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在政治與學術之間:陳承澤學行述論

2020-07-22 12:08:22范鐵權
關鍵詞:學藝文法商務印書館

范鐵權,邢 昊

(河北大學 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提起清末民初的陳承澤,恐怕現(xiàn)在很多人還很陌生,抑或語焉不詳。但事實上,陳氏可以說是轉型之際的一個重要人物。早年留日的知識背景,使其具備了政治、法律等學科的知識結構,得以利用自身優(yōu)勢介紹西方“憲政”知識,圍繞清末民初之多變時局、國家建設等問題多有品評,建言獻策;他積極投身學術研究,參與中華學藝社的創(chuàng)建與早期發(fā)展,在《學藝》雜志等刊物上發(fā)表了大量作品,其《國文法草創(chuàng)》一書問世后曾引起極大反響,并一版再版,影響至今,也由此確定了其在語法學界的重要地位。只可惜陳承澤英年早逝,坊間有關他生平事跡的著述甚少,其事功遂不為后人所知(1)學界關于陳承澤的研究成果極少。岳秀坤《“說難”不是胡愈之:兼議被遺忘的陳承澤》(《清華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一文通過考證指出,“說難”應是陳承澤的筆名,并對陳之生平事跡予以扼要介紹。其他相關論著中或多或少提及陳承澤,但大多聚焦于他的《國文法草創(chuàng)》,如馬松亭《漢語語法學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林玉山《中國語法思想史》(語文出版社,2012年版)等。。本文利用相關原始資料,擇其要者進行梳理,以彰顯一代學人之偉績。

陳承澤(1885—1922),字慎侯,號說難、洗心,福建省閩縣(今屬閩侯縣)人。1904 年自費赴日留學,1906—1909 年間就讀于明治大學(2)佚名:《清末各省官、自費留日學生姓名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5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第88頁。一說陳承澤在早稻田大學求學,參見陳孟端《商務編輯、〈國文法草創(chuàng)〉著者陳承澤》,《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204-205頁。,“習法政,兼治哲理”,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前后畢業(yè)回國。武昌起義爆發(fā)時,福建同盟會支部設有總務、文書、交際、財政、交通、庶務、軍務、執(zhí)法、偵探等部,陳承澤任職于文書部。1911年11月12日福建軍政府成立,孫道仁為都督,陳承澤為秘書。軍政府下設參事會,陳承澤等10人出任參事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際,根據(jù)《修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guī)定,臨時參議院由每省都督府選派3人為參議員,其中福建方面推選了潘祖彝、林森、陳承澤,后陳堅請辭職,改由張繼代之(3)《紀事:閩都督為參議員陳承澤辭職公選張繼接代呈》,《臨時政府公報》,第32號。。

之后,陳承澤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輯員,主持法制、經(jīng)濟書籍的編審工作。任職期間,他參與編、譯、審校了多部書籍,為清末民初國人了解西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由此,陳承澤獲得商務領導層張元濟、高夢旦的賞識,成為其倚重的得力助手、“智囊團”成員。茅盾的回憶錄中留下了對這位商務同事的最初印象:“在我剛到國文部那一天,他曾和我打招呼。但他的福建口音很濃重,我不懂,有點靦腆;他笑了笑,摸出個名片給我,上面印的是‘陳承澤慎侯’。后來,我知道他是清朝舉人,曾留學日本,學法制、經(jīng)濟、哲學,參加辛亥革命,曾任福建省都督府秘書長,國會議員,又被推為福建省代表,到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此后即進了商務印書館,主持法制經(jīng)濟書籍的編審工作。”(4)茅盾:《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和革新〈小說月報〉的前后》,《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152頁。張元濟在其個人日記中也曾述及陳承澤在商務的點點滴滴。

陳承澤極力為商務延攬新式人才。1915年,陳啟修、王兆榮、吳永權、鄭貞文、周昌壽等47位中國留日學生在日本發(fā)起成立學術社團——丙辰學社(中華學藝社前身),以“研究真理、昌明學術、交換智識”為宗旨(5)《丙辰學社社章》,《學藝》,1917年第1卷第2期。。陳承澤加入其間,成為該社的早期社員。正是由他穿針引線,一大批丙辰社員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早在1913年,經(jīng)陳承澤介紹,鄭貞文和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高夢旦在上海初次見面,陳、鄭、高三人均是福建人,其中鄭、高又都來自福建長樂。之后不久,受商務印書館委托,在日本的鄭貞文約集同窗編寫了《綜合英漢大辭典》(6)該書于192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黃士復、江鐵為主編,王云五、何崧齡、陳承澤等參與修訂。。1918年,鄭貞文畢業(yè)后應聘入館,成為理化部的一名編輯(7)鄭貞文:《我所知道的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201頁。。據(jù)《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人員名冊》所示,鄭貞文的入館時間是1918年7月2日。張元濟在1918年5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日本留學理科鄭君貞文,漢文極佳。與夢商,擬俟伊來滬時約與面談,再定聘用否。”(8)張元濟:《張元濟日記》(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27頁。6月12日的日記中再次提及,“與夢商定,聘用鄭貞文,月薪百五十元”(9)張元濟:《張元濟日記》(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38頁。。鄭貞文能得到150元的工資,除了本人留學生的身份外,或許與同鄉(xiāng)陳承澤、高夢旦的推薦密不可分。鄭貞文入職后,又陸續(xù)介紹一大批留日學生到館任職,如周昌壽、楊端六、何公敢、江鐵等。

