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
摘要:從思想史角度考察群眾路線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可以發(fā)現(xiàn),群眾路線包括相互聯(lián)系而又有機統(tǒng)一的三個基本維度,即群眾觀點、群眾方法和群眾工作。其中,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是群眾路線的觀念維度;群眾工作作為群眾路線的實踐維度,體現(xiàn)著群眾路線的觀念維度向現(xiàn)實工作的實踐轉化。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理論特質,正在于群眾觀點、群眾方法和群眾工作三者良性互動而形成的有機實踐整體。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大發(fā)展和卓越貢獻,是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全過程的一條紅線,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理論和實踐中都處于十分重要而又極其關鍵的地位。從思想史角度考察群眾路線發(fā)展進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合理把握其思想結構和理論特質,為在新形勢下堅持、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鋪墊問題意識,提供思想資源。
從總體上看,當前學術界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學者們通常會引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下文簡稱《決議》)作為根據(jù)?!稕Q議》把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概括為三個基本方面: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在此基礎上,《決議》把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容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從文字表述的字面意思看,這個概括包括兩個部分,即群眾觀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群眾方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雖然這個概括似乎并沒有把“群眾工作”獨立出來作為群眾路線的有機構成部分,但是如果把《決議》對群眾路線的概括放回到其文本和整體語境之中進行理解,即從思想史視角考察群眾路線的歷史形成過程與關鍵環(huán)節(jié),那么,群眾路線還應該包括“群眾工作”這一實踐維度。
就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組織路線而言,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只有納入到實際工作之中才能夠成其所是;如果只是停留于理論層面,那就不能叫作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了。即是說,當提到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的時候,群眾工作這一實踐維度已經內在地蘊涵于其中了。歷史地看,作為群眾路線的實踐維度,群眾工作體現(xiàn)為黨的具體實踐工作,是在系統(tǒng)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成為群眾路線內在組成部分的。唯其如此,如果在理解群眾路線的時候,只強調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而不突出群眾工作,群眾路線的實踐維度就可能會因為過于理論化而脫離實踐,從而無法得到切實貫徹執(zhí)行。由是觀之,群眾工作是理解群眾路線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它是內在于群眾路線的歷史、理論和實踐之中的關鍵維度,體現(xiàn)了群眾路線的實踐特質和根本規(guī)定性。
一、革命時期群眾路線的實踐探索與理論自覺
中國共產黨在創(chuàng)立之初,已經注意到群眾工作在開展革命運動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雖然陳獨秀在致會議代表的信中提出“慎重進行發(fā)動群眾”[2],但他的信卻表明了當時發(fā)動群眾的工作正在籌備之中或已經開展。這說明在黨成立之初,發(fā)動群眾的工作已經為中國共產黨所注意。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農民對于革命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重視:“中國三萬萬的農民,乃是革命運動中的最大要素?!盵3]113在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議決案》,提到了“群眾工作”一詞:“C.Y.的群眾工作太薄弱,或者C.Y.不能在他的組織下面鞏固他的政治影響。C.Y.將來的工作,一定要很注意于群眾運動的發(fā)展。”[4]
當中國共產黨還沒有自己獨立的軍事力量、革命工作還停留于發(fā)動罷工和準備零散暴動的時候,教育、發(fā)動、組織群眾的工作還沒有成為革命工作的主要部分。而在隨后殘酷的革命斗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了與群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和經常性地開展群眾工作的必要性。自此,群眾路線不僅作為一種革命斗爭策略而獲得運用,更被提升為關乎革命前途的重大戰(zhàn)略而成為革命工作的內在組成部分了。群眾路線真正走向實踐,是從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開始的。1927年10月下旬,在上井岡山之前,毛澤東就要求一定要和山上的群眾搞好關系、和王佐部隊搞好關系、做好群眾工作。他強調如果沒有群眾的支持,根據(jù)地是建不起來的。為此,他規(guī)定了三項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5]169,從而開啟了群眾路線在革命實踐中的探索歷程。
1928年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對革命工作中群眾路線的實踐進行理論反思的起點。6月29日,布哈林作討論政治報告的總結發(fā)言,認為中國共產黨現(xiàn)在的中心工作應當是爭取群眾[6]。7月9日通過的《政治決議案》指出:“爭取群眾是現(xiàn)時的總路線?,F(xiàn)在,第一個革命浪潮已經因為歷次失敗而過去了,而新的浪潮還沒有來到,反革命的勢力還超過工農,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7]中共六大以后,群眾工作成為革命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黨的群眾路線的發(fā)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在群眾路線形成發(fā)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群眾工作都是和群眾觀點、群眾方法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并且作為群眾路線的實踐維度實際引領著群眾觀點、群眾方法的形成和完善,成為觀點和方法得以形成的實踐基礎。歷史地看,正是由于黨在開展群眾工作方面的接續(xù)探索和長期實踐,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才逐漸成為指導革命工作的系統(tǒng)思想與核心方法,從而把群眾緊密團結在黨周圍并使之成為現(xiàn)實的革命力量。這一探索過程伴隨著革命時期黨全部工作的始終,經歷過多次曲折但最終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
