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阿瑟 · 米勒(Arthur Miller)是世界著名的美國當代現(xiàn)實主義劇作家,是易卜生式的戲劇家,其作品多描寫推銷員、裝卸工、小職員、農(nóng)夫等小人物,他曾經(jīng)樹立過一個重要的觀點:普通人也可以登上歷史舞臺。而《推銷員之死》是米勒的代表作,同樣是美國戲劇史上最經(jīng)典的劇作之一。本文選擇了《推銷員之死》英若誠和陳良廷的譯本,并且在這兩種譯文和翻譯方法對比基礎上進行了分析。陳良廷的譯文致力于文學研究,所以他的譯文符合文學標準,更加偏向于具有忠實和再現(xiàn)特征的直譯法。英若誠則是注重舞臺效果,所以他跳出了原文的束縛,更偏向于口語表達的處理方式、臺詞的即時性和語言的動作性。因此,在目的論的角度下,兩個譯文都達到了各自期望效果的翻譯目的,值得后人學習借鑒。
【關(guān)鍵詞】 目的論;戲劇翻譯;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0-0095-02
作為古老的舞臺藝術(shù)和民族藝術(shù),戲劇經(jīng)常受到極大的關(guān)注。在人們的一般理解中,戲劇的二元性常常被混淆,即戲劇作為閱讀文本和戲劇作為舞臺表演。前者作為文學作品存在于文學的體系當中,后者作為在舞臺上表演的戲劇,存在著戲劇性的體系。任曉飛對此提出過一個較為全面的定義,“戲劇可以指不同于小說、詩歌、散文等其他文學體裁的文學風格,通常表現(xiàn)為戲劇文學和劇本兩種不同的形式?!币虼?,戲劇翻譯到底是集中在文學性還是舞臺性或兩者上兼有,是譯者能否翻譯成功前必須要考慮到的問題。
一、《推銷員之死》作品簡介
《推銷員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戲劇首次上演的時候,它就給美國的戲劇界帶來了強大的沖擊。這部劇進行過742場非常成功的表演,還獲得了年度紐約戲劇評論家協(xié)會獎和普利策戲劇獎。此后,米勒的作品在全世界內(nèi)被翻譯和表演。
劇中的主人公名叫威利·洛曼,他在汽車制造公司中是一名盡職盡責的高齡銷售員。他年輕的時候熱情幽默,也很擅長交友。他兩個兒子也讓他感到驕傲。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威利變老了。他已經(jīng)不能開長途汽車和賣商品了。他每周都要向他的好朋友查理借錢,假裝他自己掙到了錢,都給了他的妻子琳達。他的長子只專注于體育而不用功,沒能上大學,好幾次從家里逃了出來。而小兒子整天撒謊。在重壓下,威利開始失去理智,甚至為了保險而自殺。另一方面,他被他死去的兄弟的記憶困擾。琳達深愛著她的丈夫,她試圖激勵兩個兒子為事業(yè)而奮斗。兄弟倆從之前的雇主那里借了錢,討論如何開始他們的生意。當天晚上為他父親準備了晚餐。而就在他們見面時,雙方帶來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沒有借到錢,威利也被公司開除了,他們見面后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威利為了給家人留下一筆保險費,他選擇車禍自殺了。
二、目的論在戲劇翻譯中的應用
戲劇具有雙重性,可以分為兩種文本:作為閱讀文本的戲劇文學和作為舞臺表演的戲劇。前者以閱讀作品為表現(xiàn)形式存在于文學體系中,后者以舞臺表演的戲劇形式存在于戲劇體系中。這種復雜性導致了翻譯中的矛盾。翻譯最終是應該更加文學化還是更具戲劇性,這成了一個問題。
目的論可以解釋這一矛盾,因為目的論認為翻譯方法的選擇是由翻譯目的決定的。不同的翻譯目下應當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就像兩個不同版本的《推銷員之死》中所反映的現(xiàn)象一樣。這可以歸因于兩位譯者的目的不同。陳良廷熱衷于向中國讀者介紹美國的文化和習俗,增進大眾對美國社會和歷史的了解,而英若誠則想把這部劇用舞臺表現(xiàn)出來。戲劇翻譯和其他翻譯一樣,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人際交往,是兩種文化交流的媒介。戲劇翻譯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起著不可動搖的重要作用。
戲劇的二元性決定了戲劇翻譯可以同時為讀者和觀眾服務。顯然,這兩種戲劇翻譯需要不同種類的語言。在面向讀者的戲劇翻譯中,譯者應該遵循文學翻譯的標準,即他們必須忠實地再現(xiàn)原始文本(特別是文化因素)。只要能被讀者閱讀和理解,翻譯就能達到目的。另一方面,對于以表演為導向的戲劇翻譯,譯者必須針對目標觀眾做出必要的改編。翻譯需要聽到演員的語言。戲劇語言的戲劇化和可說性是嚴格要求的。戲劇的表演劇本通過演員傳遞給觀眾。因此,翻譯的時候要將語言盡可能地口語化,以及對文化差異問題上的處理方式。德國翻譯理論家瑞斯還認為,有必要根據(jù)戲劇翻譯的目的來進行區(qū)別對待:目的到底是服務讀者還是服務觀眾。
三、兩位譯者不同的翻譯目的
陳良廷在譯本的后記中談到,米勒的戲劇在中國尚未正式推出,如果他的翻譯可以使中國讀者認識到這位世界著名的劇作家以及美國社會,并引起更多的人關(guān)注和研究米勒的作品,以促進中國和美國的文化交流,是譯者最大的希望。因此,能夠看出陳良廷翻譯這部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把它搬上舞臺,而是為了讓讀者了解和理解這部劇。它的傳播方式是書籍交流,因此,在陳良廷的譯本中更傾向于文學閱讀而非表演。
出于想將《推銷員之死》搬上舞臺,英若誠翻譯了這部著作。1983年,米勒接受邀請來到北京,與英先生一起指導表演。英若誠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翻譯不適合舞臺表演,于是花了6周時間翻譯出了更適合舞臺表演的版本。不難看出他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表演而翻譯的,即表演性是最先要考慮的因素。此外,當時這一譯本并未公開發(fā)行,直到1999年才出現(xiàn)了他的正式譯本。
