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蔚 楊明興
摘要:許淵沖先生提出的“三美論”認為,詩歌的翻譯應(yīng)該盡量傳遞出原詩的音美、形美、意美,唐詩英譯尤其如此。而用“三美論”解讀《杳杳寒山道》英譯本,結(jié)果證明,Gary Snyder的譯本更符合意美,趙彥春的譯本更符合音美和形美。同時證明了“三美論”可以成為評析詩歌的一個尺度。
關(guān)鍵詞:許淵沖;三美論;《杳杳寒山道》英譯本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8-0155-03
一、引言
詩歌是最高的文學(xué)形式,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因此詩歌的翻譯也是傳播中國文化的一種方式。翻譯大師許淵沖先生在其著作《翻譯的藝術(shù)》中提出“三美論”,他指出譯者在進行漢詩英譯時要盡量傳達出原詩的音美、形美、意美。隨著該理論的提出,近年來研究人員不斷將其運用到詩歌翻譯的過程中,并將其作為評析一部詩歌譯作的客觀尺度。
二、“三美論”
古詩英譯肩負著傳播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重任,為了達到此目的,許淵沖先生提出了“三美論”,即“音美”“形美”“意美”。音美,即詩歌要有節(jié)調(diào)、押韻、順口、好聽。詩歌的音樂美是詩人創(chuàng)作和譯者翻譯時需要考慮的要素,而音美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有節(jié)調(diào)及韻律??v觀中國詩詞,包括唐詩宋詞皆無一例外地以其音美感染著讀者。而在英譯上,譯者通常會盡量保持原詩的優(yōu)美韻律,增加其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形美,即詩的行數(shù)長短整齊,句子對仗工整。對于詩歌翻譯來說,按照王少伯《詩格》的說法,詩有三境:“物境”“情境”和“意境”。情和景、境與物的結(jié)合也就是“意境”了?!叭勒摗闭J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只有達到原詩的音美、形美、意美,才能翻譯出許淵沖先生“以詩譯詩”的“絕妙好詞”。基于此,本文作者將從“三美論的”角度來對比分析唐詩《杳杳寒山道》的兩個英譯本,并選出“三美”度最高的譯本。
三、原詩賞析
《杳杳寒山道》是唐代詩僧寒山的作品。此詩主要寫作者居住天臺山寒巖時親眼所見山路及其周圍的景致。原詩如下:
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fēng)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全詩使用了景物來烘托氣氛、以氣氛渲染心情,寓情于景。每句詩的開頭均用了疊字,這是本詩最大的特點,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以疊字開頭的唐詩。從詩的首聯(lián)開始,詩人便用“杳杳”突出寒巖邊的山路幽長,具有幽暗的色彩感?!奥渎洹钡莱鰸具叺那謇浼帕?,具有空曠的空間感。因為周遭都太過于安靜了,所以只要有一點聲響都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于是鳥兒的“啾啾”聲就與周圍的環(huán)境“寂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聲與無聲,一動一靜,張弛有度。三聯(lián)改寫山中的氣候,象聲詞“淅淅”用來形容風(fēng)聲,風(fēng)雪交加,可見周圍的環(huán)境是多么冷峻。尾聯(lián)話鋒突然轉(zhuǎn)到內(nèi)心的感受上去,不想去理會何時是春何時是秋。八組疊詞富于變化,字雖有重復(fù),卻不會讓人產(chǎn)生厭煩之感,反而增加了詩的音樂美和感情色彩。
四、《杳杳寒山道》英譯本的“三美”
該詩作為唐詩中難得的詩篇,有很多英譯本,其中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許淵沖和趙彥春的譯本最有代表性。由于本篇文章是以許淵沖的“三美論”為評析尺度,筆者便不再選取許淵沖的譯本而選擇其余兩個譯本來進行分析。
加里·斯奈德譯(簡稱“加譯”):
Cold Mountain Trail
Rough and dark-the Cold Mountain trail,
Sharp cobbles-the icy creek bank.
Yammering,chirping-always birds,
Bleak,alone,not even a lone hiker.
Whip,whip-the wind slaps my face,
Whirled and tumbled-snow piles on my back.
Morning after morning I don't see the sun,
Year after year,not a sign of spring.