1918年,因中日兩國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xié)定》,大批留日學生憤而歸國,丙辰學社幾乎陷入停頓狀態(tài)。1919年10月,鄭貞文赴山西太原參加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議,途經(jīng)北京,與陳啟修、吳永權等社員商議整頓丙辰學社,決定設機關于上海,“聯(lián)絡同志,共策進行”,上海社員陳承澤、王兆榮與東京方面的周昌壽、文元模等社員“咸贊斯意”。商務印書館與丙辰學社隨后達成協(xié)議,《學藝》雜志由商務印書館印刷,丙辰學社負責提供稿件,由陳承澤、鄭貞文任《學藝》編輯部主任,其中陳負責社會科學部分。在陳承澤等上海社員的多方奔走下,丙辰學社在上海閘北區(qū)寶通路順泰里18號建立事務所,發(fā)展中心從日本東京轉移到國內,各項社務得以漸次展開??梢哉f,陳承澤為丙辰學社的初期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除了在商務供職外,陳承澤還曾任《民立報》《獨立周報》《救國日報》《法政雜志》《甲寅》《東方雜志》等報刊之編輯,在編輯文稿的同時撰寫并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文章,聚焦于清末民初的時局、政治與法制建設。陳承澤以“整理國故,傳宣文化”為己任,“而于政治之窳敗,社會之墮落,則力思有以拯之”,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獨裁,他曾“得密電數(shù)十通,揭諸報端,世始獲帝制之確證”(10)鄭貞文:《陳慎侯先生事略》,《學藝》,1922年第4卷第4期。。他還約集丙辰學社中對政治感興趣者組織“孤軍社”,籌劃政論性刊物——《孤軍》雜志。只可惜雜志尚未問世,陳承澤便因積勞成疾于1922年8月8日離世了(11)陳承澤去世后,被安葬于上海萬國公墓。據(jù)陳孟端回憶,陳承澤墓地“與李拔可、高夢旦、江伯訓等先生墳墓相毗鄰,于十年動亂中,均遭掘毀,夷為平地,使后人無從憑吊,實堪痛惜”。詳見陳孟端《商務編輯、〈國文法早創(chuàng)〉著者陳承澤》,《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205頁。。

陳承澤去世后,《學藝》1922年第4卷第4期特辟為“紀念專號”。專號內附“啟事”中稱:“陳君學問淵博,著述宏富,對于社會多所貢獻。《學藝》初改月刊之際,陳君擔任編輯,尤盡勞瘁。茲經(jīng)編輯同人議決,本號特為陳君紀念,登載遺文遺像,并于卷末專錄追念陳君之文字以表弔意?!?12)《丙辰學社啟事》,《學藝》,1922年第4卷第4號。專號收入陳承澤部分文章與遺著目錄,以及鄭貞文、林志鈞、范壽康等的多篇紀念文章。其中,“與慎侯共晨夕者五年”的鄭貞文,撰有《陳慎侯君淺文研究之一斑》《永久的生命》兩文;林志鈞視陳承澤為“最好朋友”,在《聽聞慎侯死去的感想》中表達了內心的悲憤之情。郭沫若與陳承澤于1921年5月相識,郭曾在《學藝》發(fā)表《湘累》《澎湃城》兩文,與陳“過從幾度,受教良多”,特作獨幕劇《月光》表哀悼之情(13)趙存茂:《郭沫若的〈月光〉與陳慎侯》,《福建論壇》,1984年第1期。。次年1月,丙辰學社旅京社員為陳承澤舉行公祭,以示紀念(14)《本社旅京社員公祭陳慎侯先生文》,《學藝》,1923年第4卷第8期。。陳承澤的過早去世,對中華學藝社來說無疑是個重大損失。

