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讓家庭變學堂,教師變主播,家長變助教。襄陽市襄州區(qū)云灣光彩小學結合現實,探索了線上科學課項目式學習模式。
所謂科學課項目式學習模式,就是在網絡教學中,讓教師、家長和學生通力合作來完成項目主題的學習方式。
根據學校實驗器材匱乏的現狀,學校要求學生研究的內容盡量以科學課本為依據,并將科學實驗前置,年級組教師集體備課后確定項目主題,每周一個項目,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探究。如三年級根據新冠疫情暴發(fā)的現狀,確定的研究內容是“細菌與病毒都是有害的嗎?”學生研究的方式有上網查詢、查課外書,有向專業(yè)人士請教,最后學生得出結論:細菌有對人有益的,也有對人有害的。這個結論沒有通過學生自己實驗、觀察來獲得,只是將結論從書上、網上轉移到紙上,這樣的研究是“偽研究”,與我們開設項目式學習課程的初衷相去甚遠。其他年級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活動持續(xù)了三周,教師、家長、學生反應不一,既有積極響應的,也有極力反對的,還有持觀望態(tài)度的。究其原因,是大家對項目式學習理解不夠深入。不少教師認為,上網課因為連麥、互動等問題,本來就比平時上課耗費時間和心血,現在又要搞所謂的研究,大家無暇顧及。部分家長覺得上網課損傷了學生的視力,自己不能像往常那樣隨意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深受研究之絆,不堪其擾。教師的消極、家長的反對對學生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學校認為,解決這一現狀的關鍵是教師和家長。要讓他們改變那種“唯教材、唯分數、唯教師”的觀念。于是,學校對教師進行網上培訓,從項目式學習的定義、意義、操作步驟、與一般科學實驗的區(qū)別等方面進行培訓指導,讓教師樹立正確的項目學習觀。對于家長,學校則重要引導,引導他們用美篇記錄學生的研究過程,及時推送到各班,并指出可圈可點之處,號召其他家長學習。根據項目式學習的實際,學校調整了項目式學習的難度,同時規(guī)定,對于一個研究主題,如果涉及知識點多,可以分割成幾個小主題,爭取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新知。
在探索的過程中,項目組發(fā)現,項目式學習似乎停留在淺層次上,還不能讓學生將科學跟生活聯系起來。于是,學校再次培訓,培訓的重點是如何把研究同生活聯系起來,并且決定放緩研究的進程,由每周一項目調整為兩周一次,降低研究的難度,加強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明確家長在研究中的角色。
項目研究組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做出了項目研究的示范指導表,明確了教師、家長、學生的職責。如六年級研究“誰能生存下來”,指導表上明確學生要做的實驗是用手鉗與夾子分別夾破花生,夾破一顆花生表示地雀吃了一粒種子,對比哪種工具夾得多。學生的任務有四個:①查閱達爾文的故事及關于人類進化的相關資料;②做對比試驗;③結合試驗和課本資料分析,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來,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來?④如果你是一個鳥類學家,你在一個地方發(fā)現了一種未曾被發(fā)現過的鳥類,請畫出這種鳥的樣子并為它命名。家長的任務是給學生準備材料:一小袋花生、一個手鉗和一個夾子。教師的任務是選擇相關的視頻資料,為學生解答疑惑,指導學生實驗探究。
師生、家長各司其職,學生研究有方向,家長輔助有明確任務,教師主要為學生答疑解惑,三方合力,共同促進了科學課項目式學習。
(作者單位:襄陽市襄州區(qū)云灣光彩小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