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冬
(云南大學(xué) 歷史與檔案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對于南詔世系、年號和族屬的研究,是20世紀(jì)南詔史研究的熱點。結(jié)合文獻(xiàn)和考古資料,前輩學(xué)者李家瑞、張增祺等都曾作出精深論述。(1)有關(guān)南詔年號的研究,張增祺先生著力頗多。見張增祺:《關(guān)于南詔、大理國紀(jì)年資料的訂正》(刊載于《考古》,1983年1月);張增祺:《〈中興圖傳〉文字卷所見南詔紀(jì)年考》(刊載于《思想戰(zhàn)線》,1984年4月)。張先生依次對保和天啟等年號進(jìn)行了訂正。此外,相關(guān)研究還有:李家瑞的《用文物補正南詔及大理國的紀(jì)年》(刊載于《歷史研究》,1958年7月)、梁銀的《云南發(fā)現(xiàn)的南詔紀(jì)年文物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刊載于《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2012年7月)。在訂正南詔年號時,正是由于文物資料中大量使用漢歷干支法,才得以和唐歷對校。應(yīng)該說,在既有資料已被充分挖掘的情況下,對于南詔年號的考證已趨于飽和。然而回顧既往研究,一些細(xì)節(jié)方面仍缺乏必要論述。本文擬就南詔“貞明”年號進(jìn)行重新考證,同時探討南詔年號從“長壽”到“天啟”在唐宋中原典籍中的蹊蹺史載,以茲補充。不周不確之處,還望師友批評指正。
回顧以往南詔年號考證的基本方法,主要是通過考古文物中的時歷信息和文獻(xiàn)記載相參照,再將其訂正的年號與中原漢歷干支紀(jì)年相對。
對于南詔的歷法使用情況。依《通典》所記,南詔未立之前的松外諸蠻,“頗解陰陽歷數(shù)……以十二月為歲首,”[1]說明當(dāng)?shù)赜凶约旱臍v法體系?!顿Y治通鑒》載:“梁建方擊松外諸蠻,破之……自云本皆華人,其所異者以十二月為歲首。”[2]也提到洱海諸蠻使用以“十二月”為歲首的歷法。從歷法角度看,以十二月為歲首是建丑,而唐歷是建寅,以正月為歲首,二者不同。但根據(jù)《蠻書》和《新唐書》的記載來看,南詔應(yīng)是在與唐交往中,逐漸吸收了中原的歷法體系?!缎U書》載:“改年即用建寅之月,其余節(jié)日,粗與漢同,唯不知有清明寒食耳?!盵3]《新唐書·南蠻傳》也說:“俗以寅為正,四時大抵與中國小差?!盵4]因此,伴隨著交往增多,南詔已經(jīng)普遍使用和唐歷一樣以寅為正的歷法了。
此外南詔與唐朝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曾一度派遣貴族子弟去成都研習(xí)漢化。中原歷法在南詔傳播甚廣,史載:“劍南兩(西)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歷日鬻于市,每歲司天臺未奏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有乖敬授之道?!盵5]因此中原的歷法體系,尤其是干支計時法,在南詔影響深廣。
現(xiàn)存的南詔石刻上含有大量的時歷信息,其年號使用南詔自建年號,而具體計時方式則用干支法。如大理崇圣寺梵鐘銘文載:“維建極十二年歲次辛卯三月丁未朔二十四日庚午鑄。”[6]建極為世隆年號,建極十二年為唐咸通十二年(871年),該年正是漢歷的辛卯年。
以上分析可知,南詔未立之前應(yīng)有自己的歷法系統(tǒng)。但在與唐交往中,其歷法體系逐漸受到影響。同時,漢歷干支法使用已經(jīng)十分普遍。由此,今人才得以用干支相對考訂南詔年號。
盡管南詔年號大部分均已訂正,但至今為止,有關(guān)隆舜的年號問題,依舊處于存疑狀態(tài)。
