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安,孫 睿,林崇德,?,王黛柔,鄧建軍,任正伽
(1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2.太原學院教育系,太原 030012;3.Pric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A 90089-4017;4.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重慶 400038)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關于生活質量的客觀評估標準,曾經支配著國際社會科學界的幸福研究。Bradburn[1]開創(chuàng)了心理幸福感或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先河,探討了生活質量的主觀評估指標,終結了將客觀社會指標作為幸福之唯一評估標準的歷史。[2]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于心理幸福感或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逐年增多。20世紀末,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異軍突起,[3]心理幸福感或主觀幸福感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熱點概念。Diener等[4]發(fā)現(xiàn),自Diener等[5]的《主觀幸福感:30年的進步》一文發(fā)表以來,涉及主觀幸福感的相關論文已經超過17萬篇。學術界對于主觀幸福感的關注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實際上,在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個體、組織和決策者,都在密切地關注幸福感的話題。[6]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潛藏著極大的危機。自Diener等[7]開發(fā)《生活滿意度量表》和Watson等[8]開發(fā)《積極、消極情感量表》以來,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測量主觀幸福感或心理幸福感時通常采用這兩套量表。為此,我們將這兩套量表合稱為“傳統(tǒng)主觀幸福感量表”。
我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主觀幸福感量表至少存在四個致命的弱點:(1)該量表的開發(fā)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9](2)該量表的題項,要么是抽象的形容詞,要么是抽象的語句,因此,完全獨立于特定的行為或情境;(3)基于該量表所采集的數(shù)據(jù),也許可以從表層結構上評估個體的幸福感,卻無法從深層結構上解釋個體幸福感的前因;(4)缺乏畢生發(fā)展心理學的視角,忽視了年齡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影響,采用相同的工具評估不同年齡階段的主觀幸福感。
針對傳統(tǒng)主觀幸福感量表的四個致命弱點,我們特別開發(fā)了《深層幸福感問卷》。[10]該問卷試圖體現(xiàn)四個顯著的特征:(1)該問卷將深層幸福感理論、Vroom[11]15的期望理論和儒家修身模型作為堅實的理論基礎;(2)該問卷的題項均涉及具體的行為和情境;(3)基于該問卷采集的數(shù)據(jù),不僅可以從表層結構上評估個體的幸福感,而且可以從深層結構上解釋個體幸福感的前因;(4)基于畢生發(fā)展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高度重視年齡因素對深層幸福感的巨大影響,將《深層幸福感問卷》劃分為《兒童青少年深層幸福感問卷》和《成人深層幸福感問卷》。為了簡約起見,下文將《兒童青少年深層幸福感問卷》一律稱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深層幸福感理論為切入點,將西方心理學家Vroom[11]15的期望理論與儒家修身模型相互整合,提出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假設,最終編制《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
將Vroom[11]15的期望理論與儒家修身模型相互整合,并將該整合作為編制《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理論基礎,這是當代西方科學與古代中國智慧整合的重要實踐,是當代西方文明與古代中國文明可以有效對接的有力證明。這樣的整合實踐,對于中國自主開發(fā)生活質量主觀評估的國家標準,對于中國參與制定生活質量主觀評估的國際標準,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的積極心理學,對于中國文化與西方心理學的平等對話,對于中國心理學的國際化,對于中國國民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均有積極的意義。
為了避免傳統(tǒng)的主觀幸福感量表缺乏理論基礎的致命弱點,我們編制《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時,始終銘記理論的極端重要性,先提出深層幸福感理論,然后,將Vroom[11]15的期望理論與儒家修身模型相互整合,并將這種整合作為編制《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理論基礎。
我們提出的深層幸福感理論,主要涉及四項假說:
第一,根據(jù)功能的不同,幸福感的結構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與此相應,幸福感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深層幸福感與表層幸福感。
第二,深層幸福感包含四種成分:(1)個體在特定時空的特定行為;(2)個體對該行為的積極的解釋、回憶或預期;(3)個體在特定時空獲得獎勵性刺激;(4)個體對該獎勵性刺激的積極的解釋、回憶或預期。
第三,與深層幸福感相應,表層幸福感也包含四種成分:(1)個體因其特定行為而引發(fā)的積極情緒;(2)個體因解釋、回憶或預期其特定行為而引發(fā)的積極情緒;(3)個體因獲得獎勵性刺激而引發(fā)的積極情緒;(4)個體因解釋、回憶或預期該獎勵性刺激而引發(fā)的積極情緒。
第四,深層幸福感與表層幸福感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深層幸福感是表層幸福感的前因,而表層幸福感則是深層幸福感的后果。
因此,表層幸福感僅僅指向個體的幸福感本身,而深層幸福感既指向個體的幸福感本身,又指向個體幸福感的前因。
在心理科學的工作動機研究領域,Vroom[11]15的期望理論具有重要的地位。該理論涉及四個假定:(1)個體加入組織時,懷著某種期望,而這種期望又與其需要、動機和過去的經驗相關聯(lián);(2)個體的行為是一種有意識選擇的結果;(3)個體想從組織獲得的東西因人而異;(4)個體對于多個選項將有所偏好,從而優(yōu)化選擇結果?;谶@些假定,期望理論涉及三個關鍵成分:期望、工具性和向量,如圖1所示。[12-13]
圖1 Vroom的期望模型
由圖1可知,個體努力從事某種行為的動機強度決定于三個因素:(1)他相信,努力的行為將會產生預期的績效(期望);(2)績效將會受到獎勵(工具性);(3)這種獎勵的價值是很積極的(向量)。
以深層幸福感理論為本位,期望理論的努力、績效和獎勵等概念,將意味著什么呢?
為了形象地探討這個問題,不妨先回顧馬拉多納率領阿根廷隊奪得大力神杯的情景:
1986年6月29日,在阿茲臺克體育場舉行的第13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中,阿根廷隊與西德隊交手。在馬拉多納的帶領下,阿根廷隊一度取得了兩球的領先優(yōu)勢。但是,頑強的西德隊瘋狂反撲,很快就將比分扳平。終場前兩分鐘,馬拉多納在反擊中送出精準的直塞,布魯查加接馬拉多納妙傳,突入禁區(qū)后單刀破門。最終,阿根廷隊以3比2擊敗西德隊,奪得了大力神杯,歷史上第二次捧起世界杯。而馬拉多納則毫無爭議地獲得了金球獎。
以Vroom[11]15的期望理論為本位,在上述情景中,對于馬拉多納本人而言,他“在反擊中送出精準的直塞”的情節(jié)對應于努力,“布魯查加接馬拉多納妙傳,突入禁區(qū)后單刀破門”的情節(jié)對應于績效,“阿根廷隊以3比2擊敗西德隊,奪得了大力神杯”的情節(jié),對應于獎勵。
相關錄像可以證明,從“馬拉多納在反擊中送出精準的直塞”的情節(jié),到“布魯查加接馬拉多納妙傳,突入禁區(qū)后單刀破門”的情節(jié),再到“阿根廷隊以3比2擊敗西德隊,奪得了大力神杯”的情節(jié),以及關于這些情節(jié)的解釋、回憶或預期,都引發(fā)了馬拉多納的積極情緒。因此,無論是這些情節(jié)本身,還是關于這些情節(jié)的解釋、回憶或預期,都屬于深層幸福感。他因這些情節(jié)而引發(fā)的積極情緒,以及他因解釋、回憶或預期這些情節(jié)而引發(fā)的積極情緒,則屬于表層幸福感。
因此,以深層幸福感理論為本位,期望理論的努力、績效和獎勵都屬于深層幸福感。由努力、績效或獎勵而引發(fā)的積極情緒,以及因解釋、回憶或預期努力、績效或獎勵而引發(fā)的積極情緒,均屬于表層幸福感。
儒家文化的“修身”與期望理論的“努力”存在有趣的對應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儒家的修身文化與Vroom[11]15的期望理論竟然存在系統(tǒng)的結構性對應關系。我們將以這種結構性對應關系為切入點,擬先考察修身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考察儒家的修身途徑,并提出儒家修身模型;最后,確立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義,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編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1.期望理論的努力與儒家文化的修身
期望理論的努力等概念與儒家文化的修身等概念之間,竟然存在系統(tǒng)的結構性對應關系:
(1)努力是期望理論的邏輯起點,而修身是儒家文化的人生起點。
(2)努力的近端目標是績效,而修身的近端目標是止于至善,是成為大孝或大德之人。
(3)努力的遠端回報是獎勵,而修身的遠端回報是“位”“祿”“名”“壽”??鬃用鞔_地為修身者描繪過一幅美好的愿景:“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14]90
因此,期望理論的“努力”對應于儒家文化的“修身”,期望理論的“績效”對應于儒家文化的“止于至善”,而期望理論的“獎勵”則對應于儒家文化的“位”“祿”“名”“壽”。
顯然,“位”“祿”“名”“壽”的含義是明確的,因此,可以直接為其確立操作性定義,進而使其成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這意味著,只要儒家文化能夠為修身和“止于至善”的概念確立操作性定義,就可以最終使其成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那么,儒家文化能否為修身和“止于至善”的概念確立操作性定義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須先考察修身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修身在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價值
要考察修身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須先探討《大學》的要義。屬于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大學》,其核心思想是三綱、七證和八目。[14]3-8
所謂“三綱”,就是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
所謂“七證”,就是知、止、定、靜、安、慮和得。
所謂“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
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都是自利的修身功夫,而齊家、治國和平天下都是利他的修身功夫。因此,八目可以歸結為修身的范疇。
在七證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14]9如前文所述,“止于至善”是修身的近端目標。因此,七證也可以歸結為修身的范疇。
此外,八目是三綱的基礎,三綱是八目的提升,如圖2所示。[15]26
圖2 三綱與八目的關系
因此,三綱同樣可以歸結為修身的范疇。這就難怪,孔子一定要提出一個響亮的命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4]9
換句話說,上至國家最高領導人,下到普通百姓,全天下的所有人,一切都要把修身作為根本。
從當代心理學的視角分析,在儒家文化中,修身具有極其重要的核心價值,是人人都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
3.修身的途徑與儒家修身模型
如果說,在儒家文化中,修身具有極其重要的核心價值,是人人都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那么,人們又該如何修身呢?
