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昌耀年譜(1985-1989)

2020-10-20 05:04:56張穎
三峽論壇 2020年2期
關鍵詞:昌耀

摘 要:20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駱一禾、葉櫓等人對昌耀詩歌的評價使相關研究推進了一大步,昌耀對自身創(chuàng)作中不斷凸顯的“疲憊”也了然于心,并在心靈深處不斷進行調整,面對詩壇蓬勃興起的詩歌熱潮,他始終保持著謹慎的態(tài)度。隨著現實的不斷加壓,昌耀心中的“大詩歌觀”呼之欲出。此次摘取1985年至1989年間的重要事件,便于讀者清晰地觀察這一過程。

關鍵詞:昌耀;詩;美的直覺;無分行定則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20)01-0067-06

1985年 49歲

4月28日 在青海高原寫作《〈巨靈〉的創(chuàng)作》。

按:

疑似近期有人指摘昌耀詩作“矯情”,在《〈巨靈〉的創(chuàng)作》一文中記敘了他面對這一指摘的心情:“那些天我是如此苦悶,且懷有幾分火氣。我郁郁不樂,仿佛害著一場大病”。

5月3日 劉湛秋寫作《他在荒原上默默閃光》,刊于《文學評論》1986年第6期。

按:

這篇文章本是為昌耀即將出版的第一部詩集所寫的序言,因出版社催稿急切,收稿時此文還未完成,而待文章已發(fā)表,詩集卻仍未出版。一是因為詩集的征訂數量不到三千冊的開機印數,出版社要昌耀自己承擔一部分包銷任務;二是詩稿拿到終審手里時因為“看不懂”而被延滯了下來。最后經過終審的校審,昌耀詩歌被改動多處,例如把《邊關:二十四部燈》改成《古城:二十四部燈》等。最終,這篇文章被昌耀作為《昌耀抒情詩集(增訂版)》的序言收入。

劉湛秋在文中充分肯定了昌耀詩歌所達到的高度,認為他正“朝向一個大詩人邁進”,“昌耀詩歌的想象力,一方面是其吸引人之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其詩歌的門檻”。其他如《風景:湖》的風景刻畫、《邊關:二十四部燈》中詩人對現代文明的奇特感知方式、詩歌中“冷與熱”的辯證關系、“馭夫”形象的發(fā)現等,作者也進行了細致的解讀。作為《詩刊》的編輯,劉湛秋對昌耀詩歌的發(fā)現與推出做出了極大貢獻。

31日 寫作詩歌《斯人》[1]。

按:

此詩被看作昌耀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轉折點。張光昕認為:“從《斯人》之后的作品風格來看,日常生活作為一種解構的力量在逐步蠶食昌耀一度高遠磅礴的寫作氣勢?,F實世界這頭兇猛的怪獸令詩人陷入焦躁、苦悶和虛無的生存狀態(tài)。”[2]昌耀倍感受挫的原因或許來自《〈巨靈〉的創(chuàng)作》一文透露出來的一些信息,即周遭無人理解、有人蓄意破壞、詩集出版艱難等。在這之后,昌耀的寫作呈現出一種碎片式的駁雜和怪誕,在“西部”物象中加入了當下都市時尚元素,頗類似于卡夫卡筆下的變異。從1986年直至90年代中期,昌耀詩歌中的荒誕主義線索一直存在,始終伴隨著如影隨形的焦慮感。

8月26日 致信孔孚。

按:

信中談及建立“新隱逸派”一事。昌耀認為孔孚所主張“新隱逸派”的旨趣是“純”,但“我的某些短詩雖也給人一些清淡、空靈感受,但綜觀我的詩創(chuàng)作并不如此的‘純。我愿意多操幾副筆墨,您不太感興趣的‘焦墨、‘潑墨我還時愛弄弄,有點葷素不拒……”故此昌耀認為自己與“新隱逸派”“不大入格”。[3]781

11月5日 寫作《我的詩學觀》[4]。

按:

此文是昌耀唯一一次系統、全面地談論他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中內容與形式問題的意見。從中也可以解密為什么他在任何時候都不愿與別的詩人同聲合唱,因為他認為根本不會有相似的詩歌。詩歌是自由的,是多種形態(tài)并存的,每一位詩人的氣質都不一樣,他所生發(fā)的“流體”也不一樣。如果硬要把他們放到一樣的容器里,結局要么是消亡,要么就在彼此沖撞中受到不必要的傷害,甚或彼此妥協,淪為平庸的寫作者。他寧愿“從氣質上把握詩”,詩是一種“單純的節(jié)律”,是“一部大自然與人交合的‘無標題音樂”?!白匀弧痹诓脑姼柚黝}中是除“愛”以外最重要的主題。