對于隆舜年號,諸說不一?!缎绿茣泛汀顿Y治通鑒》所記相同,有貞明、承智、大同三個,《紀(jì)古滇說集》和《滇云歷年傳》只記貞明一個,《南詔野史》和《滇載記》記有貞明、嵯耶兩個。而《滇史》記載:“改元貞明、承智、大同,自號大封人……唐昭宗大順元年庚戌,隆舜改元嵯耶。”[7]記載四個,且明確記載嵯耶元年是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搬弦逼鹬鼓隇?89—897年,共九年,《滇史》所載與真實情況只差一年,當(dāng)有所據(jù)。
“貞明”是世隆的第一個年號,“貞明”之前的年號,“建極”最后一年是877年。值得注意的是,南詔有新君繼立當(dāng)年即改元的做法。(2)依中原王朝的改元傳統(tǒng),新君繼立一般次年才改元。但南詔年號卻有繼位當(dāng)年就改元的做法,南詔擁有年號的9位統(tǒng)治者,其中,異牟尋、尋閣勸、勸龍晟、勸利晟、隆舜、舜化六位均是繼位當(dāng)年就改元。應(yīng)該說,繼位即改元在南詔不是特殊現(xiàn)象,這可能是南詔學(xué)習(xí)中原王朝建元不徹底的緣故,即沒有理解或者說意識到依中原傳統(tǒng),新君繼位次年才改元??傊?,對此客觀存在的問題目前缺乏強有力的論據(jù)予以解釋。因此,如果世隆繼位當(dāng)年就改元,則貞明元年是877年,如果是次年改元,則貞明元年是878年。
梁曉強先生認(rèn)為《僰古通紀(jì)》一書中有“貞明九年乙巳,唐改元光啟元年”一句,是目前所見唯一關(guān)于貞明年號使用時間的記錄。貞明九年乙巳,干支紀(jì)年無誤,是年正是唐僖宗改元后的光啟元年(885年)。[8]據(jù)此,他將貞明考訂為877—885年,共九年,世隆即位當(dāng)年即改元,其推論不免有些缺乏論證。
實際上,梁先生所引用的“貞明九年乙巳,唐改元光啟元年”一句,是尤中先生校訂句:“貞明九年乙巳,唐改元光啟元年,二月初八日,遣楊奇肱迎公主還”的前半句。依先生注解可知,原句是:“九年乙巳,改元天啟元年,二月初八日,遣楊奇肱送公主還?!盵9]其中的“送”也被尤先生改為“迎”。
從語境看該史料應(yīng)是先表時間,再敘事。“遣楊奇肱(迎)送公主還”一事若存在,在將其和前句“九年乙巳,改元天啟元年”訂正后,可以干支相對,方可考出有關(guān)年號的起用時間,這才是依據(jù)該史料訂正“貞明”年號的思路。即先考證事件,再對校時間。
隆舜請婚于唐,唐欲下嫁安化公主一事,最原始的記載來自《新唐書·南蠻傳》。其中載:“法遣宰相趙隆眉、楊奇混、段義宗朝行在,迎公主……中和元年,復(fù)遣使者來迎主,獻(xiàn)珍怪氈罽百床,帝以方議公主車服為解。后二年,又遣布燮楊奇肱來迎……未行,而黃巢平,帝東還,乃歸其使?!盵4]6292-6293
這里提到三次“迎”公主,第一次“迎”時間不明。對校其他史料,《資治通鑒》載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南詔遣其酋望趙宗政來請和親,無表?!盵2]8204此外《滇云歷年傳》也載:“五年(公元878年)四月,隆舜請和無表?!盵10]則隆舜請婚當(dāng)在878年。因此,南詔第一次來“迎”公主的時間一定在878年“請婚”到中和元年(881年)第二次來“迎”之間。
但問題在于,無論是878—881年中哪一年第一次來迎公主,還是第二次中和元年(881年)和第三次中和三年(883年)來迎。以干支相對,878—883年中的任何一年都不是乙巳年,即唐光啟元年。也就是說,尤先生點校后的句子,“貞明九年乙巳,唐改元光啟元年。二月初八日,遣楊奇肱迎公主還”一句自相矛盾。
事實上,“送”公主一事確有。據(jù)《滇云歷年傳》載:“中和元年(881年)八月,隆舜遣使朝行在,上表款附。三年(883年)七月,隆舜遣楊奇肱迎公主。十月,以宗女為安化長公主,妻隆舜。光啟元年(885年),昆侖國進(jìn)美女于隆舜,受之。隆舜遣楊奇肱送公主歸唐。”[10]152-153該史料和《新唐書》一樣時間無差的記載了后兩次“迎”公主,同時也記載安化公主的確是“妻”了隆舜。