對此,孔子在《中庸》一書中回答哀公問政時說: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14]103-106
可見,根據(jù)孔子的觀點,要領導好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組織,必須得到并依靠杰出的人才。要得到并依靠杰出的人才,領導者必須先修其身。領導者要修身,必須修天下之達道。領導者要修天下之達道,必須奉行仁義的原則?!叭省钡谋举|就是人,亦即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其中,善待自己的親人就是最大的仁?!傲x”的本質就是適宜,尊重知識和專家就是最大的義。[14]103-106
孔子回答哀公問政時還說: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14]106
可見,在孔子看來,君子都必須修身。君子要修身,須先事親。君子要事親,須先知人。君子要知人,須先知天。
換句話說,知天、知人和事親均是修身的重要途徑。
關于修身的途徑,孔子在《中庸》一書中還指出: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14]106-107
在這里,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五達道”和“三達德”。
五達道的本質,是天下大多數(shù)人所必須面臨的五種人際關系。
三達德的本質,是人們?yōu)榱苏_處理五種人際關系而必須具備的三種人格特質。
對于當今的人類而言,五達道的本質就是五種基本的人際關系:上下級關系、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和朋友關系。
實際上,五達道不僅是天下大多數(shù)人所必須面臨的五種人際關系,而且是幸福的人生不可缺少的五種人際關系。
在五種人際關系中,任何一種關系的缺失,都可能會導致特定的心理與行為問題。例如,上下級關系的缺失,可能意味著無業(yè)或失業(yè),而這種缺失可能會導致特定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再如,許多獨生子女的心理與行為問題,與第四種關系的缺失高度相關。事實證明,人為地封死第四達道,使“五達道”減少為“四達道”,個人、家庭和民族可能都得承受某種惡果。
此外,在五種人際關系中,任何一種關系的失衡,也會導致特定的心理與行為問題。例如,夫妻關系的失衡,不僅會導致夫妻雙方的痛苦,而且會制造問題兒童。再如,上下級關系的失衡,可能會降低下級的工作滿意度,并損害其工作績效。
可見,在儒家文化中,修身的基本途徑,就是憑借三種人格特質而正確地處理五種人際關系。
那么,個體該如何憑借三種人格特質而正確地處理五種人際關系呢?
為此,曾子在《大學》一書中以周文王為案例,提出了五條原則:
《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14]15-16
將曾子提出的五條原則與當代社會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可以建構當代人在修身實踐中須奉行的五條原則:(1)作為上級,要仁慈地對待下級;(2)作為下級,要敬業(yè)地完成上級交待的任務;(3)作為父母,要慈愛子女;(4)作為子女,要孝順父母;(5)作為朋友,必須言而有信。
必須指出,曾子的五條原則,雖然涉及到仁的特質,但是,沒有涉及到知(智)和勇的特質。他增加了敬和信的特質。此外,曾子的五條原則雖然涉及到上下級關系、親子關系和朋友關系,但是,沒有涉及到夫妻關系和兄弟姐妹關系。
我們將孔子的“五達道”“三達德”學說與曾子的五條原則相互整合,最終建構了儒家修身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儒家修身模型
在儒家修身模型中,五條經線代表“五達道”,亦即五種人際關系?!拔暹_道”都很重要,不可或缺,所以,均畫以粗線。
五條緯線代表五種人格特質。其中,1號、2號和3號緯線分別象征知、仁、勇的特質。既然三者就是三達德,說明極其重要,不可或缺,因此,均畫以粗線。4號和5號緯線分別象征敬和信的特質,二者不在三達德之列,可能并非不可或缺,因此,均配以細線。
代表“五達道”的經線與代表五種人格特質的緯線相互交織,構成25個交點,進而構成儒家修身模型的25種成分。實際上,25種成分正是修身的具體途徑,亦即《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在儒家修身模型的25種成分中,有些成分的含義具體而明確,可以直接構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義;有些成分的含義則抽象而復雜,尚無法直接構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義。
具體而言,五條經線所代表的五種人際關系,以及由4號和5號緯線所代表的敬和信的特質,其含義都具體而明確。因此,由代表五種人際關系的經線與代表敬和信的緯線編織而成的交點,其含義都具體而明確,可以直接構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并成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可是,1號、2號和3號緯線所代表的知、仁和勇的特質,均涉及眾多下位概念,因此,其含義均抽象而復雜。與此相應,由代表五種人際關系的經線與代表知、仁和勇的緯線編織而成的交點,其含義自然也會抽象而復雜,無法直接構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從而也無法成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為此,我們將進一步閱讀儒家經典著作,從中搜索與智、仁、勇相關的下位概念及其章句,并將代表五種人際關系的經線與代表相關下位概念的緯線相互交織,進而構成若干交點。這些交點有望成為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從而成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4.從“知”到“好學”
我們先再次回顧孔子在《中庸》中的一段講話: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14]106
這里的“事親”,相對于儒家修身模型的2號經線“父子”與2號緯線“仁”的交點——孝敬父親,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笆掠H”的對象,不僅包括父親,而且包括母親。然而,“孝敬父親”的對象,僅僅是父親而已,沒有包括母親。
這就是說,因為“五達道”遺漏了母親,所以,孔子必須找一個地方特別強調“事親”的重要性,從而強調“孝敬母親”的重要性。
顯然,“事親”的含義具體而明確,可以直接確立修身概念的一個操作性定義,從而成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這里的“知人”和“知天”,可以是儒家修身模型的任何一條經線與1號緯線“知”的交點。既然“知”的含義是抽象而復雜的,那么,“知人”和“知天”的含義也同樣是抽象而復雜的。因此,“知人”和“知天”都尚無法直接構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義,也就無法成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為此,我們須進一步閱讀孔子在《中庸》中的又一段講話: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14]108-110
經過孔子的解釋,“好學”就近乎“知”的下位概念了。照此說來,將儒家修身模型的5條經線與1號緯線“知”的下位概念“好學”相互交織,就可以構成5個交點。5個交點的含義均具體而明確,而其含義與“知人”“知天”的含義又密切相關。
至此,“知人”和“知天”可以構成修身概念的兩個操作性定義,從而成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5.從“知”到“忠恕”
實際上,“好學”僅僅是近乎“知”而已,并非其真正的下位概念。在“知”的眾多下位概念中,孔子最看重的,莫過于“忠恕”了。
為此,有必要閱讀《論語》中孔子與門生之間的一段對話: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
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盵16]72-73
這就是說,孔子畢生都遵循的行為準則,可以歸結為忠恕二字。那么,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朱熹解釋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16]72-73通俗地講,替人辦事時,能夠盡心盡力,就叫做“忠”;對于他人的經歷,能夠感同身受,就叫做“恕”。
為了進一步了解“忠”“恕”的含義,很有必要閱讀孔子在《中庸》中的一段講話: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14]81-82
必須指出,要準確地理解孔子這段講話的含義,不可將忠恕切成兩半,必須將二者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換句話說,在孔子的這段講話中,忠恕已經構成一個復合詞。其中,“忠”字主要承載行為層面的含義,“恕”字主要承載認知層面的含義。如果說,“忠”而無“恕”的行為可能是一種愚忠,那么,“恕”而無“忠”的認知就可能是一張空頭支票。因此,“忠”“恕”兼而有之的忠恕之道,亦即知行合一的忠恕之道,才是孔子所真正重視的,也才是孔子畢生的行為準則。
孔子的以上講話,從表層結構上分析,他是在自我批評;從深層結構上分析,他是在向我們解釋修身概念的四個操作性定義:(1)以父子關系為經線,以忠恕的復合概念作緯線,編織出一個交點;(2)以君臣關系為經線,以忠恕的復合概念作緯線,再編織出一個交點;(3)以兄弟關系為經線,以忠恕的復合概念作緯線,又編織出一個交點;(4)以朋友關系為經線,以忠恕的復合概念作緯線,還編織出一個交點。這四個交點都可以直接構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義,最終成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6.忠恕是東西方共同的核心價值
令人驚奇的是,忠恕的品質,作為孔子一以貫之的行為準則,同樣受到當代西方心理學家的高度重視。
第一,“恕”與英文單詞“empathy”密切關聯(lián)。長期以來,中國心理學界始終沒有找到一個與“empathy”相對等的漢語字詞。我們認為,“empathy”應譯為“恕”。1909年,Edward B. Titchener (1867-1927)為了將德文的“einfühlungsverm?gen”譯為英文,特別制造了英文的心理學術語“empathy”。[17]在過去的100多年里,“empathy”一直受到咨詢心理學家的密切關注。在西方心理學家看來,所謂“empathy”,就是對他人正在體驗的悲傷與幸福等情感加以識別并適度分享的能力。可見,我們關于“empathy”應譯為“恕”的觀點,是站得住腳的。
第二,“恕”與皮亞杰和英海爾德的“三山實驗”也密切相關。如二位作者所言,“三山實驗”有兩個目的:第一,探討將許多觀點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整體系統(tǒng)的建構;第二,考察兒童所建立的他自己的觀點與其他觀察者的觀點之間的關系。在我們看來,三山實驗的本質,就是探討兒童從他人的視角觀察問題的發(fā)展規(guī)律,亦即兒童“恕”的發(fā)展規(guī)律。
第三,“恕”與“觀點采擇”(perspective-taking)也存在關聯(lián)。所謂“觀點采擇”,就是“從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18]可見,“觀點采擇”的本質,也是“恕”。在過去的40多年里,兒童觀點采擇的發(fā)展問題,一直是社會認知發(fā)展領域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課題之一。