趙彥春譯(簡稱“趙譯”):
The Cold Hill
Long,long,the path to the Cold Hill
Bleak,bleak,the canyon ford,so chill
Cheep,cheep,a few birds left and right
Lone,lone,no people within sight
Sighs,sighs,the face assaulting blow
Soughs,soughs,the body wrapping snow
Day in day out,you see no sun
Year in year out,spring one knows none
(一)音美
根據(jù)許淵沖“三美論”的觀點,“音美”是指譯者在譯詩的過程中,要注意在表達原詩思想的同時使譯文押韻、順口,讀起來好聽。如果歪曲了原詩的思想,即使在節(jié)調(diào)上取勝也不算是良好譯本。在翻譯詩歌時,由于涉及到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在充分把握原詩的風(fēng)格后,首先要考慮到譯詩的音美。
漢語屬聲調(diào)語言,素有平仄之分?!惰描煤降馈肥且皇孜逖栽?,篇幅不長,全詩句式工整,平仄交替,工于音韻,疊詞的使用更能讓讀者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原詩一三句押尾韻/ao/,二四六八句押尾韻/n/。斯奈德的譯詩是行內(nèi)押韻,且不常見。如:第四句、第五句分別是半諧韻、輔韻,最后兩句則均為輔韻。Gary Snyder譯詩貫穿著他的自由風(fēng)格,并沒有在音律上刻意追求押韻。趙譯是兩行轉(zhuǎn)韻,一二行、三四行、五六行和七八行押韻即aabb,韻腳分別為/il/,/ait/,/au/,/^n/,讀起來有朗朗上口之效果。從譯文便可以看出,加譯雖工整卻不長于音律,而趙譯卻和原詩一樣押韻工整,沒有損害到原文的音美。在英詩中,單詞的開口大小直接關(guān)系到情感的表達,開口大的可表達作者情緒的激動,響亮厚重,而開口小的則體現(xiàn)作者的含蓄委婉,情緒壓抑,也可給人清新的感覺。趙譯的押韻韻腳形式富于變化,第一個韻/il/、第三個韻/au/較小,體現(xiàn)出周圍環(huán)境的幽冷刺骨,第二個和最后一個韻開口較大,/n/音調(diào)低沉,聯(lián)覺語音表示愁苦。由上可得,趙譯的更符合“音美”。
(二)形美
詩歌的翻譯,首先要達意,其次要存形。存形則意味著詩歌的翻譯也要體現(xiàn)出原詩的形式?!惰描煤降馈愤@首詩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疊詞,因此,如果譯詩也能以同等的形式傳達出原文的意思更為恰當(dāng)。
從形式上看,加譯的八句詩中,只有第五行、第七行、第八行的形式符合原詩的形式。他打破句子常規(guī)的譯法,雖然各行的音節(jié)不一,但沒有韻腳不代表沒有韻律,反而為詩歌的譯法增加了靈活度。但是從許淵沖“三美論”看來,由于詩歌的形美是要達到長短整齊,對仗工整。“這并不是詞語層面的翻譯,而是同一首詩用另一種語言表述,這個過程中允許出現(xiàn)一些我自己獨特的曲解,但仍盡量保留原詩的感覺?!保ㄞD(zhuǎn)引自羅堅,2016)因此,在形式上,他也不會為了屈求與原詩的形式對仗工整而放棄原詩的意境再現(xiàn)。趙譯版本中,每一行的前兩個單詞均按照原文疊詞的形式來進行對照。前四行均是八個音節(jié),五六行是七個音節(jié),七八行是八個音節(jié),輕重相同,節(jié)奏和諧。由此可以看出,趙譯的更貼合原詩,達到“三美論”中的“形美”,G譯次之。
(三)意美
許淵沖先生認為,詩的翻譯要在保持音美和形美的基礎(chǔ)上達到意美,并且要能傳達出原詩的內(nèi)容來。詩歌的意美是翻譯的關(guān)鍵所在,因為詩人除了描寫環(huán)境之外,還要寓情于景,借物抒懷,意境就顯得格外重要。
加譯的標(biāo)題是Cold Mountain Trail重在強調(diào)寒山的小徑,趙譯的是The Cold Hill重在強調(diào)寒山而非道路。全詩的靈魂是標(biāo)題,借助標(biāo)題有時可以準確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表達詩歌背后深藏不露的言外之意。因此加譯的標(biāo)題更符合原詩內(nèi)容。第一行詩“杳杳寒山道”,加譯的“杳杳”是rough and dark,“杳杳”語出《古詩十九首》: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意為“悠遠、昏暗”。在斯奈德心目中,“寒山”代表了“永恒自由的意象”,斯奈德時常有意地采取意譯的方式,通過對某些意象背后所代表的異化,嘲諷和批判現(xiàn)實來反證絕對自由之可貴。因此rough and dark譯者加入了自身的體驗在里面,貼合詩人想要表達的意思。Cold Mountain在Snyder的譯詩里被運用得最多,指稱山的物象,象征禪的心境。