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其次,應該加強信息化宣傳的工作。利用校園網絡等平臺發(fā)布最新的信息化成果,借鑒成功經驗,推動科研院所、高校教學部門、行政部門協調創(chuàng)新,使高校信息化建設氛圍更加濃厚,為順利進行高校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
3.2 高校應該與國家建設相結合完成規(guī)劃的制定
在完成校長制建立的前提下,要對頂層設計進行強化,與國家教育發(fā)展和教育信息化的規(guī)劃相結合,對與之配套的詳細規(guī)劃進行制定[8]。需要遵循以下原則來制定詳細規(guī)劃:一是既要保證理念和意識的先進性,又要充分考慮本國本校實際的信息化發(fā)展情況。在現有的信息化建設軟硬件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進行改革,使高校信息化建設接近甚至超越世界先進水平。二是既需要對全局進行充分考慮,又要突出其中的重點。向先進的國家學習,進一步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設模式規(guī)劃,在協調各方關系以及充分考慮各方需求的基礎上,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做好頂層設計,使重要需求和重要部門更加突出,有效避免重要環(huán)節(jié)遺漏的情況。三是既需要對相關的信息化制度不斷完善,還需要做到信息標準的統一。完善信息化制度,能夠更有章法地開展各項工作,結合統一的國家信息標準,有效避免信息孤島的情況,使高校信息化建設更加規(guī)范化、科學化、系統化,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
3.3 充分應用“互聯網+”
高校在信息化建設時,應該對研究“互聯網+”背景的力度進行加強。在教師以及學生傳播校園文化進行互動時,有效結合“互聯網+”,促進高?;ヂ摼W平臺擁有更高的交流頻率,使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打破時間地點的限制,同時加強傳播校園文化的效果。在高校信息化建設時,深入研究互聯網,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互聯網的優(yōu)缺點,使教師和學生在通過互聯網溝通和交流時,可以有效避免不良信息的影響。高校應該對“互聯網+”進行充分利用,支持高校信息化建設,對現階段高校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缺陷進行彌補,使互聯網更好地服務于高校。
3.4 對“互聯網+”信息化進行建立和完善
高校在信息化建設時,應該充分進行準備,在信息化建設前,詳細了解“互聯網+”的發(fā)展歷程,同時在深入了解“互聯網+”的前提下,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管理部門應該與高校的發(fā)展特點相結合,合理規(guī)劃高校信息化建設,其中合理規(guī)劃高校信息化模式的原則非常重要,保證高校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同時,在高校信息化建設前,需要規(guī)劃出大致的藍圖,使高校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更具計劃性,為順利進行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9]。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分享和傳遞信息,很大程度上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取得了非常好的信息傳遞效果。所以,在高校信息化建設時,各個部門之間相對獨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傳遞效果,這樣無法有效連接各個系統。建立和完善高校信息化模式,需要對良好的信息資源進行正確認識和有效搜集,科學規(guī)劃信息化建設模式,使高校信息化模式更加完善,從而保證其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
3.5 對團隊建設進行加強
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設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工作人員信息化素養(yǎng)的影響,高??梢酝ㄟ^加強團隊建設優(yōu)化信息化建設[10]。首先,應該對具備校長素養(yǎng)的人才進行引進和培養(yǎng),使其直接負責信息化建設工作,更加科學地規(guī)劃與發(fā)展高校信息化。對信息化專業(yè)隊伍進行強化,保證能夠有效落實學校服務以及信息化管理工作。其次,應該完成信息化技術部門的建立,完成信息化團隊組建,工作人員不但需要具備專業(yè)的信息技術,還應該了解和掌握高校各部門業(yè)務,有效負責信息化建設工作,不斷完善專業(yè)化信息團隊,為優(yōu)化高校信息化建設提速。再次,應該對教學、科研管理人員與信息化專業(yè)人員的座談活動進行組織,對各方新的需求及時了解。另外,應該對培養(yǎng)信息化素養(yǎng)的機制進行建立和完善,與實際需求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培訓各類人員,包括行政管理人員信息檢索、使用應用軟件等相關技能,校領導信息化戰(zhàn)略素養(yǎng)培訓以及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等,對用戶新需求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方便。最后,應該深入研究高校信息化的相關課題,通過項目提高工作人員信息化素養(yǎng),完成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4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生活,擴展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渠道,同時還能針對信息進行及時地交流和溝通,與以往相比,信息也擁有了更快的傳遞速度,人們的工作與互聯網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完成信息化建設模式的優(yōu)化,能夠使師生關系和校園環(huán)境變得更加和諧。
(責任編輯:侯辛鋒)
參考文獻:
[1]王海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9(033):223-223.
[2]張博.“互聯網+”背景下對高校實驗室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007):48-49.
[3]劉宇星,康宇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探討[J].數字化用戶,2019 (011):268+270.
[4]馬水東.“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信息化建設探析[J].青春歲月,2019(013):216.
[5]王宇,吳煒鑫,王興偉.“互聯網+”下高校信息化建設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6(33):45.
[6]范繞.“互聯網+”教育環(huán)境下基于智慧校園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7(29).
[7]章濤.“互聯網+”背景下教育實習管理信息化建設初探[J].考試與評價,2016(8).
[8]齊海晶,劉翔.“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信息檢索課程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17,035(008):108-112.
[9]李英杰,劉娟娟.探究“互聯網+”管理會計下高校財務信息化的新模式[J].中國經貿,2016(007):211.
[10]黃超平.“互聯網+”背景下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思考[J].人力資源,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