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凱 施丹萍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04-024-04
摘? 要;目的:了解我國中學生對自我身體形象的認知狀況如何,以探索影響青少年運動行為內(nèi)在因素。方法:采取問卷調查法對全國四個城市中學生進行《多維自我身體關聯(lián)量表》調查,經(jīng)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采集到的相關數(shù)據(jù)和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統(tǒng)計描述、方差分析得出:中學生在身體素質評價、外表評價、外表態(tài)度、健康評價、身體素質態(tài)度、健康態(tài)度、身體部位滿意度和疾病態(tài)度方面均有較為客觀的認識,對超重憂慮的理解模糊。上海、寧波、南京、北京四個城市的中學生在自身的外表態(tài)度、疾病態(tài)度、超重憂慮和身體素質評價四個維度上有較大差異。
關鍵詞:身體;形象;認知;健康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上海、寧波、南京、北京四個城市的中學生對身體形象認識為主要研究對象。
二、問卷發(fā)放與研究方法
(一)問卷發(fā)放
在全國范圍內(nèi)隨機抽取寧波萬里學院、上海田家炳中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男女中學生800人,每所學校200人。共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84份,其中有效問卷692份(見表1),回收率為98%,有效率為88%。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和其他網(wǎng)站,檢索、查閱江蘇省、南京市、東南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和體育系資料室與本課題相關的國內(nèi)外專業(yè)文獻,了解與本研究相關內(nèi)容的研究現(xiàn)狀和前人研究成果,并查閱我國黨和政府頒布實施的有關決議、文件、政策和法規(guī)等,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2.問卷調查法
采用《多維自我身體關聯(lián)量表》(MBSRQ)對上海、寧波、南京、北京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
《多維自我身體關聯(lián)量表》是美國測量身體形象的有效工具,可以從行為、情感、認知來評估健康、體能和外表的關系。量表包含了69項(十個維度)自我陳述問卷,每個項目分成1—5級,分別對應“完全不意同”到“完全同意”。該問卷內(nèi)在一致性系數(shù)0.88,重測信度為0.91[1]。為了檢驗量表是否適合國內(nèi)學生,對此表進行了信效度的檢驗,測試間隔30天,用巴赫系數(shù)α(CRONBACH’S ALPHA)對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進行測試。結果如表2。
十個維度具體指標為:外表評價7項問題組成;外表態(tài)度12項問題組成;身體素質評價是由3項問題組成;身體素質態(tài)度13項問題組成;健康評價6項問題組成;健康態(tài)度8項問題組成;疾病態(tài)度5項問題組成;身體部位滿意度9項問題組成;超重憂慮4項問題。自我體重歸類是對自身體重的歸類于評價(從低到高),信效度系數(shù)在可接受范圍之內(nèi)(0.71-0.91)。自我體重歸類的回答從1非常低重到5非常超重中進行選擇[2]。
《多維身體自我關聯(lián)量表》中的十個維度所包含的問題數(shù)量不同,各維度根據(jù)其所包含的題目,維度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外表評價=(Q5+Q11+Q21+Q30+Q39-Q42-Q48+12)/7
身體素質評價=(Q24+Q51-Q33+6)/3
外表態(tài)度=(Q1+Q2+Q12+Q13+Q22+Q31+Q41+Q50-Q23-Q32-Q40-Q49+24)/12
健康評價=(Q7+Q27+Q54-Q17-Q36-Q45+18)/6
疾病態(tài)度=(Q46+Q55+Q56-Q37-Q47+12)/5
健康態(tài)度=(Q8+Q9+Q18+Q19+Q29+Q52-Q28-Q38+12)/8
身體部位滿意度=(Q61+Q62+Q63+Q64+Q65+Q66+Q67+Q68+Q69)/9
超重憂慮=(Q10+Q20+Q57+Q58)/4
身體素質態(tài)度=(Q3+Q4+Q14+Q26+Q35+Q44+Q53-Q6-Q15-Q16-Q25-Q34-Q43+36)/13
體重分類=(Q59+Q60)/2
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利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采集到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描述、方差分析分析。對量表分數(shù)的計算采取了李克特積分法,分數(shù)高表示有積極的評價與重視。
三、結果與分析
(一)中學生身體形象自我認知現(xiàn)狀總體描述
上海、寧波、南京、北京四個城市692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可以對中學生自我身體形象自我認知情況作出總體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學生對自我身體形象了解情況比較客觀,有著積極的認識(見表3)。
(二)不同性別中學生身體形象自我認知的差異
按照性別的不同,將測試數(shù)據(jù)分為成兩個獨立的樣本進行檢驗,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的中學生對身體自我認知有著顯著的差異,尤其是在超重憂慮、身體素質態(tài)度、外表評價、身體素質評價、外表態(tài)度這五個維度(見表4)。
