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恒 王大恒
摘 要:李乃龍先生的《文選文研究》對《昭明文選》諸多文體進行了詳細解讀,見解精妙周瞻。其對“勸進表”的分析,筆者認為尚有可補充之處。分別從勸進表的定性與定義、后世勸進表必備四要素、勸進表的歷史發(fā)展三方面分析,可以獲得對勸進表更全面的理解。
關(guān)鍵詞:勸進表;李乃龍;《文選文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2;K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4-0137-03
李乃龍先生所著《文選文研究》對《昭明文選》中“文”類的二十種文體進行了詳細的辯體與解讀,其中第五章“表”將《昭明文選》中的表文分為六種類型,“勸進表”即是其中之一。李乃龍先生認為勸進表是“政治游戲的衍生文體,生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卒于太平二年(557)”注1,只存活于漢、魏、晉、南北朝易代之時。對此觀點,竊以為尚未圓照。不可否認,中國歷史上大多數(shù)至今留存的勸進表都產(chǎn)生于漢、魏、晉、南北朝的易代之際,但在這之前或之后,都能找到其濫觴或余緒。
一、勸進表的定性與定義
以《昭明文選》所收錄的“勸進文”而論,勸進表只收錄有劉琨《勸進表》一首,而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和任昉《百辟勸進今上箋》雖也是“勸進文”一屬,卻非是勸登基皇位。以此觀之,“勸進文”可分為兩類,一是勸登王位,二是勸登皇位。
李乃龍先生認為“這類勸請篡位權(quán)臣即皇帝位的章表稱為勸進表”注2,然“篡位權(quán)臣”之詞似有偏頗。就《昭明文選》唯一收錄的劉琨《勸進表》而言,勸進對象晉元帝司馬睿從來也不能算“篡位權(quán)臣”晉惠帝時,政局動亂,司馬?!懊抗€退讓,以免于禍”注3,南渡之后王導還感嘆:“瑯琊王仁德雖厚,而名望猶輕?!弊?劉琨與段匹磾聯(lián)名上表請求司馬睿即位是因時局所迫的真誠行為,因為前線戰(zhàn)爭需要一個穩(wěn)定團結(jié)的大后方,而有王氏一族支持的司馬睿正是最好人選。由此觀之,勸進表的定義應為“勸請某人即皇帝位的章表”。
辨清勸進表的定義對于探尋勸進表之濫觴稍有裨益。從現(xiàn)存史料來看,三代以前無“勸進”可考,秦漢政局交替主要靠戰(zhàn)火,而現(xiàn)存文獻可考的最早的“勸進表”是漢初宋昌的《勸進代王議》。
宋昌為漢文帝劉恒(時為代王)的中尉。劉邦死后,呂后擅權(quán)專政,大封戚族為王,劉氏江山危殆,后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共誅呂后一族,謀立代王。消息傳到代王耳中,其屬臣商議,大多認為這是亂臣欲誘殺所有劉氏皇族血脈的陰謀,斷不能赴京,只有中尉宋昌進言駁議,認為這是“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而代王戒心猶未已,又是跟母后商議又是占卜,還派人提前打探消息,幾乎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誠惶誠恐地赴上登基之路,最終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漢文帝。
宋昌的進言被嚴可均編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并命名為《勸進代王議》。題名為“勸進”,毋庸置疑必為勸進文,而觀宋昌此文的內(nèi)容及影響,雖未完全消除代王的猶豫,但客觀上確實起到了勸進表“勸請某人即皇帝位”的職能?;蛞詾榇宋臑椤白h”而非“表”,因此難以歸類至“勸進表”一類。然嚴可均將此文命名為“勸進……議”事實上正是已經(jīng)認定此文歸屬“勸進表”。《昭明文選》卷三十七“表上”李善注曰:“三王以前,謂之敷奏,故《尚書》云‘敷奏以言’是也。至秦并天下,改為表??傆兴钠罚阂辉徽拢x恩曰章;二曰表,陳事曰表;三曰奏,劾驗政事曰奏;四曰駁,推覆平論、有異事進之曰駁?!弊?
