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麗 遐
(石家莊職業(yè)技術學院 管理系,河北 石家莊 050081)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及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高齡老人的數(shù)量及其占老年人口總數(shù)的比例不斷上升[1]。高齡老年人因疾病和衰老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需要家庭和社會給予更多的幫助[2-3]。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中有92.54%出現(xiàn)在80歲及以上的高齡階段,失能、疾病普遍存在,需要更多的照護資源[4]。研究證實,家庭與社會支持能提升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延緩衰弱進程,降低死亡風險[5]。本研究以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qū)長興街道和留營街道部分居家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diào)查與面對面訪談獲取資料,分析城中村高齡老年人照護需求狀況,并探討家庭及社會支持等因素對照護需求的影響。
于2018年3—6月方便抽取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qū)長興街道和留營街道12個城中村社區(qū)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為在城中村居住1年以上并且年齡≥75周歲的老年人,精神正常,能夠運用語言進行交流與溝通,同意并且愿意配合本次調(diào)查。排除標準為精神異常,語言交流障礙,不愿意被調(diào)查的老年人。最終1116名納入樣本框,全部為面對面調(diào)查,問卷回收率100%。1116例高齡老人中,年齡75~97歲,平均年齡81.35±4.67,男性451人,占40.41%,女性665人,占59.59%。
研究得到街道和居(村)委會的協(xié)助,在一年一度的退休人員資格認證階段實施面對面調(diào)查,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隨居委會工作人員入戶調(diào)查,參加調(diào)查的老年人和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調(diào)查采用方法如下:
(1)自行設計的人口學特征調(diào)查問卷,對城中村老年人的年齡、性別、受教育水平、婚姻狀況、經(jīng)濟收入、患病數(shù)量、社會保險、與子女關系、居住方式、照顧偏好等進行問卷調(diào)查。
(2)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6-7],量表共14個條目,包括上廁所、進食、穿衣、梳洗、行走、洗澡、打電話、購物、備餐、做家務、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藥、處理錢財。單項條目選項有“自己可以做”“有些困難”“需要幫助”“根本無法做”四項,計1~4分,量表總分14~56分。其中,<14分為完全正常;14~21分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定義為輕度失能;≥22分為功能有明顯障礙,定義為重度失能。該量表用于評價照護需求,<14分,視為無照護需求;14~21分,定義為低需求;≥22分者,定義為高需求。
(3)家庭功能評估量表(FAD)[8],共6個維度,6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很像我家”“像我家”“不像我家”“完全不像我家”分別計1~4分,量表總分為60~240分,60~119分為家庭功能好,120~179分為家庭功能一般,180~240分為家庭功能差。
(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9],肖水源編制的SSRS分為3個維度,共10個條目,第1~4、8~10條目只選1項,選1~4項分別計1~4分;第5條目分A、B、C、D四項計總分,各項從“無支持”到“全力支持”分別計1~4分;6和7條目如果回答有來源,有幾個來源就計幾分,回答無任何來源不計分。各條目記分之和為總分,總分≤22分為低水平支持,>22分且≤44分為中水平支持,>44分為高水平支持。
問卷調(diào)查員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經(jīng)由統(tǒng)一培訓。調(diào)查前使用標準指導語向老年人及家屬說明調(diào)查的目的、意義與填答注意事項,不能填答的老年人由家屬或調(diào)查員代為填寫;調(diào)查結束逐一核查,補充更正漏填或不明確答案,以保證樣本數(shù)量和問卷填答質量。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照護需求率的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116名被調(diào)查高齡老人中,551例有照護需求,占49.37%。不同性別、受教育水平的高齡老年人其照護需求無差異(P>0.05),不同年齡、患病數(shù)量的高齡老年人對照護需求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內(nèi)容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高齡老年人照護需求比較
社會支持、家庭功能、婚姻狀況、居住方式、月收入、收支狀況、有養(yǎng)老保險、有醫(yī)療保險、照護偏好、與子女關系,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具體內(nèi)容見表2—3。
表2 不同家庭支持高齡老人照護需求比較
表3 不同社會支持高齡老人照護需求比較
Logistics回歸分析以是否有照護需求為因變量(0=不需要,1=需要),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患病數(shù)量、社會支持、家庭功能、婚姻狀況、居住方式、月收入、收支狀況、有養(yǎng)老保險、有醫(yī)療保險、照護偏好、與子女關系等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患病數(shù)量、社會支持、家庭功能、婚姻狀況、居住方式、月收入、收支狀況、有養(yǎng)老保險、有醫(yī)療保險、照護偏好、與子女關系12個因素進入回歸方程。對這12個因素進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患慢性病數(shù)量、家庭功能、社會支持、收入與支出狀況、與子女關系為照護需求的影響因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具體內(nèi)容見表4。
表4 高齡老年人照護需求影響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數(shù)據(jù)顯示石家莊市城中村高齡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100%,且患有三種及以上慢性病的高齡老年人達到32.70%,照護需求率為49.37%,年齡越大,照護需求越多。以往研究也顯示年齡越大機體老化程度越嚴重,各項生理機能退化也越嚴重[10-11]。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退化的趨勢將越來越嚴重,需要家庭及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護[12]。
家庭功能影響高齡老年人對照護的需求。研究顯示,家庭功能好,配偶健在、與子女同住關系好、子女孝順的高齡老年人照護需求低。相比于其他社會關系,老年人更愿意夫妻相互照顧或由子女照顧,與大多數(shù)研究相一致[13-14]。在城中村大多數(shù)高齡老年人與子女同住或住同一小區(qū),子女孝順、與子女關系好的高齡老年人其健康狀況更好,即使患病或衰弱一般也由子女照顧,子女有較多機會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能夠及時周到地照顧父母。本研究還顯示家庭功能好的高齡老年人,不僅日常生活能夠自理,還能幫助子女或孫輩做家務,代際關系融洽的家庭支持對高齡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雙重的促進作用。
社會支持水平影響高齡老年人對照護的需求。本研究顯示,社會支持水平高,有養(yǎng)老保險、收入水平低、收入小于支出和收支平衡的高齡老年人都有較低的照護需求;有醫(yī)療保險、經(jīng)濟收入大于支出的高齡老年人照護需求較高。社會支持水平較高的高齡老年人健康狀況比中低水平者好,良好的社會支持為高齡老年人的照護提供了經(jīng)濟保障,增強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能促進老年人主動鍛煉和進行康復訓練,使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在城中村養(yǎng)老保險是高齡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傳統(tǒng)觀念使得老年人更愿意用自己的收入去補貼子孫,即使在失能狀態(tài)下也愿意由子女照護而不愿意購買專業(yè)的社會服務。較低的社會保障水平使得城中村高齡老年人擔心因病致貧而產(chǎn)生經(jīng)濟壓力。
綜上,城中村高齡老年人照護需求與年齡、患慢性病數(shù)量、家庭功能、社會支持、收入與支出狀況、與子女關系等因素有關。家庭及社會支持在應對高齡老年人照護需求中作用顯著,但高齡老年人的照護不同于一般的為老社會服務,專業(yè)性強,涉及預防、醫(yī)療、康復、護理、心理等多學科,僅靠家庭是不夠的,應通過長期照護體系為失能、失獨和空巢高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臨終關懷等綜合性和專業(yè)化的服務[15],在城中村探索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長期護理保險,完善專業(yè)化的服務設施,提升照護服務水平,提高高齡老年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