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干預后, 體位組的"/>
朱玉華 陳浩 何亭
【摘要】 目的 分析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體位性低血壓的體位適應性訓練效果。方法 90例擬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患者為觀察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體位組和對照組, 各4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干預, 體位組實施體位適應性訓練干預。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髖關節(jié)功能以及生活活動能力變化情況, 體位性低血壓、頭暈、黑矇發(fā)生情況, 術后離床活動時間。結果 干預前, 兩組的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體位組的Harris評分為(84.02±5.62)分、ADL評分為(74.22±7.83)分,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88±5.14)、(65.10±7.1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體位組體位性低血壓發(fā)生率2.2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7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的頭暈、黑矇發(fā)生率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體位組術后離床活動時間為(4.31±1.02)d, 短于對照組的(6.27±0.5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體位適應性訓練可顯著降低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風險, 同時有利于促進患者相關功能恢復, 為患者的術后早日康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 髖關節(jié)置換術;體位性低血壓;體位適應性訓練;髖關節(jié)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2.084
髖關節(jié)置換是目前廣泛用以治療股骨骨折、骨性關節(jié)炎以及股骨頭壞死等疾病累及髖關節(jié)患者的重要手段,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 減輕疼痛感, 同時提高生活質量[1]。體位性低血壓是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2], 主要是由患者體位突然發(fā)生改變或長時間站立所引起, 患者易出現黑矇、心悸以及頭暈等癥狀,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術后康復[3]。目前, 臨床上關于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兩種方式, 但上述治療方式均無法獲得較為理想的療效。積極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降低體位性低血壓、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途徑, 本文分析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體位性低血壓的體位適應性訓練效果,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擬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患者90例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體位組和對照組, 各45例。體位組男20例, 女25例;年齡48~78歲, 平均年齡(61.23±10.72)歲;病變部位:左側24例, 右側21例;病因:股骨骨折16例, 骨性關節(jié)炎20例, 股骨頭壞死9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 高中及以上27例。
對照組男18例, 女27例;年齡49~79歲, 平均年齡(61.31±10.76)歲;病變部位:左側26例, 右側19例;病因:股骨骨折15例, 骨性關節(jié)炎22例, 股骨頭壞死8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 高中及以上2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為嚴重髖關節(jié)疾病且經保守治療無效;②均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③年齡45~80歲;④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SA)麻醉分級為Ⅰ~Ⅱ級。
1. 2. 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受損者;②伴有急性炎癥病變和(或)髖部神經性病變者;③既往有藥物濫用史者;④存在下肢神經損傷病史者;⑤意識障礙或伴有精神疾病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干預, 即調節(jié)病房溫度、濕度, 以患者舒適為宜?;颊咝g后6 h內去枕平臥位, 6 h后予以軟墊稍稍墊高頭部。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4], 血壓>155/105 mm Hg(1 mm Hg=0.133 kPa)時予以靜脈輸液泵降壓, 同時及時處理疼痛、尿潴留以及焦慮等可能導致血壓異常的因素。
1. 3. 2 體位組 實施體位適應性訓練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①術后第1天干預:幫助患者返回病房后2 h內, 若患者未出現一系列不適應癥狀, 則可搖高床頭30°, 并囑患者雙眼平視, 下頜稍內收, 維持>3 min。之后繼續(xù)搖高床頭直至60°, 監(jiān)測患者血壓水平, 控制血壓視頻在142/86 mm Hg以內。②術后第2天干預:搖高床頭至60~80°, 明確患者是否存在心慌、雙眼黑矇、全身濕冷以及眩暈等癥狀, 午睡以及夜晚熟睡改為平臥位或予以軟枕??刂蒲獕涸?32/74 mm Hg范圍內。③術后第3天干預:待引流管拔除后, 起床時需借助助行器, 保持動作的緩慢。站立前, 首先在床邊小坐片刻, 促進靜脈回流。站立時, 保持雙眼平視, 下頜稍內收, 挺起胸部, 雙腿直立, 要求雙足之間的距離和雙肩相等。原地踏步后扶床檔繞床行走7 d。起床時采用漸進式起床方式, 避免突然位置的改變, 控制血壓在122/68 mm Hg以內。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髖關節(jié)功能以及生活活動能力變化情況, 體位性低血壓、頭暈、黑矇發(fā)生情況, 術后離床活動時間。采用Harris髖關節(jié)評估量表評價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變化, 參照1969年編制的髖部疾病康復效果量表進行評估, 主要包括運動功能、畸形、術后疼痛以及關節(jié)活動度等方面, 總分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5]。