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萍
廈門市大多數(shù)小學從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七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語知識,但通過日常教學觀察和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存在學習興趣降低,自信心減弱,英語學習成績退步等問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指出,英語學習具有明顯的漸進性和持續(xù)性特點(教育部 2012)。教師如何實施有效的教學,引導學生初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使他們從小學階段順利過渡到初中階段,實現(xiàn)英語學習的持續(xù)性,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成為中小學英語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束定芳(2004)在《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一書中談到,“我國外語教學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外語教學嚴重脫節(jié),這也是導致重復勞動、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費時低效的原因之一”。結合廈門市的實際情況,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劃片入學,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長期進行課外學習,英語基礎扎實;有的學生對音標、音素等語音知識掌握不到位,無法做到見詞能讀;有的學生朗讀時不會輔音爆破,不會連讀;有的學生甚至無法正確書寫26個字母。此外,學生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不強,也沒有養(yǎng)成“寫”的習慣,書寫不規(guī)范。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漸降低。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七年級是中小學教學銜接的關鍵期,但是學生普遍反饋很難適應初中生活,教師反饋學生跟不上。
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難點在于語言綜合知識容量的差異,具體來說體現(xiàn)在語音類、詞匯類、語法類等方面。例如,《課程標準》對小學畢業(yè)生語言知識的要求是二級,即能初步運用400個左右的單詞,而對初中畢業(yè)生的語言知識要求是五級,即學會使用1 500—1 600個單詞(教育部 2012)。從小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相比語文、數(shù)學學科,學校和家長對英語重視程度不夠。除此之外,廈門市大多數(shù)小學一星期僅有2—3課時的英語課,課時數(shù)較少;師資配備弱,特別是農村學校,缺乏英語專業(yè)教師,英語科目通常讓其他學科教師兼任,英語學科地位很難得到保證,英語教學目標難以實現(xiàn)。
小學英語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弱化對“寫”的要求;而中學階段對學生“聽、說、讀、寫、看”等語言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小學英語課堂多通過玩游戲、唱歌、跳舞等互動性較強的活動方式開展,且小學生學習相對被動,偏向感性思維;初中課堂知識講授增多,課堂容量增大,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增強。
《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階段的評價應以形成性為主,重點評價學生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表現(xiàn)(教育部 2012)。初中面臨學業(yè)考試的升學任務,多采用終結性評價。小學的評價形式較為多元,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口試與筆試相結合。相比之下,初中較為單一,以教師評價為主,以筆試為主。從考試成績的呈現(xiàn)形式來看,小學考核成績多以等級的形式呈現(xiàn);而初中統(tǒng)一用分數(shù)作為評價和升學的依據。從考試頻率的角度考慮,小學考試一般分為期中、期末兩次;初中考試既有每單元一次的檢測、階段性考試,又有期中、期末考試。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為例,Starter 1—3,加正式篇9個單元,共有12次的單元考試,加上階段性考試和期中、期末考試,一學期至少有15次檢測。
從客觀方面來看,除了少數(shù)九年一貫制學校外,大多數(shù)小學和中學所處的地理位置較遠,教育主管部門較少開展中小學教學研討活動,教師缺乏交流溝通的平臺。另外,教研部門以中小學英語銜接有效性為主題的培訓不夠,不能為教師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支持。
從主觀方面來看,小學和中學的教學相對獨立,小學教師和中學教師對彼此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了解不充分,不利于教學內容的銜接,造成一部分學生重復學習,影響學習效率,另一部分學生在小學缺漏的知識未能在初中階段得到補充。
在小學階段,建議增加每周的英語課時,如由每周兩至三個課時增加為四至五個課時,提高英語學科的地位,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為順利銜接奠定基礎。提高家長對英語的重視程度,鼓勵家長多參與孩子的英語學習。例如,語音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單靠課堂上的操練活動往往是不夠的,教師可以借助微信英語打卡小程序布置朗讀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開口朗讀的好習慣。這樣做,便于教師檢查和個別指導,同時,家長也能見證孩子每天的進步,更好地調動孩子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維果茨基(Vygotsky)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實際的發(fā)展水平和潛在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指學生現(xiàn)有的身心成熟程度,后者指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時,能夠獲得的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張大均 2015)。根據這個理論,教師可采取分層教學和合作學習等模式,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提供可能。對于英語基礎扎實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幫助他們拓展和掌握更多的內容;對于英語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應從增強學習自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入手。下面,結合廈門市湖里區(qū)自編的中小學英語銜接教材,談談如何在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
