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殷 昆
(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學術(shù)界對元詞研究較為充分,既有古籍整理與文獻匯編,比如趙永源《遺山樂府校注》、鐘陵《金元詞紀事會評》,也有各個角度的研究,比如趙維江《金元詞論稿》,丁放《金元詞學研究》,陶然《金元詞通論》,劉靜、劉磊《金元詞研究史稿》。此外,趙永源致力于元好問詞的研究,左洪濤則關(guān)注金元道教詞。近三十年來有元詞論文近百篇,無論是宏觀方面還是重點詞人都有研究,但未能注意到元代詞人的地理分布。曾大興的《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1],王尚義、徐宏平的《宋元明清時期山西各縣文人統(tǒng)計表》[2],對元代文人做過抽樣統(tǒng)計,但未能針對詩、詞、曲等不同文體的作家,不能說明詞人的情況。因此,探討元代詞人的地理分布對于元詞研究與文學地理研究的深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唐圭璋先生所編的《全金元詞》共收錄元代詞人212人(除無名氏)①,存詞共3 721首(包括無名氏)。詞人中籍貫可考者157人,除去占籍今朝鮮1人,還有156人;籍貫未詳者55人,見表1。
表1元代詞人的地域分布
元代詞人在分布格局方面呈現(xiàn)以下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南北方詞人在全國所占比重有明顯的變化。通過相關(guān)統(tǒng)計分析可知,宋代詞人全國排名前10的北方僅占2個省份(河南省、山東省),而元代詞人全國排名前10中北方就占5個省份(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其中南方浙江、江蘇等8省市有詞人100位,占全國可考詞人總數(shù)的63.7%,而北方河北、山東等8省市有詞人57位,占全國可考詞人總數(shù)的36.3%。因而元代南北詞人的數(shù)量之比為1.8∶1,而宋代南北詞人數(shù)量之比為5.6∶1②。相比而言,雖然南方詞人在元代仍占絕對優(yōu)勢,但南北詞人間的數(shù)量之比卻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下降態(tài)勢,宋代約為元代的3倍之多。這說明南北方詞人數(shù)量間的差距正在逐步減小,即南方詞人數(shù)量呈現(xiàn)銳減趨勢,而北方詞人數(shù)量卻呈現(xiàn)上升趨勢。
第二,從整體排名情況來看,南方的浙江、江蘇、江西仍然穩(wěn)居前3名,北方的河北、山東、山西、河南依次居第4、5、6名。南方的安徽與上海并居第8名,北方的陜西與湖南并居第10名。新疆位列第12名,遼寧、北京、福建并居第13名,南方的湖北排名最低。
詞人分布除了數(shù)量方面,還體現(xiàn)在質(zhì)量上,即詞人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根據(jù)朱彝尊《詞綜》收錄元代詞人的情況看,收詞數(shù)量最多的為晉寧(今屬山西)人張翥27首,其次是華亭(今屬上海)人邵亨貞12首,衛(wèi)輝(今屬河南)人王惲8首,杭州(今屬浙江)人張雨7首。收詞為5首的有趙孟頫、曾允元、張埜、倪瓚,收詞4首的有程鉅夫、姚云文、詹玉③、彭元遜、羅志仁、許有壬、薩都剌。汪森增補的元代詞人中收詞較多的(4首)為馮子振、張可久、錢應庚。綜上所述,《詞綜》收錄元代詞作以江西最為突出,浙江、河北、江蘇、河南、山西、上海、湖北、湖南也有分布。由此可見,有影響力的詞人地理分布與詞人數(shù)量分布雖不完全一致,但基本趨向相同,仍然是江西、浙江、江蘇、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占先,不同之處在于河南比山東表現(xiàn)更佳,湖北有詹正出現(xiàn)④。
北方詞人數(shù)量的上升與河北、山西等地的崛起有關(guān)。