四、對比分析兩個中譯本
從以上可以看出,英若誠和陳良廷的翻譯目的大不相同。因此,他們采用的翻譯策略必然是不同的。本文從文化負載詞的角度對兩個譯本進行比較。具體以習語和典故為例。
首先,習語是文化的載體,是語言的精華。習語有廣泛的意義,指的是通常一起使用的短語,具有特定形式的意義,不能從短語中個別單詞的意義推斷出來。
陳的譯本傾向于直譯,即在不改變意思的情況下將原成語中的形象翻譯成目的語,同時確保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這樣既能保留習語在原文中的文化特征,又能讓譯入語的語言文化變得飽滿。反之,在英若誠的譯本中,中文習語則被大量運用。因為中國觀眾對習語十分了解,不光能夠理解原文所表達的字面意思,更能夠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例一:
原文:Biff: All right, phony! Then let's lay it on the line.
陳譯:比夫:好吧,騙子!那就攤開來談吧。
英譯:比夫:好吧,你這個兩面派!那咱們就打幵天窗說亮話吧!
“l(fā)ay it on The line”這個詞據(jù)說起源于賭場。在賭場里,人們把一大筆錢放在桌子上,讓賭徒傾囊而出?;蛘甙凑誘he Free Dictionary上的解釋是“使某事非常清楚、對某事非常明確”。陳良廷的版本仍然試圖保持與原文的接近,用“booth”這個詞來保留這個詞的動作,“spread out to say”也是漢語中常見的表達方式。英若誠的版本中的“打開天窗說亮話”這個說法的起源是在古代,人們在屋頂上有一個天窗,以防止房間在白天變得太黑。它的實際意思是比喻無須回避,公開說明。
其次,典故作為文化的產(chǎn)物,具有很深遠的意義。與中國文化相似,在外國文化中同樣也存在著古希臘羅馬神話、圣經(jīng)故事等典故。它們同時也是英語中一些詞匯的源頭。因此,翻譯時的一大難題就是如何對其進行處理。
例二:
原文:Willy: Like a young god. Hercules-something like that. And the sun, the sun all around him.
陳譯:威利:他就像尊年輕的神。大力神赫爾克里士啊什么的。還有太陽,太陽照遍他全身。
英譯:威利:像個朝氣蓬勃的天神。希臘的大力神——真是那個意思。還有陽光,他渾身上下都是陽光。
在這兩個譯文當中,陳良廷另外添加了注釋,“赫爾克里士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大神宙斯之子,他力大無窮,曾完成十二項英雄事跡”。事實上,根據(jù)陳良廷的翻譯方法,讀者可以毫不費力地理解對話,因為他添加的“大力神”這一注釋。也正如陳良廷在結(jié)語中指出的,希望通過翻譯促進文化交流,他更詳細地描述希臘神話中的赫爾克里士,確實會加深讀者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而英若誠的譯文以服務于舞臺表演為目的,把赫爾克力士的名字譯成“希臘的大力神”。因此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大大減少觀眾的思考時間,并且增加良好的觀看體驗。在舞臺效果上,英若誠的譯文就十分容易被觀眾所接納。
五、總結(jié)
《推銷員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陳良廷和英若誠出于不同的目的對其進行了翻譯。本文從文化負載表達的翻譯方面對英漢兩種語言進行了詳細的對比。
讀者可以從目的論的角度看《推銷員之死》的兩個不同的譯本。陳良廷希望他的努力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關(guān)注米勒的作品,促進中美之間的文化交流。然而,英若誠的譯本在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上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演出導向的戲劇翻譯樹立了榜樣。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兩位譯者都達到了各自的目的。目的論使我們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戲劇翻譯。最重要的是,它使我們擺脫了戲劇翻譯評價的困境。而在目的論中,只要翻譯能最好地滿足翻譯活動的目的,就算是成功的翻譯。
參考文獻:
[1]郭繼德.美國戲劇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296.
[2]袁凝憶.英若誠戲劇翻譯風格的譯者行為批評——以英若誠漢譯《推銷員之死》為例[J].文教資料,2019,(34):31-33.
[3]任曉霏.登場的譯者——英若誠戲劇翻譯系統(tǒng)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66.
[4]焦菊隱.焦菊隱戲劇論文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5]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陳良廷.阿瑟·密勒劇作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7]英若誠.推銷員之死[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8]汪美芳.戲劇翻譯中的可表演性[D].武漢大學,2019.
[9]宋璇.戲劇翻譯中文學性與可表演性的再現(xiàn)[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8.
作者簡介:
肖子陽,女,漢,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