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具體表現(xiàn)為:精神損害賠償范圍明顯狹窄、精神損害賠償判定情節(jié)標準過于固化、精神打擊的立法存在空白、法律規(guī)定之間相互沖突等。要完善我國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必須完善侵權責任法相關規(guī)定,加強(孕婦)胎兒精神損害賠償保護,修訂侵犯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完善死者精神損害賠償,增強公民的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并加強制度體系建設。
關鍵詞:賠償范圍;精神損害;賠償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8-0062-03
一、精神損害賠償概述
精神損害賠償是指自然人的人身權益而非財產權益受到侵害,給受害者的精神造成嚴重痛苦從而要求侵害者給予相應的賠償救濟。精神損害賠償法萌芽于古羅馬。古羅馬國家立法紀念碑之《十二銅表法》規(guī)定以文字、語言等形式進行侮辱、誹謗和詆毀,以死刑處之,同時規(guī)定受害人受到上述所列侵害或其他人格權侵害可以同態(tài)予以復仇??梢娫撝贫葰v史起源早,相較于國外而言由于我國重刑輕民的思想毒瘤根深蒂固使得對于該制度的借鑒和發(fā)展比較緩慢。同時精神賠償?shù)某霭l(fā)點并不是精神損害的大小,而是其所依附的人身關系,如近親屬或配偶因為有法律上的親屬關系而獲得賠償。因此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設計目的在于恢復當事人原有的精神狀態(tài)而非懲戒,其特點具有較強的人身依附性和專屬性。網(wǎng)
精神損害賠償?shù)男再|第一體現(xiàn)在賠償?shù)谋匾?,通過該制度設計來彌補精神利益遭受的嚴重損害,降低損害風險填補受損漏洞。同時體現(xiàn)更好的公平、正義法治理念。第二體現(xiàn)在賠償?shù)挠邢扌院洼o助性,有限性即僅適用于遭受嚴重精神損害的民事案件中,輔助性即該賠償制度從屬于司法懲戒做輔助性的賠償救濟,目的不具有懲戒性。
研究精神損害賠償則必定離不開幾個特征。第一,專屬性。根據(jù)我國《2001年最高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提及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請求權人只能是受害者且請求權一般不能轉讓和繼承。第二,賠償金額的不確定性。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的“精神損害”即人的意識思想方面遭受嚴重創(chuàng)傷,因而在內容和范圍上具有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從而在數(shù)額上無法用具體的標準來規(guī)定。第三,精神損害賠償因素的多元性。因素的考量包括主觀與客觀,主觀方面包括了加害行為以及加害人主觀上的故意和過失,客觀方面又包含了侵害的時間、地點、手段、場合。其中因素復雜繁多,法官需結合其中的案情事實綜合分析。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幾種相關說法。首先是精神痛苦說又稱為廣義說,只要侵權行為與精神損害有關聯(lián)致使當事人的精神遭受嚴重損害都可歸屬于該制度范圍,但不適當?shù)臑E用易侵犯人權故不可采用。其次是一定范圍人格權說又稱為狹義說,就《民法通則》第120條有關法人的規(guī)定即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使用必須等待時機成熟否則難以與司法實踐接軌,該觀點強調的賠償范圍過于狹窄且不利于法人權益的保障。其次是人格權說,即精神損害賠償范圍可界定與一般人格權的保護范圍內,但人格權作為抽象化的一般性概念其內容與外延會不斷更新變化難以與制度范圍接軌。人格權作為一個廣義概念雖可以彌補上述學說的不足但模糊化的定義不利于權利的保護。
對于精神損害賠償金數(shù)額的原則,我國堅持撫慰為主,懲罰為輔。目的不僅在于懲戒侵害人使之不敢再危害社會、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同時通過金錢上的賠償起到改善受害者及其近親屬的生活質量從而彌補受害者因精神或生理上的傷害。如何明確規(guī)定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需要綜合借鑒以下幾方面因素:(1)侵害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2)危害結果及其影響;(3)侵害行為方式、手段、范圍、場合;(4)侵害人的因此而獲得的盈利情況,收益與賠償責任成正比;(5)訴訟地方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6)其他法定因素。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規(guī)定因各省的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各地法院在司法實踐中也都會根據(jù)本地的經濟狀況和案件性質而做出相應的策略。