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為人
一、西漢“海內皆臣”磚
西漢“海內皆臣”磚,陶質,長31厘米,寬26.5厘米,厚3厘米。釋文:“海內皆臣,歲登成孰,道毋饑人?!?/p>
傳山西省夏縣西北禹王城遺址出土,據(jù)熊龍先生考證,應為西漢時皇家行宮安邑宮遺物,屬宮殿建筑內墻面用磚。磚面長方形,寬邊沿,內有4行12等分長方格,格內各有一陽文篆書。磚文內容是對漢時政治、經(jīng)濟和民生狀況的頌揚之詞,“孰”通“熟”。磚文筆道粗細均勻,用筆圓轉靈活,剛柔并濟,為典型的小篆風格。
二、西漢“單于和親”磚
西漢“單于和親”磚,陶質,長27.3厘米,寬27.3厘米,厚6厘米。釋文:“單于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
正方形磚面上有陽文篆書4行,每行3字,字間以陽線相隔,字體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傳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單于和親”磚范極似。西漢元帝時,匈奴呼韓邪單于請求附漢,元帝將后宮待詔王昭君許配單于為妻。昭君出塞和親,漢匈兩族由此迎來了一段友好祥和的時光。磚文內容正是頌揚此次和親,成為反映當時漢匈人民友好愿望的歷史物證。
磚文書體為小篆,筆道屈曲,略有變化,近于當時的美術字體繆篆。
三、東漢《公羊傳》磚
東漢《公羊傳》磚,東漢元和二年(85)造,陶質,長33.6厘米,寬12.5厘米,厚6.5厘米。釋文:“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日。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正月,王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p>
傳1925年陜西省西安南鄉(xiāng)出土,于右任舊藏。磚面有錐書草隸5行,為春秋《公羊傳》魯隱公元年(前722)起首文字,共計54字,內容與今本《公羊傳》小異。據(jù)陳直先生《關中秦漢陶錄提要》考證,當時同出磚中,有元和年號者,故可定此磚為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造。
書法帶有隸意,是當時民間普遍流行之書體。
四、漢代“后子孫吉”磚
漢代“后子孫吉”磚,陶質,長66厘米,寬16厘米,厚2.5厘米。釋文:“后子孫吉?!?/p>
長方形薄磚,為當時墓磚。磚面模壓陽文1行4字,內容是祝福后世子孫的吉語。清末金石家鄒安《專門名家》著錄同名磚一。
磚文為隸書,字體古樸端正,是民間流行漢隸的真實面貌。
五、西晉“咸寧四年呂氏”磚
西晉“咸寧四年呂氏”磚,西晉咸寧四年(278)造,陶質,長34.8厘米,寬17.2厘米,厚5.2厘米。釋文:“咸寧四年七月呂氏造,是為晉即祚十四年事,泰歲在丙戌?!?/p>
傳安徽鳳臺西北鄉(xiāng)顧家橋出土。磚呈長方形,正面有陰文草隸3行,為工匠在待燒之泥坯上錐畫而成。經(jīng)與清末金石家鄒安所輯《專門名家》和《廣倉專錄》兩書收錄的數(shù)塊“咸寧呂氏”磚相校,知呂氏祖籍淮南郡成德縣(今安徽壽縣東南),曾為陳郡太守,此為呂氏夫人墓之磚。咸寧四年歲在戊戌,“戊”誤寫為“丙”。
磚文書寫流暢,頗似陸機《平復帖》,這種帶有隸意的書體在晉代出土磚中多見,應是當時民間普遍流行的書體,與王羲之完全舍棄隸意的“新體”截然不同,因此才有了近世關于《蘭亭序》真?zhèn)蔚膶W術論爭。
六、西晉“永嘉七年癸酉皆宜價市”磚
西晉“永嘉七年癸酉皆宜價市”磚,永嘉七年(313)造,陶質,長35厘米,寬16.7厘米,厚4.3厘米。釋文:“永嘉七年癸酉皆宜價市?!?/p>
墓室磚,磚側模印陽文1行,隸書,間有篆體,字體規(guī)整,筆道轉折自然,是反映當時廣州地區(qū)民間流行書體的實物資料。磚文的上、下端各飾網(wǎng)格紋一道,中間飾“十”字紋和網(wǎng)格紋相隔?!稌x書·地理志》載,廣州在三國吳時置州,治所在番禺(今廣東廣州),轄境相當于今廣東、廣西兩省的大部分地區(qū)。中國國家博物館還藏有與此磚銘文類似的“永嘉世九州荒余廣州平且康”磚、“永嘉世天下災但江南皆康平”磚等幾塊磚,用對比語氣反映了因廣州偏于南陲,先后發(fā)生的“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均未波及,相比于戰(zhàn)亂動蕩的中原地區(qū),有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本磚銘文商賈意識很濃,正是廣州商市繁榮局面的直接體現(xiàn)。
七、晉代“百廿”計數(shù)磚
晉代“百廿”計數(shù)磚,陶質,長34.7厘米,寬15.3厘米,厚9.6厘米。釋文:“百廿?!?/p>
磚面陰文草隸1行,系由當時工匠在未干坯上錐書后燒造而成,為制坯計數(shù)的標志。筆道內有絲絲帚跡,使磚文產(chǎn)生飛白體效果。
八、晉代“獨良良”磚
晉代“獨良良”磚,陶質,長27厘米,寬13.3厘米,厚5厘米。釋文:“獨良良。”
磚面錐書陰文草隸“獨良良”1行3字,獨良良應是當時磚場制坯工匠姓名,第一字“獨”也有人認為是“獨孤”二字的合體,“良良”作重文符號。磚文筆勢轉折,連綿流暢,已具今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