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臣璐 蘇新連
摘? ? 要: 威廉·華茲華斯作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在英國文壇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其詩學理論和寫作風格在他的時代獨具一格,并影響了諸多后世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歌在引入中國后吸引了大批讀者,對一些中國詩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但華茲華斯詩歌在中國的譯介之路卻十分坎坷,其詩歌在中國的百年傳播歷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大的起伏甚至停滯。本文對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華茲華斯的詩歌在中國的譯介情況進行分期梳理,結合時代背景、政治因素等分析,厘清華茲華斯詩歌在中國的譯介之路。
關鍵詞: 華茲華斯? ? 詩歌? ? 翻譯? ? 中國
一、華茲華斯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
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英國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詩人,“湖畔派”詩人的領袖,1843年繼同為“湖畔派”詩人的羅伯特·騷塞之后成為英國的桂冠詩人。華茲華斯十三歲時就已經(jīng)父母雙亡,從此寄住在親戚家,和兄弟姐妹們分離。由于缺少家庭的溫暖,幼年的華茲華斯經(jīng)常投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在大自然中獲得安慰,因此從小就對自然懷有一種熱愛和崇敬之情,其詩歌名篇《廷頓寺》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
1787年他進入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學習,期間接觸到的法國啟蒙思想,對他的思想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從劍橋大學畢業(yè)后,華茲華斯去往法國并居住于布盧瓦。華茲華斯對法國大革命懷有極大的熱情,在法國居住了兩年,其間結識了法國情人并生育了一個女兒。但是當時英法兩國的敵對態(tài)度,以及法國大革命后期出現(xiàn)的恐怖事件都對華茲華斯的思想造成了影響,使華茲華斯不免感到迷茫,甚至對法國大革命產(chǎn)生了懷疑。之后他結識了詩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兩人志同道合,之后都在英國湖區(qū)定居,并在此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因此與另一位浪漫主義詩人羅伯特·騷塞并稱為“湖畔派”詩人。1798年,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在英國詩歌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宣告了浪漫主義新詩的誕生。
華茲華斯還在1800年版《抒情歌謠集》的《序言》中詳盡闡述了自己的詩學理論,強調(diào)了詩歌的特殊功能,該《序言》被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理論的重要文獻。華茲華斯的詩學理念對當時英國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閱讀產(chǎn)生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華茲華斯的詩歌主題多取材于自己居住、游歷和幼年時期依托的大自然,他認為大自然是具有神性的。但是他的詩歌并不只限于歌頌山水,他的詩歌還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他認為“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瀉”,肯定了情感表達在詩歌中的重要性。他還倡導用通俗樸實的語言作為詩歌語言,倡導打破散文和韻文之間的差異,推動詩歌語言逐漸通俗化。與當時統(tǒng)治英國乃至歐洲文壇的推崇理性、平衡、節(jié)制、優(yōu)雅、得體等主張的新古典主義相去甚遠。
然而不同于青年時期的才華橫溢、追求自然的秉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地位的提高,進入中年以后,華茲華斯的思想開始趨于保守。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早年華茲華斯的詩歌中含有較強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傾向,其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才情得以迸發(fā),在1797年至1807年的10年間,華茲華斯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詩作。然而在十九世紀初,經(jīng)歷革命后的法國暴露了缺陷和弊端,使華茲華斯的理想破滅。華茲華斯對政治的熱情消減,而專注于山水,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逐漸枯竭,出現(xiàn)了詩歌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反?,F(xiàn)象,即“反高潮”,即他在中青年以前就創(chuàng)作出了最好的作品,生涯后期基本沒有創(chuàng)作出足以比肩早期的作品。
