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曉
摘 要: 歷史學科是一門相對綜合性的學科,其內容涉及范圍較廣,學科課程體系相對復雜,對教師綜合能力的要求很高。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育界對高中歷史有效教學更加的重視。本文擬從對有效教學有了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高中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再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問題教學法、打造美麗課堂三個方面淺析高中歷史課堂上如何實現(xiàn)有效教學。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33(2020)20-0242-01
引言:眾所周知,所謂有效教學,是指能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效果,能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者發(fā)展,實現(xiàn)學生素養(yǎng)綜合提升的教學活動。新課改實施后,教學沒有效益的表現(xiàn)已不完全是教師在教學中沒做到什么,而是學生什么都沒有學到;或者是學生雖然努力學習過了,但沒有很好的學習效果;抑或沒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綜合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師也得逐漸改變不合時宜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采取有效教學策略。
1 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模式單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育教學理念應該有極大的變化,但目前西藏很多高中的歷史課堂中仍沿襲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一般都是主導性的方式參與課堂,負責講解教材;學生是被動參與學習、聽課,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低下,無法提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
1.2 缺乏問題意識
在高中階段,歷史學科中的大多題目主觀色彩很濃,要求學生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平時的教學中,由于教師沒有問題意識,課上只顧順著教材的內容把課講完;課下學生來請教問題時,也很少把問題拋給學生,往往是很熱心地把唯一而權威的答案告知學生,導致學生也缺乏問題意識。結果,在高中三年里再怎么努力地學歷史,也很難取得優(yōu)異成績,走上社會也因缺乏反思和批判意識而受挫。
2 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
2.1 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躍課堂氣氛,從豐富授課形式入手。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使用PPT播放教案為主,傳統(tǒng)的板書為輔,使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授課模式靈活結合,能改變古板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耳目一新,對所要學的知識充滿好奇與期待。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育專家早已強調過,“教師是蠟燭”作為一種教育精神,值得提倡;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卻不值得稱道,它忽視了學生的“可燃性”。是的,作為“助燃劑”的歷史教師,應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有效的方式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引導他們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在這種輕松、活躍的課堂上,學生能深入感受到老師所教的教學內容之美,老師又用積極、鼓勵性的語言回饋學生。在師生共同對話,共同探討過程中,輕松而有效地完成每一堂課的學習任務。
2.2 善于啟發(fā),開展深層次教學
歷史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培養(yǎng)項目,若要使課堂教學有效,就必須重視以核心素養(yǎng)引領課堂教學。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項內容,而它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不能割裂的。這就要求教師開展深度教學,需要引領學生進入到學科學習的深處。深度教學不是教師教得越深越好,也不是學生學得越深越出色。而是它建立在教師深入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把教學當作一種探尋、質疑、反思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同一個老師把同樣的教材內容在不同班級里講解,方式方法完全不一樣,這是基于老師對學情的深刻分析。同時在課堂的提問中,幾乎沒有教師預設的答案,不同的學生可以有個性化的理解,教師提供的只是參考答案。而且,提出的問題是有要領、深度的。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必修一“太平天國運動”時,具備深度教學能力的教師,一般不會設置“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是什么?”之類缺乏深度的問題,而是首先會從政治、經濟、思想、自然災害這四個角度講解農民起義的背景,然后讓學生分析并回答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和它所具有的新特點。并在回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再進一步思考,并鼓勵他們答出深層次的內容,之后教師再進行補充和修正。在這樣的課堂上,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具體到教育上,就是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實現(xiàn)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2.3 史論結合,重視史料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歷史高考題目中不管是選擇題還是問答題,大多以材料形式呈現(xiàn),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平時注重史料教學,來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管是在新課的導入,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提供教師自己精心挑選的史料,即有助于學生思考本課重難點內容的史料。史料的形式、內容是多樣的,文本、照片、音樂、電影、諷刺畫、報紙社論評論、 演講摘要、地圖、詩歌、藝術品等都可以當作重要的史料來使用。在教學中,先通讀這些史料,從中發(fā)現(xiàn)多個問題,再引導學生對其中的一兩個問題進行課堂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學生之間交流看法;以史料為依據,小組之間爭論不同看法,最終師生共同釋疑。但為了避免學生得出片面、狹隘的認識,教師應始終重視向學生提供不同角度的史料,并讓他們留意與史料有關的前后背景。因為這樣才能正確了解這段史料、這段歷史究竟意味著什么。這種史論相結合的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材料解析素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正確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出更加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湯明清,李善良 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數學深度教學的策略探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10):49.
[2] 張先華.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34.
[3] 關藝蕾.高中歷史的有效學習方法與備考策略[J].文學教育(中),2013,(01).
[4] 王映杰.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淺談[J].中華少年,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