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資本視域下的大學—校友關系及其建構

2020-08-29 07:11王素娟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4期
關鍵詞:行動者校友資本

徐 萍 王素娟

(1.汕頭大學 公共管理系,廣東 汕頭 515063;2.汕頭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廣東 汕頭 515063)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標志著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進入正式實施階段,也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與一般大學相比,“雙一流”大學是以若干一流學科建設為支撐,從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升大學整體辦學水平,引領與推動社會發(fā)展,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國際地位息息相關。雖然“大學是進行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與知識創(chuàng)新的學術組織,本質上不屬于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組織,但它卻徹頭徹尾是一個需要足夠資源才能維持和運行的組織,在精神上大學需要高貴,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它有資源依賴的需要”[1]。“雙一流”大學的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的積累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其中包括文化資源、公關資源、信息資源、智力資源和財政資源等。

一、校友的支持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資源媒介

大學,尤其是立志未來成為第一梯隊的院校,將會面臨更大的資源依賴,比如財政資源的問題(見表1)?,F實中,“即使把目標定位在保持自身已有地位這一最低限度的發(fā)展水平上,大學也不能像公司那樣削減成本,反而需要不斷地增加辦學經費,以吸引和留住全國最好的教師、設置更少人數的班級、支付學生更多種類的校外實踐等”[2]。戴維·J.韋爾茨(David J.Weerts)等人認為,校友在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在慈善捐贈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他們指出,2007年美國院?;I集了約290億美元的私人捐款,其中校友的捐款約占總數的28%[3]346。以斯坦福大學為例,斯坦福大學特別注重校友資源管理,通過校友會成員頻繁、大量的資金捐贈,為學校的發(fā)展奠定了經濟基礎[4]。而在我國,目前校友捐贈占大學收入的貢獻率仍較低。以清華大學為例,清華大學在1980—2018年間總共累計獲校友捐贈僅26.54億元,卻已位居2018年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100強榜首?,F實中,清華大學的收入是“入不敷出”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雙一流”大學的建設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

表1 “雙一流”建設大學名單中教育部直屬高校2017年財政決算前十 單位:億元

校友的支持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資源媒介。校友與大學之間的行為聯(lián)系(見圖1)既包括支持行為,也包括不支持行為。在這里,不支持行為特指與大學脫離接觸、沒有給予大學任何助力的校友所處的狀態(tài),而支持行為可分為貨幣支持行為與非貨幣支持行為,貨幣支持行為即為捐贈行為,非貨幣支持行為則包括以下三種:(1)志愿服務(volunteers):通常發(fā)生在組織環(huán)境中的、非義務的、有計劃的親社會行為;(2)政策擁護(political advocacy):通過參與政治、擁護某種社會變化或某項政策、支持大學發(fā)展的行為;(3)多模式參與(multimode engagement):包含前兩類行為,但行為中蘊含著對更直接、更長期的社會變革的青睞[5]。因此,校友對于大學的支持是多方面的,這些支持能為大學的發(fā)展帶來各種寶貴的資源。“如何更好地挖掘、整合校友資源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職能的發(fā)揮,對我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

圖1 校友與大學之間的行為聯(lián)系

二、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是獲得校友支持的關鍵

安布爾·L.史蒂芬森(Amber L.Stephenson)和尼基·貝爾(Nikki Bell)關于校友捐贈動機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過捐贈行為的1 617名校友的捐贈原因包括(前三):(1)我是母校的一員(68%);(2)我與母校休戚與共(47%);(3)我想幫助那些與我有著相同或相似經歷的學生(43%)[7]。由此可見,校友與母校之間的聯(lián)系影響了校友的捐贈行為,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能提高校友捐贈的可能性。因此,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是院校獲得校友支持的關鍵[8]74。

如何保持和發(fā)展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在兩種研究路徑上:(1)校友路徑:基于校友的個體特征,如年齡[9]、性別[10]、懷舊心理[11]、校園經歷[12]、畢業(yè)離校時間[13]、能力與需要[14]等,研究大學—校友關系的管理策略,多致力于提高校友捐贈的可能性,常見的理論分析框架為期望理論、理性選擇理論、投資理論等;(2)院校路徑:以組織視角切入,如高校的形象與聲譽、使命與目標[15]、院校排名[16]、籌資途徑與措施[17]、校友與校友組織的發(fā)展[18]等,探討如何利用或優(yōu)化組織的特性,以加強大學對于校友的“引力”,常見的理論分析框架為社會交換理論、符號互動論、組織理論等。雖然這兩種研究路徑越來越深入,其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功推動了院校與校友的共同發(fā)展,但卻很少對大學與校友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探索。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高等教育的社會化程度不斷加深,大學與校友之間的關系與地位也在不斷變化,我們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大學—校友關系。一方面,這不僅影響到大學—校友關系的發(fā)展模式,也影響到這類關系能否被有序、有效地建立并保持起來,能否在相關人員的心目中達成共識并把對各種各樣的校友活動的支持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大學—校友關系,有助于解碼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的內在形成機制,進而解碼校友支持的獲取機制。