第四,“恕”與“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也密切相關。1978年,David Premack和Guy Woodruff在《黑猩猩有心理理論嗎?》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了“心理理論”的概念,這是指對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判斷、解釋和預測的能力。[19]可見,“心理理論”的本質,亦是“恕”。在過去的40多年里,“心理理論”已經成為比較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和社會神經科學的一個研究熱點。
第五,“忠”與組織心理學的組織承諾(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組織認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和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密切相關。如果說,組織承諾和組織認同的行為特征是雇員盡心盡力地為組織做事,那么,心理契約的行為特征就是雇主與雇員雙方都盡心盡力地替對方做事??梢姡M織承諾、組織認同和心理契約的行為特征,與“忠”的行為特征,是高度一致的。
總之,忠恕的品質,不僅是孔子一以貫之的行為準則,而且是皮亞杰等眾多當代杰出的西方心理學家高度關注的研究領域。
孔子所強調的忠恕二字,是一個復合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切成兩半。在當代西方心理學家那里,忠恕是兩個相互獨立的概念。
2500多年來,孔子的思想一直在影響著中國社會。既然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行為準則,那么,二者也應該是中國社會一直在普遍重視的行為準則。既然當代西方心理學也高度重視忠恕相關概念的研究,那么,忠恕也應該是當代西方社會普遍重視的行為準則。因此,忠恕是東西方共同的核心價值。
7.從“勇”到“素位而行”
目前,在儒家修身模型中,3號緯線所代表的勇的特質,其含義依然抽象而復雜。為此,我們必須繼續(xù)閱讀儒家經典著作,搜索勇的下位概念及其相關章句。
請看《論語》中孔子的三句名言:“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盵16]156可見,不懼是勇的下位概念。
如前文所述,在孔子看來,“知恥近乎勇”。因此,知恥也屬于勇的下位概念。
不過,在勇的所有下位概念中,與深層幸福感關系最密切的,可能是“素位而行”。請看孔子在《中庸》中的一段講話: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14]82-83
在這里,孔子不僅提出了“素位而行”的概念,而且形象地詮釋了這個概念的含義。這個概念的重要含義在于,個體即使處于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或社會環(huán)境,也能夠安然自在地投身于當下之事,不生非分之想。
基于孔子的講話,“素位而行”當然屬于“勇”的下位概念。此外,知恥與不懼的特質均是“素位而行”的題中應有之義。只要能夠把握“素位而行”的要義,自然就能夠把握“知恥”和“不懼”的要義。
以惡劣的人際關系為經線,以“素位而行”作緯線,相互編織而構成若干個交點。這些交點有望成為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義,亦即《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此外,以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為經線,以“素位而行”作緯線,相互編織也構成若干個交點。這些交點也有望成為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義,亦即《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
至此,我們終于確立了“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等一系列概念的操作性定義,為提出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假設,為確立《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主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以深層幸福感理論、Vroom[11]15的期望理論和儒家修身模型為本位,同時,結合當代學生所處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提出了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基本假設,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基本假設
實際上,由表1所統(tǒng)攝的基本假設,可以歸納為三項假設:
(1)學生深層幸福感由修身和修身獎勵滿意度構成。其中,修身屬于深層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修身獎勵滿意度則屬于深層幸福感的后果成分。
(2)修身涉及八個主題: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事親、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
(3)修身獎勵滿意度涉及四個主題:位、祿、名和壽。
關于上述假設,須作五點說明:
(1)君臣的主題表示,以“君臣”為經線,以“忠恕”作緯線,相互編織而構成的交點。父子、昆弟和朋友的主題,其含義依此類推。
(2)解讀“君臣”等中國古代文獻的概念時,我們采用與時偕行的思維模式,盡力避免教條主義的思維模式。具體而言,我們順應當代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特征,將“君臣”轉化為師生關系,把“父子”轉化為包括母親在內的親子關系,將“昆弟”轉化為包括親戚和朋友在內的親友關系,把“朋友”轉化為同學關系。
(3)在校的小學生和中學生均尚未達到結婚的法定年齡,而絕大部分在校的大學生,即使到了結婚的法定年齡,也不會選擇結婚。因此,我們編制《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時,將排除五種基本人際關系中的夫婦關系。
(4)作為前因成分的修身,其主題對應于期望理論的“努力”。作為后果成分的修身獎勵滿意度,其主題則對應于期望理論的“獎勵”。
(5)我們順應當代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將“位”轉化為“在班級的學習成績排名”,把“祿”轉化為“可支配的資金”,將“名”轉化為“在同學中的影響力”,把“壽”轉化為“長相、身高、體重和身體健康狀況”。
基于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三項假設,我們將編制《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
基于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三項假設,李慶安編制了《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10]《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包含兩套分問卷:《學生修身問卷》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為此,我們擬通過兩項實證研究,重點探討《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特征和價值。
有必要指出,本文的實證研究涉及問卷初步編制研究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不過,因篇幅所限,我們只好割舍關于該環(huán)節(jié)的描述、分析和討論。
《學生修身問卷》包含八個主題: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事親、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兼顧當代學生的心理、社會和語言特征,我們對八個主題的古代詞語進行了現(xiàn)代轉化。對此,前文已詳述,擬不再贅述。遵循簡約的原則,基于問卷初步編制的實證研究,我們最終設置了19個必要的題項。
本研究主要有三個目的:(1)探索學生的修身結構和《學生修身問卷》的心理測量學特征;(2)探討大學生修身與主觀收入類型的關系;(3)探討大學生修身的特點。
1.樣本
(1)樣本A
選取山西省某二本高校的270名大學生為被試,共收回有效問卷242份,有效回收率為89.6%。其中,男生31人,女生211人。被試的年齡在17到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9.62歲, 標準差為0.92。
(2)樣本B
選取山西省某二本高校的650名大學生為被試,共收回有效問卷598份,有效回收率為92.0%。其中,男生98人,女生500人。被試的年齡在17到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8.60歲, 標準差為0.83。
按主觀收入劃分,主觀高收入學生為1人,主觀中等收入學生為313人,主觀低收入學生為284人。按地理位置劃分,城市學生為180人,農村學生為418人。
(3)樣本C
選取山西省某高校的209名大學生為被試,共收回有效問卷197份,有效回收率為94.3%。其中,男生35人,女生162人。被試的年齡在18到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9.57歲, 標準差為0.89。
2.工具
(1)《學生修身問卷》 該問卷由李慶安編制,包含19個題項。其中,4個題項與好學的主題有關,兩個題項涉及師生關系,5個題項涉及親子關系,涉及親友關系和同學關系的題項各為1個,6個題項涉及苦中尋樂的主題。該問卷的評定分為六級,依次是極度少、中度少、輕度少、輕度多、中度多和極度多,簡稱極少、中少、輕少、輕多、中多和極多。依次記為1到6分,分值越高,說明修身水平越高。
(2)《積極與消極情感量表》 該量表的英文版由Watson等[8]編制,中文版由李慶安等翻譯、修訂。原量表共計20個題項,要求被試評價其最近一個月內的情感狀態(tài),采用5點評分法。修訂后的量表采用6點評分法,分別為極低、中低、輕低、輕高、中高、極高六個等級,依次記為1到6分。每個維度分別計算總分。積極情感維度得分越高,說明體會到的積極情感越多;消極情感維度得分越高,說明體會到的消極情感越多。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積極與消極情感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shù)分別為0.87和0.88。
(3)《生活滿意度量表》 該量表的英文版由Pavot等[19]編制,中文版由李慶安等翻譯、修訂。原量表共包括5個題項,采用7點評分法。修訂后的量表采用6點評分法,分別為極低、中低、輕低、輕高、中高、極高六個等級,依次記為1到6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滿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中文版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64。
(4)《主觀收入類型問卷》 該問卷由李慶安編制,僅包含1個題項,題項為“家庭總收入狀況”,有三種選項:(1)低收入;(2)中等收入;(2)高收入。被試的任務是挑選其中一個選項。
3.程序
本研究的第二作者依靠班主任的主持,對樣本A、樣本B和樣本C的被試,以班級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在教室集體施測。
樣本A和樣本B均須填寫五份問卷:(1)《學生修身問卷》;(2)《積極與消極情感量表》;(3)《生活滿意度量表》;(4)《主觀收入類型問卷》;(5)基本信息。
樣本C須分兩次填寫兩份問卷:(1)《學生修身問卷》;(2)基本信息。第一次與第二次填寫問卷的時間,相隔兩周。