趙譯為long,long,只是單純地體現(xiàn)了路很長,the path to the Cold Hill中的the path to指的是去往寒山的路,而不是指寒山的山問小徑,hill通常是指較低矮的小山或丘陵,譯者為了和下文的chill押韻而采用hill,有湊韻之嫌。因此,加譯的第一句更符合原詩中的意境。第二行詩“落落冷澗濱”,“落落”寫澗邊寂寥冷落,加譯增加了原詩并沒有出現(xiàn)的景物——鵝卵石,大概是為了體現(xiàn)出山間水落石出和冰冷的意境而借用了小溪邊的鵝卵石sharp cobbles,譯者的自由意譯構(gòu)造出另一幅圖畫,太過刻意營造意境反而偏離了原詩的意圖。趙譯采用的是bleak,含陰冷和荒涼之意,倒也符合原詩意境。“冷澗濱”指的是兩山之間的水溝邊凄涼冰冷,流水的聲音在空曠的空間回響,動靜結(jié)合,突出周圍的冷清,因此趙譯的canyon ford更符合原詩的意境。
第三、四行詩“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意思是這里常常有鳥兒啾啾地鳴叫,卻空虛冷清罕見人煙?!班编薄弊鳛橄舐曉~形容很多小鳥一起鳴叫的聲音,所以加譯的yammering和chirping是符合原詩意境的,譯者省略了are變換了語序。在英文中,sb.is always doing sth.表示某人總是處于一種狀態(tài),表達了說話的人對這種狀態(tài)強烈的不滿,因此加譯的這句話不符合詩人當(dāng)時的心境,詩人不應(yīng)該是不滿而應(yīng)該是愁苦孤獨的。趙譯的Cheep,cheep,a few birds left and right指的是周邊有一些鳥兒在吱吱地叫著,又失去了原詩“常?!钡囊馕?,若兩句綜合成“yammering and chirping,birds always left and right”。后一行加譯“寂寂”成bleak and alone,用來形容周圍的環(huán)境陰冷,無人作伴,更不用說會有人來山里了。而趙譯的lone,lone作為形容詞通常是用來修飾人,而詩人是在這里是在寫景,所以加譯的更合適一些。
第四、六行“淅淅風(fēng)吹面,紛紛雪積身”,風(fēng)淅淅瀝瀝刮向我臉龐,雪紛紛揚揚灑落在我身上,寫出了風(fēng)的動態(tài)感和雪花的舞動感。加譯出了風(fēng)的猛烈和動感,形象且符合常識習(xí)慣,slap用得很貼切,能讓人想象到冷風(fēng)撲面的刺臉感覺,有代入感。而趙譯的就失去了原詩的凄冷氣氛,原本是風(fēng)吹臉龐,如果按照譯者的譯法,省略了be動詞,就變成了臉龐主動去迎接風(fēng)痛擊,不符合原詩意境,失去了美感。后一句“紛紛雪積身”,按照斯奈德的邏輯,雪是移動的,從身前翻滾到身后,所以積在了身后。加譯為snow piles on my back,勾勒出一幅動態(tài)的畫卷,讓人感同身受,也給予人想象的空間,譯出了意美。趙譯的sough是指風(fēng)的颯颯之聲,是另一幅畫面,描寫對象變成了風(fēng),直接寫身體被雪覆蓋,并沒有體現(xiàn)雪的“紛紛”之感。所以加譯的更符合許淵沖先生的意美。
第七、八行“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朝”和“歲”屬于單個名詞,本身沒有感情色彩,但將其疊用在上述特定的氣氛中,就顯得時間無限延長和心情的守一、執(zhí)著,從而加強了詩意,富有了感情色彩。因為這兩行詩主要寫詩人不去理會春秋的內(nèi)心感受,所以加譯的morning after morning,year after year和趙譯的day in and day out,year and year out也符合原詩時間的長短對照。只是加譯采用的是第一人稱,趙譯的是第二人稱,詩人常年居住在寒山,他本人是最了解寒山的,加譯的第一人稱更恰當(dāng)些。綜上,加譯的版本更符合許淵沖先生“三美論”中的“意美”,趙彥春的譯本更符合音美和形美。
五、結(jié)語
許淵沖“三美論”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除了要注重音美、形美之外,還應(yīng)關(guān)注原詩意境的傳遞,實現(xiàn)音美、形美、意美的轉(zhuǎn)換,只有這樣才能產(chǎn)出“以詩譯詩”的“絕妙好詞”。本文從“三美論”視角解析了《杳杳寒山道》英譯本,研究結(jié)果證明Gary Snyder的譯本更符合意美,趙彥春的譯本更符合音美和形美。同時證明了“三美論”可以成為評析詩歌的一個尺度。
作者簡介:楊蔚(1993-),女,漢族,貴州畢節(jié)人,單位為茅臺學(xué)院,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楊明興(1987-),男,漢族,貴州遵義人,單位為茅臺學(xué)院,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責(zé)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