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苑輝
一
相對于現(xiàn)代都市而言,風俗同農(nóng)村的淵源更為深厚。
連綿的山、蜿蜒的路、啁啾的鳥兒,以及潺潺向前的溪流,皆為農(nóng)村標志性景物,若往虛處展開,就會觸及落后、愚昧等貶義詞,如一塊膏藥貼在一些人的記憶表層。世俗的演變仿佛一條河流,在我們無法眺望的盡頭歸于靜水深流。又帶著久遠的時光味道,如風俗一樣承襲下來。展開時光軸,一棵自由生長的樹,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或者一塊烏黑的巖石,往往比我們更有發(fā)言權(quán)。
作為客家人的后代,我身上流淌著幾千年來積淀、演變而成的血液,鐫刻著難于磨滅的印記。但當面對妻兒的不理解、不習慣,我卻常常束手無策。最終,只能攤開手說,這是風俗。風俗刻著久遠的痕跡,像風化千年的一塊巖石,堅硬、微冷,色澤沉郁。我翻箱倒柜,走遍村莊借古籍,但是所獲甚微。較之演變快速的城市,風俗是歷史帶給農(nóng)村的后遺癥,如同一場高燒過后咽喉里總也咳不掉的痰,時刻提醒它的根源。
很多風俗缺乏文字的記載,流于口耳相傳,或化成了習慣。有些風俗被時代的演變篡改得面目全非,在書籍中順藤摸瓜方尋出落滿灰塵的蛛絲馬跡??图胰藲v經(jīng)六次大遷徙,多少風俗被流傳下來,又有多少風俗銷聲匿跡了?面對浩如瀚海的演變史,我像一個海邊拾撿貝殼的稚嫩的小孩。
關(guān)于虛歲和周歲的風俗叫法問題,妻子跟我發(fā)生了口角。臘月二十七上午九點多,冷風在窗口吹,慵懶的我們準備起床,不知誰提起永欽的歲數(shù),我按照客家人的說法,報出了他的虛歲。其時妻子正穿衣,立刻反駁并道出兒子的周歲。我說:“我們這邊習慣了叫虛歲?!闭l料,妻子氣不打一處來說:“你那樣計算不對!”我答:“虛歲的叫法沒有什么對與不對,一種風俗而已?!逼拮恿⒖虘坏溃骸澳隳菢佑嬎憔褪清e的,永欽不計虛歲,他算周歲。”我說:“客家人習慣了虛歲的說法,祖先流傳下來的?!逼拮佑址瘩g說:“客家人沒文化——這種叫法不科學,不對!別的地方都沒有這種叫法?!蔽以僖淮沃厣甑溃骸疤摎q叫法和周歲叫法是風俗不同造成的,沒什么對與不對,回到客家地區(qū),他們叫習慣了虛歲,你就不要太計較,好不好?”妻子的語氣很堅決:“我不同意虛歲叫法……”如此你來我往,誰也說服不了誰,彼此的嗓門越來越大,以致爭吵起來。
吵聲驚動了母親,她在門外勸我們過大年別吵架,又叫我少說兩句,別跟老婆計較。得了,兩肚子氣都憋著,化成暗暗的冷戰(zhàn),隨時有可能開辟下一個戰(zhàn)場,引發(fā)更為嚴重的吵鬧與冷戰(zhàn)。在我的觀念里,風俗延續(xù)著祖輩的習慣,約定俗成而已,無謂對與錯,況且,不管是嫁人還是娶妻,入鄉(xiāng)隨俗即可。尊重對方、學會接納當?shù)仫L俗又不違背做人的基本原則,一直是客家人謙遜、友善、追求和諧的傳統(tǒng)美德,我在客家地區(qū)成長,自然烙上了客家印記。隨著時代的演變,客家人的傳統(tǒng)美德會不會一點點消失?