1929年6月14日,毛澤東在給林彪的復信中把群眾觀點當作政治觀點的具體內容。周恩來在《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也認為“紅軍的群眾工作,四軍過去有相當努力”[8]36,并提出“籌款工作,亦要經過群眾路線,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干”[8]36。同年,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強調在軍事工作中要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9],其中的第一部分是“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針對“單純軍事觀點”的錯誤,中央強調“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x了對群眾的宣傳、組織、武裝和建設革命政權等項目標,就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10]86。這實際上是摒棄了過去錯誤的純粹軍事主義的觀點,明確地將群眾工作納入到了軍事斗爭和革命實踐中去。
193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強調:“因為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盵10]1361937年5月,劉少奇在延安舉行的白區(qū)黨代表會議上的報告《關于白區(qū)的黨和群眾工作》中指出,“只有我們的同志尊重群眾,信任群眾,群眾才會尊重我們,信任我們”[11]60。基于革命斗爭中的探索與實踐,中共中央1939年11月1日作出《中央關于深入群眾工作的決定》,對黨的群眾工作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分析,指出“共產黨必須進一步依靠群眾,必須深入群眾工作,才能克服投降與反共危險”[12],尤其是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域要“以群眾工作之好壞,作為判斷當?shù)攸h的工作之好壞的主要標準”[3]191。在八路軍、新四軍活動區(qū)域,“黨的支部,必須以群眾工作為基本工作,每一支部必須變成每一個鄉(xiāng)村每一個市鎮(zhèn)所有群眾的核心,變成一切群眾運動一切群眾斗爭的宣傳者、組織者與領導者”[3]192。這些都深化了黨對群眾路線的本質及其重要性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經過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教育、動員與組織群眾等各項工作中的實踐探索、經驗積累和理論反思,為群眾路線從經驗積累向理念提升、從實踐探索向理論飛躍奠定了基礎。
經過軍事實踐中群眾工作的開展,中國共產黨人對群眾路線的思考日趨成熟和完善。1943年6月1日,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對群眾路線進行了更具理論意義的概括與提煉:“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13]899隨后在10月14日的《切實執(zhí)行十大政策》中,毛澤東在談到合作社問題時,更是把群眾路線看作共產黨區(qū)別于國民黨的根本標志,他說:“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qū)別,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fā)就好辦?!盵14]由此可見,毛澤東對該問題的分析已超越了事務層面,經過理論提升已達到了方法論層面的自覺。這一思想由此為中國共產黨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對群眾路線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分析和經典概括奠定了理論基礎。
作為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群眾路線在中共七大上獲得了比較完備的理論形態(tài)。對此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盵13]1094-1095他進一步強調:“二十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shù)氐娜罕娨笙噙m合,都是聯(lián)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shù)氐娜罕娨蟛幌噙m合,都是脫離群眾的?!盵13]1095毛澤東尤其強調指出:“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盵13]1096
在《論黨》(即《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劉少奇肯定毛澤東“善于把群眾的經驗、意志、思想集中起來,又應用到群眾中去”[11]336的觀點,并從理論角度較為系統(tǒng)地概括了群眾路線的內容。劉少奇強調:“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11]342,指出“我們的這種群眾路線,是只有無產階級的政黨才能具有的。我們的群眾路線,也就是階級路線,就是無產階級的群眾路線。我們對人民群眾的這種觀點,我們與人民群眾的這種關系,是和一切剝削階級對待人民群眾的觀點及其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根本不相同的”[11]343。
劉少奇明確了群眾路線的理論地位,指出,“所謂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路線,就是黨的群眾路線,毛澤東同志的群眾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用正確的態(tài)度與正確的方法去領導人民群眾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人與被領導的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毛澤東同志說:我們黨的政策和工作方法應該是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不但我們黨的政治路線,而且我們黨的組織路線,都應該是正確地從群眾中來的路線,又正確地到群眾中去的路線。”[11]348他還把群眾觀點具體表述為四個方面:“第一,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觀點”[11]348;“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11]349;“第三,就是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11]350;“第四,就是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11]352。在劉少奇看來,這“就是我們的群眾觀點,就是人民群眾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眾的觀點。我們同志有了這些觀點,有了堅固的明確的這些群眾觀點,才能有明確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才能實行正確的領導”[11]354?!拔覀凕h的及我們黨所領導的各種工作、各種事業(yè),都是人民群眾的事業(yè),并都是(無一項不是)經過人民群眾去進行的工作,都應該有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去進行。一切工作都要走群眾路線,都要有群眾觀點?!盵11]354-355