為了確保問卷質量,向被試告知問卷結果的保密性,并采取了相關措施:施測時,除了解答被試的疑惑,主試亦即班主任,均位于教室的講臺,不在教室隨意走動;被試填寫問卷時,須獨立完成,不允許討論;問卷采取匿名的方式,除了年齡、性別和年級以外,問卷中沒有任何會透露被試身份的信息。
被試填寫問卷的進度,由他們自己控制。樣本A和樣本B均可以在20分鐘之內填完問卷。樣本C均可以在10分鐘之內填完問卷。主試當場將其收回。
4.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SPSS22.0和Amos5.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樣本A的數(shù)據(jù)(n=242),對《學生修身問卷》的19個題項,進行Bartlett球形檢驗和KMO檢驗。結果表明,χ2=2151.63,p<0. 001;KMO=0. 81(>0.70)。這些結果說明,該問卷的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為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過方差極大法旋轉,對《學生修身問卷》的19個題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保證特征根取值大于1、共同度大于0.3、因素載荷值不小于0.4 的情況下,并結合碎石圖結果,抽取三個因素較為合理。此外,該問卷的19個題項可以全部保留。該問卷的因素載荷,每個題項的平均值(M)、標準差(SD)和題總相關,如表2所示。
表2 因素載荷、平均值、標準差和題總相關(n=242)
由表2可知,該問卷的因素一包含6個題項,內容涉及親子關系、親友關系和同學關系,因此,將其命名為社會資本;[20-21]因素二包含6個題項,內容涉及苦中尋樂的主題, 因此,將其命名為積極錯覺;[22-23]因素三包含7個題項,內容涉及師生關系和好學的主題,所以,將其命名為熱愛學習。
此外,社會資本的特征值為5.04,可以解釋總變異的26.52%;積極錯覺的特征值為2.59,可以解釋總變異的13.63%;熱愛學習的特征值為3.11,可以解釋總變異的16.38%。三個因素合在一起,可以解釋總變異的48.24%。
2.驗證性因素分析
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對《學生修身問卷》的19個題項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χ2=233.498,df=125,χ2/df=1.868,RMSEA=0.038,GFI=0.962,AGFI=0.942,NFI=0.982,IFI=0.971,TFI=0.960,CFI=0.971。這些指標說明,修身模型的擬合度是出色的,問卷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
3.信度分析
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考察了《學生修身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結果表明,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依次為0.82、0.75和0.79。有關專家認為,α值介于0.7與0.9之間時,說明量表良好;α值介于0.6與0.7之間時,說明量表可以接受。[24-25]因此,《學生修身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達到了良好水平。
采用樣本C的數(shù)據(jù)(n=198),考察了《學生修身問卷》相隔二至三周的重測信度。結果表明,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的重測信度依次為0.58、0.57和0.66。這說明,該問卷的穩(wěn)定性可以接受。
4.修身三個因素之間的關系
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考察了修身的三個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社會資本與積極錯覺的相關系數(shù)為0.36(p<0.01);社會資本與熱愛學習的相關系數(shù)為0.60(p<0.01);積極錯覺與熱愛學習的相關系數(shù)為0.24(p<0.05);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與總分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8、0.64和0.80(p值均<0.01)。這就是說,修身的三個因素之間,要么呈低度正相關,要么呈中度正相關。此外,修身的三個因素與較高層次的總體概念之間,均呈高度正相關。這些結果說明,修身的三個因素既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修身,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
5.聚合效度檢驗
為了檢驗《學生修身問卷》的聚合效度,選擇主觀幸福感和體質指數(shù)作為效標變量。為此,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考察了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主觀幸福感和體質指數(shù)的關系,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主觀幸福感和體質指數(shù)的相關矩陣(n=598)
由表3可知,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兩兩之間均呈顯著相關(p值均<0.05)。
社會資本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的相關系數(shù)均介于0.11~0.19之間,其間為低度正相關(p值均<0.01)。社會資本與消極情感的相關系數(shù)為-0.11,其間為低度負相關(p<0.01)。
積極錯覺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的相關系數(shù)均介于0.11~0.16之間,其間為低度正相關(p值均<0.01)。積極錯覺與消極情感的相關系數(shù)為-0.15,其間為低度負相關(p<0.01)。
熱愛學習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的相關系數(shù)均介于0.10~0.21之間,其間為低度正相關(p值均<0.01)。熱愛學習與消極情感的相關系數(shù)為-0.12,其間為低度負相關(p<0.01)。
此外,修身的三個因素與體質指數(shù)的相關均不顯著(p值均>0.05)。
上述結果說明,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雖然存在顯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比較低。修身的三個因素與體質指數(shù)的聚合效度均為零。
6.修身的主觀收入類型比較
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進行了修身的主觀收入類型比較,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修身的主觀中等收入型(n=313)與主觀低收入型(n=285)的比較
由表4可知,就大學生的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而言,主觀中等收入型均顯著地高于主觀低收入型(p值均<0.01)。就大學生的社會資本而言,主觀中等收入型與主觀低收入型的差異不顯著(p>0.05)。這些結果說明,較之主觀低收入型的大學生,主觀中等收入型的大學生苦中尋樂與好學的品質都更加突出。
7.修身的城鄉(xiāng)比較
就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而言,城市學生為180人,農村學生為418人。為此,從418名農村學生中,隨機挑選180人,然后,進行修身的城鄉(xiāng)比較,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修身的城市學生(n=180)與農村學生(n=180)的比較
由表5可知,就熱愛學習而言,城市學生顯著地高于農村學生(p<0.05)。就社會資本和積極錯覺而言,城市學生與農村學生的差異均不顯著(p值均>0.05)。這些結果說明,較之來自農村的學生,來自城市的學生更為好學。
8.修身的單親家庭與非單親家庭比較
就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而言,單親家庭的學生為40人,非單親家庭的學生為558人。為此,從558名非單親家庭學生中,隨機挑選40人,然后,進行修身的單親家庭與非單親家庭比較,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修身的單親家庭(n=40)與非單親家庭(n=40)比較
由表6可知,就熱愛學習而言,非單親家庭的學生顯著地高于單親家庭(p<0.01)。就社會資本和積極錯覺而言,非單親家庭與單親家庭學生的差異均不顯著(p值均>0.05)。這些結果說明,較之單親家庭的學生,非單親家庭的學生更為好學。
本研究的第一個目的,是探討《學生修身問卷》的結構和心理測量學特征。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該問卷的結構包含三個因素: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社會資本包含6個題項,內容涉及親子關系、親友關系和同學關系。積極錯覺包含6個題項,內容涉及苦中尋樂的主題,亦即身處逆境而自得其樂的主題。熱愛學習包含7個題項,內容涉及師生關系和好學的主題。
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由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構成的學生修身模型的擬合度是出色的。這說明,該問卷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
本研究考察了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結果表明,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依次為0.82、0.75和0.79。這說明,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也達到了良好的水平。
本研究也考察了該問卷相隔二至三周的重測信度。結果表明,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的重測信度依次為0.58、0.57和0.66。這說明,該問卷的穩(wěn)定性可以接受。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之間,要么呈低度正相關,要么呈中度正相關(p值均<0.01)。此外,這三個因素與較高層次的總體概念之間,均呈高度正相關(p值均<0.01)。這說明,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既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修身,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
為了檢驗該問卷的聚合效度,選擇主觀幸福感和體質指數(shù)作為效標變量。有關專家認為,目標問卷的變量與效標變量之間存在高相關,說明目標問卷的區(qū)分度不高;二者之間僅存在弱相關,說明目標問卷的聚合效度不好;二者之間存在中度相關,說明目標問卷是一個理想的問卷。[2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與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均呈低度正相關或低度負相關(p值均<0.01)。這說明,雖然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均很低。
為此,有人可能會質疑,修身的三個因素測量的是幸福感嗎?