河北在北宋毗鄰遼國,為戰(zhàn)爭前線,文化發(fā)展受限。入金以后不再是邊防地區(qū),文化狀況得到很大改善[3]86-87,為元代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蒙古時期,河北地區(qū)涌現(xiàn)出了很多杰出人物,順天張氏、真定史氏與藁城董氏,家族成員在元代一直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4]291。邢臺集團也值得注意,劉秉忠與弟秉恕、張文謙、馬亨、郭守敬、齊履謙等人為學博恰,多善術(shù)數(shù),長于吏事,體現(xiàn)了邢臺學派的特點⑤。此外,保定路容城人劉因、廣平肥鄉(xiāng)人竇默在理學方面享有盛譽,欒城人李治學術(shù)著述豐富,廣平永年人王磐、真定人高鳴等人在政事與文學等方面頗有影響。即便一個寧晉縣(今屬河北),也出了不少人才⑥。河北在元初可謂人才濟濟[5]252-253,有了良好的文化基礎(chǔ),河北地區(qū)詞人增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山西(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呈現(xiàn)出與河北相似的局面,由于宋金易代,其地域文化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北宋時,因為臨近遼朝與西夏,山西為用武之地,民風較為樸直剛悍⑦。女真族入主中原,山西由邊境地區(qū)變?yōu)槲幕l(fā)達地區(qū)。山西在金代詞人地理分布中占據(jù)第一名的位置[6],在詩人方面也是如此,山西詩人占到《中州集》所收詩人數(shù)量的三分之二[7]。
由《各省份詞人數(shù)量排名》表可知,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依次在全國排第4、5、6名,而從《宋元兩代所占比重比較》表中可知,元代河北省較宋代上升10.2個百分點,在所有呈上升趨勢的省市中排名第一。由此表明腹內(nèi)這三個地區(qū)的詞人數(shù)量增長較為迅速,甚至成為縮小南北詞人差距的中堅力量。在金代詞人分布的統(tǒng)計中,山西、河北、山東剛好排在前三名,充分說明這三個地區(qū)的詞學創(chuàng)作在金代有所發(fā)展,體現(xiàn)了一種延續(xù)性⑧。
元代詞人分布區(qū)域值得關(guān)注的還有新疆和遼寧。歸入新疆的為廉惇(《全金元詞》誤作廉希憲)、貫云石、偰玉立、薛昂夫。貫云石祖籍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東),父祖為官于湖廣行省,自己漫游各地,其籍貫按照祖籍;廉惇同樣祖籍高昌,父親廉希憲在大都與陜西都有別墅,廉惇也以祖籍定籍;薛昂夫也是回鶻人,家族從新疆入居中原后,曾居覃懷(今河南沁陽),后遷居龍興路(今江西南昌),薛昂夫也以新疆定籍;偰玉立家族也是發(fā)源于高昌,但家族遷徙占籍于溧陽(今屬江蘇);耶律楚材、耶律鑄父子祖籍義州弘政(今遼寧義縣),但父子都不是成長于義州,輾轉(zhuǎn)各地為官,因此將他們的籍貫定為祖籍義州。
廉惇等詞人都屬于北方民族,這是在金代基礎(chǔ)上的進一步發(fā)展。由于疆域所限,宋代詞人沒有涉及西北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隨著女真人建立政權(quán)和逐步漢化,這些地區(qū)的文化逐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詞人分布,其中寧夏1人,甘肅2人,黑龍江5人。元代同樣呈現(xiàn)出詞人分布拓展的現(xiàn)象,為詞壇發(fā)展的新氣象,拓展了中國的文學版圖。
筆者依據(jù)劉尊明、王兆鵬《宋詞作者的地域分布》表中對宋詞作者的數(shù)量及所占比重的統(tǒng)計情況,將元代詞人的地理分布情況與宋代詞人的地理分布情況作比較。元代詞人中廣東、廣西、四川三地均無分布,而宋代詞人中卻均有分布,其數(shù)量分別是廣東7人、廣西3人、四川57人[8]154。
