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晨,馮偉,劉海立,張衛(wèi)麗,李劼,李淑欣,陳科,鄭艷
(1.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唐山 063000;2.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yī)院,唐山 063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由于心臟血管、心肌、心臟瓣膜等各種原因?qū)е滦呐K心肌纖維變性,心室結構重建,從而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1]。臨床主要癥狀有胸悶、氣短、心悸、乏力、喘息等。長期臨床癥狀緩解不明顯,導致患者生活質(zhì)量極速下降。西醫(yī)治療是在對因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強心、利尿[2]。慢性心力衰竭屬于中醫(yī)學“心痹”“心悸”“喘證”“水腫”范疇[3]。中醫(yī)學認為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機為心肺氣虛[4]。升陷湯出自《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可補氣升陷,主治胸中大氣下陷者。升陷湯聯(lián)合西藥能夠有效地緩解CHF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心臟功能[5]。隔藥灸集藥物、腧穴及熱效三方位治療,充分發(fā)揮溫陽氣的功能。本研究應用神道八陣穴隔藥灸聯(lián)合西藥治療CHF心肺氣虛證61例,并與單純西藥治療61例相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心血管科住院及門診患者 122例,采用簡單數(shù)字表的隨機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1例。對照組中男 35例,女 26例;年齡 45~71歲,平均(69±11)歲;病程4~12年,平均(5.97±1.75)年;心功能分級為Ⅱ級45例,Ⅲ級16例;冠心病30例,高血壓25例,肺源型6例;合并血脂異常27例,心律失常22例,高血壓病30例,糖尿病12例。觀察組中男36例,女25例;年齡46~72歲,平均(69±11)歲;病程4~13年,平均(6.01±1.57)年;心功能分級為Ⅱ級44例,Ⅲ級17例;冠心病29例,高血壓26例,肺源型6例;合并血脂異常25例,心律失常23例,高血壓病28例,糖尿病13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倫理協(xié)會同意[2017005]。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中CHF的診斷標準[6],根據(jù)既往史、左心衰竭或(和)右心衰竭的體征、癥狀;心臟彩超射血分數(shù)(EF)<50%,或者 B型 尿 鈉 肽 (brainnatriuretic peptide, BNP)>500 ng/dL。心功能分級依據(jù)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標準。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制定心肺氣虛證的診斷標準。主癥為心悸,氣短,乏力,活動后加重,舌質(zhì)淡或邊有齒痕,脈沉細或虛數(shù);次癥為神疲,咳嗽,喘息,面色蒼白。具備主癥4項、次癥2項;或者主癥3項、次癥4項可以診斷此證。
①符合CHF的診斷標準,心功能分級為Ⅱ級、Ⅲ級;②符合中醫(yī)心肺氣虛證的辨證標準;③年齡20~75歲;④患者知情同意,簽署同意書。
①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縮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大量心包積液、肺栓塞、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瓣膜性心臟病、梗阻性心肌病;②合并嚴重肝功能、腎功能不全者,合并結核、惡性腫瘤、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存在嚴重耳聾及有意識障礙無法交流者。
口服螺內(nèi)酯片(北京中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11),每次20 mg,每日1次;口服鹽酸貝那普利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292),每次20 mg,每日1次;口服富馬酸比索洛爾片(成都苑東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83008),每次10 mg,每日1次;地高辛片(杭州民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3021657),每次0.5 mg,每日1次。共治療12周。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神道八陣穴隔藥灸。藥物組成為生黃芪40 g,知母20 g,桔梗10 g,升麻15 g,柴胡15 g,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用姜汁調(diào)用,制作成直徑為2 cm的藥餅。腧穴選擇神道八陣穴。神道八陣穴的分布以神道穴到左右旁開3寸的神堂穴為半徑作圓周,以八等分分圓周而形成的8個特殊部位。在圓周的上方為天乾,順時針方向分別為風巽、蛇坎、云艮、地坤、龍震、離鳥、兌虎?;颊呷「┡P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將藥餅放在神道八陣穴上,將艾條點燃,進行溫和懸灸法,以患者感到皮膚溫熱而不灼痛為度。每穴艾灸時間為15 min,每日1次。共治療12周。
3.1.1 Lee氏心衰計分法
根據(jù)呼吸困難、肺部啰音、浮腫、肝大、頸靜脈、胸片6個項目的嚴重程度,由輕到重分別計1分、2分、3分、4分。
3.1.2 中醫(yī)證候評分
中醫(yī)癥狀(心悸、氣短、咳嗽、氣喘、乏力)根據(jù)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2、4、6分[7]。于治療前后各統(tǒng)計1次。
3.1.3 運動耐量評估
治療前后各評價1次6 min步行試驗(6 MWT)。
3.1.4 心臟彩超檢查
治療前后進行心臟彩超檢查,觀察指標為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Ds)、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室間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數(shù)(EF)、左室心肌質(zhì)量指數(shù)(LVMI)。
3.1.5 檢測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
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試劑盒來自上海江萊生物公司,批號為NT20171012。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制定。
顯效:心功能達到Ⅰ級或提高2級者。
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但不足2級者。
無效:心功能分級無變化者。
惡化:心功能惡化1級或1級以上者。