如果將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的關系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這種質疑是成立的。不過,修身的三個因素測量的是不是幸福感,必須同時參照本研究和研究Ⅱ的相關發(fā)現(xiàn)。
一方面,本研究發(fā)現(xiàn),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修身獎勵滿意度既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深層幸福感,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
另一方面,研究Ⅱ發(fā)現(xiàn),修身獎勵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均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幸福感,同時,又具備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
可見,修身獎勵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均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幸福感,而修身的三個因素又與修身獎勵滿意度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因此,修身的三個因素測量的正是幸福感,而不是別的概念。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修身的三個因素與體質指數(shù)的聚合效度為零。該結果與研究Ⅱ的發(fā)現(xiàn)構成有趣的對立。研究Ⅱ表明,修身獎勵滿意度與體質指數(shù)存在顯著的聚合效度。這就是說,雖然修身的三個因素和修身獎勵滿意度均屬于深層幸福感的成分,但是,修身獎勵滿意度與體質指數(shù)存在顯著的聚合效度,而修身的三個因素與體質指數(shù)的聚合效度均為零。
綜上所述,《學生修身問卷》的結構包含三個因素: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其心理測量學特征則可以歸納為五點:(1)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2)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可接受的重測信度;(3)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既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修身,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4)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修身獎勵滿意度既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深層幸福感,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5)雖然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均很低。
本研究的第二個目的,是探討大學生修身與主觀收入類型的關系。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就大學生的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而言,主觀中等收入型均顯著地高于主觀低收入型(p值均<0.01)。這說明,主觀中等收入型學生身處逆境時能夠自得其樂,也較為好學;而主觀低收入型學生身處逆境時會悶悶不樂,也不太好學。
為了揭示該結果的深層價值,有必要引入孔子關于“好學近乎知”的命題和佛學的“三善根”說。
“好學近乎知” 的意義很好理解:熱愛學習約等于智慧。[14]108
“三善根”與“三不善根”相互對立?!叭聘笔侵溉N積極的心理品質:無貪、無瞋、無癡。而“三不善根”則是指三種消極的心理品質:貪、瞋、癡。[26]165
貪的要義是,于己分之外,還要將所有的都歸自己統(tǒng)領權下。瞋的要義是,憎恨逆境和造成逆境的條件。癡的要義是,對各種事物及其道理迷惑不解。[26]165[27]412
無貪的要義是,能夠將已經有的施舍他人,未有的也無所取。無瞋的要義是,不憎恨逆境和造成逆境的條件。無癡的要義是,對各種事物及其道理能夠明確理解而不迷惑。[26]165[27]391
可見,學生修身結構的積極錯覺,直接對應于佛學話語體系的“無瞋”。而學生修身結構的熱愛學習,或直接或間接地對應于孔子話語體系的“好學”與“知”,同時,間接地對應于佛學話語體系的“無癡”。
基于主觀低收入型學生積極錯覺的特征相對低的客觀現(xiàn)實,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措施,提升他們積極錯覺的品質,可能是一種精準扶持低收入群體的心理學模式。以深層幸福感為本位,積極錯覺是深層幸福感的一個維度;以“三善根”說為本位,積極錯覺是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一種情緒管理技能。因此,聚焦積極錯覺的精準扶持低收入群體的心理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深層幸福感,而且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
基于主觀低收入型學生熱愛學習的特征相對低的客觀現(xiàn)實,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措施,提升他們熱愛學習的品質,也是一種精準扶持低收入群體的心理學模式。以深層幸福感為本位,熱愛學習是深層幸福感的一個維度;以孔子“好學近乎知”的命題和佛學的“三善根”說為本位,熱愛學習約等于智慧,亦即約等于無癡。因此,聚焦熱愛學習的精準扶持低收入群體的心理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深層幸福感,而且有助于開發(fā)他們的智慧。
本研究的第三個目的,是探討大學生修身的特點。關于大學生修身的特點,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兩點有趣的結果:(1)較之來自農村的學生,來自城市的學生更為好學;(2)較之單親家庭的學生,非單親家庭的學生更為好學。
以深層幸福感為本位,熱愛學習是深層幸福感的一個維度;以孔子“好學近乎知”的命題和佛學的“三善根”說為本位,熱愛學習約等于智慧,亦即約等于無癡。因此,針對來自農村的學生群體,或針對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群體,采用聚焦熱愛學習的心理學干預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深層幸福感,而且有助于開發(fā)他們的智慧。
《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涉及四個主題:位、祿、名和壽。兼顧當代學生的心理、社會和語言特征,我們對四個主題的古代用語進行了現(xiàn)代轉化。對此,前文已詳述,擬不再贅述。遵循簡約的原則,基于問卷初步編制的實證研究,我們最終設置了10個必要的題項。
本研究主要有三個目的:(1)探索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的結構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心理測量學特征;(2)探討修身獎勵滿意度與主觀收入類型的關系;(3)探討大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的特點。
研究Ⅱ的方法,除了將《學生修身問卷》替換為《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其余部分均與研究Ⅰ相同。
《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 該問卷由李慶安[10]編制,包含10個題項。其中,1個題項涉及地位,涉及金錢和聲譽的題項各占2個,5個題項涉及身體特征。該問卷的評定分為6級,依次是極度低、中度低、輕度低、輕度高、中度高和極度高,簡稱極低、中低、輕低、輕高、中高和極高,依次記為1到6分,分值越高,說明修身獎勵滿意度越高。
1.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樣本A的數(shù)據(jù),對《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10個題項進行Bartlett 球形檢驗和KMO 檢驗。結果表明,χ2=730.246,p<0. 001;KMO=0. 863(>0.70)。這些結果說明,該問卷的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為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過斜交旋轉,對該問卷的10個題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保證特征根取值大于1、共同度大于0.3、因素載荷值不小于0.4 的情況下,參照碎石圖判斷,最后提取一個因素較為合理,而該問卷的10個題項均不用刪除。該問卷的因素載荷,每個題項的平均值(M)、標準差(SD)和題總相關,如表7所示。
表7 因素載荷、平均值、標準差和題總相關(N = 242)
由表7可知,該問卷僅包含一個因素,內容涉及個體關于地位、金錢、聲譽和身體特征的滿意度,故將其命名為修身獎勵滿意度。
此外,探索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修身獎勵滿意度的特征值為4.13,可以解釋總變異的41.28%。
2.驗證性因素分析
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針對《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10個題項,圍繞僅包含一個因素的修身獎勵滿意度模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χ2=35.018,df=28,χ2/df=1.251,RMSEA=0.020,GFI=0.988,AGFI=0.977,NFI=0.982,IFI=0.996,TLI=0.994,CFI=0.996。這些指標說明,僅包含一個因素的修身獎勵滿意度模型的擬合度是出色的,問卷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
3.信度分析
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考察了《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結果表明,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有關專家認為,alpha值介于0.70~0.90之間時,說明量表良好。[24]可見,《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信度達到良好水平。
采用樣本C的數(shù)據(jù)(N=198),考察了《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相隔二至三周的重測信度。結果表明,該問卷的重測信度為0.64。這說明,該問卷具有的穩(wěn)定性可以接受。
4.修身與修身獎勵滿意度的關系
學生的深層幸福感結構包含前因成分和后果成分。前因成分由修身構成,后果成分由修身獎勵滿意度構成。為此,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考察了修身與修身獎勵滿意度的關系。結果表明,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與修身獎勵滿意度的相關系數(shù)依次為0.53、0.38和0.51,均呈顯著的中度正相關(p值均<0.01)。這些結果說明,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修身獎勵滿意度既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深層幸福感,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
5.聚合效度檢驗
為了檢驗《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聚合效度,選擇主觀幸福感和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 BMI)作為效標變量。為此,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考察了修身獎勵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體質指數(shù)的關系。結果表明,修身獎勵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56和0.49,均呈顯著的中度正相關(p值均<0.01);修身獎勵滿意度與消極情感、體質指數(shù)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283和-0.242,均呈顯著的低度負相關(p值均<0.01)。這些結果說明,修身獎勵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均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幸福感,同時,又具備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而修身獎勵滿意度與消極情感和體質指數(shù)之間,雖然存在顯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比較低。
6.修身獎勵滿意度的主觀收入類型比較
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進行了修身獎勵滿意度的主觀收入類型比較,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修身獎勵滿意度的主觀中等收入型(n=313)與主觀低收入型(n=285)的比較
由表8可知,就修身獎勵滿意度而言,主觀收入中等型顯著地高于主觀低收入型(p<0.05)。該結果說明,較之主觀低收入型大學生,主觀中等收入型大學生的修身獎勵滿意度更高。
7.修身獎勵滿意度的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比較