華茲華斯的詩歌從二十世紀初譯入中國,譯介之路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雖然在整個過程中譯介情況存在明顯的歷史分期,且有較大的起伏。依據(jù)華茲華斯詩歌的特點,其詩歌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接受程度,時代背景的不同使華茲華斯的詩歌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解讀。華茲華斯的詩歌不僅是二十世紀英國詩歌在中國譯介中的重要部分,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學術界和翻譯界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評價。
二、二十世紀華茲華斯詩歌的漢語譯介
總的來說,根據(jù)掌握的資料,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華茲華斯詩歌在中國的譯介的整體情況體現(xiàn)出了多個時期分化,即華茲華斯的詩歌并沒有一直穩(wěn)定均衡地在中國被譯介,甚至在一段時間內(nèi)出現(xiàn)了相當大的空白。從五四開始,我國二十世紀對華茲華斯詩歌的譯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特征明顯,分別是:1919年—1949年,1949年—1978年,1978年—2000年。
(一)1919年—1949年
1919年五四運動后的詩歌翻譯并不是一個突然的現(xiàn)象,談及五四以后外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情況,我們必先要了解五四之前的情形。
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的失敗使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思想受到了一定打擊。從這一時間節(jié)點開始,西方的精神文化開始逐漸得到關注。對于西方學術譯介不再只局限于自然科學方面,西方的文學作品翻譯開始慢慢走進人們的視野。1919年之前,中國社會動蕩,西方列強之間勾結,辛亥革命爆發(fā),中華民國建立,這些并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zhì),因此在這個時期傳入的詩歌不可避免地具有喚醒民智的作用。
1900年,梁啟超在《清議報》上發(fā)表了文章《慧觀》,文章以華茲華斯為例談論“觀滴水而知大海,觀一指而知全身”中的“善觀者”,使華茲華斯這個名字在中國第一次走入讀者的視野。1912年正風出版社的世界名詩選集《小夜曲》中收錄了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等著名英國詩人的譯詩。但這一時期華茲華斯的詩歌僅有少量被譯介為中文。相比之下,這個時期拜倫、雪萊的作品受到更多的關注。究其原因,以他們二人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帶有強烈的革命色彩和對于被壓迫民族的同情和支持,契合了當時中國的時代需求和時代特點。
1919年以后,中國的譯詩數(shù)量整體開始大量增加。五四運動的新思潮倡導吸收西方文化,閱讀西方的文學經(jīng)典,為英國詩歌的譯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傳播平臺。五四時期對譯詩傳播目的的側(cè)重點不只在于影響中華民族的思想。五四運動時期,出現(xiàn)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風潮,當時的學者、知識分子選擇譯外國詩作為一條途徑順應這場文化革新,通過西方詩歌的風格和表達方式影響當時的文學寫作,華茲華斯的詩歌主張在這時被引進與接受。1919年胡適在《談新詩》中談及華茲華斯從而說明自己在文學革命中的主張。1920年初,田漢在《少年中國》雜志上連載了長文《詩人與勞動問題》,其中對華茲華斯的詩學理論和地位做出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提到了華茲華斯詩學中的“情緒”“自然”“空想”,并把華茲華斯稱為“英國十九世紀羅曼主義文學的第一登場人”。華茲華斯的詩歌同時影響了當時新詩的發(fā)展,其詩學被創(chuàng)造社、新月派等借鑒并產(chǎn)生共鳴。郭沫若以華茲華斯的《童年回憶中的不朽性》為例談及兒童文學的特點。徐志摩在1922年翻譯了華茲華斯的詩歌《葛露水》(Lucy Gray),并在1923年刊登于《晨報副鐫》的文章《天下本無事》中寫道“宛茨宛士是我們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反對新文學運動的學衡派也參與了華茲華斯詩歌的譯介,但學衡派接受華茲華斯詩歌的原因不同于創(chuàng)造社和新月派。學衡派選擇華茲華斯是基于華茲華斯詩歌和中國古詩在“意象”方面具有共通性,并通過翻譯華茲華斯的詩歌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在第39期《學衡》雜志上,華茲華斯的《露西》組詩中的第二首以《威至威斯佳人處僻地詩》為標題,由賀麟、張萌麟、陳銓、顧謙吉等八人用五言古詩的形式發(fā)表了同一首詩的八篇不同譯文。八篇譯文都將華茲華斯筆下的露西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失偶的“佳人”形象相聯(lián)系,并且在譯文中加入原文沒有的“空谷”“蘭”“菊”此類在中國古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使譯詩更加接近中國古詩的意蘊。