50年代的創(chuàng)作,以及新時期初短暫的“傷痕”“反思”創(chuàng)作以后,貫穿昌耀一生大部分創(chuàng)作的就是對西部高原的吟誦,這一方面源于他對西部高原深厚的個人感情,也源于他的詩學觀,詩是“一部大自然與人交合的‘無標題音樂”。這個“自然”不僅僅是“生態(tài)批評學”意義上的“自然”,橫向上,“自然”是西部高原給予詩人的切身感受;縱向上,“自然”是“時間的演化”,是“元始的詩意”的“歷史沉積”。

18日 寫作詩歌《晚鐘》。

按:

詩句中的“行者”一詞是昌耀對自己身份的指認。唐曉渡在《行者昌耀》一文中曾專門對題名中的“行者”概念進行了解釋:“ 1990年春夏之交我和他一起在杭州充任‘湖杯詩歌大獎賽的評委,會議正開得熱鬧,他卻不知怎么想起,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張紙片,一邊用力打開他那如同半僵棉桃般的微笑,一邊訥訥地說:‘這個……給你……自己做的。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張薄薄的名片,在別人通常懸掛最得意的身份的地方淡淡地印著:百姓、行者、詩人”[5]。

1986年 50歲

3月 本月《昌耀抒情詩集》開印。

按:

這是繼1957年《最初的歌》與1984年“詩人叢書”《情感歷程》兩部詩集均半路夭折之后,昌耀寫詩長達三十二年所出的第一部詩集。蕭犢(唐曉渡)稱這部詩集“是昌耀從事詩創(chuàng)作三十余年來的處女集,亦是薈萃集。所收長短詩100首,首首皆可謂心血結晶而成,有著瑪瑙鉆石般的堅實與絢爛。其孤詣獨運處每見,鮮明地凸顯其塊壘崢嶸的個性。這些詩,竭盡琢磨而又少有斧鑿痕跡,風格奇而不怪,險而不僻,硬而不厲,瘦而不弱,顯示了作者相當的藝術修養(yǎng)和功力?!恫闱樵娂房胺Q當代詩壇的一個重大收獲?!盵6]

5月10日 一村的評論《昌耀:實踐者。一部行動的情書——昌耀創(chuàng)作散論》刊于《綠風》詩歌雙月刊1986年第3期。

按:

一村于1986年2月10日在南京寫作此文,客觀謹慎地解讀了昌耀的詩歌,后被收入《最輕之重——“昌耀論壇”開辦五周年選集》和《昌耀陣痛的靈魂——昌耀詩評》。文章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昌耀詩歌的特色:歷史意識、時代生活、感受方式、意象構成,對詩人在這幾個方面的藝術探索表示欣賞。作者認為“昌耀是個內心極不安分且幻想廣泛的主觀型詩人”“聯想和幻覺在昌耀詩中時有所見”“轉入反思靜悟以求封閉性的宏偉”。文中對昌耀詩歌從普通意象到象征性意象再到暗示性意象的發(fā)展軌跡,以及對“雙重象征意象”的獨特發(fā)現,是作者對昌耀詩歌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后十分有價值的闡釋。同時,一村認為此時昌耀在生活與創(chuàng)作中的掙扎使得他面臨在“揭示生活的廣度和詩意獨立性方面”還應有更高的要求——“外在壓力的干擾和內在的某種軟弱,束縛破壞著詩人內在自由的發(fā)展和發(fā)揮”,這樣的分析更是十分到位。

8月17日—19日 開始寫作《詩的禮贊(三則)》。

按:

在《我的詩學觀》一文中,昌耀詳細探討了詩歌與歷史、時間、音樂之間的關系,《詩的禮贊(三則)》一文則更進一步表達了他對藝術根本魅力的看法。昌耀此時更加強調人在藝術追求過程中的主動作用——“搏擊的努力”。而“最恒久的審美愉悅又總是顯示為一種悲壯的美感”,這種“悲壯的美感”就是人類在與命運的搏擊過程中顯現出來的詩意來源。正因詩意之悲壯,所以“詩,可為殉道者的宗教?!蔽恼碌谌?jié)除卻對“詩與音樂的關系”在《我的詩學觀》一文基礎上做了更深一層闡發(fā)外,最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對“人的自我實現”以及“美的藝術”的看法。在昌耀看來,當下人主體意識的淪喪和尋求一瞬間就把握事物本質的急切心理,是這個時代的弊病,渴望太多又躁動不安是現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唯有以追求“現代感”為“意識覺醒”,尋求通向世界之路,“為人類美好前景不斷奮力開拓新境界”,才是“詩的精神的最新凝聚”。他不能擺脫??嗣诽貢r期頭戴鏟形便帽振臂一呼皆為同道的歷史場景對他的理想誘惑,直到1998年寫作《一個中國詩人在俄羅斯》,表達了對俄羅斯的失望,他依然是一個極愿響應歷史前進的無產者詩人。

