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強
(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淄博)
《管子》是齊文化的重要典籍,全書共十六萬言,內(nèi)容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根據(jù)趙守正(1989:12)的說法,“就管仲創(chuàng)說而論,時在春秋;就稷下成書而論,時在戰(zhàn)國;就《輕重》諸篇的問世而論,則時在西漢”。故書中既有管仲本人的思想,又包含戰(zhàn)國、秦、漢時期諸多學者對管仲思想的發(fā)展。
現(xiàn)在流傳的《管子》76篇是經(jīng)西漢劉向(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匯編整理的?!皠⑾驗闈h成帝時人,他整理校訂‘中書’——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有關管子的典籍,共得564篇,去掉重復,最終定為全書86篇,后來又有10篇散佚,因此現(xiàn)存76篇”(翟江月,2005:1)。
目前,《管子》的英文全譯本只有兩部,一部是美國漢學家李克(W. Allyn Rickett)的譯本(下簡稱李譯本),另一部是魯東大學翟江月教授的譯本(下簡稱翟譯本)。李譯本為兩卷本,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分別于1985年和1998年出版。由于第一卷出現(xiàn)了一些印刷錯誤,且停印,李克根據(jù)相關評論,參照風格相對成熟的第二卷對第一卷進行了修訂,第一卷的修訂本于2001年由美國Cheng &Tsui翻譯公司出版。翟譯本為四卷本,屬于《大中華文庫》系列,于2005年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筆者在中國期刊網(wǎng)(CNKI)以“《管子》”和“翻譯”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2018年11月4日),得到相關文獻11篇,全部為期刊論文;又以“《管子》”和“英譯”作為主題詞檢索(檢索時間2018年11月4日),得到相關文獻9篇,全部為期刊論文。經(jīng)過比對,剔除重復文獻3篇,得到有效文獻17篇,時間跨度為1988年至2017年。這些文獻多是從語言學和文化學的視角研究譯文本身,還有少量的書評和《管子》外譯簡介,如馮禹(1988:50-51)和李宗政(2014:111-115),都沒有從副文本的角度對李譯本和翟譯本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對于翻譯文本的研究,研究對象不能僅限于譯文本身,譯本中的護封、封頁、目錄和輔文等副文本可以揭示譯文本身不能體現(xiàn)的問題,是譯文文本研究不可缺少的補充。本文擬從翻譯副文本研究視角對比《管子》李譯本和翟譯本中的副文本形態(tài),借助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分析譯本副文本差異的形成原因,探討譯文中副文本對譯作傳播效果的影響。
“副文本”(paratext)理論是由法國詩學和敘事學學家熱拉爾·熱奈特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并逐步發(fā)展完善的。1979年,熱奈特首次使用“副文本”這個概念,用以表示文本之間的一種關系;1987年熱奈特又在專著《閥限》(Seuils)中詳細探究了“副文本”,“詳細闡述了副文本的定義、分類、功能、效果、研究途徑和方法等問題”(耿強,2016:105)。1997年,該書被譯成英文,書名為Paratext: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熱奈特將“副文本”定義為“在正文本和讀者之間起著協(xié)調(diào)作用、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語和非言語的材料”(Gnette,1997:1);指所有不屬于正文但又圍繞、伴隨正文的一切材料,這些材料形式上可以是語言性的也可以是非語言性的,作用是在彰顯正文本的同時,協(xié)調(diào)正文本與讀者之間的各種關系。副文本形式多樣,包括了書籍中作者親筆留下亦或是其他人留下的標志,如:標題、副標題、互聯(lián)型標題;前言、跋、告讀者、前邊的話等;插圖;請予刊登類插頁、磁帶、護封以及其他許多附屬標志(熱奈特,2009:58-59)。根據(jù)副文本相對正文本的位置,可以分為內(nèi)文本和外文本,其中內(nèi)文本同正文文本關聯(lián)密切,伴隨正文文本共同形成書籍。
