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立穎,徐興琴
(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蘇州 215000)
手術是外科患者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一般外科手術有創(chuàng)傷大、臥床時間長、不可避免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損傷和誘發(fā)并發(fā)癥等局限[1]。手術切口部位感染是手術常見并發(fā)癥,不僅會為患者帶來較大的經(jīng)濟負擔,還會為患者及其親屬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感染嚴重的會間接對患者的預后造成不利影響,或直接導致患者死亡[2],因此術后護理也成為保障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重要措施。中藥穴位貼敷不但能發(fā)揮藥物本身的功效,還能通過正確的穴位以熱力作用將藥效滲透入體內,以便利,快捷,易操作的優(yōu)點成為外科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的選擇。為觀察中藥熱奄包促進患者外科術后快速康復的療效,該文選取該院2020年1—6月內收治的40例外科手術患者展開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40例外科手術患者,以輔助治療方式分為參照組[男12例,女8例;年齡30~50歲,平均年齡(39.61±5.15)歲]和研究組[男 11 例,女 9 例;年齡 32~55 歲,平均年齡(40.36±4.98)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該研究。該院倫理委員會對該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納入標準[3]:(1)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外科手術治療;(2)患者及其家屬享有知情同意權,在充分了解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后表示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4]:(1)患有精神類疾病;(2)患有重大臟器類疾病;(3)患者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無法正常進行言語交流者;(4)癌癥患者;(5)對該次所用中藥過敏患者。
1.2.1 參照組 對參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術后護理:對患者及其親屬進行相關疾病健康科普,解答患者疑問,紓解患者緊張憂慮等不良情緒,告知患者理想的治療效果,樹立治療信心,對臥床患者進行定時翻身或按摩預防壓瘡,遵循醫(yī)囑精準用藥輔助治療,保持患者切口潔凈避免感染。
1.2.2 研究組 對研究組在參照組的術后護理基礎上增加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穴位貼敷,具體操作措施如下:(1)評估患者病理情況,和病情變化,準確用藥,告知患者用藥注意事項及用藥護理的理想效果,指導患者親屬在一旁學習,便于日后在家自行操作;(2)在使用中藥熱奄包進行穴位貼敷前準備好毛巾,彎盤,鑷子等相關器具,關閉病房門窗防止邪風入體;(3)在用藥前多次核對患者姓名及診斷,避免誤用,將患者擺放為舒適合理的體位,保留熱敷穴位,注意患者保暖;(4)將藥包熱至一定溫度,再次核對熱敷部位后,對患者天樞、中脘、足三里、關元進行熱敷,嚴格遵循醫(yī)囑控制患者熱敷時間,避免藥物沾染患者衣褲,熱敷期間觀察局部皮膚反應,若有異常及時處理;(5)藥包冷卻前及時更換,熱敷期間隨時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觀察患者出汗情況,切忌大汗,熱敷結束后將熱敷部位清理干凈,若是患者創(chuàng)口附近熱敷應進行換藥;(6)熱敷結束后整理患者床鋪,清洗托盤歸還原位,清理紗布等用物,在病房停留一會兒觀察患者是否有胸悶心慌、肢體麻木等癥狀,與患者進行簡單的交談,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7)針對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奄包內可使用8 g枳實、8 g厚樸、8 g青皮、8 g炒萊菔子、5 g黃芪、5 g當歸,將上述藥物放置在布包內,并置于微波爐內加熱,當其溫度下降至40℃時,可放置在患者臍部,持續(xù)熱敷 20~30 min,2 次/d;(8)針對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奄包內可使用200 g透骨草、15 g大黃、15 g沉香、15 g姜黃、15 g敗醬草、15 g沒藥、15 g桂枝、15 g肉桂、15 g三棱、15 g雞血藤、15 g紅藤以及15 g蒲公英,將上述藥物破碎后放置在專用布袋中,并隔水蒸煮30 min,依據(jù)患者對溫度的耐受情況,將布袋放置在患者雙側下肢,每側肢體40 min,每天2次,持續(xù)治療1周。
(1)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相關指標,主要包含:臥床時長、肛門排氣時間、創(chuàng)口愈合時長、排便時間;(2)對比每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主要包含:創(chuàng)口感染、腹部腫脹、褥瘡、肺部感染;(3)采用該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統(tǒng)計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其中基礎護理占總成績20%、心理疏導占總成績20%、病房管理占總成績20%、健康科普占總成績20%、護理操作占總成績20%,總分100分,每項總分20分,最終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t檢驗和 (±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χ2檢驗和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排氣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但研究組臥床時長、創(chuàng)口愈合時長和排便時間均明顯短與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參照組和研究組術后指標對比(±s)
表1 參照組和研究組術后指標對比(±s)
組別 臥床時長 排氣時間 愈合時長 排便時間參照組(n=20)研究組(n=20)t值P值7.30±1.15 4.02±0.81 10.428 0.000 2.45±2.16 1.03±0.17 2.931 0.006 12.61±2.02 8.15±1.67 7.610 0.000 3.58±1.37 2.08±0.51 4.589 0.000
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5%(1/20)明顯低于參照組 45%(9/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參照組和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對比[n(%)]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參照組和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對比[(±s),分]
表3 參照組和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對比[(±s),分]
組別 基礎護理 心理疏導 病房管理 護理操作參照組(n=20)研究組(n=20)t值P值12.31±1.31 19.01±0.46 21.581 0.000 11.64±1.01 19.72±0.02 35.770 0.000 16.02±1.35 17.98±0.58 5.966 0.000 12.15±3.69 19.44±1.74 7.991 0.000
外科手術由于手術麻醉和手術各種侵入性操作極易引起患者身體應激反應,且患者術前禁食禁水,清空腸胃,饑餓刺激患者腸道產(chǎn)生的蠕動和患者疼痛呻吟時口腔吸入的氣體均會導致患者腹部脹氣,一旦患者腹部脹氣就會使其膈肌升高呼吸不暢,影響患者飲食和睡眠,進而影響患者切口愈合[5]。
外科手術會導致患者大量失血,從中醫(yī)角度上講屬于氣血兩虧,元氣大傷,氣不足以推動腸蠕動[6]。并且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均需要臥床休養(yǎng),長時間的臥床會引發(fā)患者下肢靜脈栓塞和褥瘡等并發(fā)癥[7]。中醫(yī)認為下肢靜脈栓塞屬于脈痹范疇,病因為濕、熱、瘀等邪氣滯留機體靜脈,靜脈閉塞不通,不通則痛誘發(fā)此病[8]。傳統(tǒng)的護理方式重點為保障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對預防和治療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均有一定的滯后性,無法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延長患者臥床時間,臥床時間長又會引起患者褥瘡等其他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和心理壓力[9-10]。
近年來,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穴位貼敷在外科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醫(yī)學者認為,臍部位置表皮角質層最薄,且臍下無脂肪覆蓋,敏感度最高,再加上周圍神經(jīng)組織豐富,藥物易于通過熱力作用滲透,刺進腸胃功能,加速腸蠕動和血液循環(huán),有消除腹脹等作用。中藥熱庵包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熱敷臍部可起到活血化瘀、消炎的效果。中藥熱庵包在熱力作用下不但能發(fā)揮藥物本身的作用,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7]。通過對中藥熱庵包進行加熱,溫熱刺激配合藥物外敷可調整患者局部氣血,加強藥物效果。由此可見,采用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穴位貼敷對外科手術患者進行治療,能有效控制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少護患糾紛,促進患者盡早恢復。
綜上所述,在外科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中,采用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穴位貼敷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療效顯著,能有效控制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