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東
己亥末年,庚子冬春,席卷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讓 2020年本該生機勃勃的春季校園格外寂靜。延期開學期間,教育主管部門明確要求初中“定位于線上教學,通過名師空中課堂、在線教學和答疑輔導相結合,指導學生開展網上學習,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
于是,“延期不延教、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研”,已然成了最熟悉的動員口令,一個嶄新的“網課時代”應運而生了。平日里一本正經的教師們,甘愿化身“十八線主播”,在線答疑解惑。這一變化,也讓許多教師手忙腳亂。有的教師從沒用過直播軟件,研究了半天也不得法門;有的吐槽在線授課效果不好,沒法和學生直接互動;有的上課忘開麥克風,對著電腦屏幕白講一節(jié)課……一時間,線上教育教學成了社會輿論爭相調侃和攻擊的對象。如何對線上教學進行系統(tǒng)化的設計和管理,讓教學落地生根,真正產生效果,成為眾多校長、教師的最大困惑。
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曾強調:新時代教育系統(tǒng)干部要會戰(zhàn)略思考,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要會戰(zhàn)術設計,做到觀變、查變、應變。校長,作為一線指揮員,必須把握契機,思考如何調整思路、改革創(chuàng)新,讓教學教研和學校管理更能適應疫情防控形勢,保證教育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那么,怎樣進行微調整和微創(chuàng)新呢?
研而有據,升級傳統(tǒng)思維
疫情成了一場大考,學校管理者與教師應對從容與否,取決于平時對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的接受與積累。
因此,校長必須積極引導廣大教師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要跨出的關鍵一步,便是走出固有習慣的舒適區(qū),完成教學意識和方式的革新或升級,迎接線上教、學、研帶來的轉變,以及如何利用自我的不斷革新,應對復雜多變的世界和未來。
研而有用,提升研訓技能
如果說網絡的本質是人與萬物互聯,那么在線教育教學的本質,則應該是人通過網絡點亮人,如果連工具都沒法得心應手,怎么去點亮屏幕背后的一個個人呢?
首先,應充分利用“互聯網 +教育”的新媒體,選擇、維護、推廣好適合的教學平臺。我們以騰訊和 CCTALK等平臺為依托,同時靈活利用省、市教研室推薦的“省名師空中課堂”“金陵微校”等優(yōu)質慕課、微課、錄播課資源,變劣勢為優(yōu)勢,豐富的平臺資源使授課內容和研修素材科學有效,供師生隨時隨地共享。
其次,各職能部門和成員分工協作,各擔其責,攜手同進。年級和班級負責人,保證師生、家長互動信息暢通;線上管理團隊,策劃好適合校情、班情的方案,擬定年級在線課表,實施全科覆蓋、 “五育并舉”。
再次,針對線上教學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癥”,我們開通“網絡教學平臺線上線下培訓”、“網絡辦公”和“網絡師生互動”平臺,多措并舉,深入開展“云教研”,及時修訂方案,全力保障線上教育教學和研修質量。我們凝聚每一個團隊,引領每一個教師,帶動每一個家庭,師生一起走在自我成長、自我提升的路上。
研而有徑,相約“云教研”
我們創(chuàng)新思路,周密部署,運用靈活的“云培訓”“云教研”,讓更多更有意義的教研成果聚焦這場“戰(zhàn)疫”,讓其轉化為有價值的研究資源,力求研而有據,研而有徑,研而有效。
與課題研究相約,開設“云培訓”
“云培訓”新穎、別致,利用網絡優(yōu)勢,跨越時空,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教師的內驅力與教學智慧。圍繞課題研究,大家互相填補,彼此促進,協同配合,共同提高。例如,我們集體探討:線上課程與面授課程相比的特殊性;如何設計線上課程;如何設計從課前到授課、再到作業(yè)反饋的整個學習閉環(huán);如何數據化管理學生的學習鍛煉與居家生活。主講人和學員之間樂于研修的氛圍,助推著每一位參與者的提升與進步。
與校本研修相約,開設“云教研”
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各教研組、備課組精心謀劃、構思、開展系列在線“云教研”,努力將在線教研活動研出特色,研出亮點,研出成果,打造出線上研訓新模式。
值得提倡的是:無情的疫情恰是一門跨學科、多層、豐富而意義非凡的綜合課,也是學生成長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云教研”時,我們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素材,融入到學科教學中。例如,語文教師可圍繞疫情的獨家采訪、新聞爆料、公告通知,詩歌散文等,指導學生進行整合,嘗試寫身邊的疫情故事;生物教師可開發(fā)拓展類課程,讓學生科學認識病毒的產生和危害;體育健康教師可以創(chuàng)編室內運動操,介紹衛(wèi)生保健類知識,引導學生自我防護;班主任可以指導學生搜集感人故事、繪制抗疫科普畫、組織撰寫給“一線勇士的一封信” ……每一位教師都可將此次疫情作為校本教研的素材,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線上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一次完全不一樣的教育。
我們還創(chuàng)意成立“線上工作坊”。它以某個學科領域的主持專家為核心,通過主題案例式研訓,以對話、討論、體驗活動等多種頭腦風暴方式集思廣益,探究并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我們邀請學科研訓員、專家名師,甚至其他學校教師參與到“工作坊”來,博采眾長,既可提升教研的深度和廣度,又切實提高了“校本云教研”的質量效益。
研而有智,共享優(yōu)質資源
專業(yè)引領,撥云見日。非常時期,我們可大力依托省、市、區(qū)教研室的主題式“云培訓”:有學科銜接主題、核心素養(yǎng)主題、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主題;既有統(tǒng)編教材的分析與教學建議,又有主題式培訓和學員之間的學習研討分享,給教師梳理出前行的路徑,分享到各學科電子教材和教學素材,以及教材、教法、使用技術等方面的培訓。
創(chuàng)新思維,借智借力。我們還可以借助集團校、教育發(fā)展共同體,名師工作室(站)等示范引領作用,注重發(fā)現團隊智慧,并加以延伸拓展。我們把一些優(yōu)質資源,如課件、教案、學案、微課、試題、微視頻等分學科、分年級建立資源庫,并在一定區(qū)域內共享,用“精準、精品”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研”做最充分的鋪墊。
研而有效,成就師生共進
作為創(chuàng)新舉措,長時間的“云培訓、云教研”的實施和調整還需要時間的打磨與檢驗。對運作的評價,當打破“一把尺子”的界限,由單一走向多元。我們當引入教研機構、學校、教師、學生,甚至家長在內開展多元評價。目標指向,應該是充分激發(fā)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內驅動力,變“輸血”為“造血”,變“要我發(fā)展”為“我要發(fā)展”。同時,讓過程與成果并重,量與質并重。
當然,作為管理者,我們應想方設法讓教師反“客”為“主”,把教研變成自覺行為。因此,我們要將更多時間還給教師,給他們更多自我成長的空間。鼓勵教師多讀書,多讀教育名著,和教育大師進行思想對話,啟迪自己的教育智慧。鼓勵教師勤思考。疫情防控時間,盡管沒有了大型的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但教師可以借用錄播平臺,將自己的課完整地錄下來,在“聽自己的課”中研究教學,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鼓勵教師勤寫作。教師可以將延期開學作為“學術長假”,反思課堂教學得失,總結教學經驗,分享研究成果,以專業(yè)的方式成長。
總之,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學校教研管理的微調整和微創(chuàng)新要基于校情,基于師生成長,要巧妙建立在“互聯網 +”環(huán)境下,以期達到“山河異域,資源共享、師生共進”之成效。
(南京市攝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