就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而言,獨生子女為103人,非獨生子女為495人。為此,從495人非獨生子女中,隨機挑選103人,然后,進行修身獎勵滿意度的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比較,結果如表9所示。
表9 修身獎勵滿意度的獨生子女(n=103)與非獨生子女(n=103)比較
由表9可知,就修身獎勵滿意度而言,獨生子女顯著地高于非獨生子女(p<0.05)。該結果說明,較之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修身獎勵滿意度更高。
此外,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就修身獎勵滿意度而言,男生與女生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以及單親家庭與非單親家庭之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值均>0.05)。
本研究的第一個目的是探討《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結構和心理測量學特征。
探索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該問卷的結構僅包含一個因素,內容涉及個體關于地位、金錢、聲譽和身體特征的滿意度,故將其命名為修身獎勵滿意度。
驗證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僅包含一個因素的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模型的擬合度是出色的。因此,該問卷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這說明,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也達到了良好的水平。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該問卷相隔二至三周的重測信度為0.64。這說明,該問卷的穩(wěn)定性可以接受。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與修身獎勵滿意度之間,均呈顯著的中度正相關(p值均<0.01)。這說明,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修身獎勵滿意度既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深層幸福感,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
為了檢驗該問卷的聚合效度,選擇主觀幸福感和體質指數(shù)作為效標變量。本研究發(fā)現(xiàn),該問卷的修身獎勵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均存在中度正相關。而該問卷的修身獎勵滿意度與消極情感和體質指數(shù)之間,雖然存在顯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比較低。因此,該問卷的修身獎勵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均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幸福感,同時,又具備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而修身獎勵滿意度與消極情感和體質指數(shù)之間,雖然存在顯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均比較低。
針對《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任正伽向李慶安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建議。任正伽認為,《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第3、第4、第6、第8和第10題,均涉及身體特征,因此,可以將這5個題項直接編制為《身體魅力滿意度問卷》。實際上,不久前,他已經將《身體魅力滿意度問卷》納入其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他看來,同時涉及《身體魅力滿意度問卷》和體質指數(shù)的研究,將會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結果。為此,本研究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對《身體魅力滿意度問卷》的5個題項,進行了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χ2=7.457,df=3,χ2/df=2.486,RMSEA=0.050,GFI=0.995,AGFI=0.975,NFI=0.991,IFI=0.995,TLI=0.982,CFI=0.995。這些指標說明,身體魅力滿意度模型的擬合度是出色的,該問卷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此外,采用樣本B的數(shù)據(jù)(n=598),考察了身體魅力滿意度與體質指數(shù)的關系。結果表明,二者的相關系數(shù)為-0.226(p<0.01)。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與體質指數(shù)的相關系數(shù)為-0.242(p<0.01)。照此看來,較之《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身體魅力滿意度問卷》對于體質指數(shù)的預測效度并沒有顯著的增加。因此,任正伽的建議和假設,尚待進一步檢驗。這就是說,《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與《身體魅力滿意度問卷》之間在預測效度等方面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尚待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的第二個目的,是探討修身獎勵滿意度與主觀收入類型的關系。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就修身獎勵滿意度而言,主觀收入中等型顯著地高于主觀低收入型(p<0.05)。這說明,幫助主觀低收入群體時,固然有必要從物質層面幫助和扶持他們,也有必要從精神或心理層面幫助和扶持他們,以最終提升他們的修身獎勵滿意度——深層幸福感的重要成分之一。
主觀收入類型是我們提出的一個新概念,而相應的《主觀收入類型問卷》,也是我們研制的一套新工具。主觀收入類型的概念主要源于唯識學的核心命題。
唯識學是佛學中最精密的學說,[26]277其核心命題是“萬法唯識”,即:凡宇宙一切所有,都不離識的關系和不出識的范圍。[26]125“唯”為不離之義,“識”的核心則是認知?;凇叭f法唯識”的要義,可以提出一個重要的經濟心理學假設:個體對于其客觀收入的主觀解釋,將決定該個體對于其客觀收入的滿意度。
該假設與Kelly[28]的個體觀念理論和Ellis[29]的理性情緒療法(RET)的ABC理論,都可以相互吻合。
Kelly[28]的個體觀念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認為,人們都會創(chuàng)建一些關于世界運作方式的個體觀念。隨后,人們借助這些觀念,去解釋他們所觀察的現(xiàn)象和經驗。
Ellis[29]的ABC理論認為,人們生活中的激活事件(A),之所以會引發(fā)其情緒和行為結果(C),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與人們關于那些激活事件的信念(B)攪在一起,或者因為它們受制于關于那些激活事件的信念。
顯然,無論是個體觀念理論的“觀念”,還是ABC理論的信念(B),都與萬法唯識的“識”,存在有趣的交集。三者都可以充當主觀地解釋客觀事物的心理工具。因此,基于Kelly[28]的個體觀念理論、Ellis[29]的ABC理論和“萬法唯識”的要義,都可以提出前文所述的經濟心理學假設:個體對于其客觀收入的主觀解釋,將決定該個體對于其客觀收入的滿意度。
有理由相信,主觀收入類型的概念與配套工具——《主觀收入類型問卷》,將為經濟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工具。
本研究的第三個目的,是探討大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的特點。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獨生子女的修身獎勵滿意度顯著地高于非獨生子女(p<0.05)。
從1980年到2015年的35年時間中,絕大部分國家公職人員都在奉行“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子女”的人口政策,但是,許多非國家公職人員夫婦似乎沒有奉行這個政策。本研究的相關數(shù)據(jù)能夠佐證這種假設。在本研究的598名大學生中,非獨生子女竟然占82.78%。究其原因在于,至少在過去的20多年里,農村和城市的許多非國家公職人員夫婦生育了多個子女。此外,一般地說,國家公職人員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高于非國家公職人員。
因此,大學生獨生子女的修身獎勵滿意度之所以顯著地高于非獨生子女的原因可能在于,國家公職人員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高于非國家公職人員。不過,關于這個解釋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就修身獎勵滿意度而言,男生與女生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以及單親家庭與非單親家庭之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值均>0.05)。
以深層幸福感理論、Vroom[11]15的期望理論和儒家修身模型為本位,同時,結合當代學生所處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提出了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三項假設:(1)學生深層幸福感由修身和修身獎勵滿意度構成。其中,修身屬于深層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修身獎勵滿意度則屬于深層幸福感的后果成分;(2)修身涉及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事親、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的主題;(3)修身獎勵滿意度涉及位、祿、名和壽的主題。
基于這三項假設,李慶安[10]編制了由《學生修身問卷》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構成的《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通過兩項實證研究,考察了《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心理測量學特征,還考察了深層幸福感的若干特點,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心理學概念——主觀收入類型,進行了主觀收入類型的深層幸福感比較。下面,擬從六個方面進行綜合討論。
根據(jù)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第一項假設,學生深層幸福感由修身和修身獎勵滿意度構成。為此,將《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設置為兩個部分:《學生修身問卷》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前者的功能是測量深層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后者的功能則是測量深層幸福感的后果成分。
根據(jù)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第二項假設,修身涉及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事親、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的主題。為此,李慶安編制了《學生修身問卷》。
根據(jù)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第三項假設,修身獎勵滿意度涉及位、祿、名和壽的主題。為此,李慶安編制了《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
研究Ⅰ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基于《學生修身問卷》的學生修身結構包含三個因素: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
研究Ⅰ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由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構成的學生修身模型的擬合度是出色的。這說明,《學生修身問卷》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
研究Ⅰ發(fā)現(xiàn),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依次為0.82、0.75和0.79。這說明,《學生修身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也達到了良好的水平。
研究Ⅰ考察了《學生修身問卷》相隔2至3周的重測信度。結果表明,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的重測信度依次為0.58、0.57和0.66。這說明,該問卷的重測信度可以接受。
研究Ⅰ發(fā)現(xiàn),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既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修身,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