陳承澤一生著述頗豐,據(jù)鄭貞文《陳慎侯先生遺著目錄》統(tǒng)計,出版書籍12種,有1種處于印刷中,2種尚未完成;散見《學藝》《法政雜志》《獨立周報》等報刊上的論文,計有74篇。當然,這個統(tǒng)計數(shù)字并不全面,陳承澤還曾以“說難”“洗心”等筆名在《東方雜志》《雅言》《小說月報》等刊物發(fā)表文章。據(jù)學者岳秀坤估算,其發(fā)表的文章數(shù)量逾百篇(15)鄭貞文:《陳慎侯先生遺著目錄》,《學藝》,1922年第4卷第4期;岳秀坤:《“說難”不是胡愈之:兼議被遺忘的陳承澤》,《清華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借助各種傳播媒體和路徑大舉進入中國,為政府開展各方面的國家建設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改革資源。在這個過程中,留日學生擔當了重要角色。陳承澤留日多年,對歐美、日本“法政”均頗為熟稔。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08-1915 年間他參與編撰、翻譯、校訂了14種“法政類”圖書。

陳承澤編撰、翻譯、校訂法政類圖書一覽表

這些圖書中,《各國憲法源泉三種合編》一書由挨里捏克(G.Jellinek,現(xiàn)譯W·耶利內克)原著、日人美濃部達吉譯,1906年出版,后經(jīng)林萬里、陳承澤重譯,于1908年問世。該書內容有三,“一曰人權宣言論,一曰論少數(shù)者之權利,一曰歷史上國家之種種”。書中介紹了耶利內克對自然法的反對觀點,以及他對法律的強調,較早將“少數(shù)人的權利”這一思想介紹給國人(16)張曉:《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35頁。。校訂者潘承鍔在“合編序”中高度評價此書,認為“于吾今日預備立憲時代,凡政府國民皆宜取為重要之參考,庶幾實行時不至徒襲各國憲法之文,能識其根本理論之所存,而后能收政治上實際之效果”。該書譯者美濃部達吉為日本著名的法學家,1897年東京帝國大學畢業(yè)后赴德、法、英三國留學,他將研究中心置于比較憲法史,并醉心于德國公法學家耶利內克的學說。回國后,任教于東京帝國大學,并在九州大學、早稻田大學等諸多大學講學,可謂弟子云集,中國留日學生亦深受其影響?!斗ㄔ壕幹品ㄖv義》一書,旨在“論述法院編織法之制度”,“是書抉摘靡遺,時有中綮之論,與只抄外國學說裒然成編者,誠不可同日而語矣”(17)《紹介批評》, 《教育雜志》,1910年第12期。?!度毡久穹ㄒx》一書分“總則編”(孟森譯)、“物權編”(陳承澤、陳時夏譯)、“債權編”(孟森譯)、“親族編”(陳與燊譯)、“相續(xù)編”(全泯瀾譯)五編,出版后產生了很大影響,并一版再版。該書作者梅謙次郎為日本明治民法的三位主要起草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擔任法政大學總理期間,為希冀赴日學習法政的中國留學生開辦了速成科,在客觀上為清末民初國家建設輸送了大量的急需人才(18)這些畢業(yè)生之中涌現(xiàn)了汪精衛(wèi)、胡漢民、朱執(zhí)信、宋教仁等職業(yè)革命家,更有大批畢業(yè)生歸國后參與清末預備立憲及民初憲政建設,為宣傳民主共和理念起到了關鍵作用;還有的成為國內各級法政學堂的創(chuàng)辦人和教師,為中國近代的法律教育作出積極貢獻。見陳健《梅謙次郎與法政大學速成科的創(chuàng)辦》,《史林》,2012年第5期。?!度毡玖ㄈ珪肥杖肴毡久髦螘r期頒布的諸種法律文書,涉及日本憲法、裁判所構成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法等,共計13部,內容精詳,可供法律制定者參考借鑒?!对V訟須知》一書介紹了刑事、民事的訴訟程序,條分縷析,旨在“指示訴訟當事人未諳程序者”(19)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訴訟須知·凡例》,陳承澤校訂,商務印書館,1919年第7版。。日本法學士小合伸的《日本府縣制郡制要義》一書由陸輔翻譯,陳承澤校對。全書分上、下兩編,“將改正后之日本府縣制郡制逐條解釋,詳細說明”,內容翔實,“足備籌辦自治者參考之助”,等等。對陳承澤在知識傳播方面的貢獻,曾琦曾予以高度評價:“留東習法政者雖多,而真能有所得者,恐萬人中難得其二,試觀各大書局出版之法政書籍,不過寥寥數(shù)十部,而其中重要著作,如日本六法全書之類,則皆為慎侯一人所翻譯,可知習法政者雖多,而真能盡介紹之責不負所學如慎侯者,實為鳳毛麟角?!?20)曾琦:《悼陳慎侯君并勗孤軍同志》,《孤軍》,1923年第1卷第6期。

