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丹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學習與訓練的良好契機,本人借鑒葉圣陶先生的導學教育思想理論并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學習與訓練的良好契機,其中第一課時教學占據(jù)重要地位,是學生首次接觸課文的主要途徑,是學生走進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的關鍵點,是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起始點。
一、教學的任務與問題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課的第一課時教學任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識字書寫;2.通讀課文;3.初步整體感知文本。但是這三項任務不僅導致現(xiàn)在大部分的閱讀課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框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產(chǎn)生了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一:導入環(huán)節(jié)機械乏味
雖然閱讀課的導入形式精彩紛呈,但在課題導入后,教師往往直接進行識字教學,導致學生剛被激發(fā)的興趣直接被打斷。學生識記新詞后,教師又延續(xù)用之前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作為引入課文的過渡方式。長此以往,學生對這種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產(chǎn)生了排斥。
問題二:缺少指導
許多教師沒有及時有效地指導學生,尤其是閱讀課第一課時的識字教學。有些教師特別重視識字教學,但只是組織學生圍繞生字機械地組詞、造句,缺少對識字方法和技巧的指導。同時,有些教師因為生字較簡單而忽視識字教學,學生還未掌握生字,識字教學就已經(jīng)結(jié)束,導致學生對此類生字有錯誤的認知。這種缺少教師指導的教學,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自主學習。
問題三:忽視預習
有些教師在課前不重視學生的預習,直接讓學生初讀課文后直奔教學重點,但學生還未掌握生字新詞,也未能讀通課文,更未理解整篇課文的情感基調(diào),只能倉促地跟隨教師解析文本。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僅限于表面。
二、改變策略,注重探索與實踐
為了避免出現(xiàn)以上問題,教師不僅要制定符合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還要從實質(zhì)上提升閱讀課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在我看來,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讀通讀順課文并識字,掌握一定的理解詞語的方法,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追求。且在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的同時,還應指導他們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整體感知課文傳達的心聲、文意。那么,怎樣提升閱讀課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呢?我根據(jù)葉圣陶先生的教育理論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1.做好預習工作,科學制定課時目標
預習《珍珠鳥》時,我指導學生試著自己制定學習目標,很多學生都能有模有樣地寫下學習目標:找出生字的音序和部首,讀準生字;課文講了什么,按什么順序?qū)懙??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目標,就能有意識地根據(jù)目標預習,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2.善用導入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若在導入時就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教學《三顧茅廬》時,我從課外閱讀四大名著入手,引入《三國演義》,并與學生簡單交流了《桃園三結(jié)義》的情節(jié),最后揭示主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想快點了解這三兄弟與諸葛亮之間的故事。
3.以讀為主,抓牢底線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的“讀”,把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作為底線來抓。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時,學生讀書的步驟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借助生字表讀準生字,讀好新詞,逐段讀通課文,運用已有知識理解部分詞語,并思考初讀前提出的問題。第二步,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重點朗讀難讀難理解的句子,讀順課文。第三步,繼續(xù)讀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大意。
4.抓關鍵字詞,指導學生理順文本
這一要求和檢查學生閱讀情況緊密相連,學生讀通讀順課文后,教師及時檢查,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葉圣陶先生曾建議教師教給學生基本方法即可,讓學生自己多讀、多想。因此在檢查學生閱讀情況時,我精心選取關鍵字詞,在學生讀準字詞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理解關鍵字詞,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文本。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時,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理解詞語的能力。比如,理解“饑餐渴飲”,我指導學生運用拆字法理解詞義,并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理解“曉行夜宿”,做到學以致用;理解“斷壁殘垣”時,我指導學生結(jié)合圖片理解詞義;理解“呃逆”時,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想辦法理解詞義,并自己總結(jié)詞義的理解方法。緊接著,我繼續(xù)指導學生將詞語放進段落里朗讀理解,最后放進文本整體閱讀并體會,讓學生由“點”到“面”有規(guī)律地學習課文,從而掌握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夯實第一課時教學。
5.結(jié)尾處留下懸念,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讀通理順課文后,還要指導學生抒發(fā)感情,形成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再適時切入重點,拋出話題,指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然后在高潮處、疑難處、矛盾處戛然而止,留下懸念。這樣能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達到課雖下趣還濃的目的,其學習第二課時的興趣一定濃厚。教學《珍珠鳥》時,學生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了解到珍珠鳥膽小,于是我在課堂結(jié)束后留下這些問題:“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動物,但文中的這只雛兒是那么親近人類,是‘我的緣故。那么,在鳥兒與‘我的相處過程中,‘我是怎么做的呢?通過文中哪些詞語體現(xiàn)出來的?如果小朋友和‘我一樣,你們會怎么想、怎么做呢?”以此引起學生課后自主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做好鋪墊。
三、成效與反思
在葉圣陶先生導學教育理論指導下,在課堂教學前,我密切關注學生的自學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我積極采用各種導入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滲透學習方法,一步步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課堂教學結(jié)束后,我聯(lián)系下一課時的學習目標,在結(jié)尾處留下問題,水到渠成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經(jīng)過長時間的輔導和訓練,語文閱讀課第一課時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語文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如何讓第一課時更好地滲透和銜接第二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如何進行不同體裁如散文、詩歌的第一課時有效教學。以上問題亟待解決,但我相信只要堅持在前人的基礎上深入探究鉆研,取長補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就一定能讓語文閱讀課第一課時更加高效,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主動學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