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田秋
美國高校的夏季學期已到尾聲,秋季學期將在9月到來。鑒于今年的特殊情況,許多課程采取線上模式。如何行之有效地交流,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中外文化的差異是其中一個關(guān)鍵點?!董h(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了幾名在美國高校有多年學習和教學經(jīng)驗的留學生,他們給留學新生提起一些在美國上學保證“平時交流”的建議。
不要趕在期末“討分”
在很多海外高校,平時成績是非常重要的,由考勤、課堂表現(xiàn)、小測驗、作業(yè)、期中考試等部分組成,期末考試或是大作業(yè)只占特定的比重,在高校中通常是30%左右。與之相對的是,一些中國學生,也包括大多數(shù)亞洲學生,對最終分數(shù)更加敏感,而不注重平時成績。
到期末的時候,常常會出現(xiàn)大量亞洲學生集中向老師“討分”的情況,即對自己的分數(shù)不夠滿意,希望老師解釋原因或修改最終得分。實際上,與老師交涉分數(shù)在美國高校并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學習中的一種正常交流。但到期末再交涉分數(shù)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如果一個學期都沒有和老師交流,會給老師留下一個只重視最終分數(shù),而不在意學習過程的印象。
剛剛開始新學期的學生們需注意,如果想要真正學到東西,并且得到滿意的成績,需要時刻保持和老師的交流,重視每一個平時成績。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不盡如人意的分數(shù),要及時向老師尋求幫助,不要直接要求更高的分數(shù),而是虛心請教自己有哪些不足和可以提高的地方,隨后再詢問是否可以通過修改或者重做的方式提高成績。這種及時處理問題的積極態(tài)度,往往會取得好的效果。
日常上課保持“專業(yè)形象”
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數(shù)量龐大,因此也經(jīng)常能看到助教等職位由中國學生或華裔來擔任。有些中國留學生遇到這種情況時,常喜歡發(fā)中文郵件,或是前去用中文攀談,甚至把話題扯到與專業(yè)無關(guān)的事情上,殊不知這可能會給老師或助教留下“不專業(yè)”的印象。
一般而言,在高校中學習非常注重專業(yè)素養(yǎng),學生應按照既定規(guī)則展現(xiàn)自己的實力,美國高校也不例外。一些新生貿(mào)然用中文和老師交流雖出于善意,但卻有不少弊端:第一會讓人懷疑學生的語言能力,第二會讓人有“套近乎”的感覺,尤其是談論和課堂無關(guān)的內(nèi)容。
初入大學的留學生,還需適應和中學階段的不同。高校十分重視公平透明,絕不鼓勵老師與特定的學生接觸過于密切。如果老師和中國學生用中文交流,會被視為對其他學生的不公平,也會被質(zhì)疑其權(quán)威和打分時的公正獨立。因此,很多會中文的老師和助教都常常會避嫌,學生過多地用中文和老師交流,都可能給師生雙方帶來不必要的困擾。當然,如果只是簡單的問候和適度閑談,并且不占用課堂時間,也未嘗不可。但不鼓勵在學期一開始,在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就直接大量使用中文,試圖和老師“拉家常”。
減少“私下解決問題”
《環(huán)球時報》記者接觸過的不少美國教授都對一個現(xiàn)象感到疑惑:“為什么亞洲學生不喜歡當面問問題?我在課堂上一直問‘還有什么問題嗎?他們都不說話??墒且幌铝苏n,他們就跑來或者發(fā)郵件問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或許也和東西方文化差異有關(guān)。亞洲學生傾向于私下解決問題,認為這樣可以不耽誤大家的時間,不愿在課堂上暴露出自己“不懂”。有一些亞洲學生曾對記者說,不希望老師占用課堂時間來解答自己“微不足道”的問題。而在西方國家,這樣可能會被認為上課沒有認真聽講,把可以當時解決的問題故意拖到課堂外,反而耽誤雙方的時間精力。
因此,留學新生在適應海外教學方式時也應注意,既然老師預留課堂時間讓大家說出自己的問題,不論是對課堂內(nèi)容本身,還是對老師的授課方式、課堂的設置有疑問或者顧慮,都可以大膽提出來。只要有理有節(jié),都會被認為是嚴謹認真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