中國學者胡庚申于2001年開始創(chuàng)立“生態(tài)翻譯學”,2004年出版專著《翻譯適應選擇論》,該專著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為切入,為“生態(tài)翻譯學”的發(fā)展做了理論鋪墊(許淼李學芹,2017:122)。2013年,胡庚申又出版專著《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專著整合了“生態(tài)翻譯學”的前期成果,匯集了學說的核心理念,形成了以“翻譯即文本移植”“翻譯即生態(tài)平衡”和“翻譯即適應選擇”三大理念統(tǒng)領的平衡和諧論、文本移植論、譯者責任論、適應選擇、多維轉(zhuǎn)換論、汰弱留強論等十大理論,發(fā)展完善了自身的理論話語體系(陶李春 胡庚申,2016:93-95)。
“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翻譯生態(tài)(譯境)、文本生態(tài)(譯本)和翻譯群落生態(tài)(譯者)及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
翻譯生態(tài)(譯境)的定義為:“影響翻譯主體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主體是指參與翻譯活動的所有生命體,包括原文作者、譯者、讀者、發(fā)起人、贊助人、出版商等等;外界環(huán)境指與翻譯活動密切聯(lián)系的自然經(jīng)濟環(huán)境、語言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政治環(huán)境等等。翻譯生態(tài)(譯境)是譯者和譯文存在狀態(tài)的總環(huán)境(胡庚申,2013:88-90)。
文本生態(tài)(譯本)的定義是:“文本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文本的生命狀態(tài)”。涉及語言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和交際生態(tài)等,同時,文本生態(tài)系統(tǒng)既包含原語系統(tǒng)又包含譯語系統(tǒng)(胡庚申,2013:91)。
翻譯群落生態(tài)(譯者)的定義是:“與特定翻譯活動的發(fā)生、發(fā)展、操作、結果、功能、效果等彼此影響相互作用的、與翻譯活動相關的‘諸者’,即‘人’”(胡庚申,2013:92)。
如引言中所述,李譯本的第一卷有初印版和修訂版,修訂版添加了譯文的韻腳處理,并且添加漢字便于讀者研究,其他方面基本沒有變動,李譯本研究中通行的是第一卷修訂版和第二卷初印版。
兩譯本在內(nèi)文本使用上差異明顯,比較如下:
表1 譯本基本情況對照表
出版商內(nèi)文本包括:副文本中開本大小、封面及其附屬頁、扉頁及其附屬頁、排版和紙張等,這些元素主要由出版商(有時按作者建議)決定(Gnette,1997:16)。
3.1.1 封頁及其附屬頁
封面及其附屬頁不僅可以保護書籍、提供基本信息,更有廣告宣傳的作用。
李譯本第一卷修訂版像初印版一樣為簡裝本,并沿用了初印版的封面。封面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邊為明黃背景色,右邊為淺褐背景色。左邊內(nèi)容為:(1)英文副書名(Politica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 Early China)、(2)英文譯者姓名(A Study And Translation By W. Allyn Rickett)、(3)英文卷號、版本及出版商信息。三者之間分別用凰鳥圖案和鳳鳥圖案間隔;右邊內(nèi)容為:(1)漢語繁體古文片段(淺褐色、豎排)、(2)英文書名(GUANZI,白色、橫排)(3)漢語書名(管子、明黃色、豎排)。封二、封三空白。封底明黃色,正中是倫敦大學漢學家葛瑞漢(A. C. Graham)對李譯本卷一的贊譽、修訂內(nèi)容簡介和《管子》簡介。上方為英文書名、譯者和英文卷號、版本。下方是叢書名、出版商信息及其標志和條形碼。書脊有書名、譯者名和出版商名。