三、大學—校友關系是可能的社會資本

(一)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是資本家族繼人力資本后的又一新成員。學術界從學理上觀照“社會資本”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20世紀80年代作為一種理論形態(tài)受到熱烈的探討,而作為一個新的解釋范式來分析社會問題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诓煌睦碚摶A和研究視角,學者對其的理解與界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國內學者的“社會資本”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為四類,即“社會關系網絡說”,如張其仔;“能力說”,如顧新;“資源說”,如周建國;“文化傳統(tǒng)說”,如周德翼[19]。就本文而言,筆者贊同并借用學者林南對社會資本所做的界定,即“社會資本——作為在市場中期望得到回報的社會關系投資——可以定義為在目的性行動(purposive action)中被獲取的和/或被動員的、嵌入在社會結構中的資源”[20]28。

在這個定義中,社會資本有三個重要組成部分:資源、社會結構、目的性行動。資源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就資源的所有權而言,資源包括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拔覀儗⑸鐣Y源,或者社會資本,定義為通過社會關系所獲得的資源”,“社會資源包括物質財富(如土地、房屋、汽車和金錢)和象征財富(教育、俱樂部成員資格、受人尊敬的學位、貴族、組織頭銜、姓氏、聲望和名聲)”[20]42。社會結構,即“一個為維持機體資源,并且/或者獲得一種或多種有價值資源的協(xié)調體系”[20]33,通常是一個社會網絡?!吧鐣Y本顯示出的重要的結構特征——嵌入在等級制和網絡中的資源,至少其部分獲得是由規(guī)范的互動原則或者說同質原則所提供的機會結構而定”[20]39。從個人理性行為選擇的視角出發(fā),林南認為任何行動者的目的性行為都有兩個主要動機,它們分別對應著兩種行為的發(fā)生:維持有價值資源的動機促進了表達性行為的發(fā)生;尋找和獲得額外有價值資源的動機主要喚起的是工具性行為[20]44-45。此外,林南提出,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社會網絡資源,它是動態(tài)的、流動的,個人或集體可以利用社會資本的流動性有選擇性地構建自己的社會資本,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社會資本的作用,進而促進自身資本的良性流動[20]189-190。

(二)社會資本視域下的大學—校友關系

學者羅志敏認為,大學—校友關系可細分為以下三類:(1)學緣關系,即“通過在某一個機構學習或培訓建立起來的學生、校友、教師、機構等相關個人、群體和機構之間的關系”[21]4;(2)結構性關系,即“來源不同、性質不同、行為模式不同的多個行動者,在彼此已存在的學緣關系這個情感基礎上,通過多向、反復的互動(如關心、支持、合作等)形成的一種網絡式結構性關系”[21]7;(3)建構性關系,即“有某種關系認知的行動者依托某一關系結構,在一定的關系情境中獲取資源的互動過程,而資源的獲取反過來又影響關系認知、關系結構和關系情境”[21]10。由此可見,大學—校友關系實質上具有五大特點:(1)公共性,它是公開的,不是任何人的私人財產,可存可取,存在于參與互動的各行動者之間;(2)選擇性,各行動者將根據自身的特點與需要,權衡利弊,有選擇性地去參與互動,構建或拓展相關的聯(lián)系,從而促進自身的良性發(fā)展;(3)生長性,各行動者之間互動越多,他們越可能共享情感,越可能參加共同的活動,反過來說,各行動者之間共享的情感越多,他們越可能互動和參加共同的活動;(4)生產性,在一定程度上,它能滿足各行動者的某種利益需求(短期的),甚至是推動某一目標的實現(長期的);(5)增值性,它將越來越多的校友與大學聯(lián)系起來,當校友與大學合作成功時,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將得到鞏固,并為后續(xù)的合作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大學—校友關系所具有的特點使其可能成為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視域下大學—校友關系的分析可從以下三個維度入手:

首先是認知維度,這是一個關于大學與校友之間的常識和共識的問題,可分為三個方面:(1)大學—校友關系所帶來的資源貢獻是潛在的,只有當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意識到他們所擁有的或能夠獲取的資源,他們才能將這些關系與資源從潛在轉變?yōu)楝F有。(2)盡管人們越來越重視校友對高等教育的支持,各院?;ň拶Y與校友接觸,希望贏得校友的支持。但在很多情況下,校方對于最可能服務的校友類型以及校友支持大學的各種方式并不了解[3]347。(3)各行動者之間共享一套價值觀與行為準則,相互理解,相互認可,相互促進。但在互動過程中,很少出現行動者間的資源付出對等的情況,所以認可本身是一個變量而不是常量。

其次是聯(lián)系維度。以校友為中心的社會網絡結構包括各行各業(yè)的校友、教師、學生、行政人員、院校、校友會等行動者,他們之間形成了從個體到個體、從個體到群體、從群體到群體的縱橫聯(lián)系。社會資本的構建和運行與這些聯(lián)系密切相關,沒有這些聯(lián)系,社會資本便無處可尋?,F實中,這些聯(lián)系需要實際的維護,需要衡量多方面關系主體的需求并及時做出響應與應對[22]42。只有這樣,聯(lián)系才會越強,大學—校友關系背后的資源才越有可能轉化為社會資本。

最后是中介維度,即通過各種組織、平臺或渠道,將各種有價值的資源嵌入社會結構中。就我國目前的大學—校友關系建設而言,許多高校雖組建了各具特色的校友組織,也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校友文化活動,但不可否認我國的大學—校友關系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羅志敏認為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關系的臨時化、關系的形式化、關系的簡單化[23]。我們必須意識到,與校友有關的工作并不只屬于校友組織或校友活動的主辦方,在大學—校友關系這個社會網絡結構中,每一個行動者都可以是維持已有的或發(fā)現新的校友資源的中介。社會資本視域下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的構建可從這三個維度入手。

四、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的構建

安布爾·L.史蒂芬森(Amber L.Stephenson)和戴維·B.耶格(David B.Yerger)認為,當一個人意識到組織的命運與自我是相互纏繞時,這將激勵他支持組織目標的實現,為了組織而努力付出[24]。這是一種超越忠誠、超越承諾、超越回報的聯(lián)系狀態(tài)。當我們強調忠誠、強調承諾、強調回報于大學時,大學與校友仍然是兩個獨立的實體。筆者理想中的大學—校友關系是大學—校友共同體,眾擎易舉,風雨同舟,休戚與共。

首先,構建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需要清晰明確的價值觀指導,它植根于院校獨特的校友文化,包含平等、寬容、尊重與愛。(1)平等,即必須平等對待現實中的校友(校友)、學習中的校友(在校生)、甚至是未來的校友(生源),給予他們平等參與活動的機會。同時,對于任何類型的校友以任何有意或有益的形式支持大學的發(fā)展,大學都應給予相應的、適當的價值肯定。此外,校友與大學之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平等的。誠然,校友沒有權利要求他們的母校為他們做點什么,但他們也有自己的需要,正如院校需要校友捐款一樣。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互利互惠,大學與校友才能形成長期的相互扶持關系[22]43-44。(2)寬容,即以一種諒解和包容的心態(tài)和行為去對待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意見、與自己不同的性格和志趣、甚至是別人的過錯和冒犯,達到人與人的多樣化的共處與合作。只有這樣,彼此才能相互尊重、相互學習。(3)尊重,即以一種客觀之心去傾聽他人的言語,以公平之心去判斷他人的言語。尊重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有尊重才有理解,有理解才能做進一步的溝通和交流。同時,在平等與寬容的基礎上,尊重任何類型的校友給予院校的任何形式的支持,我們要意識到“眾少成多,積小致巨”,即使是一小筆捐款也能為未來的捐款打下基礎。(4)愛,即要求所有人必須互相照顧,甚至是愿意去照顧“陌生人”,“所有人”里面包括大學這個大整體。大學必須主動關愛以校友為中心的這個社會網絡結構里的所有行動者,做到理性地“愛屋及烏”。比如,對于學習中的校友(在校生),院校有效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與興趣,與學生建立有意義的聯(lián)系,認真對待學生的發(fā)展問題,未來它將最有可能獲得他們的忠誠與捐贈[25]22。同時,這些舉措能讓校友感受到母校的愛,感受到母校所給予他們的遠多于他們所能回饋母校的,自愿為母校的發(fā)展提供持續(xù)性的支持。在堅持平等、寬容、尊重與愛的基礎上,大學還應結合自身的特色,逐步發(fā)展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校友文化,比如密歇根大學重聯(lián)系創(chuàng)生的校友文化、哈佛大學重全程分享的校友文化、普林斯頓大學重班級基礎的校友文化[26]。校友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一種美好的傳承,能凝聚人心,增強歸屬感,把服務母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其次,構建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需要建立實質性的大學—校友聯(lián)系。目前,我國高校的校友工作大部分處于依靠“血緣”維系的感性階段,長此以往,難免出現聯(lián)系“松散”的情況。聯(lián)系的程度決定了社會資本的流動性、獲益和數量的累積[8]92。建立實質性的大學—校友聯(lián)系,強化聯(lián)系的程度,一方面可以以項目為媒介。院校有教育、聲譽、人才和其他校友希望獲得的資源,能幫助校友提升自我價值、獲得發(fā)展機會。而校友有經濟上、物質上、信息上的多種資源,能為院校提供發(fā)展助力、增強院校的競爭力。因此,大學與校友之間完全有條件建立互幫互助的伙伴關系,共同發(fā)展。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建立校友與學生事務之間的伙伴關系。校友與學生之間本身存在著天然的聯(lián)系,他們共享著某些經歷,接受了同一所學校的文化洗禮,參加過同樣的傳統(tǒng)活動,有著類似的校園生活,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有著相同的老師。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建立包含校友在內的學生事務工作群體,不僅能加強大學與校友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能幫助大學更好地理解學生的成長、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問題。同時,我們應該加強學生與校友之間的互動,特別是與那些已選擇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母校發(fā)展的校友。在帕特麗夏·A.蕾絲米爾(Patricia A.Rissmeyer)的研究中,捐贈者表示,與受贈學生見面是對其善舉的一種見證并且也鼓勵了他們保持或增加捐贈量;而學生從與校友的互動中不僅收獲了寶貴的經驗知識,而且也接收到了來自成功者的鼓舞,并可能開始把自己想象成未來的捐贈者[25]25-26。值得一提的是,J.特拉維斯·麥克迪蒙(J.Travis McDearmon)的研究指出,大多數的校友更愿意參與與學生相關的項目[27]。由此可見,建立實質性的大學—校友聯(lián)系必須建立在個人的基礎之上,即大學不僅要創(chuàng)造有利于個人發(fā)展的機會和條件,而且大學應對校友的各種個人支持行為給予一定形式的肯定與回饋,并為現實中的校友提供多樣式的參與學生事務的途徑。

