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井養(yǎng)
摘要:不管是國家的課程目標改革,還是語文教學名家們的研究、實踐,都清晰證明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生活”——過去的、當下的與未來的。語文教學就是“把文章還原成生活,讓生活充滿語文味”。
關鍵詞:情境教學;生活教學;語文味;語文教學
一、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改革是為了“生活”
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改革,從“雙基”,到“三維”,再到“核心素養(yǎng)”,內涵越來越豐富,表述越來越清楚,后者包含前者,且越來越全面。為什么要不斷改革?在“雙基目標”的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學逐漸變成了知識的灌輸和應試教育,學生學習了知識,卻不能把知識轉化為全面的生活能力,最終偏離了生活,不利于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提出素質教育,旨在改變當時過分強調“智育唯一、分數(shù)至上”的“應試教育”弊病,促進育人模式的轉型。素質教育是個整體的概念,但是,由于教師對素質教育理解不到位,也由于其本身定義不夠明確、指導性不強,使得實際教學依然與“生活”脫節(jié),不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和社會的發(fā)展。鑒于此,2001年6月8日國家教育部頒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三維目標”。
“三維目標”中有方法的遷移、情感的體驗、態(tài)度的修正、價值觀的培養(yǎng),看似“生活味”也更加濃了。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三維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演變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未能充分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被形式化和虛化。并且,由于不少人把“三維”割裂開來,最終又走回原路,失去了全面的有質感的“生活味”。
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為了使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核心素養(yǎng)在本質上是應對和解決復雜的、不確定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的綜合性品質,是個體在與情境的持續(xù)互動中,不斷解決問題、創(chuàng)生意義的過程中形成的。它要求教師能夠創(chuàng)設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關聯(lián)的、真實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基于問題或項目的活動方式,開展體驗式的、合作的、探究的或建構式的學習。
縱觀課程教學目標的改革,不斷改革的目的是更貼近生活?!罢Z文教育就是為了生活!”或者說,語文教學就是體昧生活、研究生活和表達生活。語文教學就是“把文章(或課文或說教材)還原成生活,讓生活充滿語文味”。以此培養(yǎng)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過去的、當下的與未來的)的智能發(fā)展的人。
二、語文教學本是純粹簡單的——把文章還原成生活,讓生活充滿語文味
真實、自然、美好的生活,沒有那么多的彎彎繞繞。對應的語文教學,也沒有那么多的花花巧巧、神神秘秘。
(一)內容與形式都是“生活”
20世紀80年代初,李希貴老師在高密四中任教,由于缺少教師,高一有兩個班沒有語文教師上課,只能讓學生在教室和閱覽室自學。按理說,有教師教的班的閱讀與寫作的水平是更高的,不過期末考試顯示,這兩個班的語文基礎知識并不比有語文教師上課的班低,閱讀和寫作的成績反而比平行班略好。
閱讀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生活體驗,是非常自覺地“把文章還原成生活,讓生活充滿語文味”的過程。
再如讀寫形式“融情于景”。
“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那光線漫長而急遽地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并且聽得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薄?jié)選自《那個星期天》
史鐵生是因為懂得“融情于景”這個寫作方法才這樣寫的,還是他當時就是這樣的體驗,所以這樣寫?筆者傾向于后者。人們只是把這樣的一種情感體驗歸納為一種叫做“融情于景”的方法。這也很好地說明了,為什么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各種寫作技法,卻不一定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那表達方法是不是沒有用呢?當然不是,歌德說:“題材人人看得見,內容意義經過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對大多數(shù)人是一秘密?!睂τ谝恍┎皇侵苯咏洑v、直接體驗過的,特別是虛構的事情,為了表達特定的意思、達到某種特別的目的,那就要考慮一些方法技巧或形式。但是,不管是作者,還是讀者,都必須聯(lián)結到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表達或理解。這樣看來,形式永遠是服務內容的,或形式本身就是內容。應用文,為了大家容易理解,有固定的格式,形式是大家在生活、工作中約定俗成的。
勸誡與請求類的文章或口語交際,需要根據(jù)對方的生活經歷、性格特點,以及人們的普遍心理做出預設,擺事實、講故事.說道理。不管是勸誡者、請求者,還是被勸誡者、被請求者,表達的和接收的,都離不開“生活”。
以上說明,不管是哪一種語文的學與習都是離不開生活的,離不開“還原生活”與“用語文表達生活”。
(二)語文教學名家的共同內質
許多語文教學專家潛心研究,得出不少讓人佩服的、旗幟鮮明的成果,比如詩意語文、情境教學、組塊教學,或者各種“體驗式”的教學,并得到大家的推崇。
王崧舟的詩意語文影響很大。王老師的詩意語文教學講究“舉象”“造境”“會意”“尋根”,這些教學策略顧名思義也盡顯“把文章還原成生活,讓生活充滿語文味”。王老師的話散發(fā)清晰的“生活味”:“語文與生活天然聯(lián)系在一起,語文反映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語文唯一的源頭活水?!薄罢Z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鮮明的畫,讀出來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語文說到底是一種感性的存在?!薄罢Z文學習,是學生以原有的認知經驗和人生體驗為基礎,對文本主動加工并重新建構的過程。古人有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正所謂‘一輪皓月當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衣劦搅颂柕奈兜?!”“我把太陽疊進被子里了。”……詩意正是源于生活的敏感覺知。
薛法根的組塊教學——為言語智能而教,“以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智能為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留給學生的言語智能,即在生活現(xiàn)場中表現(xiàn)出的言語應對能力和機智”。組塊教學,不管是其理論基礎依據(jù),還是其具體的實踐操作,“把文章還原成生活,讓生活充滿語文味”都是時時體現(xiàn)、課課展現(xiàn)的。組塊心理學本身就是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再聯(lián)結組塊。薛老師特別強調的讀寫結合,寫法遷移,就是“把文章還原成生活,讓生活充滿語文味”的最好體現(xiàn)。要讀得準、讀得透、讀得深,就必須“把文章還原成生活”;要表達得準確、真實、細膩,就必須在遷移方法時“讓生活充滿語文味”。
帶著體驗學習語文的情境教學,備受同行的推崇,教學效果也受到大家的肯定。情境教學是基于人的左右大腦的不同的認知功能與規(guī)律的心理學原理提出的,借此指引教育教學者充分發(fā)揮全腦的認知能力,獲得最好的最真切的教學效果。這里面的心理學原理與組塊心理學原理也是相通的——相似塊與組塊、聯(lián)結與頓悟。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的核心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涿兰~斯:“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情境教學法使學生身臨其境,就是通過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
把一段段語言轉化成對應的一個個情境,把一個個情境轉化成一段段優(yōu)美的文字,對應的就是“把文章還原成生活,讓生活充滿語文味”。
許多著名的教育教學專家,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于永正:“實踐使我知道了教語文其實并不那么復雜,就是教學生扎扎實實地識字、寫字、讀書、作文?!辟Z志敏:“語文課就是教會學生好好讀書、好好寫字、好好說話,好好寫話。”崔巒:“我們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求發(fā)展,扎扎實實求發(fā)展,回歸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張慶:“語文教學要倡簡,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
這些語文教學專家的“簡簡單單教語文”,簡單得讓人覺得復雜,但如果結合“把文章還原成生活,讓生活充滿語文味”就容易理解了,因為這是名家“簡單”下的共同內質。
不管是語文課程目標、內容與形式,還是名家的教學思想與實踐,語文教學都是“把文章還原成生活,讓生活充滿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