國外學者對中學生身體形象的認知有過深入研究,認為比較成年人而言,青少年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表,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后女學生對身體的關注度增高,對身體滿意度降低。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對身體的不滿意的增高,高年級中學生更看重生理外貌,更喜歡瘦的女性身體;社會階層越高,身體不滿意度越大[3]。在15、16、17歲年齡階段不滿意程度達到最高,但是存在性別上的差異[4]。整個中學生期間男孩減少、女孩增加對身體的不滿意度[5]。
從表4中我們發(fā)現(xiàn),我國中學生存在相似的特征。在健康評價和身體部位滿意度評價上,男生均數(shù)大于女生,說明男生更滿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同時也體現(xiàn)在身體素質態(tài)度、外表態(tài)度和超重憂慮維度上。青春期女生開始發(fā)育體重增長導致與她們保持理想體重的預期產(chǎn)生矛盾,從而產(chǎn)生較為強烈的憂慮;男生自我評價體能狀況及實際體能皆比女生情況好,這比較符合社會對男性理想特質的期待[6]。較男學生而言,在體重歸類維度上女生有把體重偏向上歸類的傾向。
(三)不同城市中學生身體形象自我認知的差異分析
中學生對身體形象的自我認知存在差異,但是不同城市的學生認知是否存在差異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地理環(huán)境和地域文化的不同是否會使中學生對身體形象產(chǎn)生影響,本人將四個城市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結果表明上海、寧波、南京、北京四個城市的中學生在身體形象自我認識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外表態(tài)度、身體素質評價、疾病態(tài)度、超重憂慮四個維度上。為了進一步明確這四個維度在城市之間的差異,對這四個顯著指標進行了后方差分析(Holm-Sidak法),計算結果如表6。
綜合表5、表6可以看出,在疾病態(tài)度方面,上海與南京兩個城市存在顯著性差異,得分的平均數(shù)上海高于南京,說明上海中學生對疾病的關注程度高于南京;在超重憂慮方面,是十個維度中得分最高的,北京學生的憂慮最高,南京的最低;在外表評價方面:南京與北京、上海差異十分顯著,上海與北京的差異性較低;在身體素質評價方面,北京市的得分最高,與南京、上海、寧波的差異較大,其他三個城市之間的差異不大,說明北京市中學生對身體素質的評價較高。
四、結論
(一)我國中學生對身體形象認知狀況良好,但是在性別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身體素質評價、外表評價、身體素質態(tài)度、外表態(tài)度、超重憂慮五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女生有較好的身體素質態(tài)度、外表態(tài)度和較高的超重憂慮;男生有較好的外表評價、身體素質評價。
(二)上海、寧波、南京、北京四個城市的中學生對身體形象有顯著的差異性認識。分別表現(xiàn)在身體素質評價、疾病態(tài)度、外表態(tài)度、超重憂慮四個維度上;在外表態(tài)度上南京與北京、南京與上海存在明顯差異;在身體素質評價上寧波和北京中學生有顯著性差異;北京城市的中學生在身體素質評價上,平均得分最高,身體素質態(tài)度上北京與南京、上海存在趨向差異,北京明顯高于寧波。
(三)在身體素質和外表態(tài)度的差異性認識上有明顯區(qū)域特點,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城市的學生對上述維度上認識明顯高于其他城市。排序為:北京>上海>南京>寧波。
(四)在超重憂慮維度上,北京最高,南京最低,各城市差異性無規(guī)律性體現(xiàn);北京與南京、上海有顯著性差異,南京與寧波的中學生有顯著性差異。在維度平均得分上,上海和北京明顯高于南京,北京中學生在身體素質自我認識上明顯高于其他的城市。
(五)在疾病態(tài)度維度上,南京與上海兩個城市的中學生有顯著性差異,北京和寧波存在差異趨向,上海中學生對疾病關注程度較高。
參考文獻:
[1]Brytek-Matera A, Rogoza R. Validation of the Polish vers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among women[J]. Eating and weight disorders : EWD, 2015,20(1):109-17.
[2]施丹萍,張惠紅.中學生身體形象自我認識與身體鍛煉行為及其關系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03):95-100.
[3]陳紅.身體活動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機制的分析[J].體育學刊,2003(01):130-132.
[4]Rosenblum G D, Lewis M. The relations among body imag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body mass in adolescence[J]. Child Development, 1999,70(1):50-64.
[5]李俊,張惠紅.中、美大學生身體形象與身體活動量及其關系的對比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03):114-120.
[6]張惠紅,賴勤,李曉智,趙衡.對不同性別和專業(yè)的大學生身體形象與身體成分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03):86-89.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體育系
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