幾小時之后,冷戰(zhàn)升級了。根據(jù)客家人的傳統(tǒng)習俗,除夕得用柚子葉熬水洗澡,表示“又長了一歲”,妻子卻舉起了槍,瞄準傳統(tǒng)習俗扣動扳機——她拒絕柚子葉水洗澡,也不準兒子和女兒參與。理由當然若干,如我不應承,她必能羅列若干條應對,故不辯也罷。敏感的母親聽到了一些對話,從廚房走出來時眼圈緋紅。她嘆息道:“隨她吧,免得傷了和氣?!倍?,拿憂郁的眼神望著我,欲言又止。為了一家人和氣,客家人的隱忍簡直令人驚嘆。改革浪潮一沖擊,各種習俗在城市中交融、碰撞,它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乃至消失殆盡。浸染著城市氣息的妻子對農(nóng)村里煩瑣的風俗產(chǎn)生了排斥心理,順其自然是我必須交出的答案。轉(zhuǎn)了個身,我走到群山環(huán)繞的門坪,眺望游走于蒼茫天穹的一層層灰云,仿佛聽到客家人千百年流傳的傳統(tǒng)習俗正漸漸撕裂開來……
在客家地區(qū),柚子葉是祈福、驅(qū)邪、避穢和消毒的首選,“柚”諧音“佑”,伴以橘子皮、樟樹葉等熬水洗澡,祛濁,寓意洗去過去一年的霉運、不干凈的東西,《本草求原》注釋:“消風腫,辟穢?!卑局蠛蟮蔫肿尤~可有效預防春季易發(fā)的頭風、頭痛和祛除冬天積攢在體內(nèi)的寒濕。當溫熱的水蒸氣從桶口裊裊升起,類似于消毒水的氣味往我的鼻孔里鉆,沁入心脾。我舀起一勺淋在身上,頓生一種特別的感覺,仿佛靈魂得到了洗濯,得到了升華。我想起千百年來,一代代的客家人尊崇著祖先研發(fā)的配方,既神圣,又令人心生敬畏,每個客家人都覺得除夕完成了這個步驟,才算真正過了年。如此看來,在古代客家人就懂得科學養(yǎng)生,并非只是一種簡單的習俗。然而,這個習俗還會延續(xù)多久?我也不知道。蒸氣裊繞中,我放慢了舀水的速度,而溫熱的水蒸氣緩緩飄散于瓦片的縫隙,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千年演繹,渤澥桑田,有些古老的風俗隨風消散,有些則被精簡取代,還有些面目全非,你只能在一位年長者家中找到一把生銹的鋤頭或鐮刀,證明時光殘留的痕跡。像我這樣離開故鄉(xiāng)的人,多半匍匐于繁華都市的底層,為了生存疲于奔命,連深入思考的時間都沒有,這是很悲哀的。關(guān)于習俗的傳承與喟嘆伴隨著我,一年又一年。
打撈時光的映像,尋找尚未被時間的沙塵湮沒的客家風俗,我屏息凝視它們漸漸演變的點點滴滴,竟有一種悲從中來的感覺,仿佛半路突然亮出了無數(shù)的刀劍,意圖殘忍地切割現(xiàn)實與歷史不斷交錯的紐帶。
二
祠堂沉淀著逝去的時光,我的童年就在它的身旁度過。
彌漫著古老的香火氣息的祠堂此刻就靜佇在我眼前,下、中、上廳依次縱深而入,左右兩邊偶爾露出或灰或黃的殘磚斷瓦,像一個個被手刃的頭頸,觸目驚心。往里走,雕梁畫棟橫在頭頂上,被灰黑拱形的窯瓦罩住,如同一把撐開的大傘,抵御外來風雨的侵襲、蹂躪。上廳斑斕的燈籠下,漆黑的祖先牌位擺放于神龕。這個牌位應該是遷至此村的第一代祖先吧,我暗想。他們一定跨越了千山萬水,一定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才流落到粵東這片僻壤,扎根、開荒,一脈繁衍下來。他們一定有很多不曾為后人所知的故事,悠然隱匿于時光的隧道,再也不為世人道。那些殘存于族譜的記載只是精瘦的框架,只是少許的皮毛,根本無法還原先祖當年鮮活的場景。凝視著祖先的牌位,我突然想起評論家胡磊先生跟我講過的一段話:“客家是一個偉大的、傳奇的民族,他們挑著籮筐背井離鄉(xiāng),籮筐一頭挑著過去,一頭挑著未來。”誠然,逃避戰(zhàn)亂的客家人特別敬重自己的祖先,千里迢迢攜帶著祖先的牌位、靈位,以傳承精神,此謂過去;同時,客家人注重繁衍后代,希望孩子們長大后有一番作為,光宗耀祖,此喻未來。