清末民初正是專制既廢、民國奠基的時代,圍繞中國將建立什么樣的政治制度,各政治集團、各種勢力紛紛參與期間,利用報刊等各種途徑發(fā)聲,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但很少拿出充滿科學闡釋、法理論證的文章。陳承澤早年曾是《民立報》《獨立周報》《甲寅》雜志的編輯之一,也曾在《法政雜志》《雅言》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這幾種報刊與民國時代所謂“甲寅派”皆有關聯(lián)。“甲寅派”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從同盟會(國民黨)中分化出來的一批持穩(wěn)健立場的知識分子,他們因《民立報》結緣,經(jīng)《獨立周報》發(fā)展,以《甲寅》雜志而揚名?!堆叛浴贰短窖蟆冯s志亦屬于同一譜系。這些刊物以敢于批評時政、不激不隨而著稱,持論相對穩(wěn)健。陳承澤在刊物上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文章,如登載在《法政雜志》上的《歐美各國立憲法政治近時之趨勢》(譯)、《英國聯(lián)合內閣之政治的觀察》(譯)、《憲法大綱釋疑》《法之認識》等;登載在《獨立周報》上的《參院議立法之不忠》《臨時約法之疵點》《選舉人自舉問題商榷》《論薩威棱貼》等;在《雅言》上發(fā)表的《論官僚派》《總統(tǒng)制與內閣制》《論政府解散國會之命令》等;在《學藝》上發(fā)表的《法律上三四問題的商榷》《道德之定性的分析》《知識階級應有之覺悟》等;在《東方雜志》上發(fā)表的《武人收場之預測》《建設者與破壞者》《何謂自治》《聯(lián)邦主義與省界》等。這些文章大體可以反映出陳承澤當時的政治立場和傾向。

陳承澤在《憲法大綱釋疑》開篇就指出了大綱存在問題的原因,“憲法大綱之擬議也,出于政府一二私人之手,并未從容討論,是以精神形式,均未完整,有漏有贅,有復見有疑義”。之后,他圍繞憲法大綱涉及的“豫算與大權之歲出”“獨立命令”“緊急詔命之范圍”“皇室自主權”等幾方面闡發(fā)了自己的見解,剖析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他還提到,有些內容無法解釋得通,如“謂臣民有遵守國家法律之義務,則命令可不遵守乎”,“謂凡人民選舉之前,非在原籍地方,住居滿一年以上者暫停其選舉權及被選舉權”等(21)《憲法大綱釋疑》,《法政雜志》,1911年第1卷第9期。。在《法之認識》一文中,陳承澤對中國法律不發(fā)達之原因進行了剖析。在他看來,有人說中國之國民缺乏國家社會之公共觀念、國民偏于服從、中國古代有治人無治法之習俗等皆有一定道理,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民缺少法之觀念。何謂法之觀念?陳承澤在文章中提到“法者超人者也”“法者決非與社會程度一致者也”“法者不便者也”(22)詳見《法之認識》,《法政雜志》,1915年第5卷第5期。?!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出臺后,時人多有評論,贊賞、批評者皆有之。陳承澤將時人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批評“櫛比疏通”,比較其異同。章士釗對此頗為贊賞:“以作者之學識卜之,必能于本問題大有所貢獻。本報記者今復有所論列,而老圃、重民諸君,議論且正如泉涌,若作者更有賜稿,甚望于櫛比疏通之外,多加評騭,以期真理之必得也。”(23)《〈約法〉第二第四兩條之評論:答陳承澤君》,《獨立周報》,1912年第3期。該文收入《章士釗全集》第2卷,文匯出版社,2000年,第570-571頁。在《臨時約法之疵點》一文中,陳承澤就“政府之緊急處分權”“復議之制”“官制與通常法律”“國務員之地位”四個方面的瑕疵闡發(fā)了自己的看法(24)《臨時約法之疵點》,《獨立周報》,1912年第7期。。不難看出,這些文章中既有對歐美法政的介紹,也有對《欽定憲法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及其他各類法律條文的品評;既有對時下武人干政的批評,亦有對聯(lián)省自治、民選省長等問題的討論,當中不乏陳承澤個人的理性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陳承澤組織丙辰學社社員中對政治感興趣者,發(fā)起組織“孤軍社”,籌劃發(fā)行《孤軍》雜志。《孤軍》創(chuàng)刊號發(fā)行于1922年9月,至1925年11月共出版了28期,由泰東圖書局出版。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陳承澤的《孤軍宣言》,呼吁實行憲政,推進產業(yè)革命,普及教育,開展思想啟蒙。文章指出:“所以我們不可不首先排除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進步上的障礙——就是這些進步的當前障礙。這種障礙,我們也不暇一一列舉,最重要的,就是一切的‘閥’,就是軍閥,官閥,紳閥,財閥,教閥,學閥,以及其他一切的‘閥’。他們壟斷政治,經(jīng)濟,教育一切方面的勢力;他們紊亂政治,摧殘經(jīng)濟,腐敗教育,他們是消耗國民精血的最惡毒的霉菌,他們是政治和社會進化上最大的障礙物……這些‘閥’的里頭,我們尤應首先排除的,自然是軍閥和官閥?!?25)《孤軍宣言》,《孤軍》,1922年第1卷第1期。只可惜《孤軍》未及出刊,陳承澤因病逝世,雜志由何公敢、薩孟武接辦。《孤軍》的主要撰稿人,除何、薩外還有林植夫、郭心崧、范壽康等,或為留日同學,或為福建同鄉(xiāng)。作為由地緣和學緣集結而生的政論雜志,《孤軍》宣稱其發(fā)刊目標是“供給國民以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一般智識和法律的正當觀念”,創(chuàng)刊號登載了陳承澤的《南北國會和南北總統(tǒng)那一個是合法的》,就當前時局闡發(fā)了自己的看法。該文亦以《法統(tǒng)問題的嚴正解釋》之名登載于《學藝》1922年第4期上,鄭貞文在“附識”中提到,“法統(tǒng)問題,聚訟已久,因立論者每有所偏,以致莫衷一是。陳公品性高潔,法學深邃,同人素所欽仰,近公對此問題悉心研究,纂成此篇……望社內外同志對此最純潔之人之最后言論,加之意焉”。