研究Ⅱ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10個題項均聚合于一個因素——修身獎勵滿意度,內容涉及個體關于地位、金錢、聲譽和身體特征的滿意度。
研究Ⅱ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僅包含一個因素的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模型具有出色的擬合度。這說明,《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
研究Ⅱ發(fā)現(xiàn),《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這說明,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也達到了良好的水平。
研究Ⅱ發(fā)現(xiàn),《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相隔2至3周的重測信度為0.64。這說明,該問卷的重測信度可以接受。
研究Ⅱ發(fā)現(xiàn),修身的三個因素與修身獎勵滿意度既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深層幸福感,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
綜上所述,《學生修身問卷》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構成《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心理測量學特征可以歸納為三點:(1)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2)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3)具有可接受的重測信度。
在學生修身結構的三個因素中,社會資本和熱愛學習的概念,我們都相對熟悉,不需要進一步解釋。不過,積極錯覺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擬作一些澄清。
直接派生了積極錯覺因素的苦中尋樂的主題,是對古代漢語“素位而行”之特定情景的現(xiàn)代解釋。素位而行的情景分為四種類型:(1)素富貴,行乎富貴;(2)素貧賤,行乎貧賤;(3)素夷狄,行乎夷狄;(4)素患難,行乎患難。這四種類型最終可以歸納為兩種類型:(1)順境中素位而行;(2)逆境中素位而行。因此,本研究的“苦中尋樂”,特指逆境中的素位而行,排除了順境中的素位而行。
在順境中素位而行,而且“不愿乎其外”——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很多人可能容易做到。但是,在逆境中素位而行,而且“不愿乎其外”,很多人可能難以做到。
我們假定,如果個體在逆境中能夠素位而行,并自得其樂,那么,他在順境中也照樣能夠素位而行,并自得其樂。該假定吻合于明代學者辛全的觀點。[15]41
基于這種假定,我們編制《學生修身問卷》時,專門設置了逆境中素位而行并自得其樂的主題,與此同時,完全排除了順境中素位而行的主題。這種設置可以確保該問卷的簡約性。
積極錯覺(positive illusions)是美國心理學家Taylor和Brown[22]提出的概念,主要包含三種成分:(1)不現(xiàn)實的積極的自我評價;(2)夸大的控制感;(3)不現(xiàn)實的樂觀主義。有關研究表明,積極錯覺不僅能夠促進心理幸福感,而且能夠促進動機、恒心、績效和成功。[22-23]20世紀末,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異軍突起,積極錯覺已經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30]
提到積極錯覺,就不能不提“阿Q精神”?!鞍精神”是魯迅先生筆下一種極端的人格特質。由于這種特質,阿Q永遠可以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不為名利而苦惱,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例如,阿Q與人家打架吃了虧,就自我安慰地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xiàn)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庇谑?,他心滿意足。當他被關進牢房時,他便“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當他被拉去殺頭時,他便“覺得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也未免要殺頭的。”因此,阿Q永遠是得意的。
精讀《阿Q正傳》,就不難發(fā)現(xiàn),“阿Q精神”已經完全具備積極錯覺的三種成分:(1)不現(xiàn)實的積極的自我評價;(2)夸大的控制感;(3)不現(xiàn)實的樂觀主義。
無疑,“阿Q精神”與積極錯覺存在許多交集。當然,“阿Q精神”還是不能等同于積極錯覺。西方心理學家將積極錯覺視為積極的人格特質。但是,由于“阿Q”本人孤獨、無助和悲慘的苦難人生,加之“阿Q精神”背后極其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大多數(shù)中國人慣性地將“阿Q精神”當作消極的人格特質。實際上,“阿Q精神”對于心理與行為的積極影響,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在儒家文化中,修身具有極其重要的核心價值,是人人都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正如孔子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鬃硬粌H強調修身,而且為修身者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愿景,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從表層結構上判斷,在這里,孔子直接告訴修身者,他們將因修身而獲得四項獎勵:位、祿、名、壽,亦即地位、金錢、聲譽、長壽。四項獎勵正是學生修身獎勵結構的四個主題。
從深層結構上分析,在這里,孔子間接地提出了關于人性的一項假設:位、祿、名、壽是人性的普遍追求,亦即人類的普適價值。古人如此,今人也一樣。中國人如此,西方人也不例外。因此,四項獎勵對于個體的幸福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進一步而言,個體對于四項獎勵的滿意度,是其幸福感的題中應有之義。
值得關注的是,Reynolds等人[31]發(fā)表于Science雜志的研究報告,其理論構思與孔子的前述假設竟然相互吻合。
Reynolds等人[31]探討了基于學校的兒童早期教育與28歲時幸福的關系。他們所評估的幸福涉及5個領域:(1)教育成就;(2)社會經濟地位;(3)健康狀況與行為;(4)犯罪與司法體系卷入;(5)家庭后果。其中,中學畢業(yè)證書等,屬于教育成就的指標。教育與收入指標相加之和,則構成社會經濟地位的一個指標。通觀該文發(fā)現(xiàn),“教育成就”和“社會經濟地位”的領域,均可納入位、祿、名的范疇。而“健康狀況”的領域則可納入壽的范疇。因此,Reynolds等人[31]評估幸福時所關注的前三個領域,與孔子所提及的四項獎勵高度吻合。這就是說,《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所蘊含的理論構思與Reynolds等人[31]的理論構思,存在許多交集。這些交集不僅折射了古代中國智慧與當代西方科學的兼容性,而且預示著《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和其他《深層幸福感問卷》對于西方社會的適用性。
不過,Reynolds等人[31]的研究涉及的位、祿、名、壽,是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客觀指標,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涉及的位、祿、名、壽,則是心理學的主觀指標,這是二者的根本區(qū)別。
借助傳統(tǒng)主觀幸福感量表[7-8]而采集的數(shù)據(jù),可以從表層結構上評估個體的幸福感,但是,無法從深層結構上解釋個體幸福感的前因。這就是說,傳統(tǒng)主觀幸福感量表只有評估功能,而沒有解釋功能。
與傳統(tǒng)主觀幸福感量表截然不同,借助《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而采集的數(shù)據(jù),不僅可以從表層結構上評估個體的幸福感,而且可以從深層結構上解釋個體幸福感的前因。這就是說,《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不僅具有評估功能,而且具有解釋功能。
先分析《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評估功能。這是指該問卷可作評估幸福感之用。
那么,《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評估的果真是幸福感嗎?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研究Ⅰ和研究Ⅱ均選擇主觀幸福感和體質指數(shù)作為效標變量,以檢驗《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與傳統(tǒng)主觀幸福感量表和體質指數(shù)的聚合效度。
研究Ⅰ發(fā)現(xiàn),作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前因成分,《學生修身問卷》的三個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的聚合效度,不過,聚合效度均很低。修身的三個因素與體質指數(shù)的聚合效度均為零。
研究Ⅱ發(fā)現(xiàn),作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后果成分,《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修身獎勵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均理想地聚合于一個共同的概念——幸福感,同時,又具備相對的獨立性和可辨別性。而修身獎勵滿意度與消極情感和體質指數(shù)之間,雖然存在顯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均比較低。
同時兼顧研究Ⅰ和研究Ⅱ的兩點發(fā)現(xiàn),就可以認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評估的正是幸福感,而不是別的概念。因此,該問卷的評估功能假說是可以成立的。
分析了《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評估功能,就可以分析其解釋功能。這是指該問卷可作解釋幸福感的前因之用。
要分析《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解釋功能,須先分析該問卷的一個重要特征:該問卷將深層幸福感理論、Vroom[11]15的期望理論和儒家修身模型作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根據(jù)深層幸福感理論,幸福感分為兩種類型:深層幸福感與表層幸福感。深層幸福感是表層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表層幸福感則是深層幸福感的后果成分。
根據(jù)Vroom[11]15的期望理論,個體努力從事某種行為的動機強度決定于三個因素:(1)他相信,努力的行為將會產生預期的績效;(2)績效將會受到獎勵;(3)這種獎勵的價值是積極的。
以深層幸福感理論為本位,期望理論的努力、績效和獎勵都屬于深層幸福感。由努力、績效或獎勵而引發(fā)的積極情緒,以及因解釋、回憶或預期努力、績效或獎勵而引發(fā)的積極情緒,均屬于表層幸福感。
此外,期望理論的“努力”對應于儒家文化的“修身”,期望理論的“績效”對應于儒家文化的“止于至善”,而期望理論的“獎勵”則對應于儒家文化的“位”“祿”“名”“壽”。
以深層幸福感理論、Vroom[11]15的期望理論和儒家修身模型為本位,同時,結合當代學生所處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我們提出了學生深層幸福感結構的一項假設:學生深層幸福感由修身和修身獎勵滿意度構成。其中,修身屬于深層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修身獎勵滿意度則屬于深層幸福感的后果成分。該假設是編制《學生修身問卷》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重要指南。
因此,作為修身結構的三個因素,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既是學生深層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又是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的前因變量。換句話說,作為修身結構的三個因素,不僅具有評估學生深層幸福感的功能,而且具有解釋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的功能。
那么,《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解釋功能,難道僅僅局限于修身結構的三個因素對于修身獎勵滿意度的解釋功能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須分析《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一個重要特點:問卷的題項均涉及具體的行為和情境。正是由于這個特點,《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每個題項都有解釋功能,而不是局限于修身結構的三個因素對于修身獎勵滿意度的解釋功能。
試以《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第8題為例。其題項說:“目前,對于我的體重,我的滿意度。”其等級評定分為六級:極度低、中度低、輕度低、輕度高、中度高和極度高。這六級依次記為1~6分。
顯然,某個被試對于該題的等級評定,不僅屬于該被試修身獎勵滿意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可以從體重的角度對該被試的修身獎勵滿意度進行一些解釋。這就是說,該題項既承擔著評估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的功能,又承擔著解釋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的功能。