秋冬之際,駱一禾給昌耀寫了一封信,此時他是《十月》雜志的一名青年詩歌編輯,主持“十月的詩”這一欄目,日后,這一欄目成為了昌耀發(fā)表詩歌的重要陣地之一。緊接著,青海省文聯的文藝理論研究室與《當代文藝思潮》雜志社合作,為昌耀的第一部詩集召開作品研討會。出席的有青海省委宣傳部長陳云峰、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孫克恒、《當代文藝思潮》編輯部負責人余斌、編輯部青年編輯管衛(wèi)中、高校教師金元浦、廈門大學教授周寧,還有燎原、肖黛及青海評論界與詩歌界人士等。

1987年 51歲

3月27日 寫完《艱難之思》[7]。

按:

昌耀在文中詳述了他的創(chuàng)作觀與創(chuàng)作經歷,并回憶了一些往事,如1958年5月在湟源縣看守所被如囚徒一樣拉出去開鑿土方工程的艱難與屈辱、九歲上學時在外游蕩撿到的圖畫本、參軍后掉隊溜到家門前偷窺的影子、在朝鮮時結識的詩人未央、小說與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初嘗試、河北榮軍學校讀書時從城里選購得來的宣傳畫對他獻身祖國邊疆的鼓舞、多年前在墾荒的祁連山落滿草屑的地鋪上抄錄外國詩歌等事情。這些充滿挫折的歷程使得昌耀日益“欣賞那種汗味的、粗糙的、不事雕琢的、博大的、平民方式的文學個性”。

10月16日 完成詩歌《聽候召喚:趕路》。

按:

在詩中,昌耀表白自己一直沉浸在“疲累”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中,“我不甘落伍……我深感落伍已不可避免”,而青年詩人的不斷拜訪又使得他萌生出要“趕路”的激情,他“不敢懈怠”。踏著荊棘一路走來,他就像“淘金者驅馳著黃金虎皮在河的陰影朝向故里遁形”。詩中描述的那條傷痕累累的狗——“它的脊梁坍塌如雪崖崩陷,它的臀尾與后肢擠壓粘連成為一片無用肉膜夾帶血污、草屑與塵埃附麗身后”,就像是昌耀對自我形象的一種辨認。

1988年 52歲

1月26日 寫作《以適度的沉默,以更大的耐心》[8]。

按:

面對詩壇正熱的“朦朧詩”“后朦朧詩”“第三代”等詩潮,昌耀并沒有很大的臧否熱情,也沒有抱著一個局外人看熱鬧的閑情雅致,他堅持“基于美的直覺以定取舍”,只有詩才能最終證明一個詩人的價值,口號等虛無的東西都與詩無關。在1985年《我的詩學觀》一文中,他曾提出“我更關心的是自己思維的觸角是否老化”[9],此文則更坦言:“在當今詩的創(chuàng)造意識趨于活躍的背后,我確已感覺到詩的某種‘疲憊——詩的乏力、困倦或無精打采。一種鈍化。一種無動于衷。我告誡自己:任一自許心態(tài)開放的詩人也不能不經常調節(jié)自己的生活視野、感受角度、思維與行為方式,務必使自己融入歷史的進程”,這說明昌耀對創(chuàng)作激情消退這件事保持了充分的警惕,他一直處在這種焦灼與苦悶的狀態(tài)中,但他也知道調節(jié)生活視野的重要性,這并不意味著要靠一些繁雜喧囂的活動去刺激創(chuàng)作熱情,這種調節(jié)依然只能默默地在心靈深處進行。

2月1日 寫作初稿《酒杯——贈盧文麗女士》[10](1988年4月20日刪定)。

按:

昌耀在文中吐露了積郁已久的不快:“這是一個不可無動于衷的時代”,“我們的詩”應該是“是人類本能的嚎哭。是美的召喚、品嘗或獻與”,關于“哭”,詩人曾寫過很多文字,例如在《嚎啕:后英雄形狀》一詩中,他寫到:“一聲驚悸,寶瓶爆裂,/相持的沉默宣告終結——大男子的嚎啕使世界崩潰癱軟為泥”。詩應具有如“嚎哭”一般的力量,有如“安魂曲”與“布道書”般的安慰和獻與的能量。

1日—10日 駱一禾與他的夫人張玞在《西藏文學》編輯馬麗華的邀請下,為昌耀即將發(fā)表在這本雜志上的一組詩歌寫作了評論文章,即:《太陽說:來,朝前走——〈評一首長詩和三首短詩〉》,此文隨之在這本刊物的第5期發(fā)表。

按:

駱一禾在《太陽說:來,朝前走——〈評一首長詩和三首短詩〉》一文中對《西藏文學》“太陽城詩會”推出的昌耀作品《一首長詩和三首短詩》進行了解讀,并提出:“詩人不是自封的,評價要由別人來說,因此,我們尤其感到必須說出長久以來關注昌耀詩歌世界而形成的結論:昌耀是中國新詩運動中的一位大詩人。如果說,大詩人是時代的因素并體現了它的精神主題和氛圍,那么,我們當然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這一詞匯的”,這一論述后來反復被研究者們拿來指認昌耀在詩歌史上的意義。

西川曾回憶:“我對他懷著親切感當然也是由于他與駱一禾的友誼?!樢缓淌遣耐瑫r代人中(包括昌耀的同輩和晚輩)較早深刻認識到昌耀詩歌價值的人之一。他為昌耀寫過數萬字的評論文章。昌耀在我心中作為一位‘大詩人的存在,肯定源自駱一禾”[11]。

5日 昌耀致信非馬[12]。

按:

從昌耀對非馬詩作的賞析中,可以讀出一些他的詩學態(tài)度,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這種經歷所造就的個人氣質,昌耀認為非馬作品中那些貼近社會現實的作品更值得推崇,“我定而無疑地對人生持悲壯之認識?!盵13]769-771

7月 本月 葉櫓《杜鵑啼血與精衛(wèi)填海——論昌耀的詩》一文刊于《詩刊》1988年第7期。

按:

葉櫓的這篇詩評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對推動昌耀詩歌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闡釋了昌耀詩歌中對自然風景與人物心靈深處風景的感受與禮贊、自傳式書寫對‘愛與善的堅持、平凡生活中堅忍不拔的生活意志等。其中有一個論點被研究者們反復提及:“《慈航》在當代中國詩壇上應當被視為具有像《神曲》那樣一種主題構筑的詩”,這句話被多次引用,在引用過程中逐漸轉變?yōu)椤安摹洞群健房氨鹊〉摹渡袂贰?,其實葉櫓所言“主題構筑”應指《神曲》中地獄、人間、天堂的轉化互生關系,是一種結構與立意上的相似性,而不是一種生硬的比附。但正如他所采用的批評方法——從生命氣質入手理解昌耀的詩歌而不是從文本本身的語言來闡釋一樣,這篇文章的感受性批評更多,盡管葉櫓先生充分認識到了昌耀詩歌的價值,但依然無法在文本細節(jié)上予以論點翔實的支撐。此前一村的文章有較為精彩的文本細讀,但沒有引起廣泛影響。葉櫓文中也顯示出某種急不可耐的心情,如用“藝術欣賞上的愚蠢”來指無法讀懂昌耀詩歌的現象,這無疑會引起一些人的反感與質疑,《昌耀詩歌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14]一文即對葉櫓此語提出批評。[15]26

8月 參加在拉薩舉辦的“太陽城詩會”。謝冕教授在會上表示“同意昌耀是大詩人的說法”。

10月16日 在西寧市區(qū)“大十字”新華書店簽名售書。

按:

這一天是周日,章治萍記錄了當天的整個簽售過程。[16]145-147詩集在當天售出200多本,主要有“篝火”詩社社員在現場幫忙,如章治萍、張嵐、韓楓、張錦平、徐春等。

11月2日 寫作《紀伯倫的小鳥——為〈散文詩報〉創(chuàng)刊兩周年而作》。

按:

在這篇文章中,昌耀以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作的散文詩《幻覺》為例,提出散文詩“震撼力足以在人心靈顯示出傷口并滲出血滴”。從昌耀談詩可以看出,他界定何為“詩”、何為“詩人”的基本原則并不局限于詩的外在形體,“流體”被放置在什么“容器”中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流體”所具有的痛感、命運。那么“何必為‘詩的散文化辯說?何必拘謹于‘散文化的詩?”正是在這樣的詩學觀念下,昌耀越來越重視詩歌內質的厚度與濃度:“勿為形役”,“詩是生命化育”。