從對歐美憲政知識及其理論的引入,到對中國當時政治的全面剖析和批評,再到對民國建設走向的具體思考,反映出陳承澤對西方的細致觀察和對中西政治、文化的深入比較。不可否認,陳承澤的見解雖僅是他個人的一家之言,但其為政府、社會中人提供了豐富的可借鑒資源和能夠引發(fā)無限思考、討論的空間。

語法學研究,是陳承澤學術研究的一大特色。陳承澤曾在《學藝》上陸續(xù)發(fā)表《國語改進商榷》《國文草創(chuàng)法》《字義研究法及字之訓詁法》。1922年他去世后,《學藝》雜志又陸續(xù)發(fā)表了他的遺作,包括《國文和國語的解剖》《國文法概論》《詞性概論》《淺文書編纂案》《文章論大要》《字表編輯大要》等。在這些文章中,以《國文法草創(chuàng)》影響最大。在該文中,陳承澤主張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用西方語法硬套漢語,在研究方針上“先注重于純理的研究,而次及于實用的研究,先注重于一般歸納的研究,而次及于精密之歷史的比較的研究”(26)陳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自序》,商務印書館,1922年。。在具體研究上,文章也有不少新見解,尤其對實詞活用分析較為細致,提出的“致動”(即使動)與“意動”兩個術語,后為語法界所公認。陳承澤反對《馬氏文通》中“字無定類”的觀點,認為“字(詞)有定類”,主張要以“字”在句中“所居之文位”來定其類。他提出了“一義數(shù)用”的觀點,認為詞應“從其本用”定類。文章發(fā)表后,引起學人的廣泛關注。陳望道致函陳承澤,表明自己的看法。

慎侯先生:

那天相見,非常欣幸,可惜彼此都很忙碌,一時不能盡量傾談。

你那篇《國文法草創(chuàng)》,社外注意的人頗多。但一般青年卻稍嫌說明太簡潔,倉卒不易領悟;而且對于文言,一般青年頗為厭惡。據(jù)我觀察,你如果別取一種態(tài)度,用凈明的白話參用疏朗的表解來表現(xiàn)你數(shù)年研究所得,效果必定比現(xiàn)在更大。你看怎樣?