然而“受美女”與“遣歸”公主是否有聯(lián)系,倪蛻亦感到困惑,他按語說:“此豈欲反而歸唐乎……皆不可得而考矣?!盵10]153但無論如何,遣歸公主一事實有。《新唐書·南蠻傳》所記亦不為失實,黃巢之亂于884年平定,送歸公主在885年,諸事發(fā)生在一年之間?!缎绿茣沸奘氛邞?yīng)不知安化公主短期到過南詔,因此記載缺漏。而由于不同的撰述者記述角度和側(cè)重點不同,此事被《僰古通紀(jì)》和《滇云歷年傳》記了下來。尤先生應(yīng)是資料受限,只見《新唐書》的記載,因其中只有“迎”公主的記錄,并且都有楊奇肱。因此認(rèn)為是作者故意將“迎”附會為“送”,實乃一大誤會。事實上,安化公主確實被“迎”到南詔,這才有后來又由楊奇肱送歸之舉。
總之,“送”公主不能改為“迎”公主,否則,校訂后的“貞明九年乙巳,唐改元光啟元年……遣楊奇肱迎公主還”一句,將會前后時序矛盾、不合史實。
再校“九年乙巳,改元天啟元年”一句?!疤靻ⅰ笔悄显t勸豐祐的年號無疑,但勸豐祐時期與請婚安化公主一事相去二三十年,更何況天啟元年是庚申年,因此該句中的天啟一定是訛寫。上文已確定“送”公主是在唐光啟元年(885年),唐在中和五年(885年)時改元光啟元年,中和沒有九年。因此,“九年乙巳”說的只能是南詔年號的“九年乙巳”。對校其他史料,《僰古通紀(jì)》中有:“隆,唐僖宗乾符四年即位,改元貞明”的記載?!盵9]81唐乾符四年到光啟元年(877—885年)隔九年,正對應(yīng)南詔“九年乙巳”一句元年到九年。而“貞明”是隆舜的第一個年號,因此唐乾符四年到光啟元年對應(yīng)南詔貞明元年到九年,“貞明”是即位就改元。再加上光啟元年(貞明九年)干支為乙巳年,所以“九年乙巳”說的是“貞明九年乙巳”,“天啟元年”必定是“光啟元年”的誤寫。
綜上,這則史料正確的校訂是:“(南詔)貞明九年乙巳,唐改元光啟元年。二月初八日,遣楊奇肱送公主還。”至于尤先生為何校對前句,改錯后句。應(yīng)是資料受限,屬情理之中,將這一件表時序的事當(dāng)成兩句話分開校了。尤先生在注解中也說,他是先根據(jù)《南詔野史》中隆舜于唐僖宗乾符四年丁酉即位,改元貞明的記載來對校的。[9]87-88這里涉及一個史料理解的問題,《南詔野史》中載:“蒙隆舜,世隆子,唐僖宗乾符四年立……改元真(貞)明?!盵11]在此句句意理解上,尤先生應(yīng)是將即位與改元理解成當(dāng)年同時發(fā)生的事,真實情況也是如此。然而這則史料也可以理解成乾符四年即位后改元,未必就是當(dāng)年改元。
事實上,依中原傳統(tǒng),新君繼立改元多在次年。如唐人馬總所撰《通紀(jì)》卷十一載:“太宗崩,即位,改元永徽。”這里說的是唐太宗之后高宗即位改元一事,乍一看似乎可以理解成即位當(dāng)年就改元,實際上唐高宗公元649年就已經(jīng)即位,但次年(650年)才改元為永徽元年。
可見《南詔野史》中該史料也存在辨析究竟是當(dāng)年還是次年改元的問題,僅憑該史料不能確證隆舜是即位當(dāng)年改元。尤先生應(yīng)是直接將其理解成即位當(dāng)年就改元來處理的,但他沒有提及也沒有排除為什么不是次年改元這種情況。由此不難看出,同一則史料之理解并非一種固定線索,在多種可能的情況下,考證者還需更有力的證據(jù)審辯。
總之,依《南詔野史》中的記載,《僰古通紀(jì)》中“貞明九年乙巳,唐改元光啟元年”一句被尤先生校對了,但那仍是一則自相矛盾的史料。而梁先生又據(jù)此考訂出“貞明”起始年,則屬事有湊巧。
通過校訂,隆舜即位當(dāng)年就改元,貞明元年是877年,貞明至少使用9年,止于何年無從可考。貞明九年(885年)離嵯耶元年(889年)只隔3年時間,梁先生認(rèn)為從史料看,南詔與唐的年號有對應(yīng)之處,因此判斷貞明使用了9年,且將承智、大同兩個年號,與唐朝光啟二、三年(887年)和文德元年(888年)對應(yīng)。[8]其說有一定道理,從史料看,貞明的確有可能只使用了9年,史載:“二年(886年),地震,龍首,龍尾二關(guān)及三陽城俱崩?!盵10]153即南詔在886年發(fā)生破壞力巨大的地震,依改元的傳統(tǒng)以及訴求看,逢“大變故”改元符合常理,貞明九年(886年)極有可能出現(xiàn)改元,即將“貞明”改“承智”。
