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對于生死,莊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說他妻子去世的時候鼓盆而歌,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莊子說,古之真人不悅生也不畏死,沒有覺得說生命在擁有的時候有多么多么可喜,他也不覺得死亡來臨的時候有多么多么可怕。他說真正的君子對生死的態(tài)度從來是不刻意的,不追問自己從哪里來,也不擔(dān)憂自己往哪里去,因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個形態(tài)的變化。這樣的態(tài)度說起來瀟灑,但是貫穿到每一個凡人的生命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莊子》里面講了很多這樣的故事。他說有這樣幾個人,大家活著的時候是好朋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結(jié)伴在一起,后來,子桑戶先死了。孔子聽說了,就派自己的學(xué)生子貢去幫忙處理喪事,子貢去的時候看見子琴張和孟子反這哥倆,一個在那兒織草簾子要收拾這個靈柩,另外一個在那兒彈著琴,倆人都對著子桑戶的尸體唱歌呢,說挺好啊,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到本真了,你看我們還是人!子貢非常不理解,回去跟他老師說,你看他們兩個人對著好朋友的尸體這樣唱歌,他們到底什么心思???孔子當(dāng)時就說,他們這些人已經(jīng)沒有生和死的邊界了,他們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游,有沒有這個身體形骸對他們來講是不重要的,所以一個朋友走了,兩個朋友就像是送一個人遠(yuǎn)行那樣,是一種坦坦然然地相送。其實在這里他講了一個道理,就是在生命之中,每一個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態(tài)活下去。
以莊子的這種豁達(dá)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許在今天是比莊子那個時候更重要的命題。因為莊子那個時候物質(zhì)太貧瘠了,人的選擇太少了,所以活下去會變成一個單純的愿望。而今天的人可能擁有太多的富足,在抉擇的迷惑中反而會不堪重負(fù),也就是說抉擇過多,人生之累相對也多,所以在當(dāng)下,不僅是抉擇生與死這么一種外在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靈中,讓多少有價值的生命能夠真正活下去。
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樂生,做到順應(yīng),做到當(dāng)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的時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此生無憾。其實這是我們每一個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這也就是莊子在今天的一個解讀。
(摘自《思維與智慧》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