李譯本第二卷為精裝本,有護封、空白襯頁和硬封頁。護封的形式、顏色和內(nèi)容雷同于卷一的封面頁,不同之處是護封封底沒有修訂內(nèi)容簡介。硬封面為黑色空白,封二、封三空白,封底印條形碼。書脊有銀色書名、金色譯者名和出版商名。
翟譯本為四卷精裝本,有護封、空白襯頁和硬封頁,并帶有明黃色書簽帶。護封以氣吞萬里的中國黃河瀑布為背景,護封封面印有英漢對照的叢書名、書名、羅馬數(shù)字卷號,前封口有中英文對照的《管子》簡介,后封口是中英文對照的“大中華文庫”首批書目。硬封面為藍色,帶有鋪首銜環(huán)圖案,封二、封三空白,封底除鋪首銜環(huán)圖案外空白。書脊有鋪首銜環(huán)圖案、英漢對照的叢書名、書名(漢英對照)。
3.1.2 扉頁及其附屬頁
李譯本簡明頁有英文書名、篆體的漢語書名和篆體的“李克譯注”字樣。扉頁正面有英文書名、漢語書名、英文副書名、譯者、卷號、本卷內(nèi)容、出版商和出版地,扉頁背面是版權、地址、紙張和印刷字體等信息。
翟譯本簡明頁為叢書名,背面是中英對照的叢書各項工作委員會的信息。扉頁是中英對照叢書名、書名、譯者和出版社,背面是版權、出版地等信息。
3.1.3 排版印刷
李譯本調(diào)整了篇目順序,“最主要的就是把‘經(jīng)’ 和‘解’編在一起。例如,把《形勢解》編在《形勢》之后,把《立政九敗解》編在《立政》之后等。此外,他還把《宙合》篇明確地分為‘經(jīng)’和‘解’兩大部分,使之一一相對”(馮禹,1988:51)。此外,采用新式漢語拼音音譯中國文化特色的概念。例如:“造父”譯為“Zao Fu”,“赤野” 拼寫為“Chiye”等等。正文由篇前的解說、譯文和注釋構成。解說和譯文字號、字體相同,兩者分別用“Introductory Comments”和“Translation”字樣標識并以空行間隔。解說和譯文下方為相關注釋,注釋前有序號,字體與解說、譯文相同,字號縮小。
翟譯本篇章順序嚴格按原作既有順序;對人名、地名和概念詞也采用新式拼音音譯;譯文不用注釋,對復雜的文化概念詞則在譯文中簡要說明,或用英語讀者可理解的概念替代。正文包括原文、今譯和英譯3部分。反面頁為原文和今譯,正面頁為譯文。原文為簡體中文橫排,采用逗號、句號、冒號、分號等標記句讀;今譯在原文的下方,原文和今譯分別以“【原文】”和“【今譯】”標識并以空行區(qū)分。
序和跋是對出版目的、宗旨和主題等的介紹性文字。
李譯本卷一的序有《修訂序言》《序言》和《緒論》?!缎抻喰蜓浴?Preface-Revised Edition)介紹了修訂原因、修訂內(nèi)容和致謝;《序言》(Preface)敘述了第一卷的翻譯歷程和致謝;《緒論》(Introduction)長達46頁,分13個部分介紹了譯本的章節(jié)安排、《管子》在西漢劉向編訂前的影響、劉向?qū)Α豆茏印返木幱?、《管子》與管仲的關系、《管子》發(fā)展的歷史沿革和流傳、歷代《管子》版本譜系、歷代名家對《管子》的評注、譯本術語解釋、譯本翻譯和注釋方法、譯本的音韻處理方法、近年《管子》研究的新發(fā)展。卷二的《序言》(Preface)主要是致謝,《緒論》(Introduction)4頁稍多,介紹卷二的內(nèi)容、變化、術語、音韻處理方法、《管子》研究的新發(fā)展和譯本翻譯、注釋的方法。
翟譯本附有中英文對照的總序和前言。在總序中,楊牧之教授以叢書主編的身份介紹了叢書出版背景、宗旨和意義。在前言中,翟江月教授作為譯者簡要介紹了管仲、《管子》成書經(jīng)過、《管子》的主要內(nèi)容、主要版本、致謝。
內(nèi)標題指在書籍內(nèi)部的目錄、章節(jié)題目、頁眉等等具有標題性質(zhì)的副文本(Genette,1997: 294)。
李譯本目錄包括內(nèi)容目錄、插圖目錄、參考書目和專名索引。內(nèi)容目錄較為詳細,包括緒論的章節(jié)名,正文章節(jié)的漢語拼音名、漢字名、英文對照名。譯本正面頁眉是章節(jié)英文名,反面頁是漢語拼音名。
翟譯本目錄較為簡單,僅有中英對照的內(nèi)容目錄。譯本頁眉是獨特的“邊眉”形式,正面頁眉是英文書名、章節(jié)名、叢書名和龍形瓦當圖案,反面頁眉是對應的漢語。
書籍中的插圖是對文字敘述的有力補充,在此方面,兩譯本表現(xiàn)截然不同。
表2 譯本插圖對比表
如表2所示,李譯本卷一有8幅插圖,其中2幅在緒論(均為《管子》傳承譜系圖),其余6幅均在第一卷的《幼官》篇的篇前解說中(玄宮圖、《幼官》行文順序?qū)Ρ葓D、河圖與幼官對比圖、九宮格與洛書圖、五行體系的對比圖、《幼官》每節(jié)名稱圖)。
注釋方面兩譯本差別明顯:李譯本有注釋,而翟譯本未使用注釋。
李譯本注釋共4408條,遍布《緒論》、篇前的解說和譯文。注釋十分詳盡,涉及內(nèi)容極為龐雜,功能性極強。
