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要】中原地區(qū)作為我國悠久歷史的發(fā)源地之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對于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河北中山國文化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價值,可以提升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水平,這也是當前學校需要進行的教學改革重點。在貫徹國家思政理論以及民族精神的過程中,不斷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提升學生的執(zhí)政水平,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資源展開教學,可以滿足地方高校對于學生政治理論的學習需要。
【關鍵詞】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學;中山國文化
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實新時代人文知識培養(yǎng),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師結合理論和實踐不斷的進行革新,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課程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并能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具體化教學。作為大學生思想提升的主要陣營,思想政治課教學關乎到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養(yǎng)成,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高校也開始重視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的教學過程。然而在教學中如何利用本土的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成為當前教師必須要思考的時代性問題。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困境
為了讓調查更具有針對性,本次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本省的大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對提升自我政治素養(yǎng)的實際情況”問卷調查活動,此外,還通過走訪部分高校和任課教師來了解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從調查結果來看,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已經成為了各高校的共識課題,但是由于高?;顒哟嬖谥煌牟町?,對于開展的活動內容以及形式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調查表明,部分學生認為在本土紅色文化的促進作用下,想要實現自身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不可能的,這表明其對于文化素養(yǎng)的認同感過低。還有大部分學生認為雖然提升政治素養(yǎng)迫在眉睫,但是,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程度不夠高很難對自身的文化以及學校的課程表示認可。分析學生不認同的原因,筆者認為,由于高校開展的活動方式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需求,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由于活動內容過于形式化,沒有真正的挖掘文化背后的內涵,造成了學生不認同文化的內涵,無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教學現狀。
2合理利用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思政教學的實際意義
首先,對學生進行紅色本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學,可以進一步拓展當地紅色資源與學生思想政治的聯系,幫助學生理清二者之間的關系,為最新的教學方案提供研究思路[1]。其次,學生可以通過獨具特色的本土資源認同自身文化,了解民族發(fā)展歷程,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做好對學生本土文化資源的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模式,幫助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都達到愛國教學的效果,利用紅色資源可以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思想知識引入,可以在空間感上增強學生對文化的體驗以及對文化的認同,學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對當地的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教材編寫,豐富學生的課堂知識,減少學生對資源的距離感,以滿足相應的教學要求。
最后,由于學生年紀較小,社會閱歷欠缺,行為習慣往往缺乏一定的思考,為此,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素養(yǎng)明確國家方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利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文化內核可以,更能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起學生對文化的認同和共鳴,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的把握國家發(fā)展方向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為實現我國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3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提升學生的思政水平的具體策略
3.1利用中山國文化開展實踐教學,提高學生文化認同感
紅色文化具有著先進的文化態(tài)勢,有著豐富的價值內涵,對于提升學生的精神和心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紅色的本土文化融入實際的課程教學,讓學生加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保證對思政課程的核心有著正確的了解,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自身的責任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山國作為春秋末年就存在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中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早在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復興中山國,建立了都城靈壽城,雖然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但中山國的疆土卻在不斷的擴大,隨著考古工作的進行,中山國文化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正因為中山國飽經風霜,才對當前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
作為本省的高校學生,自身擁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借助中山國的文化資源,積極開展本土化的文化教學工作,通過不斷的對其進行開發(fā),挖掘其內涵和價值為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打開全新的教學途徑,形成獨具特色的本土模式。例如高??梢蚤_展中山國文化體驗活動,在重大節(jié)日或者課題研究時,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文化體驗和走訪,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中山國文化的精神內核。
例如教師可利用端午節(jié)來開展“體驗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社會主題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中山國的文化基地,帶領學生參觀河北省博物館關于中山國的文化展品,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文化的傳承力量,在參觀結束后,讓每位學生撰寫感受報告,讓紅色文化真正的對學生產生精神影響,幫助學生更好地指導自己生活,成為本土文化的傳承者。
3.2增強課程與文化資源聯系程度,營造好校園文化氛圍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提升,保證三觀正確的主要途徑,紅色文化教育工作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2]。習主席曾在相關座談會上提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就要不斷增強課程的理論性、親和性和針對性。為此,高校在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時,一定要注重與時俱進,不斷的加強與文化資源的聯系程度,讓學生在自身具有一定知識儲備的前提下,精準把握時代的發(fā)展脈絡,通過教師的引導,不斷的提升自身思政水平。
除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外,學校還要營造一定的文化氛圍豐富校園活動,為紅色文化教學提供相應的載體,高校要善于抓住不同的時間點和活動,讓學生通過切身的體會來了解紅色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將真正的文化內核融入于思政教學工作中,提高學生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新中國成立周年紀念日時,學??山Y合中山國的紅色文化資源展開相關主題的活動。通過舉辦唱紅歌普及文化知識展播,紅色電影開展,比賽競賽等,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了解中山文化的精神內核對當地人民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通過線上視頻課程錄制微課,以及其他的創(chuàng)新活動,來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度。善于將本土文化真實的內容融入實際教學,提升文化的傳承通過講述當地的紅色文化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心理認同感,加深對學生的價值引導程度,才能做到“以德樹人,以學啟道”的最終教學目標。
3.3提升紅色文化課程體驗活動度,加強網絡文化宣傳度
中山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根基之一,對于推動學生的思想成長,讓學生了解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增長自身的文化才干,鍛煉社會責任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學校應當不斷的增強紅色文化課程體驗活動,加強學生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業(yè)余時間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包括“紅色文化知識”“從中山文化之路守望我的中山文化”“探尋文化之旅”等相關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感知自身的家鄉(xiāng)文化提升愛國情懷。
時代的發(fā)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了解途徑,利用網絡也是提升學生對紅色本土文化思政知識了解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此,政府和學校可以建立紅色網站公眾號等,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知識普及傳播英雄事跡,回顧本地的革命歷程,與學校合作進行直播等活動,提高自身文化的宣傳力度,讓學生在濃厚文化氛圍中,進行思想升華。
4結語
本土文化對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建設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做好思政教學工作更能觸及學生內心,喚起學生的認同感,讓思政教育工作更好地達到預期效果,保證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滿足后續(xù)的成長需要,為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尹莎莎,張軍橋.以河北紅色文化涵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探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32(2):18-22.
[2]林偉京,陳佳純.利用本土文化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研究 ——以嘉應學院為例[J].黨史博采(理論版),2020,(1):51-52.
河北傳媒學院? 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