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張歡
當前食品加工過程中常使用到色素,色素又分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著色劑兩類。人工合成著色劑主要是以化工產(chǎn)品為原料,通過化學反應而制得,因性能好且價格低廉而被廣泛添加到食品中,但長期過量攝入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國家標準GB 5009.35的前處理方法并不適用于固態(tài)食品,可操作性差、回收率低,本文以胭脂紅為代表進行檢測,對固態(tài)食品中人工合成著色劑的前處理進行研究。
一、儀器與材料
1.儀器、耗材:賽默飛世爾高效液相色譜儀,高速冷凍離心機;目聚酰胺粉(80-100)、乙醇、甲醇(色譜純)、氨水、甲酸、檸檬酸、鎢酸鈉、正己烷、乙酸銨、胭脂紅標準品(中國標準物質(zhì)研究中心)。
2.色譜條件:色譜柱:安捷倫C18。柱溫:30℃。流速:1.0mL/min。流動相:甲醇+乙酸銨(0.02mol/L)。檢測波長:254nm。進樣體積:10μL。梯度洗脫甲醇:5%,0-3min;35%,3-10min;100%,10-15min;5%,15-23min。
3.樣品種類:蛋糕,魚酸菜,臘肉。
二、樣品前處理
1.提取。稱取已粉碎樣品10g,置于50mL離心管中,加入15mL無水乙醇-氨水-水溶液,渦旋、超聲提取10分鐘,離心,獲取上清液并置于50ml離心管中,再加入10ml無水乙醇-氨水-水溶液重復提取兩次,合并上清液。
2.除脂肪、沉降蛋白。加入5mL正己烷,搖勻離心,棄去上清液,在70℃水浴上濃縮提取液至20ml,用20%檸檬酸溶液調(diào)pH值3.5-4.5,加10%鎢酸鈉溶液1ml,使蛋白質(zhì)沉淀。離心,上清液收集于50ml燒杯中。
3.純化。按GB5009.35的前處理方法,將1.0g聚酰胺粉加少許水調(diào)成粥狀,倒入加熱至70℃的試樣溶液中,攪拌使色素完全被吸附。用水將聚酰胺粉少量多次全部轉(zhuǎn)移至G3垂融漏斗中,打開真空泵抽濾,用檸檬酸溶液洗滌4次,再用甲醇+甲酸洗滌4次,最后用水洗至流出液呈中性。上述洗滌過程需攪拌。用無水乙醇+氨水+水解吸4次,收集解吸液,水浴蒸發(fā)至近干,加水超聲溶解,定容至5ml,經(jīng)濾膜過濾,上液相色譜儀測定。
三、試驗結(jié)果與討論
固態(tài)食品含有大量淀粉、脂肪、蛋白質(zhì)等,不同的前處理方法會直接影響實驗的可操作性和回收率。每種樣品各稱取四份相同的樣品,一份用于檢測樣品中胭脂紅含量,結(jié)果為陰性;其余三份樣品中加入胭脂紅標準樣品100μm,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回收率見下表。結(jié)果顯示,用無水乙醇+氨水+水超聲離心提取樣液、除蛋白、除脂肪處理固態(tài)食品是最佳的處理方法,既滿足實驗的可操作性,又得到較好的回收率。
本實驗方法可操作性強,重現(xiàn)性好,回收率高。對國標合成著色劑檢測實驗中遇到的難題給出了解決方案,在檢測固態(tài)食品時可參考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