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平
摘 要:高中語文閱讀作為重要的語文學習內容,在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必然會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高中語文學習階段不同于小學、初中語文的初級階段,其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高中語文教學要求在讓學生掌握初中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與思考能力。高中語文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還需要學生對文章內容形成自己的認識與見解。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4-0073-02
引 言
高中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為了有效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引導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實現對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探索與對經典作品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加深閱讀的深度,促進思維發(fā)展
從內容上來看,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具有內容多、范圍大及時間跨度長等特征。因此,在學習時,學生往往難以對文本類型進行歸納與區(qū)分[1]。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有效開展示范性閱讀工作,從而引導學生提升自身文本閱讀能力,擴展學生閱讀內容的廣度,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段分析能力,從而提高閱讀效果。
例如,在教學《致橡樹》一文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有效的閱讀,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強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思考,并通過閱讀有效歸納相關問題。在通讀后,教師應針對文章的類型展開相應的文章解析,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示范,深化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以詩歌中“木棉”與“橡樹”的雙重角色身份進行探索,以便更好地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另外,示范性閱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中的象征表現手法、否定性比喻及假設,通過對閱讀內容進行分析,也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廣度,提高學生對詩歌類文章的理解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使學生形成探索精神。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自行探索。例如,當閱讀到“黯然神傷”這個詞語時,教師可以提問:“為何會黯然神傷?”教師留下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探索。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就要把自己代入文章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對文章人物的遭遇感同身受。學生只有提升閱讀內容的廣度,才能夠深化閱讀層次。
二、做好地域文化的引入,夯實文化基礎
相關研究顯示,現階段語文教學中,由于受到地域性的影響,高中語文課本中存在大量地域性文本。對此,教師應針對文章涉及的內容進行有效的示范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家鄉(xiāng)文化,使學生對家鄉(xiāng)產生榮譽感與自豪感,從而使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進一步將其發(fā)展為對國家的熱愛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例如,在教學《想北平》一文時,由于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大量關于北平景色與情感的描寫,為了有效提升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興趣,語文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有效開展對北平文化的介紹。同時,教師應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發(fā)展背景,對文章的創(chuàng)作情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在文中蘊藏的情感。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地域文化,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開闊視野,加深學生對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從而顯著提升其閱讀能力。通過對涉及地域文化的文章內容的解讀,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家鄉(xiāng)文化,強化自身的民族榮譽感與自豪感,為提升文化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奠定良好基礎。
三、做好學生的上網引導,提升信息能力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互聯(lián)網融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并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在高中生群體中,多數學生對網絡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模式進行積極引導,幫助其實現對網絡的正確應用,同時將網絡真正轉化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發(fā)展語文綜合素養(yǎng)[2]。
例如,在教學《赤壁賦》一文時,為了有效引導學生對作者描寫的赤壁景象形成直觀的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閱讀課文的同時,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關于赤壁的影視片段,從而將赤壁的風光更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對赤壁形成直觀印象,進而有效感受作者在文中的描寫。同時,網絡資源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將赤壁與三國時期的歷史進行融合,以豐富學生的信息獲取方式,為后續(xù)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作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的優(yōu)化是我國教育領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入運用的教學思維與模式,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更好地領會文章主旨,并從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發(fā)展。
四、根據主旨句和關鍵詞提問
一篇文章不僅包括全文的總主旨句,還包括各段的分主旨句,準確識別各主旨句,并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3]。教師要根據主旨句進行提問,因為該方法適用于議論、敘事等類型的文章。
例如,在講授《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這篇文章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劃分段落,概括各段的主旨句,以主旨句為框架,理解并分析這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的觀點明確、思路清晰。文章的前兩段簡潔地介紹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第三段是一個過渡段;從第四段開始,作者分別從規(guī)?;?、序列化、產業(yè)化、信息化、醫(yī)學化、產業(yè)化、人文化七個方面闡述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意義。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每一段都有各自的主旨句,教師可以根據每段內容進行提問。
根據關鍵詞進行提問的方法,主要適用于文言文與古詩詞一類的文章。由于古代與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不同,學生在學習這類文章時,不能按照現代語言的規(guī)則去理解原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與古詩詞的教學活動時,需要深刻理解這類文章的特殊性。例如,教師在教授《勸學》這篇文章時,要根據句子中的關鍵詞進行提問?!凹佥涶R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句話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假輿馬者”“假舟楫者”之中的“假”字,另一個是“君子生非異也”中的“生”字。這兩個字不能按照現代語言的內涵來理解,其中,“假”屬于古今異義,古代理解為“憑借”,現代理解為形容詞“虛假的”;而“生”為通假字,通“性”,表示資質。教師需要注意到這些關鍵詞,并根據關鍵詞進行提問,幫助學生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