歷經(jīng)幾百年的動蕩不安,客家人秉持著傳宗接代、延續(xù)子嗣的傳統(tǒng)習俗。
生男丁的決心一直蟄伏在阿昌大舅心中。某夜,他來到我家跟父親說,想挑個好日子做灶臺。我父親是泥水匠,做灶臺的功夫一流,連外村人都前來邀請。父親自然樂意幫忙,選好了時辰,砌好了灶臺,言之鑿鑿一定會生個兒子。客家人比較迷信,經(jīng)常請教風水大師掐算良辰吉日,算是一份寄托與祈望吧。與此同時,不知誰又出了一個主意,或者我父親也是謀劃者之一,阿昌大舅捐了個四十厘米高的路碑,填埋于村頭,曰“做善事,積德”,求祖先保佑生個兒子。
天剛蒙蒙亮時,阿昌大舅和妻子挑著路碑和祭品,來到村頭岔路口。他們挖了個坑,再掩埋路碑。路碑露出三十厘米,供路人辨識方向。微薄的霧氣輕輕籠罩山巒,青翠的松針上還掛著點點晶瑩的露珠。山塘里傳來了清脆的鳥叫聲以及鳥兒翅膀撲棱撲棱拍打枝葉的響聲,似乎帶來了一種神圣的意味。接著,他們擺出客家地區(qū)常用的祭品,點燃一炷香、兩根蠟燭?;鹈绐q如剛剛睡醒過來的眼睛,溫柔地擺動著,仿佛在欣賞路碑上的字跡。他們倒出三杯客家釀酒,一臉凄然就地跪拜,輕聲祈求。
當他們離去的那一刻,聽著嘰嘰喳喳的鳥鳴,心中一定泛起了陣陣喜悅的漣漪。
靈驗的是,那一年他們真的生下一個兒子,排行第十,取小名“阿十”。阿十的出生,好像一支火把,照亮了阿昌大舅一家人幽暗的心房。難道冥冥中真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在發(fā)揮作用,憐憫蒼生?我不敢妄加揣測下去。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年代早已隨時光遠去,通向未知領(lǐng)域的路無盡頭。在深奧的科學之外,我知道還有許多混沌、神秘的面紗等待后人來解開。而今,生活水平的提升及各種福利的落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男丁的生育愿望,強求改為適應。況且指不定男孩子長大了就孝順,相反,生的女孩更暖心窩。我原單位的老李就特別樂觀,有一次我跟他在操場上閑聊,問道:“你兒子只生了個女兒,就剎車了。說心里話,你的心里有沒有疙瘩?”他呵呵一笑說,一代管一代,兒子的事情不操心,隨他們愿意生就生,不愿意生亦可,不用多想的。我聽了,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多年前跟一個同學聊天,聊到他生了兩個女兒時,他耷拉著腦袋,仿佛做了什么丟人的事,語言系統(tǒng)遭到了強制的關(guān)閉,呆滯的目光緊盯堅硬的水泥板。接受一個事實,還是違抗天命去突破?他的內(nèi)心一定倍受煎熬。
歲月這條河在往前推進,風俗也在演變。有些觀念古今一轍,有些則被洗刷了一遍,淘汰掉若干,只浮現(xiàn)出輪廓。愚公移山的故事早已沒有了,精神還在嗎?