以上分析也可推知,“承智”和“大同”兩個年號也是存在的。其一,《滇史》中記四個年號,“嵯耶”只差一年,必有所本,可信度較高。其次,《新唐書》所記除了“嵯耶”以外三個年號,但“嵯耶”已被考訂。世隆起公開稱帝建元,唐廷不知隆舜年號的可能性很小。而失載“嵯耶”,則應(yīng)是改元過頻的緣故。如以上所考貞明為877—885年,至少明確使用九年來算,嵯耶已知是889—897年。則“貞明”改“承智”,“承智”改“大同”,“大同”改“嵯耶”這個過程,是在885—889年短短三四年間進(jìn)行的?!缎绿茣肥лd“嵯耶”,應(yīng)和隆舜改元太頻有關(guān)。
至于承智、大同三年之間各用多久,只能期待往后新資料的補正了。南詔歷代統(tǒng)治者年號資料如表1所示。
表1 南詔年號對照
續(xù)表1
注:該表內(nèi)容參考梁曉強先生《南詔史》一書《南詔歷代帝王紀(jì)年表》,詳見梁曉強著《南詔史》[12]。
貞元九年(793年),異牟尋遣使者出使唐朝。貞元十年(794年)正月,異牟尋與唐朝崔佐時使團(tuán)在點蒼山會盟,點蒼山會盟對南詔與唐均有深遠(yuǎn)影響,雙方結(jié)束了自天寶戰(zhàn)爭后將近四十余年的對峙局面。
會盟之外,唐朝還向南詔頒布了中原歷法,以示“奉唐正朔”。會盟的誓文中就有“貞元十年歲次甲戌,正月乙亥朔,越五日己卯”的記載,[3]261說明至少在官方交往中,南詔已經(jīng)開始使用唐歷。同時,袁滋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時說:“宣敕書讀冊文迄,相者引南詔蒙異牟尋離位授冊,次受貞元十年歷日?!盵3]251這里更是說得清清楚楚,唐朝向南詔頒賜了自己的歷法。此外又有記載說南詔“清平官尹輔酋來朝……異牟尋上表陳謝,冊命及頒賜正朔?!盵13]也提到唐對南詔頒賜歷法,“奉唐正朔”。
從異牟尋中期到世隆即位前的數(shù)十年間,唐詔關(guān)系一直處于比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貞元會盟后,南詔重新奉唐。唐朝還向南詔頒布了歷法,在南詔廣為傳播,其中干支法影響深遠(yuǎn)。盡管南詔對內(nèi)使用自建年號,但在與唐的官方交往中,往往使用唐歷。
從文獻(xiàn)學(xué)角度看,有關(guān)南詔年號的史籍資料,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中原記述,主要是元朝以前的《舊唐書》《新唐書》和唐人撰的《蠻書》。另外就是元朝以后的云南本地著述,其編撰者多為滇人或有宦滇經(jīng)歷者,其中,以《僰古通紀(jì)》和《云南志略》最早。大部分南詔年號,均載于元以后的云南本地著述,而少見于元之前的中原記載。何也?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
南詔的年號從閣羅鳳“長壽”直到勸豐祐“天啟”,在現(xiàn)今可見元朝以前的中原典籍中皆失載。筆者通檢《蠻書》《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發(fā)現(xiàn)其有關(guān)南詔年號的記載,《蠻書》和《舊唐書》僅有“贊普鐘”一個?!杜f唐書》有關(guān)南詔之史料不為多,已為世人所知?!锻ㄨb》與《新唐書》關(guān)于南詔年號的記載詞句幾乎約同,不無借鑒之嫌?!缎绿茣分袑δ显t年號的記載則更令人疑惑,其中,首先記載了“贊普鐘”,但從“贊普鐘”之后直到世隆“建極”之前的10個年號(從長壽直到天啟)全部失載。從“建極”開始,之后除“嵯耶”以外,又全部連順序都不變地記了下來。
南詔在“贊普鐘”以后已長期自建年號是無疑的,即便不提后人已考訂出的結(jié)果,這一時期的考古實物也可直接證明此事。如昆明西寺塔有銘文塔磚載:“天啟十年正月廿五日段義造磚處題書?!眲Υㄊ娚绞咧杏锌蹄戄d:“國王天啟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題記。”《南詔圖傳·文字卷》載:“全義四年己亥歲”和“保和二年乙巳歲”。[14]“全義”“保和”“天啟”均是“贊普鐘”到“建極”之間的年號。
《蠻書》所記,依常理,樊綽跟隨安南經(jīng)略使蔡襲的時間在唐咸通三至四年(862—863年),等于世隆建極三四年。樊綽為當(dāng)事人,且撰書時曾參考包括袁滋《云南記》等資料,不應(yīng)對南詔年號記載疏漏如此,何解?
