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燦
摘 要:詩歌鑒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關鍵是要讓學生領悟詩歌的內(nèi)在含意和美學價值,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容易陷入應試教育的誤區(qū)。對此,教師應結(jié)合初中語文詩歌的教學實際,來發(fā)掘詩歌中的時代美、含蓄美、形式美,讓學生養(yǎng)成詩歌鑒賞的正確習慣,正確把握詩歌鑒賞的思路和方法,這有利于學生提高詩歌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并讓詩歌的美學養(yǎng)分滋養(yǎng)著他們的人生。文章從時代美、含蓄美、形式美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發(fā)掘初中語文教材中詩歌的內(nèi)涵,以期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詩歌文本;時代美;含蓄美;形式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2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6-0033-02
近幾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詩歌的教學方式看似異彩紛呈,實則大多停留在背誦、默寫以及名句賞析層面,而且這些賞析也僅是參考書提供的標準答案而已,并沒有多少學生的理解或是教師的研究。因此,詩歌教學毫無懸念地陷入了“應試”的怪圈,這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十分不利,也與教材編寫的初衷相悖。有感于斯,筆者在近年的教學中,嘗試發(fā)掘詩歌文本中的美學含意,讓學生去了解美、體驗美、欣賞美,以在“潤物無聲”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深刻領會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與魅力。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嘗試:
一、了解詩歌的時代特征,感悟詩歌的時代美
教師應讓學生了解每個時代詩歌的不同特征,體會詩歌中歷史和中華文化的厚重,從而幫助他們感悟詩歌的時代美。
筆者在教授《關雎》和《蒹葭》的時候,先讓學生了解周朝前后期的時代特征,周朝前期以周公制禮為特征強調(diào)以“禮”治天下,這時社會秩序井然;后期諸侯割據(jù),國與國之間紛爭不斷,但也在學術思想上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這時人們的思想也相對比較開放。從《關雎》和《蒹葭》中,可以看出,當時男女青年追求愛情時勇敢而熱烈,但又不失法度與規(guī)矩,正如孔子所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蔽覀円I學生去深刻體會這種健康向上的思想,并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悟,以此來指導學生的戀愛觀、愛情觀。同時,這個時期的詩歌題材豐富、表現(xiàn)手法多樣,風、雅、頌、賦、比、興六藝都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體會、掌握,并以此作為鑒賞切入點,讓學生在誦讀中慢慢鑒賞這兩首詩歌的情感美與語言美,學生也會在厚重的歷史氛圍中陶醉,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這兩首詩歌,并因此得到美的升華。
在教授《觀滄?!返臅r候,重點讓學生領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特質(zhì),以及曹操一心統(tǒng)一中原的雄才大略和睥睨天下的氣魄。只有了解曹操所處時代的特質(zhì)和曹操的胸襟氣魄,學生才能真正領會詩中所描繪的滄海吞云吐月、波瀾壯闊的畫面以及“狀難寫之景于眼前,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妙處?!叭粘鲋校舫銎渲?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辟即蟮臏婧?,其實就是這一時代動蕩局勢的縮影,也是作者胸中丘壑的自然外出。如果不處于那樣的時代,沒有那樣的情懷與胸襟,換個時代,或換個詩人斷難臻此意境,學生明于此,亦能了解本詩的“詩意”與“詩情”。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僅字酌句斟是無法完成的。
唐代詩歌氣度恢宏。因為詩人對自己所處的時代也充滿了憧憬與期望,所以許多詩人想入世干一番事業(yè),為兼濟天下盡一份心力。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這一詩句,明明白白地表示,自己無人引見、無人賞識,只好“端居”家中辜負了大好時代。雖詩中有怨言,但總體還是表達了詩人對時代的憧憬,總想能為這一時代做點事情,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李白的個性特征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他的《行路難》所描繪的酒饌、器物,都是價值不菲的,但其實李白這級別的人是不能經(jīng)常享用的,不過在盛唐氣息熏陶下的李白,骨子里就有那份驕傲、那份俠氣、那份浪漫,仿佛他眼前的一切都是繁花似錦,這份俠傲與浪漫是其他詩人無法望其項背的。“清酒斗十千”“珍羞直萬錢”,以當時的價格算,一斗酒加上下酒菜大約四十兩白銀,按如今物價計算相當十六萬元人民幣,按李白的生活水準應該是消費不起的。但詩人為什么這樣寫呢?顯然是詩人用了“夸飾”的手法,以讓詩歌更富有美的意味,同時更是這一時代賦予了詩人這樣的豪邁氣概。在本詩中,詩人還表達了希望當上“伊尹”和“姜尚”那樣級別的官員。詩人要是處于宋元明清時期,敢這樣說嗎?詩人雖然眼前未曾得到重用,但沒有憤世嫉俗、自怨自艾,更沒有消沉和氣餒,而是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教師讓學生領會李白的時代氣質(zhì),更易于其理解這首《行路難》的美學內(nèi)涵。教師還可以拓展李白的其他詩歌,讓學生充分地討論、領會,并在舉一反三中真正理解李白、欣賞李白,讓李白那份仙俠之氣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讓李白那份自信之美,讓盛唐那份繁華之美,為學生提供養(yǎng)分。
二、深挖詩歌的內(nèi)在含意,理解詩歌的含蓄美