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自身比較,中醫(yī)證候評分(心悸、氣短、咳嗽、氣喘、乏力)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中醫(yī)癥狀積分(心悸、氣短、咳嗽、氣喘、乏力)均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心悸 氣短 咳嗽 氣喘 乏力觀察組 61 治療前 5.67±1.16 5.51±1.19 5.32±1.02 5.68±1.20 5.79±1.30治療后 2.50±0.901)2) 2.20±0.651)2) 2.25±0.321)2) 2.27±0.571)2) 2.12±1.011)2)對照組 61 治療前 5.62±1.14 5.60±1.15 5.39±1.05 5.70±1.35 5.73±1.26治療后 4.10±0.941) 3.98±0.931) 3.98±0.781) 4.10±0.841) 4.10±1.031)
3.4.2 兩組治療前后Lee氏心衰評分、6 min步行距離、血清NT-proBNP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自身比較,Lee氏心衰評分、血清NT-proBNP明顯降低,6 min步行距離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ee氏心衰評分、血清NT-proBNP均低于對照組,6 min步行距離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4.3 兩組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檢查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自身比較,LVEDs、LVEDd、IVSd、LVMI明顯降低,EF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 LVEDs、LVEDd、IVSd、LVMI均低于對照組,EF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Lee氏心衰評分、6 min步行距離、血清NT-proBNP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Lee氏心衰評分、6 min步行距離、血清NT-proBNP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Lee氏心衰(分) 6 min步行距離(m) 血清NT-proBNP(ng/L)觀察組 61 治療前 12.81±2.80 251.09±69.78 3890.01±770.88治療后 5.59±1.641)2) 449.88±81.571)2) 2359.69±610.431)2)對照組 61 治療前 12.76±2.76 250.99±68.37 3889.83±770.98治療后 8.09±1.931) 360.59±66.741) 3200.85±634.791)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檢查情況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檢查情況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EF(%) LVEDs(mm) LVEDd(mm) IVSd(mm) LVMI(g/m2)觀察組 61 治療前 36.19±6.17 46.33±5.93 65.99±6.92 10.87±1.10 179.95±22.85治療后 48.31±7.211)2) 37.33±4.231)2) 54.37±6.361)2) 9.22±0.901)2) 134.33±19.331)2)對照組 61 治療前 36.09±6.32 46.09±5.95 66.16±6.73 10.96±1.13 180.45±24.63治療后 40.22±6.911) 41.19±5.221) 60.26±6.391) 9.89±0.911) 160.85±20.361)
3.4.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心功能療效總有效率為 90.2%,對照組治療后心功能療效總有效率 72.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的心功能不全綜合征,其發(fā)病機制主要與心室重構、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密切相關,同時與各種體液因子(利鈉肽、內(nèi)皮源性激素、精氨酸加壓素、炎性細胞因子)相關[8-11]。CHF是發(fā)生心臟疾病時,在激活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因子加重心肌損傷及心功能惡化,心肌損傷及心功能惡化同時又激活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因子[12]。CHF的西藥治療主要有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ACEI)和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和洋地黃制劑[13-16],雖然西藥可以改善 CHF的預后,但是并未降低病死率[17]。尋求治療CHF的更優(yōu)化治療方案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是尋求更優(yōu)化治療方案的方向。
《備急千金要方·心臟門》首次提出“心衰”病名?,F(xiàn)代研究認為CHF的中醫(yī)基本病機以氣虛為基礎,日久損耗脾腎陽氣,使氣滯血瘀,水濕內(nèi)停[18]。其病位在心,與肺、腎密切相關。氣虛主要指心臟陽氣不足,與宗氣密切相關。張錫純認為導致心臟功能衰竭疾病的氣虛為“大氣下陷”。大氣下陷使胸中陽氣不能鼓動血脈,會出現(xiàn)胸悶、心痛、氣短、乏力等癥狀。
神道穴通心臟。《經(jīng)穴釋義匯解》記載:“……為心氣之通道,主心疾,故名神道?!北狙芯恐猩竦腊岁囇?,是以神道為中心,以八卦對應的八個方向而定位的腧穴。神道八陣穴是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李仲愚教授家傳十四代,根據(jù)自己60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創(chuàng)造的杵針療法的特殊腧穴。神道八陣穴是把結合周易八卦理論所創(chuàng)造。神道八陣穴分布背部,與督脈穴、夾脊穴、背俞穴相鄰,神道穴屬督脈,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神道八陣穴的 8個腧穴根據(jù)陰陽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作用。取神道八陣穴灸法,加強了其振奮陽氣、助陽行氣、活血的功效,可以使胸部經(jīng)氣通暢,恢復上焦氣化功能[19]。神道八陣穴是治療心臟疾病的一組特效腧穴?,F(xiàn)代研究表明神道八陣穴均位于背部,受相同神經(jīng)支配的各穴治療作用及作用機制大體相同[20]。升陷湯出自張錫純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用于治療大氣下陷病癥[21],完全符合心肺氣虛型CHF的中醫(yī)基本病機。升陷湯主要由生黃芪、知母、桔梗、升麻、柴胡組成。生黃芪為君藥,具有補氣、升陽舉陷的功效,用于治療大氣下陷[22-25]。柴胡、升麻為臣藥,具有升陽功效,協(xié)助治療氣虛。知母性寒,具有清相火的功效,為佐制藥,制約黃芪溫補太過。桔梗具有溫通宗氣功效,引入諸藥歸入上焦。
綜上所述,在規(guī)范西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神道八陣穴隔藥灸治療能明顯改善 CHF心肺氣虛證中醫(yī)癥狀,改善心臟功能;對血清 NT-proBNP及心臟彩超相關指標有明顯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其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