在《論黨》中,劉少奇對群眾工作在群眾路線中的重要性作了解釋和說明:“我們黨內的工作,也是群眾工作,也要走群眾路線?!盵11]355至于如何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劉少奇認為:“只有當我們同志善于思想,善于在一切具體情況下,正確地區(qū)別與配合人民群眾的部分利益與根本利益時,才能有徹底的群眾路線?!盵11]355劉少奇對在實際工作中貫徹群眾路線應當做到的要點和需要防止的幾種傾向也進行了說明:“我們要照顧全體,照顧多數(shù),不要關門主義與宗派主義。我們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不要官僚主義與軍閥主義?!薄拔覀円I導群眾前進,但是不要命令主義。我們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但是不要尾巴主義。”[11]357劉少奇總結道:“我們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把最高的原則性和與群眾最大限度的聯(lián)系相配合。這就是我們的群眾路線?!盵11]358
劉少奇在中共七大上對群眾路線的分析與概括,是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實踐經驗的理論深化,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經過實踐探索、經驗積累和提升,已成為成熟的理論體系。而在這個理論體系中,群眾觀點、群眾方法和群眾工作共同構成群眾路線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三者相互聯(lián)系和貫通,缺一不可。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群眾路線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隨著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取得政權,如何建設新中國、建設什么樣的新中國,隨即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面對的課題,群眾路線也成為指導我們黨建立新中國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目標。
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應當“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15]1480,采取“在工農聯(lián)盟基礎上的人民民主專政”[5]926,把“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15]1475兩者結合起來。為了確保人民政權的民主性質和人民群眾對于執(zhí)政黨的監(jiān)督,毛澤東在回答黃炎培提出的興亡周期律問題時答道:“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盵16]148-149這無疑確認了新生國家政權的人民當家做主的性質。
其次,在人民群眾建設新中國的熱情高漲的情況下,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提前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到確立。為了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后局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探索。在《論十大關系》的影響下,中共八大通過了的《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認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5]1500,規(guī)定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盡快從落后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工業(yè)國,由解放生產力變?yōu)楸Wo、發(fā)展生產力”[5]1500。鄧小平在中共八大上作了《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把執(zhí)政黨的建設問題放在中心地位,強調反官僚主義與發(fā)展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17]121。毛澤東在中共八大開幕詞中也對八大的任務作了說明:“總結從七次大會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斗。”[17]33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上述探索,說明從革命到建設的過渡和轉型已成為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的共識。
再次,蘇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和國內出現(xiàn)的罷工罷課等現(xiàn)象,推動了中國國家政治生活主題的轉換和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的轉型,再次凸顯了群眾路線的重要性。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以《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下文簡稱《正處》)為題發(fā)表講話,啟動了新中國政治轉型的《正處》時期。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中,毛澤東點明了《正處》的目標,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于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xiàn)代工業(yè)和現(xiàn)代農業(yè),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18]543。毛澤東又指出了實現(xiàn)《正處》的方法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18]544,明確把《正處》與群眾路線統(tǒng)一起來:“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從來經常說的走群眾路線的問題。共產黨員要善于同群眾商量辦事,任何時候也不要離開群眾?!盵18]547
為了改變中國生產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鄧小平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由此也開啟了群眾路線在新時期的實踐進程。
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和社會主義本質論,為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成為中國推進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