我前幾天,往浙江去會過幾個朋友。本社明年開始討論語法時,有幾個朋友定可加入討論。我現(xiàn)在須將會友期間積下的事情趕辦,一時或許不能來看你和心南、頌九、宏實諸先生;好在我們不拘于形式,你們諸位定可以原諒我的。

陳望道

陳承澤的回信,全文如下:

望道先生:

承你指教,甚為感激。

我研究國文法的工夫很淺,自然免不了詞不達意的地方。而且文成匆促,頗少查書和修辭的時間,所以說明不能十分透徹。我說明不能透徹的緣故,實系為能力所限;并非有意裝做,以艱深文其淺陋。大凡創(chuàng)作的事,第一步總免不了粗糙的毛病,執(zhí)筆的人固然要盡他的力量,求個淺顯;讀者也不要憚沉悶,給他細看幾遍,覺得不對,便須加以指摘,或是辨析,或是攻駁,或是詰質,均無不可。國文法草創(chuàng),不過是個舊式文法的修正草案,修正的結果怎樣,此時不能決定;是要經(jīng)過討論試驗后,方能證明他的真價。我現(xiàn)在所敢斷言的,是舊式文法應該修正,至于應否照我的主張修正,我卻不敢有十分自信之力。經(jīng)了討論之后,也許我的主張完全不能成立;另有一種比較正確的主張出現(xiàn),也未可知??偠灾诵拚傅某煽內绾?,全看大家努力。你是第一個對這草案下個忠告的人;我還希望以后陸陸續(xù)續(xù)發(fā)表具體的意見;而且我尤希望照你來信所說,約了許多朋友來共同討論。“討論范圍愈廣愈妙”這句話,確是不磨得真理。不止我們,恐怕社會有心的人,見解都是這樣。

《國文法草創(chuàng)》完之后,我想照你主張,把他改作白話;并多插例證表解,但這是后來的話。眼前只好將就這些,姑把我極幼稚極不完全的文字作為基礎,立刻開始討論罷。

陳承澤

兩函發(fā)表在《學藝》1920年第2卷第9號上。在信中陳望道提到,青年對《國文法草創(chuàng)》的看法集中在兩方面:一是“說明太簡潔”,不容易領悟;二是使用文言。他建議陳氏取用“凈明的白話”“疏朗的表解”。陳承澤在回信中虛心接受批評,并表示希望更多的人參與討論,體現(xiàn)出一個優(yōu)秀學者的開闊胸襟。

另一語法學家楊樹達與陳承澤同年出生,兩人皆于20世紀初先后赴日留學,前者1905年赴日留學,后者1904年赴日留學。至于留日期間二人有無交集,不得其詳。不過,在楊樹達的著述中可覓得他們在國內存在關聯(lián)的些許線索。楊樹達在1920年11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福建鄭芝園(萃英)見訪,告余云:陳慎侯(承澤)讀余報端刊布之《馬氏文通刊誤》,至表傾服。廈門大學聘陳君任教授,陳辭不能任,舉余自代?!?921年7月又在日記中記道:“陳慎侯到京來訪?!眱扇恕跋嗯c析疑論字,各極歡欣”。同年11月,陳承澤致函楊樹達,談及個人狀況及交流學術心得。因此信頗具研究價值,特錄之全文如下:

遇夫先生左右:

久隔音問,忽奉教,愉快何似!賤恙已漸復元,暫回滬料理家事,不久又將赴豫也。拙著《字義研究法》至為茍簡,恐不足以瀆清覽,《學藝》中并無違禁文字,寄京中諸友均收到,何以獨兄處未達,容再詢諸頌九?!稘h字系統(tǒng)》何時可出版?甚盼?!陡叩戎袊姆ā芬鄻O欲先睹為快。中國文法界黑暗已極,得大著以廓清之,如云霓之于大旱也。承命作序,極所欣愿。又來書欲設否定代名詞一門,甚表同意。認“之”字為連字,弟雖未細加研究,然想亦近理也。惟“惟利是圖”之“是”,兄前認為為代名詞,今欲認為助詞,弟意仍以維持前說為是。中國文法八品詞之分類,本仿照世界多數(shù)國文法之組織,以取便于說明而已。若究其原,則“代名”“介”“連”“指示象詞”及“限制副字”等,何一非出于詞,即何以不可謂之助字乎!助字觀念,究與近世思想之組織式不合,以狹認之為是,未審尊意以為如何?

邵西、朵山二兄晤時乞為致候。拙著《國文法草創(chuàng)》方在修正,極愿諸兄有所繩糾也。

敬問

時安

弟陳承澤頓首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一號(27)楊逢彬整理:《積微居友朋書札》,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7頁。

信中提到的遇夫、頌九、邵西、朵山依次為楊樹達、周昌壽、黎錦熙、沈頤的字。除周昌壽為《學藝》編輯外,楊樹達、黎錦熙、沈頤等對語言學既有興趣,也有研究,與陳承澤可謂同道中人。楊樹達將撰寫《高等國文法》的想法寄給陳承澤征求意見,并請陳將來為該書作序。遺憾的是,《高等國文法》到1930年才正式問世,楊樹達在書中除表達了對亡友陳承澤的傷痛、感慨之外還曾提到,“今吾書粗成,君所創(chuàng)關系內動字及外動字有致動、意動二法之說,歷歷在吾卷中”(28)楊樹達:《高等國文法·序例》,商務印書館,1930年。。

