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證在校大學生的健康心理已經成為當下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提高以及國家的大力支持,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越來越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突出。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家庭觀念,宗教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主題與思路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形式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地理,文化,語言,習俗和習慣方面與普通大學生不同。因此,與普通大學生相比,心理適應的培養(yǎng)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
1.環(huán)境適應問題
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心理適應問題。上大學后,其經濟管理和統治從原來的父母管理轉變?yōu)樽晕夜芾砗妥杂煽刂?。有些學生經常有計劃外的日常開支,或盲目比較,導致經濟壓力增大和適應困難。城市學生和漢族學生的比例有所擴大,導致城鄉(xiāng)之間,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之間的貧富差距。
2.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心理適應問題。
在本土學生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到自身道德標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影響。因此,形成了一種特立獨行的思維方式,在某種方面它會與不斷改變的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沖突和矛盾。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文化沖突的心理體驗。
3.學習適應問題。進入大學后,由于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的變化,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難以學習和適應。如:大學的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填補的。許多在中學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學生上大學后變得不起眼,甚至成為貧困學生。這常常導致他們失去熱情和熱情的精神。
(二)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研究少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培育出超高品格人才的途徑之一,有利于提高少數民族地區(qū)以及全國教育的水平。
2.從理論層面研究少數民族學生教育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疑難雜癥”,具有極高的社會意義。
3.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大多數學生首先遇到語言問題,其次是環(huán)境和生活的適應。這些問題要求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并積極面對。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
1.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基礎很差。有許多課程,繁重的學習任務,以及英語和計算機等級的考試。有些學生仍然無法理解老師的講課在學業(yè)上有壓力的,占調查學生的67.31%。
2.從專業(yè)角度來看,有些學生不喜歡他們所學的專業(yè),占調查學生的23.08%。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只是孩子,他們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很差。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農村。占調查學生的43%。學生之間有很多比較。
3.就業(yè)壓力很大,大多數學生希望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面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因此就業(yè)壓力更大。存在這種心理的占調查學生的82.69%。
4.人際交往壓力。與同學關系不好,沒有親密的朋友,特別是女孩。
二、實施方法與過程
(一)少數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
堅持國家高等教育政策,提高政治意識和專業(yè)知識,樹立個性魅力。誠實,公平,充滿愛,寬容和耐心。正如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大學教育工作者努力使自己更強大,更好,以便更有效地教育學生。
(二)少數民族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掌握少數民族大學生語言,情感,習俗和文化觀念差異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可能用統治者來衡量和要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班主任,輔導員和各民族教師等必須從少數民族的實際心理特征出發(fā)。采用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促進個體身心的和諧發(fā)展。具體有以下幾點:
1.加強黨的基層教育,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嚴格按學習,紀律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詢問學生,并在生活,思想,學習,工作等方面關心他們。及時有效地指導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和情感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評估自己,保持健康的情緒,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幫助有經濟困難的家庭尋求助學金和勤工儉學。
3.培養(yǎng)學生骨干,構建和諧班級,加強社會實踐。
總之,少數民族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發(fā)揮自己的人格魅力,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聯系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的專業(yè)少數民族人才。
三、總結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大學里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要以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為出發(fā)點,并注重重點工作。建立一人對一人的輔導和學習互助機制,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提升學習成績,樹立自信心;合理的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并盡快融入多姿多彩的現代大學生活。
2.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營造和諧的民族文化氛圍
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國家政策,學習和了解與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有關知識,自覺維護多民族文化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所有民族的學生都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元素,支持和倡導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在各種節(jié)假日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
3.正視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建立具體的基礎文化課程。調查結果顯示,建議高校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特點,為少數民族學生開設“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課程。強化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及其英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能,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成績的全面提升。
4.注重心理健康問題,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時發(fā)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針對這一問題提供有計劃的輔導和干預。同時,要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校內外的活動,并在活動中解放自我。增強成長訓練,培養(yǎng)積極的人格特質,建立良好的人格素質。
參考文獻:
[1]《心理健康教育》彭其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鐘志農寧波2007-07出版
[3]《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2009-1
[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黃希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楊姍,女,輔導員,1984年6月24日,河南鄭州,鄭州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