“詩言志,歌詠言?!比魏我皇壮擅脑娮鞫硷柡髡邔θ?、事、物的深沉情感或人生志向。如果詩歌教學僅停留在解析的層面上,那是無法讓學生真正領會詩歌的精髓的。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兩句詩,如果僅停留在梅雨連綿和蛙聲喧鬧的環(huán)境描寫的鑒賞層面是不夠的,停留在這兩句詩烘托詩人約客不至的煩躁心情的鑒賞層面也是不夠的。教師應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想一想“家家雨”和“處處蛙”是否還有別的作用。有個別學生回答,點出客人不至的原因,教師再拋出與此相關的另一問題:“透過這樣的景物描寫,我們不妨猜一猜主人與客人的關系如何?”答案見仁見智,但有一個學生的回答令筆者驚詫,他說:“這時詩人肯定處在落寞之時,正因為門庭冷落才會約友下棋來排遣時光,而且也正因為門庭冷落,棋友才會因雨而爽約。換句話說,如果身居高位那就會門庭若市,哪會有閑暇時間約友下棋,如果身居高位,棋友也不會因雨而爽約。”這一答案雖然有點世俗的氣息,但畢竟是有創(chuàng)意的一家之言,也證明學生不再停留在字句解析的表面,而是對詩歌內(nèi)涵有了進一步的探索。這種探索更增添了學生對詩歌的興趣,也讓其對詩歌的美學內(nèi)涵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讀詩不再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與陶醉。教授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時,筆者設計了“詩人為什么要在開頭提出‘明月幾時有?”這樣一個問題。當然作者并不是為尋找答案,而是在表達內(nèi)心的向往,向往哪里呢?向往“瓊樓玉宇”的月宮,這“月宮”就是朝廷,這“月宮”的特征,詞人用一個字來形容“寒”,“寒”是暗指與作者政見不同者的官場傾軋。通過這樣的解讀,學生當然明白,詞人想得到朝廷的重用,但又怕被排擠,內(nèi)心復雜,愁緒難解,才會問這樣一個無解的問題,由此才能發(fā)出“何似在人間”的無奈感慨和自我解嘲。其實詞人的內(nèi)心是郁悶的,但曠達的襟懷,終能找到自我救贖的門徑,所以詞的結(jié)尾用“人有悲歡離合”來自我安慰,用兄弟情誼來排遣這種無奈,這體現(xiàn)了詩人積極樂觀、不失豪放的博大胸襟。學生由此讀出詩人的無奈,也讀出了這首詩歌的深層含意,讀出了詩歌的含蓄美,讀出了詩歌的美學價值。
三、品析詩歌的寫作手法,欣賞詩歌的形式美
詩歌的形式美,美在韻律,美在表達,美在修辭。筆者在這里重點談談古詩詞的韻律,如古詩詞的平仄、押韻、拗救等。筆者采用講座的形式進行漫灌式教學,讓學生集中認識,主要講一些雙聲、疊詞、關鎖、對仗、互文等平時不常見,但對詩詞的鑒賞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東西。筆者在教學《關雎》的時候重點抓住“關關”這一疊詞來講,“關關”只當作普通鳥叫聲來講,詩意不夠濃厚,如果“關關”一詞是當時男青年模仿鳩鳥的叫聲引起心儀女子的注意,那么會增加《關雎》這首詩的詩意,有這種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周朝,官僚權貴都會送女兒到叫“雍甓”的女子學校習禮,為了防止外界的騷擾,學校四周環(huán)水而建,但紈绔子弟們總會想方設法,追求自己心儀的女子,隔水裝鳥叫也就是情理中的求愛方式,下文“求之不得,輾轉(zhuǎn)反側(cè)”也就有更合情理的詮解,詩展現(xiàn)出古人對愛情熱烈而執(zhí)著的追求。盡管如此熱烈而執(zhí)著,但他們?nèi)匀槐3帧爸购醵Y”的必要距離,這也是當時青年需要學習的愛情觀。講授《天凈沙·秋思》這一元曲的時候,筆者僅向?qū)W生提一個問題,去掉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這一曲的意境有何變化。學生經(jīng)過熱烈的討論,一致認為去掉這一句,本詩主題不明顯,前面所列的十個景物也單純地成為一景物鏡頭而缺少詩歌特有的意蘊美。詩中最后這一句就是采用關鎖手法,讓前面十個景物緊鎖在一起,意境由此生焉。講授《木蘭詩》時,筆者就抓住詩中所有互文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白這種手法的妙處。詩歌開頭寫木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但這些軍用品,需要一樣在一處買嗎?顯然不要,但是經(jīng)過這樣的互文渲染可見當時軍情緊急,買這些軍用品的人也多,才要全城到處找一遍。像“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這些互文,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花木蘭急切地想重新變成女兒身的心態(tài),以及對久別的故鄉(xiāng)一朝再見的狂喜 。以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例,我們從對偶的角度分析就受到很大的啟發(fā),“無可奈何”是惆悵的心緒,下文的“似曾相識”微帶欣喜的心情,心情對心情,而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可謂巧奪天工,“花落去”與“燕歸來”同前兩種心情又十分契合,無意對仗,卻渾然天成,難怪后世詩評家對此好評如潮。
詩歌教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見仁見智,筆者還是堅信如能挖掘詩歌文本的美學內(nèi)涵,讓學生了解詩歌的美學價值,就能真正達到詩歌教學的目的,就能讓詩歌的美學養(yǎng)分滋養(yǎng)著他們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陳愛君.在詩歌哲理美的教學中升華學生審美情感[J].甘肅科技縱橫,2006,35(5):151,194.
[2]史春燕.蘇軾為何要“把酒問青天”[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教學版,2005(4):31.
[3]戴金波.呂溫湖湘貶謫詩略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1):23-25.
[4]陶? 晶.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研究[J].教育,2020(17):82.
[5]殷鵬可.基于圖式理論的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20(10):1-2.
[6]劉春娟.初中語文課堂中詩歌的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才智,2020(9):193.
[7]黃祥慶.淺談初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方法[J].情感讀本,2020(6):62.
[8]李海波.淺談初中語文古典詩歌的教學[J].語文課內(nèi)外,2020(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