通過ADL量表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予以評估[6], 內容包括吃飯, 排便, 上下樓梯等項目, 總分100分, 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佳。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干預前后Harris、ADL評分對比 干預前, 兩組的Harris、ADL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體位組的Harris評分、ADL評分,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體位性低血壓、頭暈、黑矇發(fā)生情況對比體位組體位性低血壓發(fā)生率2.2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7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兩組的頭暈、黑矇發(fā)生率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術后離床活動時間對比 體位組術后離床活動時間為(4.31±1.02)d, 短于對照組的(6.27±0.5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因受重力作用的影響, 人體正常狀態(tài)下自臥位轉變成站立位后, 約有700 ml的血液淤滯于內臟靜脈和下肢, 從而使得回心血量減少以及血壓降低, 頸動脈竇以及主動脈弓的壓力反射感受器增加沖動發(fā)放, 并經由延髓的孤束核, 促使交感神經的激活以及小動脈的收縮, 保持血液穩(wěn)定。而上述神經-體液調節(jié)受多種疾病的影響, 可能導致體位性血壓調節(jié)障礙, 繼而引發(fā)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7]。
本文結果顯示, 干預前, 兩組的Harris、ADL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體位組的Harris評分、ADL評分,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體位組體位性低血壓發(fā)生率2.2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7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兩組的頭暈、黑矇發(fā)生率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體位組術后離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體位適應性訓練可顯著降低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風險。分析原因, 患者因手術時間較長、失血量較多以及術后臥床時間較長等因素影響, 從而使得其心臟處于長期低做功狀態(tài), 此刻心臟收縮時對血液造成的壓力無需對抗地球引力所造成的靜水壓。若此刻突然轉變體位, 會有300~400 ml的血液進入下肢, 從而使得回心血量驟減, 繼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而本文實施的體位適應性訓練正是基于上述理論所制定,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患者因體位改變不合理導致的體位性低血壓發(fā)生風險[8]。作者體會:在臨床工作中應重視細節(jié)性干預, 繼而達到降低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 主要操作包括以下幾點:①叮
囑患者盡量少食多餐, 且攝入食物應以易消化、清淡為主, 餐后注意休息, 適當地進行有氧運動[9]。②針對老年患者, 應保證其大便的通暢, 避免排便時的用力過度, 進一步降低腹腔壓力, 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10]。③通過健康教育, 幫助患者明確在發(fā)生頭暈、不太不穩(wěn)以及無法移動狀況是, 應馬上原地坐下或躺下, 從而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④加強病房的巡視, 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幫助患者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綜上所述, 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體位適應性訓練能有效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 且有利于促進患者相關功能恢復, 對術后早日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田薇, 吳明瓏. 體位適應性訓練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體位性低血壓的護理干預研究. 骨科, 2019, 10(4):344-347.
[2] 劉豐, 彭昊, 張向陽, 等. 術前應用糖皮質激素對預防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直立性低血壓療效的研究.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2019, 16(1):28-32.
[3] 梁麗君, 靳博華, 呂逸寧, 等. 老年人有癥狀體位性低血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9, 48(11):1335-1338.
[4] 張海寧, 孫一, 丁昌榮, 等. 改良比基尼微創(chuàng)入路與直接外側入路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圍術期效果. 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 2019, 38(8):875-879.
[5] 劉軍, 黃際河, 沈飛, 等. 骨折內固定術與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比較. 貴州醫(yī)藥, 2019, 43(9):1431-1433.
[6] 谷婷. 遞進式護理模式對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置換術后的干預效果研究.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9, 28(22):2489-2492.
[7] 麻紅梅, 麻守花. 帕金森病合并體位性低血壓患者自主神經功能情況及相關性研究.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19, 32(5):337-340.
[8] 胡曉艷. 術后早期體位干預護理對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功能的影響.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9, 27(21):90-92.
[9] 孟麗煥. 功能訓練康復護理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膝關節(jié)僵硬的預防作用觀察. 中國醫(yī)刊, 2019, 54(2):227-229.
[10] 陳琪, 劉敏. 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不同體位的實施與護理效果. 西部中醫(yī)藥, 2017, 30(2):126-128.
[收稿日期:20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