以卷一中的《幼官》篇為例,《幼官》共有注釋214條,其中解說部分注釋38條,譯文部分有注釋176條。全部注釋可粗略歸為4個類型:專名和文化現(xiàn)象注,原文理解注、觀點出處注和翻譯解釋注。大致可分為11種注釋情況:專名和文化現(xiàn)象、版本互校、改動原文、原文的不同理解、相關內(nèi)容的平行文本、原文不可理解、原文有疑問、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原文釋義觀點出處和翻譯解釋。
《幼管》中的注釋主要體現(xiàn)出4種功能:
(1) 文化解析。主要體現(xiàn)在注釋中的專名和文化現(xiàn)象注釋,如對五行、洛書、九本、八分、三本、五行輪回、三皇五帝、名實關系等等的注釋;
(2) 文內(nèi)互文。注釋間相互參照,形成副文本的文內(nèi)互文。如:注釋88和注釋118。
88According to theZhou Li, 14/6b6 (Biot, Tcheouli, I, p. 307):“In the middle month of spring [ the officer in charge of marriage] orders the assembling 會 of men and women. At this time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on people being married without preliminary formalities.”It is also stated that he orders men of thirty and women of twenty to marry. Granet, in hisFestival and Songs of Ancient China, p. 126, cites this passage in the Guanzi as evidence for a spring mating festival, which in the autumn resulted in marriage if the girl became pregnant.(Rickett,2001:178)
118The Zhou Li makes no special mention of an autumn marriage festival. Granet,Festival and Songs of Ancient China, pp. 126-127 and 200, believed that at this autumn union young men came to fetch their brides. See n 87. above. (Rickett,2001:181)
通過注釋88和118間的相互參考,讀者可以充分了解春秋時期春季特殊的“婚配形式”——“會”(春季青年男女在官方的主持之下交往,如女方懷孕,秋季時再同男子成婚)。
(3) 文外互文。注釋不僅指出對原文有不同理解,還提供相關研究的細節(jié)。以原文為結合點,用注釋把其他研究者的觀點、文獻同譯本連接在一起。如:
181Ding Shihan would emend this passage 必設常主to主必常設 to accord with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 Thus,“he commander must set up constant standards.”(Rickett,2001:189)
注釋181提供的理解(丁世涵根據(jù)下文的句子結構認為原文“必設常主”應為“主必常設”)和對應的譯文,可以引發(fā)讀者對丁世涵研究的探索。
(4) 提供進一步研究的基礎。譯本通過注釋,為研究者提供了進一步探索的平臺。
57As it stands, this line 攻之以官,“attack them with officials,”is unintelligible. Therefore I have followed the text of parallel passage in the You guan tu, III, 9/9b8-9 (1: 37.1), which writes 攻之以言.However, 攻 should be emended to 考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riting of III, 9, in an old edition mentioned by Liu Ji and Yasui. (Rickett,2001:174)