1989年 53歲

3月26日 致信黎煥頤。

按:

信中談到了昌耀的“大詩歌觀”,他將“詩”的范圍擴大:“除包容分行排列的那種文字外,也認可那一類意味雋永、有人生價值、雅而莊重有致、無分行定則的千字左右的文字?!盵17]788-789但這并不一定就是指俗稱的 “散文詩”,不是一種從“詩”到“散文詩”的外延變化,而是在“詩的視野”上,其題材內容與形式形態(tài)都給予擴展。另外就北京“中國詩人叢書”選目問題與黎煥頤溝通,希望把詩集選“雜”一點,收入一些不分行的文字,幾篇談詩的短文,不要像以前那么“純”,這也與他此時的詩歌觀念是一致的。

7月12日 寫作《記詩人駱一禾》( 1991年1月4日刪定)。

按:

在這篇文章中,昌耀回憶了與駱一禾的相知過程,生動地描述了二人相聚時駱一禾的裝束與神態(tài),并對駱一禾或許會取得的成就表達了極大的期許,以及這種期許落敗之后的深刻惋惜,“我以為一禾是一位可以期望在其生命的未來歲月會有卓越貢獻的詩人或學問家”,“我們只聽見一位偉男子的腳掌正待步下樓梯,但那人背轉身去,從此我們再也聽不到一點聲息?!?/p>

本月 陳超編著的《中國探索詩鑒賞辭典》出版,收錄昌耀詩歌《劃呀,劃呀,父親們!》《一百頭雄?!贰度粘觥贰毒揿`》《空城堡》《牛王》《冷色調的有小酒店的風景》《河床》。

按:

陳超認為:“昌耀的詩總有一股旁人難以企及的笨重壯碩的藝術精神……讀他的詩使我們領略到了吞吐大荒真力彌漫的氣象。這種氣象險而不怪、硬而不瘦、闊而不空……”[18]365-378

10月9日—24日 昌耀于日月山牧地來歸,寫作詩歌《哈拉庫圖》[19]。

按:

此詩一百八十多行,燎原認為可以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相媲美:“縱觀昌耀1986年后都市生存中的詩作,大都表現為內心自省的孤寂和枯瘦。而一旦進入西部邊地的物象,他便突然獲得灌注似的,立時變得豐潤起來。這首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20]?!豆瓗靾D》一詩承載著詩人對生命流逝、時間無情、人民悲苦的感傷,縈繞著詩人作為個體在強大的歷史摧殘之力中的寂寞與無奈。這首詩是詩人與千里外十歲前的幼年昌耀在思緒上的一次碰撞,碰撞后于寥寥時空中產生了空闊的回音。詩人在這種由“寂寞”相連屬的情緒體驗中抵達生命、時間的荒誕與宿命之感。

1990年,昌耀在給雷霆的一封信中提到此詩時說,這首詩“屬我?guī)资晟畹慕Y晶,我不知別人讀了感受如何,但我自己覺得溶入其間的心血(就一生的追求而言,并非特指創(chuàng)作),裊繞有如雞血石中所見,絲絲血痕盤錯還十分新鮮,固然可以把玩,卻也不無驚警之意”[21]。

12月26日 開始寫作詩歌《厭惡》[22],1990年1月7日完稿時更名為《卜者》。

按:

《厭惡》刊發(fā)于《作家》1991年第12期,這一期一共刊發(fā)了昌耀6首詩,總題為《一攬子詩稿》,這首《厭惡》未見于《昌耀詩文總集》及其增編版,為失收稿。詩原文為:

“卜者身著黑衣與卜者同在。/卜者身著黑衣與卜黑衣同在。/靈魂通道的每一入口都有卜者盤膝扮作莊子。/走完這一程很費躊躇。但我還是叫出了一聲。/當然,吐氣凄厲如紅楓者只好是我?!?/p>

但《中國作家》1992年第4期中刊發(fā)一首昌耀寫于1990年1月7日的詩,名為《卜者》,與《厭惡》一詩極其相似。其后《命運之書——昌耀四十年詩作精品》也收錄了《卜者》一詩,《昌耀詩文總集》及其“增編版”都延續(xù)了《命運之書——昌耀四十年詩作精品》中的編排,將《卜者》一詩放在1990年:

“卜者身著黑衣與卜者同在。/卜者身著黑衣與卜黑衣同在。/靈魂通道的每一入口都有卜者盤膝。/走完的一程很費躊躇。//死亡是一張皮膚。四輪轎車/輕輕完成的皮膚像穿透的一團影子,/沒有一點聲息,沒有一點痛楚,/事情就這樣宣告完結。/卜者展示的紅布自此與日子同在?!?/p>

可以看出《卜者》應為《厭惡》一詩的修改稿,但是在其后昌耀的每部詩集中,都未提及《厭惡》這首詩,《卜者》一詩的后面也僅有“1990.1.7”的標注,《厭惡》在刊于《作家》1991年第12期時,詩后卻標注了“1989.12.26-1990.1.7”,由此可以證明《卜者》為《厭惡》一詩的修改稿。

注 釋:

[1] 刊于《星星詩刊》1985年第10期。也刊于《詩刊》2000年第5期。

[2] 張光昕:《昌耀詩歌文體變遷的內在邏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12期。

[3] 昌耀:《致孔孚二封》,《昌耀詩文總集(增編版)》(燎原、班果增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4] 刊于《星星詩刊》1986年第2期。

[5] 唐曉渡:《行者昌耀》,《作家》,1999年第1期。

[6] 唐曉渡:《新作短波》,《詩刊》,1986年9月。

[7] 刊于《飛天》2000年第1期。

[8] 刊于《詩刊》1988年第5期。

[9] 昌耀:《我的詩學觀》,刊于《星星詩刊》1986年第2期。

[10] 刊于《詩潮》1991年第2期。

[11] 西川:《昌耀詩的相反相成和兩個偏離》,《青海湖》,2010年第3期。

[12] 刊于《青海湖》2000年第6期“青藏高原的形體——紀念昌耀特輯”。

[13] 昌耀:《致非馬二封》,《昌耀詩文總集(增編版)》(燎原、班果增編),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14] 馬海英、馬?。骸恫姼柩芯恐兄档米⒁獾膸讉€問題》,《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15] 葉櫓:《杜鵑啼血與精衛(wèi)填?!摬脑姟罚恫宏囃吹撵`魂》(董生龍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

[16] 章治萍:《我們和昌耀師一起簽名售書》,章治萍主編,孫愛霞、霄無副主編:《最輕之重——“昌耀論壇”開辦五周年選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5月。

[17] 昌耀:《致黎煥頤一封》,《昌耀詩文總集(增編版)》(燎原、班果增編),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18] 陳超編著:《中國探索詩鑒賞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

[19] 刊于《星星詩刊》1990年第6期。

[20] 燎原:《高地上的奴隸與圣者》,《昌耀詩文總集(增編版)》(燎原、班果增編),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21] 燎原:《昌耀評傳》(最新修訂版),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411頁。

[22] 刊于《作家》1991年第12期。

責任編輯:王作新

文字校對:曹英英

基金項目: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世紀詩歌對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再發(fā)現”(18BZW173)。

作者簡介:張穎(1992-),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詩歌。

猜你喜歡
昌耀
昌耀對燎原的永別和托付
博覽群書(2023年8期)2023-09-17 19:27:28
作為傳記的昌耀詩歌
作品(2023年2期)2023-05-30 18:56:47
昌耀
揚子江詩刊(2022年6期)2022-11-08 08:32:38
昌耀,他配得上他所受的苦難
——懷念昌耀
草堂(2020年1期)2020-02-18 07:46:30
劉湛秋鼎力相助昌耀的故事
山西文學(2019年4期)2019-10-08 07:01:54
卷首語
青海湖(2018年6期)2018-09-10 07:22:44
仁者
詩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詩緣情與詩言志的綜合治療——昌耀《內陸高迥》詩療解讀(下)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新世紀以來的昌耀詩歌研究綜述
論昌耀的荒誕生命意識
漯河市| 东丽区| 故城县| 乐昌市| 合川市| 繁昌县| 九寨沟县| 石嘴山市| 新余市| 金乡县| 达拉特旗| 屯昌县| 固阳县| 永新县| 象山县| 获嘉县| 浮山县| 岱山县| 焦作市| 紫金县| 涿州市| 乌兰浩特市| 城口县| 屯昌县| 于都县| 台安县| 时尚| 福贡县| 拉孜县| 彭州市| 桦甸市| 乡城县| 德昌县| 怀柔区| 咸丰县| 克什克腾旗| 永兴县| 碌曲县| 昂仁县| 长宁县|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