最后,構建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維護、開發(fā)或重新開發(fā),所以僅僅擁有組織良好的校友事務機構和一些專業(yè)人員是不夠的,大學應建立起更多把大學與校友聯(lián)系起來的組織、平臺、渠道和其他各種可供大學和校友共同合作的途徑。只有這樣,良好的大學—校友關系才能維持并發(fā)展起來,更多潛在的社會資本才可以被激活,大學和校友也將因此獲得更多更好的社會資本。其中,努力發(fā)揮校友會的優(yōu)勢是開發(fā)校友資源的基礎[28]。但我們應該明確,包括校友會在內的各種校友組織僅是協(xié)調機構,負責協(xié)調內外部、各方面、各層次的資源,以滿足各方需要。它們收集校友數據、處理校友問題,但并不與校友產生直接聯(lián)系,校友們所關心、所在意的是與個人的過去經歷相關、于個人的未來發(fā)展有益。各種校友組織是無法直接服務校友、服務大學的發(fā)展,但這些目標可在其協(xié)調下,通過各方面的交互來逐步實現,其中也包括了協(xié)調行政系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研究系統(tǒng)、校友系統(tǒng)等眾多學校的核心系統(tǒng)。在以校友為中心的這個社會網絡結構里,每一個行動者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但在大學里,當涉及校友問題時,大多數的教師和行政人員都認為,為校友服務的任務屬于校友基金會、校友事務處或校友會,與他們個人無關[8]95。帕特麗夏·A.蕾絲米爾的研究結果顯示,年輕的校友是傾向于與大學里的一些人員繼續(xù)保持著聯(lián)系,比如學生事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教師,還有一些在校生[25]21。因此,構建良好大學—校友關系所需要的中介并不局限于組織,它也把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囊括其中。我們可以把校友活動作為以校友為中心的社會網絡結構的節(jié)點,將與校友相關的各種內容轉化為項目,調動相關的教學團體、學生團體和校友團體的積極性,并將之付諸實踐。

猜你喜歡
行動者校友資本
與異質性行動者共生演進: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政策執(zhí)行研究新路徑
安慶師范大學優(yōu)秀校友
學習校友大名人 爭做校園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學以校友大名人引領校園小名人成長
校友風采
金茂資本 上地J SPACE
校友風采
資本策局變
第一資本觀
VR 資本之路
敬仰中國大地上的綠色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