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婉儀
摘要:對于隱喻翻譯的探究前人著述頗豐,但對于中國詩歌中的隱喻翻譯研究卻不多見。本文試引入紐馬克的隱喻翻譯理論視角,以林譯版《浮生六記》中的詩詞翻譯為例,對具體例子從翻譯策略和隱喻目的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詩詞英譯可以在紐馬克的隱喻翻譯理論指導下取得較好的翻譯效果,但同時詩詞隱喻翻譯還受中英語言特點、文化隔閡、詩詞形式等限制。
關(guān)鍵詞:隱喻;紐馬克;翻譯策略
引言
《浮生六記》出于清代文人沈復之手。該書沿著沈復與其妻陳蕓生活軌跡,用散文筆記的形式將生命中的歡愁點滴予以記錄。林語堂先生為該書所做的序中這樣評價“在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國處世哲學的精華,在兩位恰巧成為夫婦的生平上表現(xiàn)出來。兩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沒有特殊的建樹,只是欣愛宇宙間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幾位知心友過他們恬淡自適的生活”。[1]可以說,《浮生六記》反應了一種淡泊名利,親近自然,樂享恬淡的文人生活?!陡∩洝芳扔猩瞵嵤碌挠涊d,亦不乏沈復作為文人的所思所想。全文覆蓋的詩詞或為沈復夫婦妙手偶得,或為古詞改編,或為直接引用。文中詩詞就成為作者抒情達意的重要載體。
林語堂先生深諳中英語言和文化,其翻譯的《浮生六記》為中國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做出巨大貢獻,也一直是翻譯界學者研究的熱點。
基于以上兩個原因,筆者聚焦林譯版本的詩詞隱喻翻譯,借用紐馬克的隱喻理論視角,對林譯版本的詩詞中的隱喻英譯進行探究。
一、紐馬克的隱喻翻譯理論
對于隱喻的學術(shù)研究起源于西方,根據(jù)束定芳學者[2]的劃分,西方的隱喻研究可分為三個時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研究,他認為隱喻“是一個詞替代另一個詞來表達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而后進入20世紀30年代,不再僅限于修辭,學者們從邏輯和哲學的等角度對隱喻進行語義研究;20世紀70年代后,隱喻研究的范圍和方法進一步擴大,包括心理學、符號學、現(xiàn)象學、闡釋學等各種角度??梢哉f,學術(shù)界對于隱喻的研究有清晰的脈絡可尋,歷代學者對于隱喻的理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拓展加以完善。
多學科、多元化的研究趨勢引發(fā)了國內(nèi)外關(guān)于隱喻研究的熱潮。紐馬克[3]在其著作《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第七章中對隱喻進行了分類,他將隱喻分為五類:僵死的隱喻(dead metaphor),陳腐的隱喻(cliché metaphor),常規(guī)隱喻(stock metaphor),新近隱喻(recent metaphor)以及獨創(chuàng)隱喻(original metaphor), 還并且就各類隱喻的翻譯策略進行了相應闡述。
根據(jù)紐馬克的劃分,常規(guī)隱喻指的是被廣泛運用長期固定存在的隱喻,既有別于那些已經(jīng)由于使用過于頻繁形成陳詞濫調(diào)的隱喻,也不同于新近或某人獨創(chuàng)的新型隱喻。對此他提出七種隱喻翻譯策略:喻體重現(xiàn)(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L),喻體替換(replace the image in the SL with a standard TL image),隱喻變明喻(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明喻結(jié)合喻底陳述(translation of metaphor (or simile)by simile plus sense),隱喻轉(zhuǎn)換意義(conversion of metaphor to sense),忽略不譯(deletion),喻體保留和喻底解釋(same metaphor combined with sense)
二、虛和實的統(tǒng)一—紐馬克理論視角下林譯版本詩詞隱喻的翻譯
根據(jù)紐馬克的隱喻理論對《浮生六記》中的詩詞隱喻進行歸類,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詩詞隱喻主要是常規(guī)隱喻。這類隱喻因其年代使用久遠,有深厚的文化累積,從而使得翻譯難度大大增加。
任何一個隱喻中,喻體在明,本體在暗。這也是“隱喻”一詞的由來。但反過來看,真正要表達的客觀事物,實實在在的東西,才是本體。隱者,虛也,喻體其實反而是延伸想象的、次要的、虛幻的。而翻譯實踐穿梭于兩種或多種語言與文化之間,有時候注定要把本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喻進行技術(shù)上的重構(gòu),那么就會呈現(xiàn)出一幅虛實相交統(tǒng)一的奇異畫面。
下面為選取的部分林譯《浮生六記》的詩詞,筆者將以紐馬克的隱喻翻譯策略為探究視角進行分析。
(一)由暗變明,重現(xiàn)喻體
例1:一泓秋水照人寒
譯文:like an autumn lake that cooled one by its cold splendor.