如《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當前民事審判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中第30條指出侵害自然人生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費稱為死亡撫慰金;侵害自然人健康權致殘的,稱為殘疾撫慰金,侵害自然人健康權但未致殘以及侵害自然人其他權利或法益有必要進行精神損害賠償?shù)?,統(tǒng)稱為精神撫慰金;精神撫慰金的數(shù)額應當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guī)定,依侵權人的過錯、侵權行為的情節(jié)、影響和后果以及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程度并結合當事人雙方的特定社會狀況及加害人的認錯態(tài)度等因素酌定。侵害自然人生命權,死亡撫慰金參照在5000元至10萬元之間酌定。侵害自然人健康權造成殘疾,受害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類推侵害自然人生命權予以酌定,喪失部分勞動能力的,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在5萬元以下酌定。侵害自然人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在2萬元以下酌定。侵害自然人健康權但未造成殘疾以及侵害自然人其他權利或法益的,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在1萬元以下酌定,法律法規(guī)或司法解釋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因此司法實踐中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數(shù)額標準應根據(jù)主觀過錯、侵權程度、損害后果、社會影響等因素綜合評定分析。
二、精神損害賠償存在的問題
(一)精神損害賠償范圍明顯狹窄
首先賠償請求權的主體僅限于自然人而不包含法人,該制度設計的目的在于通過司法救濟彌補當事人精神遭受嚴重創(chuàng)傷,而法人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同樣會遭受商業(yè)的詆毀以及泄密等風險,其侵害所帶來的商業(yè)風險和損害程度與自然人受損同等不可估量,因此法人人格權益的保護應列入制度范圍。同時適用范圍僅包括因為權力主體的人身權利遭受損害的情形,而不包括基于合同關系而導致的精神方面的損害。對于合同關系中的違約行為致使當事人一方遭受嚴重損害且只能主張違約的情況下,由于給當事人造成的精神痛苦與侵權程度相當,通過提供精神損害賠償救濟途徑來彌補制度的漏洞填補,有利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恢復當事人原有精神狀態(tài)。
綜述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主體范圍應根據(jù)社會法制發(fā)展的需要應該在進一步的涵蓋某些因素某些主體,這樣不僅有利于法治發(fā)展的進一步完善健全同時也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利益避免社會糾紛。
(二)精神損害賠償判定情節(jié)標準過于固化
對于精神損害賠償標準雖然國家明文規(guī)定,如精神受損情況比較嚴重,則侵害人應賠償?shù)膿嵛拷饠?shù)額列為1萬元至5萬元5個等級:精神受損情況一般惡劣,則撫慰金數(shù)額分為2000元、4000元、6000元、8000元四等,且各省市關于標準的界定都有相應的法律條文予以明確,雖可以具體指導司法實踐的應用但仍應該給與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結合實際案例根據(jù)侵害人的手段、場合、獲利情況、過錯程度、當?shù)亟洕降染C合評價分析。
(三)精神打擊的立法空白
精神打擊損害賠償制度起始于英國,即對事故的受害人及其有關聯(lián)的人造成的一種喪失生活樂趣、歇斯底里反應和嚴重情況會出現(xiàn)精神性疾病。主觀上須有故意和過失,通說認為只包含過失范疇,但故意侵權造成的損害由于主觀惡性更嚴重更應包含于此。對于精神打擊的概念界定,國內學術存在一定的分歧即體現(xiàn)在術語使用上,包含震驚損害、精神打擊、休克損害。法律對此沒有明文規(guī)定,侵權損害不僅是對受害者造成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對于目睹事件的親屬等同樣應列入保護范疇。精神打擊作為間接侵害,精神痛苦程度不亞于給當事人造成的受損創(chuàng)傷,根據(jù)民法平等、公平、正義原則的要求,將其作為列入請求權范疇也是遵循當前法治理念的應有之意。
(四)法律規(guī)定之間相互沖突
刑事案件中對于民事救濟賠償可以依法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同時由指明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精神損害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審理。對于民事救濟是否包含精神損害賠償?shù)挠^點在民事案件中予以肯定但在刑事案件中卻相互沖突,導致權利受損時由于信息不對稱致使公民不得已放棄該途徑救濟。
三、完善我國精神損害賠償?shù)慕ㄗh
(一)完善侵權責任法相關規(guī)定
我國精神利益保護方面的立法起始于上世紀晚期,現(xiàn)今已形成以民事普通法律的概括或間接規(guī)定為依據(jù),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為主體的制度體系。法律制度作為統(tǒng)治階級管理社會的工具,完善法律體系轉變法治思維觀念是執(zhí)法和司法的前提所在。但當前《侵權責任法》對適用范圍、具體情形、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的考慮因素等均未提及。同時并未將具體人格權以及一般人格權納入范疇,同時也未對“嚴重損害賠償”具體展示列舉,從而加大審判人員的審理難度。立法機關應結合司法實踐明細適用范圍,擴充具體情形,結合當前經濟形勢以及社會發(fā)展調整數(shù)額標準。