三
千年之后,我觸摸著地圖上客家人茫茫的遷徙路,依稀可見歷史揚起的灰塵仍在飄蕩,翻飛。
讀小學時,客家話為通用語言,經(jīng)過多年的反復演練,我能說標準的、地道的客家話。尷尬的是,熟練的客家話直接制造了我初三語文課堂上的“車禍現(xiàn)場”。那天,老師指名分角色朗讀,同桌的普通話流暢、規(guī)范,我的普通話則很蹩腳,磕磕絆絆,讀不利索。我只好向語文老師提議用客家話朗讀。獲得老師的允許,我操著一口純正的客家話,跟同桌一起完成了人物對話。整個教室那么安靜,安靜得我只聽見自己腦袋嗡嗡嗡作響,安靜得我的臉面如被滾燙的熱水袋貼住了,根本撕不開。同學們張大了嘴巴,瞪圓了眼珠子,努力克制臉龐的表情不要出賣他們——我完全能想象出來。
出人意料,祖先留給我的標準方言,居然成為求學路上的一道“恥辱”,學業(yè)漸升,普通話像一條攔路虎,給我設(shè)置了前行中若干障礙。于是,我私底下瘋狂練習普通話,尤其是后鼻音和翹舌音,加倍彌補先天的不足。
方言是我們對家鄉(xiāng)最直白的記憶和懷念。兩個孩子一直跟我們漂在莞邑,從小缺乏客系的語境,對家鄉(xiāng)的概念也極模糊,尚未萌發(fā)學習客家話的動力。他們說,我們不學客家話。我勸道,不行,要學的。
“可是,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客家話呢?”他們發(fā)出質(zhì)問。
“因為你們都是客家人啊!客家人都要學習客家話?!蔽已a充道。
“反正我們不學客家話……”
未滿十歲的他們,仍將零食和玩具擺在重要位置,其他的興味索然。因為不了解客家人的遷徙史,他們甚至搞不清自己為什么是客家人。他們認為,能講普通話就行了,何必要學自己聽不懂的客家話?我頓感無語。談不上怪罪他們吧,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是我個人的一廂情愿。解決這個問題,我仍未找到合適的切入口?;秀敝?,客家話面臨代際斷層與衰落的隱憂,于我心頭隱隱蕩漾開來。
某天清晨,我照常送兩個孩子上學,不知何因又扯出“客家話”的話題。我故作悲傷地說:“哎,你們都不學客家話,爸爸很傷心?!?/p>
空氣突然凝固了一下?!澳俏覀儗W客家話!”兒子首先大聲說。緊接著,女兒也重復了這句話。
“嗯,你們真棒!以后爸爸教你講客家話?!贝丝蹋冶陡行牢?。
“現(xiàn)在我們就學吧!”他們的興趣似乎瞬間被點燃了。我趁熱打鐵,教了幾個簡單的常用客家詞匯,他們學得有模有樣。車內(nèi)的氣氛頓時變得輕松、活躍起來。
據(jù)考究,客家方言的底層是唐初的正音,先民遷居粵閩時,受到粵閩先居漢語方言和粵閩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影響,形成了現(xiàn)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話。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從語言學的角度,證明客家話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韻,是河南的官話,也是土話??图以挻婀湃诮瘢猿商厣?。在演變與行進的歷史車輪下,方言最終會消失嗎?我不敢妄下定論。但我知道,客家文化已被年輕的一代淡化,我們的發(fā)音部位正被一點點改變。
四
被舌苔改變的,還有味覺和飲食習慣。
記得年少時,外公跟我們講過,釀豆腐要做到“肥、咸、香”才好吃,當年不甚明了,一度認為“肥”的主因是嫌瘦肉貴,只好買些肥肉濫竽充數(shù)。但翻開史籍,才知道客家菜以內(nèi)陸型的油重味濃、咸香軟糯為特色,即客家話所說的“肥、咸、香”。味覺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比較固定。自小習慣了客家菜系,我自然能品味到。我們下一代客家人呢?除夕,侄子夾了一塊豆腐,嚼一口,驚訝地說:“???有肥肉!”侄女立刻皺起了眉頭,嘟起小嘴巴,一副不太待見的模樣。我的兒子直接反抗道:“我不喜歡吃肥肉!”他的話語同時引發(fā)了周圍小伙伴的認同。見此情形,母親勸道,釀豆腐就是這樣,肥才香,才好吃。孩子們臉上露出了鄙夷的神色,也許他們不明白,家境已經(jīng)不錯了,為何還要添肥肉以次充好呢?這樣會不會顯得太寒酸?