圍繞《國文法草創(chuàng)》的討論,一直在繼續(xù)。陳承澤去世的次年即1923年,《學藝》第4卷第7、9期還先后發(fā)表了署名C.P的《讀〈國文法草創(chuàng)〉》《再讀〈國文法草創(chuàng)〉》兩文,闡發(fā)自己之見解,在展開學術爭鳴的同時,亦提及“陳君畢生致全力以研究國文法,功垂成而死,殊堪痛惜,甚愿海內學者繼起研究,以竟厥成”(29)C.P:《讀〈國文法草創(chuàng)〉》,《學藝》,1923年第4卷第7期。?!秶姆ú輨?chuàng)》一文后經(jīng)陳承澤刪改、修訂成書,于192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陳氏在為該書所作序言中說:“本書著手在七八年之前,易稿十余次,搜集之材料,殆幾百萬言。師友之相與討論詰質者以十數(shù),而其所得不過爾爾。研究之難,至于如此,非始意所期也。在《學藝雜志》發(fā)表后,經(jīng)反復審查,不滿之處尚復不少。予決定更編高等國文法研究,詳其說明,多其圖表,增遺補缺,勉成一家之言?!钡?926年7月,《國文法草創(chuàng)》一書已出至第四版。楊樹達在其1935年的日記中寫道:“閱亡友陳慎侯(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理論多而例證少,故不免晦澀之病。然其功力之深,則不可掩也?!?30)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9頁。1938年,陳望道在《譯報》副刊《語文周刊》撰文說:“最能從根本上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有許多地方極富暗示,很可以做將來研究的參考的,要算《國文法草創(chuàng)》?!蓖瑫r他指出,這部書用文言寫成,“有些地方非于文法有相當深刻研究者,不能完全看懂”(31)陳望道:《〈一提議〉和〈炒冷飯〉讀后感》,池昌海主編:《陳望道全集》,第二卷,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44頁。。新中國成立后,該書在1957年、1982年兩次重印,并被收入《漢語語法叢書》,足見其在學界的重要地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重印〈國文法草創(chuàng)〉序》中稱:“陳承澤先生的《國文法草創(chuàng)》是《馬氏文通》以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最有意思的一部講文言語法的書。著者在‘研究法大綱’這一章里提出三個原則?!芯恐袊姆ㄓ袛?shù)事宜注意焉:其一,說明的,非創(chuàng)造的;其二,獨立的,非模仿的;其三,實用的,非裝飾的’。拿現(xiàn)在的用語來說:第一,語法規(guī)律應該從語法現(xiàn)象歸納,不能憑語法學家的主觀來制定;第二,一種語言有一種語言的語法,研究漢語的語法不可拿西方的語法來硬套;第三,理論必須聯(lián)系實際。在這方面,陳氏特別指出幾點:(一)不用語源的說明來代替語法的說明;(二)不把修辭上的特例富作語法上的通例;(三)不作無用的分類;(四)不以例外否定規(guī)律。這些原則,直到現(xiàn)在也還有少數(shù)語法學家不愿意承認,而陳氏遠在三十多年以前就已經(jīng)提出來,不能不說是他的卓識……《國文法草創(chuàng)》是五萬字左右的一本小書,但是里邊包含很多寶貴的東西。‘以少許勝人多許’的評語,著者是可以當之無愧的?!?32)《呂叔湘文集》,第四卷,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437-438頁。

在《國文法概論》一文中,陳承澤除重申《國文法草創(chuàng)》中的論點外,在篇末附注中強調:“本篇與《國文法草創(chuàng)》之撰成,時有先后,內容頗多相異之處?!蔽恼路智罢摗⒈菊搩刹糠?,前論講編纂文法的必要、研究文法應注意的事項及詞的本來詞類與活用情況。本論中又具體分為文字概論、字論、文章論三章,其中字論一章分名字、動字、介字、象字、副字、連字、助字、感字,比《國文法草創(chuàng)》更為詳細,如名字又分為原始名字、轉來的名字和準名字;象字又分為原始象字(轄一般與特殊兩小類)、轉來的象字和準象字,等等。《國文和國語的解剖》和《文章論大要》兩文,是我國語法學界嘗試區(qū)分句型的較早的著述。前文列舉了很多“常用的文句”,后文則拿中文的句型與外文的句型進行對比,闡明其異同。他強調:“西文文章之說明語必以動詞充之,漢文則不限于動詞?!薄蹲至x研究法及字之訓詁法》和《詞性概論》兩文是有關詞類與詞義的研究,前者探討詞類與詞義的關系,強調“字性之解決也,蓋基于字義,必字義之領會實足,而后字性可明,字性既明,字義方面之大界必既同時認定矣”。后者從意義出發(fā)為各類詞下定義,指出了各類詞的語法功能,從功能上證明哪些詞應歸為一類,哪些詞應歸為另一類?!秶Z改進商榷》和《淺文書編纂案》兩文是有關推廣白話文和文字改革方面的論述?!秶Z改進商榷》匯集了1919-1920年報刊上關于推廣國語的議論,品評優(yōu)劣,示讀者以國語改進的概略,提出“白話文是正宗之國語,決非但借通俗之用”,“研究改進白話,應從研究文字入手”,“推行白話與研究文字是相成的,非相妨的,不妨雙管齊下”;《淺文書編纂案》則提出了推廣淺顯文字的具體方案,可操作性極強。