同理,《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其余題項均既承擔著評估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的功能,又承擔著解釋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的功能。而《學生修身問卷》的所有題項都既承擔著評估學生修身特征的功能,又承擔著解釋學生修身特征的功能。
由于《學生修身問卷》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構成《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可以認為,《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所有題項都既承擔著評估幸福感的功能,又承擔著解釋幸福感的功能。
至此,《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不僅具有評估幸福感的功能,而且具有解釋幸福感的功能。
《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不僅具有評估與解釋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該問卷的教育功能,是指該問卷具有加強社會資本等教育功能。
如果說,該問卷的評估與解釋功能均是問卷編制之前設定的目標,那么,該問卷的教育功能則純粹是問卷編制之后的意外發(fā)現(xiàn)。
2019年11月28日(星期四),李慶安為北師大的碩士生講授《語言發(fā)展心理學》課程。課間休息時,學生們先填寫了《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然后,依次分享了填寫該問卷的感受。讓李慶安深感意外的是,瞿銀蘭(化名)同學談論感受時,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她覺得她對父母關心不夠,并因此而自責。
面對此情此景,作為問卷的編制者,李慶安深感好奇。有人竟然因為填寫一份問卷而激動和哭泣,有必要對該問卷進行科學的訪談研究。
為此,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2日期間,本文第二作者選取山西省某二本高校的25名大學生為被試,先讓其中15名被試填寫《學生修身問卷》[該問卷被試版標注“社會調查問卷(一)”的字樣],其余10名被試填寫《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該問卷被試版標注“社會調查問卷(二)”的字樣],然后,對其進行一對一的結構訪談。訪談提綱的主要內容如下:“你填寫這份問卷時,有些什么想法或感受?我們希望,你多講述幾點想法或感受,至少能夠講述三點想法或感受?!痹L談者可以追問細節(jié), 但是不可以提出誘導性問題。每位被試填寫問卷和接受訪談的時間共計40分鐘左右。
與瞿銀蘭同學一樣,在該訪談研究的25名被試中,9名被試(占36%)談論填寫問卷的感受時,也情不自禁地流淚了。他們流淚的原因,大致有三種類型:(1)因覺得虧欠父母而流下自責的眼淚,該類型的被試共計2名;(2)因覺得頓悟而流下興奮的眼淚,該類型的被試共計3名;(3)因感受到父母、朋友、同學或老師的愛而流下幸福的眼淚,該類型的被試共計4名。
將25名被試的訪談錄音整理為文字之后,共計17628字。針對這些文字的分析與編碼表明,由《學生修身問卷》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構成的《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具有加強社會資本等五種教育功能:
(1)加強社會資本。訪談研究的數(shù)據(jù)表明,填寫《學生修身問卷》的7位被試和填寫《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兩位被試表達了類似如下的感受:他們做了問卷之后,將開始“改變自己”“主動學會關心”父母。這就是說,這兩套問卷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資本。茲摘錄12號被試填寫《學生修身問卷》的部分感受如下:
如果一個人能夠與身邊的其他人,包括父母、親友、同學和老師相處好,那么,我覺得,這個人就是一個有力量、有自信、有底氣、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人。我想,這樣的人應該智商和情商都不低吧。我就想成為這樣的人,這就是這份問卷帶給我最有價值的地方。
我平時是一個不愛說自己脆弱的人,但是,做了這個問卷以后,有一種想表達自己的沖動。老師,你別笑話我啊。實際上,自己內心最脆弱的,就是長年與父母關系不和。不瞞你說,我一學期和父母也打不了一個電話。從大一開始,就自己打工賺錢,養(yǎng)活自己。這么多年,這樣的狀態(tài)也習慣了。但是,做了問卷后,突然心里開始羨慕那些家庭溫暖與和睦的同學,畢竟我還年輕,還在不斷地學習和進步。一句話,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吧,主動學會關心他們。感謝老師聽我的秘密。
學生在填寫問卷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反思、覺察和改變。問卷的填寫過程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可以實踐的路徑:達到人際間相知、相通而和諧的境界——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2)思考社會資本。訪談研究的數(shù)據(jù)表明,填寫《學生修身問卷》的12位被試表達了類似如下的感受:他們做了問卷之后,開始重新思考身邊的各種關系。這就是說,該問卷能夠促使大學生去思考社會資本。茲摘錄15號被試填寫該問卷的部分感受如下:
我覺得,現(xiàn)在的人,尤其是我們年輕人,實際上,都不愛思考……但是,今天做這份問卷,讓我主動思考。我自己也覺得非常神奇,開始重新思考各種身邊的關系。我發(fā)現(xiàn),我以前對于人際關系的理解,可能太狹隘了。我總覺得,人際關系就是同學關系,就是舍友關系。但是,今天做了這份問卷,我主動思考,又回顧了一遍題目。我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它包含著方方面面,并不是單純的同學關系。那只是人際關系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六分之一,也很微不足道。此外,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或者一個情商高的人,一定是能夠處理好很多關系的人……
通過分析和對比問卷條目與自身目前的人際關系模式,以“問卷”為鏡,可以覺察得與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覺知和反思,可以拓展學生對于人際關系疆域的反思和探索。
(3)啟動自我覺知。訪談研究的數(shù)據(jù)表明,填寫《學生修身問卷》的5位被試和填寫《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10位被試表達了類似如下的感受:問卷 “提醒”或“點醒”了他們。這就是說,這兩套問卷有利于啟動大學生的自我覺知。茲摘錄1號被試填寫《學生修身問卷》的部分感受如下:
看到這些題目之前,我從來沒有關注過自己,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各種事情。感覺以前就是每天吃喝,去上課,去學習,回宿舍,大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也沒什么計劃和安排。也不想自己過得怎樣,開心不開心,愉快不愉快,沒有認真想過這些問題……
看了問卷之后,它倒是給我提了個醒。我一下子覺得,自己以前每天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為什么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這些問題?
……
說實話,我還真慶幸自己做了這份問卷。雖然只有10道題目,但是,好像可以讓我從很多方面去審視自己。好在我還有時間。從明天開始起,我得轉變轉變了,為了不辜負剩下的大學時光。最后,我也謝謝老師讓我做了這份問卷,也感謝設置這些題目的老師。
正如許多學生所言,填寫問卷的過程,使他們獲得了目前人際關系模式的一面“鏡子”:在填寫問卷的過程中,學生們開始照見和警醒目前人際關系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為進一步改善他們當下的人際關系提供了覺知。
(4)喚醒和加強感恩意識。訪談研究的數(shù)據(jù)表明,填寫《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7位被試表達了類似如下的感受:他們“要感謝父母和家人”。這就是說,該問卷有利于喚醒和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茲摘錄10號被試填寫該問卷的部分感受如下:
我想說說讓我感受最深、最想說的幾個題目吧。第4題、第8題和第10題,這三道題是我能作主的事,是在我可控制的范圍內;其他題都是客觀因素太多,是我不能控制的……
還有第9題,我也有一點自己的體會。我家的經濟狀況不怎么好,但是,我的滿意度很高。這要感謝父母和家人,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沒讓我受過委屈;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盡量滿足我的需要。就這一點,我也應該知足(此時,學生留下了感動的眼淚)。
填寫問卷的過程,激發(fā)了學生直接的感恩體驗,增加了學生情感的代入,激發(fā)了學生多角度地、多方位地和情境性地理解、接納自身與他人的處境。
(5) 激發(fā)如實填寫問卷的興趣。訪談研究的數(shù)據(jù)表明,填寫《學生修身問卷》的12位被試和填寫《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10位被試表達了類似如下的感受:他們所填寫的問卷深深地吸引著他們,促使他們無意識地、專注地和如實地填寫問卷。茲摘錄9號被試填寫《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部分感受如下:
上學以來,我做過不少問卷,在咱們學校做過,也幫外校的同學填過。我知道,就是完成任務而已。不管是署名的還是不署名的,我一般是不經過大腦,隨便寫寫而已。一般的問卷,一看到題目設置,我就沒啥興趣了……
前面部分還認真寫一寫,越到后邊越覺得煩,隨便畫完就算了……
不過,今天的這份問卷,真的讓我眼前一亮。這個問卷真是好!
首先,問卷的題目設置,每一道題目都與我息息相關。
第二,題目很簡短,題量也很少,讓人沒有厭煩感。
第三,簡單之中透著不簡單。雖然只有10道題目,但是,做的時候,每一個題都讓我進行了認真思考。做這10道題,我花了將近20多分鐘。
第四,持續(xù)性很強。我是說,做完題目以后,我感覺,這個問卷帶給你的思考,不僅僅是題目本身,也不僅僅是你剛才做題目的那個瞬間,真的是給你帶來了一種長久的思考。
第五,很沖擊。我覺得,它的題目雖然很簡單,但是,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子插到了你的心里,讓你痛,讓你思索(此時,被試沉默并落淚)。你知道,有的時候,某些點真有把你抓住的感覺。
第六,多個維度。題目里邊隱含了多種關系,精神與物質,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家庭,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第七,目標的一致性。我感覺,10道題目是緊密聯(lián)系的,看似單個,實際上都是整體,而且我覺得,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是說,做這10個題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統(tǒng)一的目標。
不管什么問卷,必須確保被試愿意如實填寫,否則,其信度就值得懷疑?!秾W生修身問卷》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都能激發(fā)被試如實填寫的興趣,這對于確保問卷數(shù)據(jù)的質量和信度,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可接受的重測信度,具有評估和解釋幸福感的功能,還具有加強社會資本等教育功能。不過,本研究尚存在若干局限,有待進一步探討。
(1)兩項實證研究的被試為山西省某二本高校的大學生,那么,其結果能否推廣到中國所有中學生、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問題,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2)兩項實證研究的被試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女生被試偏多,而男生被試偏少,那么,其結果能否推廣到所有男生的問題,尚待進一步探討。
(3)學生深層幸福感與前因變量、后果變量之間的關系問題,有待將來探討。
(4)學生深層幸福感的生理機制問題,有待將來探討。
(5)Vroom[11]15的期望理論與儒家修身模型的整合,固然是編制《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的理論基礎,但是該問卷的主題均屬于儒家價值觀的范疇。為此,深層幸福感的跨文化比較將是一項極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本研究的結論,可以大致歸納為五點:
(1)《學生修身問卷》和《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構成《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
(2)《學生修身問卷》的結構包含三個因素:社會資本、積極錯覺和熱愛學習;《學生修身獎勵滿意度問卷》的結構僅包含一個因素——修身獎勵滿意度。
(3)《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具有出色的結構效度、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可接受的重測信度。
(4)《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評估的是幸福感,而不是別的概念。
(5)《學生深層幸福感問卷》不僅具有評估和解釋幸福感的功能,而且具有加強社會資本等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