(二)加強胎兒精神損害賠償保護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自出生時享有自死亡時終止,涉及到胎兒利益保護的視為其享有民事權利能力。懷孕婦女受到侵權損害致使出生的嬰兒健康受損的現(xiàn)象在司法實踐中層出不窮,但對于相關規(guī)定立法而能夠存在空白。歸結于原因在于精神損害賠償法的立法缺失,推進該制度的立法可防止權利的濫用保護私主體的合法權益。因此跟進細化該制度規(guī)定,可以強化民法總則胎兒權利利益的保護規(guī)定使其落到實處。
(三)關于侵犯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
司法解釋中明確規(guī)定對于侵犯他人精神利益的、象征人格權益的物品無法挽回的,給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害的情形下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但對于司法解釋中的精神利益的界定不能完全涵蓋,因此可以做以下補充完善,首先嚴格標準限定即只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損害后果才能享有請求權,實踐中對標準的衡量可以綜合案件事實、侵權程度、損害大小、社會影響力綜合判斷。其次強調直接的因果關系且關聯(lián)性是請求權的前提條件,否則容易滋生權利的濫用和司法的不穩(wěn)定不利于保障人權,最后對于物品的損害程度經過司法鑒定和法官考察核實來評定分析,只有該物品達到毀損滅失程度或者無法修復造成無可挽回的境地下才可啟動該制度的運行。
(四)完善死者精神損害賠償
近年來邱少云侄子訴加多寶糾紛一案以及孔子、韓愈后代提起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重視。法律雖明確規(guī)定自然人死亡后近親屬因死者人格權遭到侵害并符合法定情形時可以依法起訴請求賠償。對于法定情形雖明確列舉了以下如以誹謗、污蔑等方式或者非法侵害死者隱私等,但至于“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等侵權情形”法條中并未明確規(guī)定,從而導致起訴門檻高,出現(xiàn)無訴可求的問題。對此可以借鑒《著作權法》即對于死者財產利益的保護自死者逝世后50年期限內法定保護期,對于一般人格權益的期限保護則交由法官自主裁量。
(五)增強公民的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
隨著法治建設進程的加快,公民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建立對于推進制度的建設尤為重要。首先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帶頭守法加強普法宣傳力度,其次司法工作人員轉變重實體輕程序的思維觀念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依法公正判案。同時注重與新媒體文化的結合,利用多媒體社交網(wǎng)絡等新興設備推動法制宣傳增強公民法治意識。最后基層工作人員和法律服務工作人員應堅持走出去走進來相結合,積極幫助當?shù)卮迕衿占胺芍R、解決生活疑難案件、增強法律意識、維護司法權威,做到從基層處化解矛盾從源頭處解決糾紛。
(六)加強制度體系建設
積極貫徹法律監(jiān)督推進執(zhí)法人員尊法守法,一方面立法機關、最高法等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結合國情積極吸收借鑒國外法治思維和法治理念。另一方面基于上下級法院的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工作機制,通過上下級監(jiān)督來實現(xiàn)機關內部的自我糾正能更進一步維護司法權威,同時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救濟手段和救濟途徑。另外還要集思廣益吸收專家學者、媒體大眾等人員的觀點看法并整理社會熱點和爭議焦點推進制度體系的完善化。當前時態(tài)下,尊法、守法、普法、司法需要我們全體社會人員共同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最終才能完善精神損害賠償法律制度。
結論
公平公正并合理的解決責任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并落實的,但隨著國家民主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號角已經吹響,關系到民生問題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已經追趕上時代的步伐并逐步落實完善。當前形勢下公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背景下對精神生活品質的追求需求更大,因而在此背景下公民遇到侵權行為并積極維護自己的合法精神權益已是大勢所趨和時代所需。
作者簡介:趙嬋媛(1995-),女,漢族,河南焦作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為法律(法學)。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