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紹俊
田中禾是20世紀80年代在文壇卓有影響的作家,他一直沒有放下手中的筆,成果豐碩。但我很慚愧,后來很少讀田中禾的作品了。這說明我雖然做當代批評,但我關心的往往是最熱鬧的作品和作家。另一方面這也說明田中禾不愿意到文壇的中心去湊熱鬧。這完全是田中禾自己的主動選擇,他說過:“綜觀十年的文學之路,我既不以重大社會主題使自己風云際會,又不愿以怪異的西式時髦驚世駭俗,躲避的結果是使田中禾的名字在文壇上一直保持著邊沿狀態(tài),這是個恰當的位置,呆在這兒很自在。”我讀了田中禾后來的作品,包括他的長篇小說《十七歲》《父親和她們》和《同石齋札記》系列(嚴格說,這個系列是他30余年的隨筆選),就發(fā)現(xiàn),寫這些作品的田中禾還是當年寫《五月》的田中禾,但又不完全是當年寫《五月》的田中禾了,我們從《五月》到現(xiàn)在這些作品之間既能看到一脈相承的東西,又能看到兩者之間所發(fā)生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什么呢?我以為可以概括為:現(xiàn)實主義的東西少了一些,浪漫主義的東西變得特別強大。這里所說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則是田中禾心目中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田中禾大致上把文學分為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現(xiàn)實主義偏重人的社會性,浪漫主義偏重人的自然性;現(xiàn)實主義重責任,浪漫主義重自我;現(xiàn)實主義重寫實,浪漫主義重想象。”也就是說,田中禾后來越來越偏重于人的自然性,越來越多了自我和想象。田中禾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因為在他的內心有一個關于文學的至高理想,他的變化就是要一步步接近這一理想,這一理想就是田中禾的純文學。
我們這里涉及到很多文學理論的概念和術語,比如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純文學,等等。但我們不能以文學理論教科書中的解釋去解釋田中禾所說的這些詞匯,因為田中禾并不信服文學理論教科書,當年他上大學,就是對大學講壇上所宣講的一套文學理論極度失望了而憤而退學的。顯然,田中禾建構起了一套自己的文學理論,我們必須進入到田中禾的文學理論視域里去理解田中禾所追求的純文學。
純文學在田中禾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說:“純文學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思想和理性水準,代表著這個民族的精神與智慧,它要求作家、藝術家有獻身精神和甘于寂寞的人生態(tài)度,但它無權要求每個作家、藝術家都那么純粹?!碧镏泻陶J為:文學基本上分三大類,即純文學、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具體到小說,他是這么界定的:人性哲理與形式實驗小說屬于純文學,社會世態(tài)小說屬于嚴肅小說,大眾休閑娛樂小說屬于通俗文學。三大類文學對于一個社會而言,互相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田中禾說:“讓純文學去滿足人性與生命的探索,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試驗;嚴肅文學認真地關注社會,舉起正義、公理的旗幟;通俗文學給人以輕松、娛樂,讓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碧镏泻踢€進一步細分,有些文學作品處于兩種類型的中間帶,兼有兩種文學類型的特征,如斯坦貝克就處于純文學與嚴肅文學的中間帶,巴爾扎克處于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中間帶,處于中間帶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夠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田中禾自己的作品屬于哪一類呢?《五月》應該屬于嚴肅文學,但之后田中禾更傾情于純文學,在嚴肅文學中加進了更多的純文學成分。這突出體現(xiàn)在他寫《匪首》時的思想狀態(tài),他說他當時“立志把《匪首》寫得盡可能雅致些,藝術檔次盡可能高些,文化與哲學包容量盡可能大些”“我想把《匪首》作為考驗我虛構能力、張揚幻想的試驗品”。這時候他開始反思嚴肅文學在中國的處境問題。嚴肅文學是“載道”的,中國的文學仿佛“文必載道”,而中國文學對“道”作了非常狹窄的理解。