客家人的美食很多,很豐富,譬如剮魚生,就是一道地方特色菜。剮魚生,又叫生魚膾、魚膾、魚生。有一次,受好友邀請,我們一家人赴約。妻子和孩子是第一次體驗剮魚生,頗為惴惴不安。孩子瞪大了眼珠子,我鼓勵他們,客家美食,很爽口,試一下。他們半信半疑,吃得比較少。回家之后,妻子卻非常擔憂,甚至開始胡思亂想。
不厭其煩翻閱了網(wǎng)絡上各種可怕的新聞報道后,妻子得出一個結(jié)論:“我們吃了剮魚生,一定有寄生蟲!”我笑笑說:“沒事,我們老家的人都這樣吃?!薄安恍?,肯定不行,我一個遠房親戚就是經(jīng)常做魚生,去年生病住院,身體被查出侵入了很多寄生蟲,動了手術(shù)!”妻子的眼眸愈發(fā)深邃、驚恐,仿佛兩個黑黢黢的洞。我安慰她:“你親戚肯定是沒處理好,或者不注意衛(wèi)生,才出現(xiàn)寄生蟲。我們這邊做好了措施,不會有事的,你放心!”事實上,妻子根本放心不下,“寄生蟲問題”攪得她心驚膽戰(zhàn),寢食不安。終于,在心驚膽戰(zhàn)的挾持下,她硬扯著我和小孩奔向市人民醫(yī)院。
來到人滿為患、熙熙攘攘的醫(yī)院,我的內(nèi)心變得沉重起來。我們依次做了屎、尿等檢查,醫(yī)生勸慰道:“你們尚屬首次,不必恐慌,況且剮魚生不常吃,講究衛(wèi)生,還是放心的。”她心里的石頭才落地。
一扇恐慌之門終于被醫(yī)學的力量緩緩合上,但沒有人否認它會再一次撐開,再一次構(gòu)造恐慌。環(huán)顧醫(yī)院廊道的周圍,那些匆忙的腳步、陰郁的神色抑或刻意隱藏淚水的臉龐,猶如一個個砝碼,不斷加重我們內(nèi)心天平的一端,引發(fā)下墜、傾斜。走出醫(yī)院的大門,我們猛吸幾口迎面拂來的新鮮空氣,仿佛生命獲得了一次重生。這段經(jīng)歷最終以我言語判斷的勝出與妻子的心有余悸告一段落。
餐桌文化是客家人的傳統(tǒng)。趁用餐之際,父親給我們講了許多道理,反反復復,瑣瑣碎碎,譬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图胰酥刈x書,出人頭地,光耀門楣,謂之“晴耕雨讀、金榜題名”“茅寮出狀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图胰艘餐腥易?、全宗族的力量來培養(yǎng)子弟讀書。
哺育我成長的村莊,雖偏僻、貧瘠,但是村民秉持著祖訓,有志氣,能吃苦,善讀書,曾被外村人稱為“扁擔尖,筆頭尖”,意思是特別能干活,又能寫文章?,F(xiàn)在,一些優(yōu)良傳統(tǒng)被物欲橫流沖擊得七零八落,他們喜歡談論的是房價、車子和鈔票,空閑時就打撲克、砌麻將,以此來填補內(nèi)心的虛空。外出珠三角干得風生水起的村民,上學時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學業(yè)半途而廢,如狗仔、傻勇、燦古等。繞著村場走一圈,一邊仰望著他們的樓房,一邊在心底默念著那些熟悉的綽號,一絲絲苦澀蔓延到了心房。越來越多的高樓把農(nóng)田侵占了,耕種的田地日益減少,或荒廢。
五
春節(jié),凝聚著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也見證著祖先的智慧與信念。
客家人的春節(jié)尤為講究,老一輩的長者是這些習俗的踐行者與推動者。只要尚存行走的力氣,他們必參與祭祀、敲鑼打鼓、上燈等,年少時,覺得他們特別神圣、莊嚴,仿佛滿腹學問,就連頭頂上戴著的黑色氈帽也頗具歷史沉淀的滄桑與深沉。長大后,我才知道這些習俗乃沿襲而已,一年又一年堅持下來,不斷重復,并無多少創(chuàng)新之處。然而,這份堅持與重復也是一種信念,是對千里迢迢遷徙而來的祖先的緬懷、祭奠。