此句原出自唐代詩人崔鈺《有贈》:“兩臉夭桃從鏡發(fā),一眸春水照人寒?!贝颂帪樯驈透木幱脕硇稳莺﹫@姑娘的眼睛。中國文人向來愛用 “秋水”“秋波”等暗喻女人的眼睛,對于源語讀者來說,隨著暗喻使用頻率的增高以及暗喻的普及化,隱喻會比平鋪直敘更加增添美感和想象空間。但外國讀者對于“秋水”的暗喻此前從未接觸,若貿(mào)然將秋水隱喻直接翻譯,恐將造成閱讀障礙。所以此處林語堂的翻譯放棄了暗喻的“矜持”,用“l(fā)ike”直接點明,保留原有的秋水之喻,將暗喻換成明喻。
(二)保留喻體,直接翻譯
例2:“清斯濯纓,濁斯濯足”
譯文:When the water is clean, I will wash the tears of my hat,
and when the water is muddy, I will wash my feet.
此句出自《孟子注疏》,全句是:“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先秦時期的詞句表達偏向質(zhì)樸含蓄,先來厘清這里的本體和喻體:人根據(jù)水的清濁來決定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動,清的時候洗冠纓,濁的時候洗腳。這比喻的是人同周圍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問題。故而此處“(滄浪)水”是世事的暗喻,“清濁”就是順境逆境了。此處林語堂先生沒有給予相應的文化內(nèi)涵注釋,也沒有就源語文本的涵義進行意譯,而是直接采用字對字的翻譯,甚至連“滄浪”都予以刪除,保留“水”和“清濁”的隱喻。
例3:何時黃鶴重來,且共倒金樽,澆洲渚千年芳草。
但見白云飛去,更誰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譯文:
when the yellow stork comes again,
let’s together empty the golden goblet,
pouring wine-offering over the thousand-year green meadow
on the isle.
Just look out the white clouds sailing off,
and who will play the jade flute,
sending its melodies down the fifth moon plum-blossom
in the city.
此句出自“浪游記快”部分,沈復登武昌黃鶴樓,于樓壁所見的無名氏的題詞?!包S鶴”、“白云”出自崔顥的《登黃鶴樓》中一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薄洱R諧志》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黃鶴樓,仙人跨鶴的傳說被崔顥以 “一去不復返”表達歲月流轉(zhuǎn),仙人不再的遺憾;白云悠悠千載,也暗含物是人非的感嘆。所以此處“黃鶴”“白云”兩個不再是字面意思,而是用來暗喻世事變幻,宇宙空茫之感。
林語堂在此處依然保留了隱喻,甚至沒有進一步說明“黃鶴”白云”的背后的寓意,也沒有相應的腳注或注釋,對于缺乏相關(guān)文化背景的外國讀者來說,即使聯(lián)系上下文,讀懂這句詩詞涵義的難度依然不小,那么原文想要傳達的信息在輸出語讀者那里應該是大打折扣的。
(三)拋棄隱喻,點明意義
例4:半年一覺楊幫夢,贏得花船薄幸名。
譯文:Awaking from a half year’s Yang-group dream, I acquired a fickle name among the girls.