四川在宋元兩代的變化最為明顯。自秦漢以來四川的經(jīng)濟發(fā)展較好,文化也很發(fā)達。唐末中原動亂,“中原地區(qū)逃亡蜀地的士人有60余人,像高陽毛文錫、鄜州顧瓊、杜陵韋莊、狄道牛嶠、牛希濟等,都是五代十國時西蜀地區(qū)的著名詞人”[9]277。這些詞人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作中心,宋代四川籍詞人數(shù)量在全國排名第六,屬于中等偏上地區(qū)。然而,蒙元攻打四川導致了毀滅性的破壞,使得四川的經(jīng)濟與文化遭到很大打擊,詞人數(shù)量由57人降到0。
四川軍民與蒙元軍隊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戰(zhàn)爭,直到南宋滅亡。據(jù)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四《史母程氏傳》記載,蒙古軍隊進入四川后,大肆屠殺平民,僅成都城中的尸骸便達到一百四十萬具,城外尚不計在內(nèi)[10]490?!笆袢耸艿湋K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盵11]這對于成都平原上較為集中的各地詞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因而多數(shù)遺民尤其是一些有名望的世家大族,紛紛順江東下,移入長江中下游和東南地區(qū),比如謝端、虞集、宇文公諒等家族。根據(jù)吳松弟先生的研究,宋蒙戰(zhàn)爭中四川人口減少極多,從南宋寧宗嘉定十六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23—1290)六十多年間,下降了96.1%[12]663。大量的衣冠士族被殺、被擄掠與遷徙是導致詞人數(shù)量驟減的主要原因。
廣東、廣西的情況不同于四川。在宋代,廣東整體上文化比較落后,只有南雄州、英德府、惠州、潮州等地略有起色。廣西的文化整體上還不如廣東[3]104。到了元代,兩廣的文化同樣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因此,相對于宋代的基數(shù),元代廣東、廣西沒有詞人分布也就不難理解了。
南方值得注意的還有上海。詞人數(shù)量由宋代的5人升至8人,盡管只增加了3人,但考慮到宋代與元代立國時期的長短,上海占全國詞人總量的百分比由0.6%上升到4.53%,排名由第15名上升為第8名,增長還是顯著的。上海古稱華亭、松江,雖然出過陸機、陸云這樣的文人,其整體文化環(huán)境在江南并不突出。由于政治、經(jīng)濟等原因,元末的松江成為文人聚集之地。據(jù)崔志偉的統(tǒng)計,本土文人有管訥等39人,而寓居文人35人中有楊維楨、張雨、陶宗儀、黃公望這樣在詩壇、畫壇聲名卓著的人[13]14-15。
詞人的地理分布屬于靜態(tài)研究,那么,詞人的動態(tài)分布有何特點呢?
元滅南宋后,原南宋文人陸續(xù)進入大都為官,由此形成了大都詞人群中的“南派”。至元中期以后,河朔地域“北宗”詞風的代表人物劉敏中、劉因等人和程文海、趙孟頫等南派詞人,在大都(今北京)形成了以臺閣詞人為中心的群體,元代南北詞壇進一步融合[14]1。
白樸不屬于元代館閣詞人,他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曾居真定,元朝滅南宋前后,白樸南游到漢江、九江、岳陽等地,后移家建康,還游覽茅山、揚州、杭州等地。南方文化對白樸的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其中突出表現(xiàn)在他的金陵懷古詞。白樸《天籟集》兼具婉約與豪放兩種風格[15],這種多樣藝術(shù)風格的形成,正與白樸縱貫南北的經(jīng)歷密切相關(guān)[16]。
元大德、延祐之后,大都詞人群體內(nèi)部逐漸呈現(xiàn)出南強北弱的趨勢,“北派”詞人出現(xiàn)后繼乏人的情況,“南派”詞人無論在詞人數(shù)量上,還是在成就上表現(xiàn)都較為突出。在此背景下,北方詞人中河北張之翰之子張埜和大都人宋褧以及高麗詞人李齊賢等成就較為顯著,極大地推動了當時北方詞風的轉(zhuǎn)變。張埜仍舊保持“北派”詞人剛健爽朗的特征,而宋褧與張翥二人因為早年寓居南方等因素,在詞風上則幾乎完全接近“南派”詞[17]356,尤其是張翥繼承姜、張一脈,“婉麗風流,有南宋舊格”[18]1822。