貞元會盟以后世隆以前,唐朝依制要對南詔領(lǐng)主冊封、祭悼?!缎绿茣穼Υ擞涊d頗詳,“元和三年,異牟尋死,詔太常卿武少儀持節(jié)吊祭。子尋閣勸立……改賜元和印章。明年死,子勸龍晟立……十一年,為弄棟節(jié)度王嵯巔所殺,立其弟勸利。詔少府少監(jiān)李銑為冊立吊祭使……長慶三年,始賜印。是歲死,弟豐祐立……穆宗使京兆少尹韋審規(guī)持節(jié)臨冊,豐祐遣洪成酋、趙龍些、楊定奇入謝天子?!盵4]6281官方交往頻率頗高,對南詔情況應(yīng)知曉更多才對,為何出現(xiàn)反而失載的情況?
新、舊《唐書》和《蠻書》的記載,恰好表明由于南詔對外“奉唐正朔”,在官方交往中的確是使用唐歷。因此唐朝在世隆以前,不知南詔自建年號一事。從世隆起公開稱帝建元,后世修史時,《新唐書》才得以將之后的年號記載下來?!缎绿茣返挠涊d亦可間接說明,不但唐朝不知世隆以前曾長期自建年號,就是到北宋歐陽修等人修史時,也未必知曉此事。
此外新舊《唐書》和《蠻書》都記載了“贊普鐘”,是南詔將其刻在《德化碑》上的緣故,而《德化碑》本就是南詔親唐的一大物證。至于樊綽為唐咸通(南詔建極)時人,為何只記下“贊普鐘”?首先,撰書的目的乃是為戰(zhàn)爭服務(wù);其次,樊綽畢竟隨蔡襲到西南時間不長(蔡襲862年上任安南經(jīng)略使到863年戰(zhàn)死,前后就一年)。樊綽應(yīng)不知之前的年號,對于后來年號,私家撰書,時人不可知后來情況。今天所見這段失載的年號史料,多是成書于元朝以后的云南本地著述,尤以更原始的《僰古通紀(jì)》為主。其中自有一條云南區(qū)域文獻(xiàn)史承襲的脈絡(luò),這些年號史料因此被流傳下來。除了前述自建年號的碑刻證據(jù)外,兩類時間不同,撰述主體不同的年號史料對比更加說明,唐人不知世隆以前南詔自建年號一事。
事實上從尋閣勸開始,南詔歷代統(tǒng)治者均自稱“驃信”,“驃信,夷語君也?!盵4]6281即“驃信”就是漢語君,皇帝之意。同時我們從年號表中也可看出,南詔的自建年號,無論是“見龍”“應(yīng)道”,還是“保和”“中興”,都具有明顯“臨摹”中原的意味,其中多寄托國家復(fù)興、圖騰保佑、真龍?zhí)熳踊蕶?quán)神授等寓意。
綜上所論,隆舜是即位當(dāng)年就改元,貞明元年是877年。同時,對于南詔年號從“長壽”到“天啟”在元以前中原典籍中的失載,則是南詔對內(nèi)自建年號一事長期不為唐知的結(jié)果。其歷史背景是貞元會盟后南詔重新奉唐,在歷法使用上需“奉唐正朔”,保有臣屬意義。因此,南詔民間使用和唐朝一致的干支計時法,與唐交往時亦使用唐朝年號紀(jì)年,而對內(nèi)則使用自建年號紀(jì)年。南詔年號的蹊蹺失載恰能說明南詔與唐交往中,“奉唐正朔”的屬國性質(zhì),也表現(xiàn)出南詔統(tǒng)治者對外奉唐,對內(nèi)則自統(tǒng)一方的矛盾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