有感于“文化大革命”時期因缺少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而導致的社會混亂失序,為了實現(xiàn)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監(jiān)督方式的制度化、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鄧小平明確了人民民主法制化的重要性:“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盵19]146針對當時法律很不完備的情況,他認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各種必要的法律,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19]147。鄧小平對于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論述以及實現(xiàn)社會主義法制的十六字訣,為江澤民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思想資源。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實踐方式,取消了人民群眾監(jiān)督黨和政府的四大形式,在避免由無序參與而導致的社會混亂方面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在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下,如何保障人民群眾充分表達自身的愿望和利益,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是一項不可輕視的重要課題。
為了應對改革開放不斷走向深入遇到的結構性問題、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戰(zhàn)略構想,為了解決黨內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稕Q定》認為黨內存在著損害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問題,其中和群眾路線密切相關的問題主要是“有些領導干部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講原則、不負責任,言行不一、弄虛作假,鋪張浪費、奢靡享樂,個人主義突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這些問題“嚴重影響黨的執(zhí)政地位鞏固和執(zhí)政使命實現(xiàn),必須引起全黨警醒,抓緊加以解決”[20]。因此,必須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弘揚黨的優(yōu)良作風,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實現(xiàn)黨的性質宗旨和群眾路線的價值理念。胡錦濤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下文簡稱《講話》)中指出,“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要求“正視并及時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21]?!吨v話》認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指出“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1]。這些論述為正視并解決黨內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不符合黨的性質宗旨和群眾路線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礎和思想資源。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道路、制度、理論和實踐的理念體系出現(xiàn)了聚合發(fā)展和綜合創(chuàng)新的態(tài)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條件下相繼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戰(zhàn)略方略,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和發(fā)展了包括群眾路線在內的關乎黨的性質宗旨和執(zhí)政使命的核心理念。其中,對群眾路線的堅持和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首先,在中共十八大闡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極具感染力和號召力的奮斗目標,成為凝心聚力共謀發(fā)展的標志性概念。“中國夢”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有機統(tǒng)一在了一起,是對唯物史觀和群眾路線基本觀點的堅持和發(fā)展。其次,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在全黨進行群眾路線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提出了“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聚焦克服“四風”問題,強調應對“四大考驗”、戰(zhàn)勝“四大危險”,就必須堅持和發(fā)展群眾路線這條“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努力做到“三嚴三實”。習近平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系列重要講話中反復強調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和建立長效機制結合起來,把群眾路線貫穿于各項工作和所有方面,體現(xiàn)了群眾路線的實踐特質和群眾工作的突出地位。再次,在相繼提出并闡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重大戰(zhàn)略的基礎上,構筑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22]?!八膫€全面”不僅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推向了新的戰(zhàn)略高度,還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每一個“全面”的中心位置。最后,在提出“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的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23],高度強調了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中的主體地位。這些新的戰(zhàn)略思想把群眾路線的精神實質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在新時代條件下的各項重大實踐之中,是對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從群眾路線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和關鍵環(huán)節(jié)來看,群眾路線作為一個引領中國共產黨理論和實踐的思想體系,包括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這兩個理論維度,以及群眾工作這一實踐維度。這三個維度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構成群眾路線的整體結構,既具有辯證、復合、立體的特點,又貫通了理論和實踐,從而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特別是群眾工作這一重要的實踐維度,不僅貫穿于群眾路線形成與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全部歷史—思想—實踐進程,而且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貫徹群眾路線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特質