“表”下分“章表奏駁”四種類型,駁又曰議注6,而不論是“議”還是“表”都是“言事于王”的文體。
二、以《勸進代王議》為例,顯現(xiàn)后世勸進表必備四要素
作為勸進表的濫觴,《勸進代王議》與漢魏六朝易代時逐漸規(guī)范模式化的勸進表有很大不同,但后世勸進表所必備的各要素在《勸進代王議》中基本都已顯現(xiàn)。
后世勸進表所必備要素主要有四點:時勢、德行、圖讖符瑞、血統(tǒng)。以《昭明文選》所收錄的劉琨《勸進表》為例:第一,時勢,劉琨運用近半筆墨,追述從有皇至今,著重講述如今胡虜寇境、皇室崩摧、萬民無主的緊迫形勢迫切需要司馬睿登基;第二,德行,“撫寧江左,奄有舊吳,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攝不類,杖大順以肅宇內(nèi)”注7意在顯示有德有功,恩威并施,百姓誠服;第三,圖讖符瑞,“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徵者,蓋有百數(shù)注8”夸飾之數(shù)無算;第四,血統(tǒng),“且宣皇之胤,惟有陛下”注9,理應繼承大統(tǒng)。
值得說明的是,根據(jù)勸進表的誠懇程度,四要素在勸進表中的比例是不同的:越是誠懇,對時勢的用筆越多;越是虛偽,越是拼命用圖讖符瑞矯飾。如劉琨的《勸進表》之所以能成為《昭明文選》唯一一篇勸進表,就在于此文的誠懇度在漢魏晉南北朝中名列前茅。因此在劉琨的《勸進表》中,時勢著墨最多,時勢和德行占了較大比重,圖讖符瑞和血統(tǒng)僅僅一筆帶過。而如漢獻帝禪位曹丕時,群臣所上《勸進表》滿眼具是五行符瑞之語,如蘇林的《勸進表》,時勢體現(xiàn)在王朝五行相克的必然,德行體現(xiàn)在歲星的授命,就連血統(tǒng)都牽扯到“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注10??梢姟岸U漢”的掩耳盜鈴是如何牽強而讓人無話可說!
相比之下宋昌《勸進代王議》與劉琨《勸進表》還是更相似一些,若論誠懇程度,甚至比劉琨《勸進表》更進一步?!秳襁M代王議》的絕大部分都是用來論述時勢的。宋昌開篇就陳述劉氏皇族依然穩(wěn)固的三大理由,又從反面假設即使有叛亂之臣在如今的形勢下也絲毫不敢輕舉妄動。圖讖符瑞方面,宋昌沒有像后世勸進表一般用祥瑞堆砌,而是將陳平、周勃平定擅權(quán)諸呂的行為歸結(jié)為“此乃天授,非人力也”注11。德行方面,代王“賢圣仁孝聞于天下”注12。血統(tǒng)方面,劉邦只有淮南王和代王兩個嫡子,而代王又年長??偠灾?,從各個方面勸代王放寬心前去登基。
三、勸進表的歷史發(fā)展
自隋以后,或是史文缺載,文獻無征,或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也只止前唐,學界對此后的勸進表存續(xù)與否很少關(guān)注。事實上如果查閱史書,便可稍見端倪。
《舊唐書》卷十《肅宗本紀》載:“裴冕、杜鴻漸等從容進曰……上曰……冕等凡六上箋。辭情激切,上不獲已,乃從……”注13雖然《舊唐書》用的是“上箋”,但顯然指的就是勸進表。此外,《舊唐書》還有唐高宗、唐文宗、李密、王世充等即位前的勸進記錄。
《舊五代史》卷四十六《唐書·末帝紀》載:“時六軍勛臣及節(jié)將內(nèi)職已累表勸進……馮道等上箋勸進……”注14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既有“累表勸進”,又有“上箋勸進”,充分說明了二者互通。卷一百二《周書·恭帝紀》載有陳橋兵變后,周恭帝的禪位詔書,但是否有勸進表無考。說明“勸進表和禪位詔是孿生物”注15未必盡然,可能有勸進表而無禪位詔,如唐肅宗在未得唐玄宗許可的情況下登基;也可能無勸進表只有禪位詔書,宋太祖當晚突然兵變黃袍加身,“是日”周恭帝就下詔禪位,應當沒有留下群臣寫勸進書的時間。此外,《舊五代史》中還有唐莊宗、唐明宗等即位前群臣的勸進記錄。
《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紀》載:“耿南仲率幕僚勸進……邦昌權(quán)尚書左仆射率在京百官上表勸進……皇后手書告中外,俾帝嗣統(tǒng)……百官再上表,又不許……百官三上表,許以權(quán)聽國事……群臣勸進者益眾……”注16南宋高宗的登基做足了姿態(tài),勸進的時間之長、次數(shù)之多為史上之罕見。
此外,《遼史》有遼太祖、遼天祚帝等即位前的勸進,《金史》有金太祖、金世宗、金宣宗等即位前的勸進,《元史》有元世祖、元武宗、元英宗、元明宗、元順宗等人即位前的勸進,《明史》有明太祖、明成祖、明世宗等人即位前的勸進。
《清史稿》有清太祖、清太宗即位前的勸進。《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五《陳名夏列傳》載其順治二年“入謁睿親王,請正大位”注17,睿親王即多爾袞,然多爾袞并未采納其勸進皇位的建議。1650年多爾袞去世后,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后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史論曰:“名夏勸進雖不用,以此邀峻擢?!弊?8