1.教學目標分層
以廈門市湖里區(qū)自編的中小學英語銜接教材中的Lesson 15 Joy wants a toy為例,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掌握字母組合oy和oi的發(fā)音,做到見詞能讀、聽音能寫,具體見下表。
Learning aims activity ★ ★★ ★★★chant 能夠大聲準確地朗讀chant能夠大聲準確、流利地朗讀chant 能夠大聲準確、流利地背誦chant word 找出拼讀規(guī)律 能夠準確拼讀課本中帶/?I/的單詞 能夠自行拼讀附錄中含/?I/的單詞role play 能夠大聲準確地朗讀對話 能夠大聲準確、流利地朗讀對話 能夠大聲準確、流利地與同伴對話passage 能夠大聲準確地朗讀段落 能夠大聲準確、流利地朗讀段落 能夠大聲準確、流利地背誦段落
本堂課通過分星級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一顆星適合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以下簡稱C層),兩顆星適合英語基礎相對扎實的學生(以下簡稱B層),三顆星適合英語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以下簡稱A層)。這套教材用于七年級剛入學的一個月,以夯實聽、說技能為主,以語音教學為突破口,以寫為輔?;A薄弱的學生以準確朗讀和掌握拼讀規(guī)則為主,從詞到句到對話、段落,層層遞進,難度相對較低,容易達成,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克服畏難情緒。對于英語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提出準確、流利背誦和使用英語與同伴對話等要求,并提供其他內容作為拓展,引導他們利用掌握的發(fā)音規(guī)則自行拼讀含/??/的單詞,使他們有更大的進步。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使用提問分層的方法。對于簡單的、直觀性強的問題,讓C層學生回答,鼓勵他們勇于表達,使其獲得同伴的肯定。將難度大的、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交給A、B層學生,迎合他們愛挑戰(zhàn)、表現(xiàn)自我的心理。
2.合作學習
按四人、六人為一組的方法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由不同層次的學生構成,根據學生的能力分配適合的任務。例如教材中Lesson 13 It is cloudy today設置如下圖所示不同的星級挑戰(zhàn),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實施。第一步,先在小組內自行利用字母組合ow和ou,發(fā)音為/a?/的發(fā)音規(guī)律拼讀單詞,互幫互助,為展示活動掃清障礙,保證人人都能朗讀正確。第二步,統(tǒng)一教授個別較難的單詞發(fā)音,并公布不同星級任務給予10分、20分、30分的獎勵規(guī)則。第三步,請各個小組操練及展示,并相應地加分鼓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寓教于樂。
銜接教學中評價的目的不是選拔,而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勢和缺漏,引導他們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評價不僅關注評價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因此,評價方式不只是單一的筆試,應結合聽力、口試等多維度的評價形式。評價的主體由教師轉為家長、學生、同伴、教師等構成的共同體。為此,在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過程中,教師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兼顧診斷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具體方法如下:
1.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
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用英語進行自我展示,如演講、唱英文歌曲、講故事、表演對話等。根據語言流利程度、準確性,內容豐富程度,臺風等給出等級認定,并納入期末綜合評定。每個月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設定不同的主題,舉辦“英語書寫大賽”“英語趣配音”“我最喜愛的英語故事”等活動,由教師、家長、學生投票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展示和表彰。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能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深受學生喜愛。
2.筆試和口試有機結合
除了常規(guī)的測驗,教師可以在每學期末在所任教的班級進行口語考試??谠嚨淖罱K成績由期末口語考試和課前展示分別占70%和30%的比例計入總分??谠噧热莅ɡ首x單詞、看音標朗讀單詞、口語交際和主題演講四個部分。筆試的內容大多來自教材,也是期末復習的重要途徑之一。
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建立中小學英語教師交流的常規(guī)機制,通過定期組織中小學課堂觀摩活動、課題、沙龍、工作室等研討活動,促進中小學教師相互交流學習。小學教師跟蹤了解學生進入初中后存在的困惑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完善今后的教學工作,為初中英語教學打好基礎。初中教師提前走進小學課堂,觀察二者之間的異同,尋找契合點,便于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和心理狀態(tài),安排好相應的教學策略和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確保初中英語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小學和初中作為義務教育的兩個重要階段,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搞好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事關英語教學質量及學生英語學習的持續(xù)性。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提升英語學科在小學的地位,以分層教學和合作學習為抓手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創(chuàng)建中小學教師溝通交流的平臺,都是做好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良策。但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教師除了重視學生的智力因素,還要關注其非智力因素,如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和情感意志力等,更要培養(yǎng)他們預習、復習、做筆記等的良好習慣,多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培養(yǎng)其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其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