于是田中禾決定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定位在“盡可能靠近純文學的位置上”,這樣他就必須“舍棄一些作家與讀者已習慣的東西”?!陡赣H和她們》應該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嚴肅文學題材,在這部小說中,田中禾對于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思考是許多作家所不及的,小說中的馬文昌幾乎可以說是中國知識分子最普遍的寫照。在這個人物身上,包含著田中禾對社會和歷史的深刻認識,也傳遞出他深重的憂思,他說:“我們習慣了體制內的意識形態(tài),自覺或不自覺地變成了馬文昌,自愿地放棄了獨立人格,對犬儒主義角色習以為常。”田中禾說這部小說從20多年前就開始構思,我相信他如果當時就將小說寫出來,嚴肅文學的痕跡將會更重一些,主題的表達會更鮮明一些。但他后來在寫作中賦予了《父親和她們》更多的純文學要素,首先《父親和她們》在敘述上追求一種特殊的效果;其次《父親和她們》將社會性內容弱化,強化了愛情故事的因素,以愛情寓意政治、文化,因而更顯含蓄、詩意,人文精神的內涵也更豐富。至于帶有自傳性的小說《十七歲》,“是情感的吟哦,生命記憶的弦歌”,田中禾希望自己的寫作“能在喧囂的社會潮流中構筑一片小小的清幽天地,讓人的心靈能在這里找回溫情和寧靜”。這完全是純文學的訴求了。
在田中禾的純文學里,包含著一個最核心的詞語,這就是“自由”。他曾經說過:“我只是一個崇尚心靈自由的作家罷了。” 他也對自己的文學生涯作過這樣的總結:“從《五月》至今,30年的創(chuàng)作歷史,讓我可以自豪地對讀者說,我堅持了超越政治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不管作品能達到何樣境界,我的寫作立場是自覺的,明確的,毫不動搖的。我堅持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必須站在人性的立場,以心靈的自由為依皈,不受意識形態(tài)的左右。我全部的作品只在寫一個主題——人性如何被現(xiàn)實扭曲,自由如何被生活改造?!弊プ×俗杂蛇@個核心,也就能把田中禾關于浪漫主義、關于語言、關于作家的社會責任等論述都融為一體了,因為“沒有自由,就沒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為“浪漫是人生的翅膀。它能使人的心靈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都能自由飛翔”;因為“借助語言文字,為自己構筑身體不能到達、感官無法觸及的境界,人類才有了真正的自由,在人世的苦難、世事的紛紜、日子的瑣碎、身心的疲憊中超脫”。
田中禾對心靈自由的推崇和實踐,并不是孤立的。在田中禾這一代作家群中,他能夠輕易地找到知音。因為他們這一代人特別的命運和教育背景,使他們對“自由”這個詞語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從而有可能觸摸到自由的本質。比如貴州的何士光,曾像田中禾一樣在20世紀80年代以富有文學性的小說創(chuàng)作成為那個年代最為紅火的作家之一,但他后來完全轉向了宗教的研究和寫作,他說:“文字是一種般若”,他“想要尋找一些更本質的,關于生命的秘密”。又如理由是20世紀80年代特別紅火的報告文學作家,后來同樣轉向了能夠表達自由心聲的寫作中。理由今年出版的一本《荷馬之旅》,是他一次閱讀經典的收獲。他為了找回荷馬史詩的文學性,便沿著荷馬史詩的路線對愛琴海周邊做了一輪又一輪的踏訪。《荷馬之旅》不僅記錄了他的踏訪,也充分展開了他對經典的解讀。這兩位作家和田中禾一樣,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追求心靈自由的樣板。兩位作家與田中禾所不同的是,他們選擇了文學以外的方式來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而田中禾始終對文學不舍不棄,他在探尋純文學的寫作過程中實現(xiàn)了心靈的自由。
田中禾的純文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純文學,它是作家實現(xiàn)心靈自由的通道,也是承載作家心靈自由的圣殿。我們應該好好研究田中禾的純文學。在這方面,田中禾已經提供了足夠多的成功文本,田中禾本人也對純文學應該如何寫作有著深思熟慮地思考,他還特別強調了純文學應該更充分地體現(xiàn)文學的本質——“巨大的慈悲感和憐憫心”。我們在閱讀田中禾的作品時千萬別忽略了這一點。讓中國文壇多一點田中禾的純文學,讓更多偉大而又美麗的心靈能夠在純文學的天地里自由地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