注釋57表明譯者李克把“攻之以官”改為“攻之以言”,還指出了原因(原文不可通,根據(jù)平行文本《幼官圖》改動),并且指出根據(jù)劉績和安井衡的研究,“攻之以言”應為“考之以言”。
綜合各項副文本元素對比看來,李譯本和翟譯本在封面及附屬頁的風格各有千秋,李譯本凝重,翟譯本恢宏。從宣傳效果上看,李譯本封面的漢語繁體古文片段,整體色彩對比以及葛瑞漢的評語對讀者吸引力似乎更強。較之翟譯本,李譯本的緒論更為詳實,緒論、解說、插圖和注釋形成復雜的多級次的副文本形態(tài)。多級次的副文本作為譯文的有力補充,既最大限度地確保了原文信息的真實傳遞,又有效地再現(xiàn)了原語的文化異質(zhì)性。除外,李譯本的插圖目錄、參考書目和專名索引以及篇目順序的調(diào)整,都使李譯本《管子》表現(xiàn)出濃厚的學術氣象。
圖1 李譯本多級次副文本示意圖
“生態(tài)翻譯學”依據(jù)“翻譯即適應選擇”的理念認為由于“翻譯群落”的思維方式、審美標準、翻譯理念等等主觀因素以及流通渠道、讀者需求、譯本類型等客觀因素的差異,翻譯過程是以譯者為代表的翻譯群落主體對以原文系統(tǒng)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和以翻譯群落主體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文的“選擇”(胡庚申,2013:92,232)。筆者認為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翻譯群落和文本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適應”與“選擇”是相互依存的;同時,內(nèi)文本既然從屬于正文,翻譯過程就不應該僅指文字文本的轉(zhuǎn)換,應當把內(nèi)文本的形成也納入到翻譯過程中進行考察、分析。
《管子》成書以來代有流傳,產(chǎn)生了眾多版本?!肮粼凇豆茏蛹!洝分辛谐龅闹匾乃?、明兩代版本就有17種,而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中著錄有145種之多”(鞏曰國,2002:11),加之歷代注釋、評述者眾多,《管子》原文即形成了一個復雜的體系。
李克大學期間師從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學系的杰出漢學家德爾克·卜德(Derk Bodde)教授,接受了嚴格的中國文言文研讀能力的培養(yǎng)。1946—1947年間,馮友蘭曾赴美國講授中國哲學,并與卜德教授合譯《中國哲學史》(孫繼成,2016:94)。此期間,李克曾就研究課題的選定請教馮友蘭,馮先生認為“東西方研究孔孟儒學的人很多,《管子》至今在西方未有深刻研究,可以作為主攻方向”(立星 桓杰,1999:83)。1948年,李克獲得學士學位后,因為博士論文研究的需要與妻子李又安(Adele Austin Richette)申請了富布賴特獎學金(Fulbright Scholarship),以訪問學者身份來到中國?!?948年10月,李克夫婦來到北平。李克應聘為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同時在北大中文系注冊為學生。李又安則在燕京大學教英語,學習漢語”(穆玉敏,2015:53)。在中國期間,李克的《管子》研究和翻譯得到了許維遹、馮友蘭、錢鐘書、朱德熙等中國著名學者的支持和幫助(Rickett,2001:xii)。1955年李克夫妻回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繼續(xù)對《管子》的研究與翻譯。1960年,李克獲博士學位并開始執(zhí)教于賓大東方研究學系。1965年李克出版了以自己博士論文為基礎的專著Kuan-Tzu: A Repository of Early Chinese Thought(《〈管子〉:中國古代思想的智庫》),此后,由于在賓大的繁忙工作,李克的翻譯進展緩慢。1969—1970年,李克獲得古根海姆基金的資助,1980年又獲得美國國家人文基金的資助,1985年李克完成其譯本的第一卷,第一卷是《管子》前34篇的英譯,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如前言,第一卷的修訂版2001年由Cheng & Tsui翻譯公司出版)。第一卷出版后,李克夫婦多次來華收集資料,并得到馬非百、趙守正等中國研究者和《管子學刊》諸多編輯的幫助(Rickett,1998:ix),1998年李譯本《管子》第二卷出版,包含了《管子》剩余的42篇。