《清史稿》中記載最后一例勸進表的例子當屬吳三桂?!肚迨犯濉肪硭陌倨呤摹秴侨鹆袀鳌份d:“……三桂年六十有七,兵興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竊號自娛。其下爭勸進,遂以三月朔稱帝,改元昭武……”注19卷四百八十《王夫之列傳》載:“康熙十八年,吳三桂僭號於衡州,有以《勸進表》相屬者,夫之曰:‘亡國遺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賦》以示意……”注20吳三桂的勸進表有人托王夫之代寫,這正是古來勸進文撰寫的一般模式:請名士甚至是國手來寫。這說明吳三桂稱帝時模式還是很規(guī)范的,可想而知必定是“群臣”多次上勸進表,吳三桂假意推辭最后登基。
南北朝后史書中勸進表的事例基本如此。從中可以看出,漢魏晉南北朝時形成的固式“勸進與禪位”模式被打破,被勸進者的身份地位多樣化,但其“政治游戲”性有增無減。隋以后史書中竟見不到一篇被大段引述的勸進表,恐怕史書撰寫者也認為不值廢這汗青墨漬吧!
四、結(jié)語
由是觀之,勸進表幾乎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相伴始終。其上可遠紹至漢初漢文帝登基前宋昌的《勸進代王議》,其下可追溯至清中葉吳三桂稱帝前屬下的勸進。勸進表在南北朝之后依然普遍存在于歷朝歷代,但幾乎只存在于史筆的三言兩語,詳細文獻無征。絕大多數(shù)時候勸進的確是“政治游戲”,但極偶然地也有比較誠懇的勸進表出現(xiàn),如宋昌的《勸進代王議》和劉琨的《勸進表》;勸進表和禪位詔并非總是相伴出現(xiàn),單獨出現(xiàn)勸進表或禪位詔都是有史可證的;勸進表的典型范式產(chǎn)生于漢魏晉南北朝的易代之時不假,但還有一大部分勸進表并無所謂“易代”,只是繼任的君王或有些“名位不正”,自然有臣下“為君分憂”,主動獻上勸進表。這就是筆者對李乃龍先生《文選文研究》中“勸進表”的幾點補充,猥以陋識,附驥雅作,望諸賢指正。
(責任編輯:林麗華)
注1 李乃龍:《文選文研究》,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80頁。
注2 李乃龍:《文選文研究》,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79頁。
注3 [唐]房玄齡等:《晉書·元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43頁。
注4 [唐]房玄齡等:《晉書·王導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745頁
注5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684頁。
注6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03頁。
注7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701頁。
注8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702頁。
注9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702頁。
注10 陳延嘉等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冊第294頁。
注11 陳延嘉等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一冊第379頁。
注12 陳延嘉等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一冊第379頁。
注13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肅宗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239頁。
注14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末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625頁。
注15 李乃龍:《文選文研究》,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80頁。
注16 耿相新等責編:《二十五史·宋史·高宗本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6頁。
注17 耿相新等責編:《二十五史·清史稿·陳名夏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78頁。
注18 耿相新等責編:《二十五史·清史稿·陳名夏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79頁。
注19 耿相新等責編:《二十五史·清史稿·陳名夏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968頁。
注20 耿相新等責編:《二十五史·清史稿·王夫之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年,第2 0 2 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