此句改自唐代杜牧《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沈復的離去引得歌妓喜兒的多次自尋短見,于是作者改編詩句進行自我調(diào)侃。“花船”即指的是載有歌妓的船只,此處的“花船”是委婉用語,暗喻“歌妓”。林語堂在譯文中沒有提及花船,而是直接點明描述對象。為了重現(xiàn)原詩的委婉表達,取用了相對模糊的“girls”來指妓女。
(四)保留喻體,解釋喻底
例5: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譯文:it is difficult to be water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 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Yangtze Gorges.
此處是妻陳蕓臨終之際,沈復悲痛交加,以詩表明不愿別娶的意愿。傳說神女因仰慕楚王,這樣表白心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后世文人以巫山云雨來形容男女歡合。此處引用歌頌忠貞愛情的詩句極為巧妙,堪稱隱喻中的隱喻,“滄海”和“巫山云雨”都不是表面意思,沈復化用二詞喻愛妻陳蕓,表達自己對兩人夫妻情誼的不渝。林語堂選擇保留隱喻,給譯語讀者留下體味中國文化的空間。再進一步以兩個對稱統(tǒng)一的“difficult to be”的表達進一步解釋喻底,最大限度保留詩文原有風格。
從以上的分析中不難發(fā)現(xiàn),林語堂先生對于詩詞中隱喻的翻譯恰恰體現(xiàn)了紐馬克的翻譯策略。這說明,紐馬克的理論對于指導詩詞中的隱喻翻譯有一定的作用。為了更加深入探討以上詩詞隱喻的翻譯效果,筆者在此引入“隱喻目的”這個角度。
紐馬克[3]對于隱喻的目的有如下闡述:比起平鋪直敘的書面語言,隱喻意在通過更加凝練的表述從而更全面、簡潔地描述一個物體、事件或性質(zhì)。(the main and one serious purpose of metaphor is to describe an entity, event or quality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concisely and in a more complex way than is possible by using literal language.)結(jié)合中國詩歌特點,例1、例2、例3、例4、例5中詩詞隱喻的表達目的可以分別分為:追求美感,表達情操,拓展想象空間,委婉表達,抒發(fā)情意。對比這些細分目標,即使有紐馬克隱喻翻譯理論的指導,這些隱喻翻譯的目標仍很遺憾地難以完整轉(zhuǎn)達。究其深層次原因,發(fā)現(xiàn)主要是由于難以擺脫詩歌體裁、中英兩種文化累積差異以及中英語言表達差異的桎梏等。
三、結(jié)語
通過以上選取的例子,可以發(fā)現(xiàn),在紐馬克隱喻翻譯理論的視角下,林語堂對詩詞中的隱喻翻譯不乏合理性,紐馬克的理論對于指導詩詞中的隱喻翻譯有極大的指導作用。當深入探究后,還發(fā)現(xiàn)詩詞的隱喻翻譯還受中英語言特點,文化隔閡,詩詞形式等限制。因此對譯者而言,詩詞的隱喻翻譯比之其他翻譯具有更大的挑戰(zhàn)性。
我國學者孫毅和李玲曾有這樣的論斷:“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和思維模式……也就是說,翻譯隱喻不僅是源語文本與目標文本之間完整的對應關(guān)系,也是人類思維中的高層次心理活動?!盵5]從這個角度來說,禁錮詩詞隱喻翻譯發(fā)揮作用的諸因素歸根結(jié)底是兩種語言背后思維的差異性。這就要求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跳出字面囹圄。重點關(guān)注原詩歌通過隱喻想達到的目標,考慮譯語讀者的思維和對于隱喻的接受性,靈活機變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沈復著,林語堂譯. 浮生六記[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9:17-18.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
[3]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4-96.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3-78.
[5]孫毅,李玲.隱喻翻譯研究在中國(1995-2018)——一項基于文獻統(tǒng)計的考察[J].外語與翻譯,2019,26(02):7-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