翟江月教授1993年至1999年在山東大學文學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博士畢業(yè)后先后在山東大學文學院古籍所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工作,期間赴德國圖賓根大學進修德語與德國文學,同時在圖賓根成人大學高級德語班學習。2005年起,翟江月在魯東大學漢語言文學院工作,主講 “世界美文與中華經(jīng)典”“中國古代哲學與智慧”,以及“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課程。2005年完成《大中華文庫》系列的《呂氏春秋》和《管子》的今譯和英譯。之后,翻譯成果不斷,2008年完成《戰(zhàn)國策》,2010年又完成《淮南子》(魯東大學研究生處,2018)。
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觀點來分析,李克的《管子》譯本是對期待讀者的“適應”的表現(xiàn),也是其主動“選擇”的表現(xiàn)?!豆茏印吩牡膹碗s存在狀態(tài)和李克的學術傳承、訪學時期的學術友人、歸國之后賓大讀博、執(zhí)教的環(huán)境、接受資助等元素形成了李克“翻譯生態(tài)”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雖帶有些許“選擇”的色彩,但本質(zhì)上都屬于“適應”,是李克作為譯者對以原文系統(tǒng)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在這些特定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的復雜作用之下,李克自覺或“被迫自覺”把對《管子》的翻譯定位于研究性的學術翻譯,譯本的期待讀者也相應地定位于西方漢學家或其他東方文化研究者。
李譯本作為學術研究型翻譯,為了“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系統(tǒng)的復雜狀態(tài)(版本多,內(nèi)容不統(tǒng)一、評注紛爭,意見不相同)、譯者本人的研究看法和原文文化的“異質(zhì)性”,李克采取了多種手段,表現(xiàn)在副文本方面的典型選擇就是:篇目順序的調(diào)整、新式漢語拼音和漢字的使用、超長的緒論、復雜的插圖和注釋、專名索引等;緒論、解說、插圖和注釋形成多級次的副文本形態(tài)。
翟江月的“翻譯生態(tài)”同李克相比較具有明顯的不同:翟譯本《管子》屬于《大中華文庫》系列?!洞笾腥A文庫》(漢英對照)系列是1995年立項的國家重大出版工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規(guī)模巨大的、系統(tǒng)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國文化典籍的舉措。所擬譯的典籍均由專家進行版本整理、??保g過程是先把古文文本譯成現(xiàn)代文文本,再譯成英文文本。此種環(huán)境下,翟江月作為譯者的主動性大大降低,對譯本的操控自由程度遠不如李克,翟譯本必須遵從《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系列出版工程的整體規(guī)劃,譯本目的以中國文化的推廣宣傳為主,與之相應,譯本的期待讀者勢必不能局限于少量的“漢學家”,而是對東方文化有興趣的普通英文讀者。
翟譯本為文化普及型翻譯,《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系列叢書對翟譯本副文本選擇的影響十分顯著:統(tǒng)一的叢書護封、封頁、扉頁和印刷體例;譯本不設插圖、注釋、參考書目和索引。
書籍的出版發(fā)行離不開出版商,本課題研究中,出版商是翻譯群落生態(tài)(譯者)“諸者”中除譯者之外對副文本操控的另一重要主體,其對副文本的操控主要體現(xiàn)在前文所述的出版商內(nèi)文本。
一般說來,出版商對于書籍出版的最終目的是生存和盈利,或者說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更好的生存。從出版商的角度講,需要的是在適應市場和譯文系統(tǒng)的基礎上,通過各種途徑為譯本“造勢”,并極力以自己對副文本的操控和選擇,吸引盡量多的讀者。