白樸《滿江紅》(過了重陽)是和王彥文、王利用、秦仲等人在金陵飲酒而作。據(jù)白樸《木蘭花慢》(記羅浮仙子)詞序,至元六年(1269),他與時任懷孟路總管的楊果、任府判的奧敦周卿一起在覃懷(今河南沁陽)北賞梅,奧敦周卿先作,他與楊果作和韻詞[19]88,22。這種薈萃南北各民族詞人的雅集在元代中后期頻繁舉行,杭州、金陵、昆山等地成為詞人匯集之地。
繼金代之后,民族詞人繼續(xù)涌現(xiàn),而且更為豐富,涉及畏吾、契丹等多個民族。畏吾族有廉惇⑨、貫云石、偰玉立、薛昂夫,契丹族則是耶律楚材、耶律鑄父子,女真人有兀顏思忠⑩,薩都剌的族屬存在爭議,他應該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這同樣是在金代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展,體現(xiàn)出民族政權(quán)下的文學特色。這些民族詞人與漢族詞人都用漢語進行寫作,以漢文化為紐帶進行交流,以師生網(wǎng)絡、贈答唱和、同題集詠、欣賞書畫等形式頻繁活動,形成元代特有的多族士人圈。比如至元二十三年(1286)冬,張之翰北歸留別金陵行臺諸公,作《沁園春》詞,參加的人包括王博文、霍肅、耶律希逸、李昂等人[20],其中耶律希逸為契丹人,這就一次多民族雅集。
高麗詞人李齊賢反映出元代域外文化交流興盛。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高麗國王忠宣王讓位后留居元朝大都(今北京),召李齊賢來中國為侍從。兩年后李齊賢來到中國,他游歷各地,詞作涉及的地域包括河北、四川、江蘇、陜西等地。李齊賢遍交名士,與姚燧、閻復、趙孟頫、元明善、張養(yǎng)浩等過從甚密。
總之,元代詞人在分布格局方面呈現(xiàn)出與宋代不同的一些特點,首先是南北差距有所縮小,北方山西、河北、山東詞人數(shù)量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而四川、福建兩省份下降明顯。其次,由于天下一統(tǒng),出現(xiàn)了南北詞人的交流與融合。最后,繼金代之后,民族詞人繼續(xù)涌現(xiàn),而且更為豐富,涉及畏吾、契丹等多個民族,而新疆與遼寧成為詞人分布新增加的地區(qū)。詞人分布的這些變化與元代的政治、軍事、版圖、民族政策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
注釋:
① 由于跨越兩代,由金入蒙的詞人有些被唐圭璋先生列入了《全金詞》,比如元好問、李俊民、段克己、段成己未列入統(tǒng)計。由宋入元的詞人有些收入了《全宋詞》,比如劉辰翁、周密、王奕、汪夢斗趙文、汪宗臣、劉塤、王沂孫、黎廷瑞、仇遠、蔣捷、張炎等人。
② 南方746人,北方134人。參見《宋詞作者地域分布》,劉尊明、王兆鵬《唐宋詞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頁。
③ 《詞綜》卷二十七作詹正。
④ 詹玉,生平見俞焯《詩詞余話》(《說郛》卷四十三)、《精選名儒草堂詩余》卷上、《元史》卷一七三和卷一九九?!对藗饔涃Y料索引》第1624頁作江西人,誤。
⑤ 參見蘇天爵《元故太史院使贈翰林學士齊文懿公神道碑銘》,《滋溪文稿》卷十一。
⑥ 蘇天爵《滋溪文稿》卷十六《晉寧張氏先塋碑銘》曾提到寧晉人王忱、王椅、荊幼紀、陳祐與弟天祥等。
⑦ 參見《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及朱麗、張建偉《地方檔案文獻中的元代山西民族融合問題》,《運城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⑧ 張建偉、張景源《論金代詞人地理分布與群體特點》,《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3期。
⑨ 《全金元詞》第721頁據(jù)永樂大典九千七百六十五巖字韻收,將詞系于廉希憲下,并加案語曰:“大曲巖字韻引此詞作廉文靖公集。又引元明善清河集讀書巖記,謂讀書巖為故相太傅魏國廉文正公之別業(yè),在京兆樊川少陵原之陽,可證大典作廉文靖公,當為廉文正公之誤。”該詞為廉惇所作,唐圭璋先生誤改。參見楊鐮先生《元詩史》第53頁。
⑩ 契丹、女真族在元代被歸入四等人中的漢人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