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花
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深深認識到以傳統(tǒng)的一張試卷作為依據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很不相適應,如何改革評價方式,使之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值得探討的課題。新的課程理念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評價理念。因此,在教學中應以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新的課程理念來進行教學及評價,以發(fā)展性評價為主,不光關注學習的結果,還更應關注學習的過程、人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的特殊表現,注重評價的多元化。
關鍵詞:數學教學;發(fā)展;學習
一、追求評價內容的科學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數學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tài)度”四個領域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目標做了較為具體的闡述,重視過程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是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們應根據課程目標,在恰當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評價的同時,加強過程性評價,重視發(fā)展性評價。
學生的情感體驗是重要的學習產物和素質,甚至是學生終身受用的。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投入,提供具有愉快感、充實感的數學學習活動,尤其要通過有效的評價不斷地給學生以“有趣”和“成功”的體驗。在期末(中)時可進行等級評價和定性描述評價。
二、追求評價方法的多樣性,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發(fā)展性學習評價方法必須打破將考試作為唯一評價手段的壟斷。
(一)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
長期以來,學習評價存在著以“硬”為標志的實證化評價方法和以“軟”為標志的人文化評價方法的分野與矛盾。前者過于注重量化因素,一些無法量化的實質性問題常常被排除在評價之外。而后者盡管在評價過程中無法保證客觀公正,但更多地考慮人的需要和價值,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從更適合人性的角度進行學習評價。發(fā)展性學習評價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定量評價可采用等級制,定性評價可采用語言描述,兩者相輔相成。在數學學習評語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通過鼓勵性的語言,客觀、公正、全面地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同時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潛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這樣有利于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如:一學生對一些題目都能做,但速度卻有些慢。可以這樣進行評價:優(yōu)(四顆星),如果做題速度再快一些,那就是五星了,多神氣啊!希望你繼續(xù)努力,相信五星會屬于你!學生閱讀了這個評語后,獲得的是成功的體驗,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以及爭取更大進步的動力。
在等級評價中,還可以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用生動有趣的圖案來形象的表示。如用不同的臉譜、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花朵、不同的印章等表示等級。
(二)終結評價與形成評價并重
以往對數學學習的評價,只是以學生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作為評價標準,這樣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造成學校、教師和學生重分數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等弊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的評價理念要求淡化分數概念,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fā)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除了單元、期末的測評用“等級加評語”的方式外,更應該在課堂上、作業(yè)中,用口頭表揚、寫在作業(yè)本上的短語、可收入“成長記錄袋”中有關獎勵等方式,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適時評價,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和改進功能。
教師在日常教學行為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進行“激勵式評價”,例如:“你的想法很獨特!”“你們用自己的智慧解決了問題!”這樣能在學生內心深處形成一股強大的心理推動力,在潛意識里產生向表揚目標努力的追求。任何一個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總存在著個性差異,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區(qū)別對待,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學習有困難、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學生來說,教師更應該做好“期待式評價”。如:學生遇到困難,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說:“你肯定能行,再動動腦子,好好想一想!”在教師真誠的期待中,學生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在不斷的嘗試中獲得成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情感,采用“接納式評價”,以防止學生形成自卑、自負或自欺等錯誤的自我觀念,學生的情感表現往往不同,教師應接納學生的個性表現,改變以往非對即錯的程式化評價,體現評價的可接受性,以促使學生自我反思,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教師對學生信任、親切的情感流露,不僅能縮短師生雙方在心理上的距離,使學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滿足,而且會激起他們對教師的信任和愛戴。采用某些動作(如鼓掌、點頭、拍拍肩膀、豎起大拇指等)或表情(微笑、凝視、皺眉、沉默等)等進行“親近式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獲取激勵的信息。
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還可用一些學生喜愛的卡通標志或圖案,如:用“丹頂鶴”代表見解獨特,用“小猴”代表獨立思考,用“蜜蜂”代表仔細認真,用“大雁”代表團結合作,用“啄木鳥”代表質疑問難,用“白鴿”代表作業(yè)整潔,這樣更富有童趣的評價方式,能激發(fā)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三、追求評價主體的多元性,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
發(fā)展性學習評價應由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協同作用來完成。應形成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家長參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的、開放的、網狀結構的評價體系。
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形成,從不同角度為學生提供了有關自己學習的發(fā)展狀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教師的每一次鼓勵,家長的每一份關愛,都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的作用。
實踐表明:在教學中實施發(fā)展性評價,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這樣的評價,可以給學生提供表現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種各樣的機會,幫助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進步、建立自信。
參考文獻
[1]朱云.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發(fā)展性學生評價探索[J].科技信息,2010(17).
[2]鐘錦靈.談談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0).
[3]劉方.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幾個關鍵問題辨析[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