李譯本的封面(第一卷的封面,第二卷的護封)色彩鮮明,配有繁體漢字,輔以具有鮮明東方文化意味的凰鳥圖案和鳳鳥圖案,扉頁豎排篆體漢字,封面和扉頁無不向英語母語讀者凸顯李譯本的主題及譯本內(nèi)容的“文化異質(zhì)性”,對讀者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暗示作用。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李譯本第一卷初印版出版后,贏得了國外學界的廣泛好評,《亞洲研究雜志》和《美國東方學會學報》先后發(fā)表了關于李譯本的研究和評論,美國漢學家羅賓(Robin Yates)稱贊李譯本第一卷初印版“卷本的出版是一個重大成就”(羅賓,1988: 82)。2001年李譯本第一卷的修訂版沿用了1985年版的封面和扉頁形式,并在封底添加了倫敦大學漢學家葛瑞漢對李譯本卷一的贊譽。對出版商而言,封面和扉頁的沿用本身就是一種成功的廣告,封底添加權威漢學家葛瑞漢的評論,則是借助名人效應,讓葛瑞漢為李譯本第一卷修訂版“代言”,進一步提高讀者的閱讀信心。
翟譯本護封上的黃河瀑布和封面上的鋪首銜環(huán)圖案相比之下雖然凸顯了中國文化的博大,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讀者,但與《管子》本書的主題相關性較差,在引導讀者方面稍有欠缺。該譯本護封和扉頁標明了“大中華文庫”的字樣,本意是想突出中國國家重大出版工程的支持,借以增加譯本的權威感,但是譯本的期待讀者群體對大中華文庫工程并不了解,達到預期效果的可能性較小。究其根本,是因為翟譯本出版商內(nèi)文本的選擇需要適應叢書的統(tǒng)一模式,出版商對副文本的操控自由度下降,副文本的選擇空間基本封閉,不能直接針對《管子》進行“量身打造”,造成副文本的廣告性和導向性比較籠統(tǒng)。
副文本通過護封、封頁、扉頁、排版印刷、插圖、注釋等形式補充了文本內(nèi)容,有效協(xié)調(diào)了文本與期待讀者群體的關系。通過對比、分析李譯本和翟譯本的副文本,不難看出,就《管子》這個對英語文化讀者充滿“異質(zhì)性”的文本而言,李譯本內(nèi)副文本從廣度和深度上對正文本的補充、強化作用更明顯。
通過對互聯(lián)網(wǎng)提供的美國前十大學圖書館檢索發(fā)現(xiàn),在登陸成功的七個圖書館中,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杜克大學、斯坦福大學的圖書館館藏中均收錄有李譯本卷一和卷二;康奈爾大學圖書館收有李克1960年、1965年出版的《管子》選譯本。同時,對亞利桑那大學、肯塔基大學、密蘇里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qū)、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等學校的圖書館的檢索表明,除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外,其它幾所高校的圖書館都有館藏。此外,諸多漢學家、學者如杜百勝、羅賓、葉茨、葛瑞漢等都曾在重要漢學期刊上發(fā)表專評。這些事實說明李譯本為海外漢學研究提供了嚴肅的學術參考,更符合其期待讀者群體的預期。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亨利(Eric Henry)教授高度評價李譯本,“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套最具實用價值、最全面徹底、最可信的英文全譯本”(1999:817)。漢學家鮑則岳(William Boltz)在評論李譯本譯文的同時對其副文本的處理也給予了正面的評價,“譯文的風格和原文的一樣,常感平庸乏味,肯定不能說能引起讀者對《管子》的實質(zhì)或文采的興趣。但李克以每卷的引言性注釋和每行譯文腳注的豐富內(nèi)容,……譯注文字優(yōu)美,語言流利,見解精深。……,遠遠抵消了這一遺憾”(1986:844)??梢姡蔽谋镜膮⑴c對譯本的質(zhì)量和預期讀者的接受情況都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在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國典籍外譯在準確定位預期讀者群體的前提下,應加強對副文本的重視,協(xié)調(diào)譯者主體主導的副文本與出版商主體主導的副文本的關系,以促進中國文化典籍在目的語文化系統(tǒng)的傳播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