通過考察群眾路線實踐探索與理論成熟的思想史進程,結合中共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實踐經驗,可以發(fā)現(xiàn):對群眾路線的理解不能夠局限于觀念維度,必須看到群眾路線的實質正在于其實踐性。要想真正貫徹群眾路線關于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的根本要求,必須將其融入到實踐過程之中。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僅強調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似乎有“說說而已、不看實效”的不良傾向,從而把群眾觀點、群眾方法和群眾路線虛置化為日常說辭。對于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的性質和宗旨永不變色來說,這種傾向容易造成嚴重脫離群眾的危險。防范這種危險傾向,需要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并對其理論特質作進一步的考察。
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唯物史觀出發(fā),結合中國共產黨對于尊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的強調,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理論特質可以理解為:融貫了價值理念、政治思維和實踐工作三個維度,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統(tǒng)一的思想和理論體系。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從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角度去理解群眾路線,不僅要看到群眾路線包括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而且要認識到在群眾路線的歷史形成和當代實踐中,群眾工作作為群眾路線的實踐維度有著特別的重要性。
在構成群眾路線的這三個基本維度中,群眾觀點是和黨的性質、宗旨相一致的價值理念維度,是黨帶領人民接續(xù)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群眾方法則結合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是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凝聚著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的智慧;群眾工作則從根本上規(guī)定了群眾路線的實踐本質,是避免其在實踐中被虛置的法寶。由此可見,群眾觀點、群眾方法和群眾工作這三個方面作為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構成了群眾路線的內在理論結構;只有把群眾觀點、群眾方法和群眾工作看作構成群眾路線思想和理論體系有機整體的基本維度,并在三者的良性互動中理解、貫徹群眾路線,才能夠廣泛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凝聚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真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心聚力。
從上述關于群眾路線理論特質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群眾路線并不是要把領導和群眾截然分隔開來,形成“我是領導,而你們都是被領導的群眾,要一切唯領導是從”這樣教條而僵化的官僚管理體制,而是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工作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觀,以真正處理好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在新形勢下,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工作、黨員的所有行動都應緊緊圍繞著“人民群眾”這個中心,把人民群眾看作建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主體。中共十八大以來對群眾工作的高度重視,充分彰顯了群眾路線的這一理論特質。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204.
[2] 陳獨秀致中共一大代表信[EB/OL].(2001-04-24)[2019-09-17].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090/20010424/450581.html.
[3]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4]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59.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6] 李君如.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137.
[7]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314.
[8]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黨史研究室.紅四軍入閩和古田會議文獻資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180-207.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2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189.
[1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1.
[1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黃炎培.八十年來[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148-149.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18]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1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09-09-27)[2019-09-17].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9-09/27/content_18614031.html.
[21]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1-07-01)[2019-09-17].http:∥cpc.people.com.cn/90nian/GB/224164/15052968.html.
[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23]蔡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N].人民日報,2016-0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