在客家地區(qū),除夕至初一、初二晚上需守歲。當晚,每個房間燈火通明至天亮,這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稱為“點年光”,牛欄、豬舍也要點燈,連續(xù)三個夜晚。煤油燈是點年光的首選,它燃燒時會散發(fā)一種濃重的煤油味,嗆人鼻眼。從小在客家地區(qū)長大的人會習以為常,娶的外省媳婦卻不一定受得了,我的妻子便是其中之一。她的眼睛緊緊盯著搖曳的昏黃的燈光,仿佛那里藏匿著什么東西。她偶爾擦拭一下眼瞼,捏一捏鼻翼,好奇與嫌棄的種子趁著漫長的黑夜在她心里發(fā)芽、成長。這盞燈光一定搖進了她的夢鄉(xiāng),勾起一些童年的片段或者漂泊的經(jīng)歷。至凌晨,被疲憊緩緩襲擊的她終于昏昏入睡。上午十點多,她還粘在溫暖的被窩里不愿爬起來。而今,點年光時伴以電燈,或者由電燈直接替代,房間的空氣頓時清新了許多。記得小時候,聽母親講過一個真實的事例。有一年初一晚上點年光,我們村有一戶人家,因煤油燈擺放于床頭一側(cè)的桌面。半夜里,蚊帳被飄忽的燈火燒著了,火苗呼呼竄動,快速地舔舐床上物品。幸虧他們及時驚醒過來,撲滅了大火,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點年光潛藏著一定的危險,煤油燈開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象征著一元復始的春節(jié)正式上演,早上第一餐是吃齋,清炒蔬菜,伴以各式各類的年糕。年初二的早餐亦如此。年初三必須起個大早,家庭大掃除,所有的晦氣趁此清掃出去,曰“窮鬼日”。最后將垃圾堆放至大路邊,蓋幾張草紙,點三炷香,放一串紙炮,稀稀拉拉、噼里啪啦的響聲在鄉(xiāng)村此起彼伏。新年推開了大門,大人攜小孩互相串門,喝茶,嚼零食,拉家常,一年鮮有聯(lián)系的親朋找回了往日的親切與熟稔,嬉笑聲流淌成一條河,往歲月的深處漫溯、探尋。
過年的激動之情隨著成長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存方式與生活成本的酌量。節(jié)日氣氛被沖淡了,繁文縟節(jié)也逐漸簡化。對于那些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來說,鄉(xiāng)村更好玩,有很多新鮮的事物和新奇的事情,玩得非常盡興?;氐焦枢l(xiāng),望著小孩子在草坪里奔跑、嬉鬧的身影,我常常陷入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沉思中。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有湍急和洶涌之處,亦有平靜與舒緩之時,演變的河流浩浩湯湯,一往無前??图胰嗽谘葑冎型瓿闪嗣恳粋€個體命運的撰寫,也秉持著歷史賦予的使命,戰(zhàn)勝了一路艱難與困苦,一點點建成了新家園。許多創(chuàng)業(yè)有成的客籍華僑,認為其得益于流淌在血液里的祖訓以及動蕩中歷練出的拼搏精神。為了讓子孫后代永遠接受和發(fā)揚客家精神,華僑們一次次攜兒帶孫回到大陸原鄉(xiāng)祖籍地乃至中原發(fā)祥地尋根認祖,并發(fā)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親河的活動。
人走遠了,心會往回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