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化也成了一種強烈的需要,莊子就是那個紛亂年代中熠熠生輝的明星。相比于儒家學派的積極入世,莊子以一種“退守”的方式來闡述自己的處事之道。而代表作《逍遙游》通過精妙的修辭和曼妙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表達了莊子的虛無人生觀。
【關(guān)鍵詞】 先秦諸子 莊子 《逍遙游》 虛無人生觀
一 莊子的痛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殊死者相枕,桁楊者相推,刑戮者相望”。就連荀子也憤然感慨,“王公則病不足于上,庶人則凍贏瘠于下”,精確指出了社會的不公與弊病。而禮崩樂壞的年代,“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胠篋篇》),人心不古偽善橫行,道德的宣講在亂世中終究是一場毫無用處的自我高潮。莊子在這樣一個“最壞的時代”里便會顯得尤為格格不入,他對善有多么高的憧憬就會對倉皇血腥的現(xiàn)實有多么失望,在恪守自我與扭曲人性中間,莊子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回歸本心。
戰(zhàn)國時期,文化也成為了一種強烈的需要,彼時的孟子積極入世游說于諸侯之間,墨子廣收門徒,而唯有莊子“身處陋巷,以織草鞋為生,……,還得向人借米。”[ 方勇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10:2.]古希臘時期有位智者叫第歐根尼,他和他的犬儒學派就一生秉持禁欲主義,視富貴榮華如敝屣,身披破布常年在木桶中生活,倒與莊子的生活態(tài)度不謀而合,然而究起根本都是對本心與自然的探索。
這樣的莊子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他看得未嘗不通透。莊子主張“齊物論”,他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保ā兜鲁浞罚?梢钥闯銮f子認為天下萬物是沒有絕對性的差異的,他認為眾生皆平等沒有差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保ā洱R物論》),有差別也是相對的。而這樣的相對主義的人生觀也就把莊子帶進不可知論的洪流里,形成了一個屬于他的虛無的人生態(tài)度和悲劇的人生觀。
二 淺談《逍遙游》中的“虛無”
《逍遙游》作為《莊子·內(nèi)篇》的首篇極為著名,隋唐陸德明在《經(jīng)典釋文》中將解釋為“閑放不拘,怡適自得”,從莊子追求自然人生境界,“心無掛礙”的人生理想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解說的正確性。那么莊子是如何得出“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讓王》)的觀點宗旨呢?縱觀全文,莊子以設(shè)喻的方法,與自然化而為一,在精神上獲得徹底解脫。
文章設(shè)喻取象部分不外乎圍繞“小大之辯”展開,大的部分鯤、鵬,借野馬、塵埃、大舟喻大鵬,借水與生物之息喻大風,大鵬、大風為大知,冥靈、大椿、彭祖為大年,而蜩與學鳩、斥鴳之流為小知,朝菌、蟪蛄、眾人則為小年。在那個平均年齡只為31歲的戰(zhàn)國時期人人效仿八百歲的彭祖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嗎?若是反念一想,即使彭祖存于世上八百年,大椿以八千歲為春為秋,卻也難逃死亡、衰落的命運,時間的長短便也只是相對,而宿命卻是必然。這也是便是下文莊子所闡述的“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p>
“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鯤鵬、大椿、彭祖之輩,卻也目光短淺,終不免與蜩與學鳩為伍。造成這樣一個原因的根本就在于“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即使是翱翔于九天之上的鵬,徜徉于海際之深的鯤都免不了有所憑借,即使地位、權(quán)勢再高的人也還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生命終究到達盡頭的那一天,這樣的表述體現(xiàn)了莊子認為人生是虛無無意義的消極思想,有否定人生在世努力拼搏進取精神的嫌疑,但在另一方面頗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意味,強調(diào)眾生平等,無差別齊物的論調(diào)。而莊子在諷刺自視甚高的肉食者之時,同時也肯定了宋榮子、列子的人生態(tài)度。
馮友蘭根于人生在世的境界不同,由低到高概括出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毫無疑問,莊子的自由人生境界就是馮友蘭所提出的自由人生境界。所以毋寧說莊子人生觀是虛無的,更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抒發(fā)和闡釋,是一種超脫功利超脫道德的自由的審美的境界體現(xiàn)。
三 從叔本華的悲劇哲學看《逍遙游》的當代價值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莊子的哲學思想是偏否定與消極的,這就讓我想起了遠在大洋彼岸的悲劇哲學家叔本華,他同樣對生存是虛無的做出了闡釋。莊子和叔本華都認為世界是不可知的,是空虛與無意義的,他們的思想像是冥冥之中在某一個時空交匯之時而達成了互相契合。但空虛與無意義之外,我們?nèi)松谑谰椭坏葟某錾汩_始等待死亡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講述的是俄狄浦斯不斷向命運抗爭的故事,縱使“宿命論”導(dǎo)致其悲劇結(jié)局,但是人在與天地無止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才是無意義世界中最有意義者。
再如叔本華的“鐘擺理論”,叔本華認為人生是虛無的,在欲望和無聊之間來回往復(fù),而人的欲望是得隴望蜀無法饜足。我們?nèi)缃翊笳劇坝笨傆行┥?,認為凡是“欲”都是不好的東西。但為理想為信仰而奮斗不是一種欲望嗎?人類對無窮知識的探索不也是來自于一種欲望嗎?當矛盾轉(zhuǎn)化,轉(zhuǎn)向積極的一方時欲望就是人生在世前進路上最重要的助推器。事物是不斷變化的,沒什么是一成不變的。
再談莊子,相對于積極入世的儒家,莊子更多顯現(xiàn)的是一種“退”,而“游”又顯示的是某種游戲精神。退守本心,無求無欲,這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審美境界的充盈和豐富。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在飛機、電梯、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傳送的節(jié)奏中逐漸變得瑣碎與空虛,人們喪失了與自己的對話?;貧w本心和暫時的退守不失為一種聰明的選擇,積淀過后會引起升華,準備好了便又可以重新出發(fā)。不必要永遠跟著別人的腳步和同齡人的節(jié)奏,在這個客觀的世界里總需要相對的自由。
【參考文獻】
[1] 費婷婷.莊子的痛苦——論莊子是否能在美學意義上實現(xiàn)“逍遙游”?[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05).
[2] 方勇譯注.莊子[M].中華書局.2010.
[3] 朱立元.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叔本華.陳曉南譯.生存空虛說[M].重慶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李赫(1993—),女,漢族,吉林省榆樹市人,學歷:在讀研究生,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古典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