結語

清末民初,留學歐美、日本成為許多知識分子試圖改變個人命運的理性選擇。這些人在國外接觸西學之后,將中西進行全面比較,得出中國處處不如西方的結論,于是乎學術救國、教育救國成為許多知識分子一生矢志追求奮斗的目標。陳承澤早年留學日本,歸國后供職于商務印書館,并兼任多家報刊編輯。他較早加入丙辰學社,擔任《學藝》文科總編,為該社實現(xiàn)由日本——上海的空間位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在語法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的一些作品時至今日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跐夂竦膼蹏閼?,陳承澤在投身學術的同時,時刻關注中國政治。他加入同盟會,投身革命;參與民國建設,糾偏時政。為改良中國政治,陳承澤發(fā)起組建“孤軍社”,籌劃發(fā)行政論性刊物《孤軍》。胡適在日記中寫道:“他是中國公學早年的學生,后來入同盟會,玩過政治。民國失敗后,他專心著作……這個人是個學者,但他并不曾完全忘情于政治的革新?!?33)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第3冊(1921-1922),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4年,第190頁。曾琦也說:“慎侯早年曾為政治活動,一旦不得行其志,則翩然退而從事著述,仍無時不以國事為念。其所發(fā)表之文字,無非討論政治上法律上之具體問題,予雖不盡贊同其說,而實甚佩其富有研究之精神。若慎侯者,殆真不愧為政客,使中國之政客而能人人如宋鈍初與陳慎侯,則政治早入于軌道,國事其庶乎有豸矣?!?34)曾琦:《悼陳慎侯君并勗孤軍同志》,《孤軍》,1923年第1卷第6期。游走于政治與學術之間的陳承澤,其內心之苦楚、無奈可從鄭貞文為其所寫的悼文中體會一二:“慎侯,你死了么?你奮斗死了!你痛恨軍閥財閥管閥教閥學閥和其他一切的閥,你仗著筆舌血淚和群魔宣戰(zhàn)。你不避險阻艱難,率著《孤軍》前進。天助群魔,你奈之何!你的淚枯了;你的血竭了;你的舌蹇了;你的筆禿了。群魔在咀咒著;群魔在獰笑著?!?35)心南:《永久的生命》,《學藝》,1922年第4卷第4期。

陳承澤一生編、譯、審校了多部著作,并有數(shù)十篇論文留存于世,內容兼及政治、學術等方面,這為探究清末民初轉型之際知識分子心路歷程提供了又一鮮活個案。但限于種種原因,學界目前對其研究還遠遠不足。有鑒于此,筆者特撰斯文,彰顯近代學人陳承澤之生平事功,以期喚起更多學人的關注。

猜你喜歡
學藝文法商務印書館
關于1940 年尼瑪抄寫的《托忒文文法》手抄本
小熊學藝
母雞學藝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商務印書館120年
全國新書目(2017年3期)2017-04-17 01:49:08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1949年以前商務印書館股東財產權分析
文法有道,為作文注入音樂美
學生天地(2016年26期)2016-06-15 20:29:39
商務印書館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18:15:59
商務印書館推出《新華成語大詞典》
鹤峰县| 桂平市| 云林县| 灵武市| 南投县| 沙坪坝区| 海阳市| 城市| 定远县| 西贡区| 拉孜县| 宝应县| 西峡县| 西乡县| 湟中县| 滦南县| 丰镇市| 宁城县| 西丰县| 新宾| 桃园县| 弥勒县| 会东县| 堆龙德庆县| 石林| 宜川县| 湖南省| 上饶县| 昌平区| 梁河县| 闽侯县| 比如县| 婺源县| 民丰县| 集贤县| 宣恩县| 永善县| 旬邑县| 澎湖县| 琼中|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