1930年后華茲華斯譯詩的數(shù)量開始增加。華茲華斯的譯詩在期刊上刊登,除此之外華茲華斯的詩歌選集開始出現(xiàn)。1932年建設圖書館出版了張則之、李香谷合譯的《英漢合璧:沃茲沃斯詩集》,該譯詩集為英漢對照本,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兩人所譯的《沃茲沃斯名詩三篇》,同樣是英漢對照,其中包括《夕游》《寫景》《飄零女》三首詩。194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李祈所著的《華茨華斯及其序曲》,該書由四部分組成,除了對長詩《序曲》的翻譯和介紹之外,書中還對華茲華斯及其詩歌特點進行了介紹。
盡管1919年至1949年這幾十年間,在期刊雜志上出現(xiàn)了不少華茲華斯的詩歌,如“Lucy Gray”這樣的名篇被多次翻譯,詩集的出現(xiàn)也使人們可以相對全面地認識華茲華斯,但是華茲華斯的大部分作品依然沒有被譯介,可以說,我們對華茲華斯詩歌的譯介仍處于初期階段,普通讀者對華茲華斯的認識具有局限性。這個時期的華茲華斯詩歌,其實更多地影響中國新詩的創(chuàng)造、新文學的發(fā)展。華茲華斯的創(chuàng)作主題和創(chuàng)作風格可以說是對當時新古典主義創(chuàng)作范式的反叛,這一點同樣適用于當時文學走向轉(zhuǎn)型的中國。華茲華茲詩歌注重情感的流露和想象力,主題多描寫大自然和下層貧苦人民的生活,語言清新樸素,這些都被當時的學者和作家們所喜愛和借鑒,使華茲華斯詩學與中國的新文學相碰撞,融入新文學的發(fā)展浪潮中。
(二)1949年—1978年
經(jīng)對大量文獻資料的梳理,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以前這個時期,中國幾乎沒有華茲華斯的譯作或者譯本重版?;蛘哒f,在近30年的時間里,我國翻譯界對華茲華斯詩歌的譯介幾近于零。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文學文藝作品與政治聯(lián)系緊密。這時的文藝作品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性,內(nèi)容多為歌頌國家、歌頌集體并且?guī)в杏⑿壑髁x色彩。當時的作品要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比美學價值更注重作品的內(nèi)容和說教意義,作品風格多為現(xiàn)實主義。華茲華斯的作品中強調(diào)的大自然的“神性”等,與唯物主義相悖,受蘇聯(lián)學術界的影響,華茲華斯遠離世俗、回歸自然、崇尚美學的思想被看作一種“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與當時所要求的主流價值觀相悖,被當時的社會所舍棄,華茲華斯曾經(jīng)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對中國文壇的影響在這個時期被忽視。
在1949年至1978年之間,關于華茲華斯的譯介,可以查找到的資料僅有1961年在《古典文藝理論譯叢》上刊登的、由曹葆華翻譯的《抒情歌謠集》1800年版的序言及附錄和1815年版的附錄。華茲華斯的序言原文中就充分體現(xiàn)了華茲華斯的詩學理念,該譯本的出現(xiàn)對讀者直接了解華茲華斯的詩歌特點和詩學主張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的來說,1949年以來的近三十年,華茲華斯詩歌譯介在中國文壇近乎銷聲匿跡,這無疑是對英國詩歌翻譯的一個打擊,這一時期對文學美學價值的忽略,影響國內(nèi)文壇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極大地制約人民大眾對外國文學、外國詩歌的了解。
(三)1978年—2000年
改革開放后,新環(huán)境為華茲華斯的詩歌譯介開啟了新的局面。改革開放后外國文學領域開始撥亂反正,外國文學重新走進公眾的視野。1978年,楊周瀚先生在外國文學研究工作規(guī)劃會議上提到要一分為二地評價華茲華斯。此時的中國學術界逐漸開始重新看待曾經(jīng)被認為以華茲華斯為代表的“消極”一派的浪漫主義詩人。當時的文學研究者還認為,不應該抹殺和忽視華茲華斯詩歌和詩學在英國詩歌發(fā)展歷程上的重要意義。同時“華茲華斯詩歌主題描寫下層貧苦人民”“華茲華斯的詩歌和中國古典詩歌有相似之處”這樣的特點被部分學者所重視。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期刊上出現(xiàn)了華茲華斯的譯詩,如《詩刊》上刊登的顧子欣所譯的《孤獨的收割者》。同時期出現(xiàn)了一些在期刊上評價和介紹華茲華斯的文章。改革開放初期,雖然學術界在對待華茲華斯的態(tài)度上產(chǎn)生了變化,華茲華斯不再被全盤否定,但整體來說,學術界還是以固化的眼光看待華茲華斯,對華茲華斯的研究不夠深入,華茲華斯還是沒有脫離“消極浪漫主義詩人”的稱號,與我國翻譯界和學術界對被稱為“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拜倫和雪萊詩歌的關注和推崇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實際上與這些詩人在英國文學中的地位是不相稱的。
1984年后,我國期刊上出現(xiàn)了一些客觀評價華茲華斯的文章。例如劉彪的《華茲華斯簡論》、劉慶璋的《評華茲華斯的詩歌理論》、付修延的《關于華茲華斯幾種評價的思考》,這些文章沒有以“消極浪漫主義詩人”的定位看待華茲華斯,而是聯(lián)系華茲華斯的生平和詩歌特點,客觀地分析華茲華斯詩作,強調(diào)不能一味地看見其詩歌中消極的一面,華茲華斯的詩中也有積極、值得肯定的部分,并且對華茲華斯對英國詩歌發(fā)展做出的重大貢獻給予了肯定。這類文章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客觀清晰地重新認識了解華茲華斯,對日后關于華茲華斯的更深層次研究起到了幫助。1986年5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發(fā)行、顧子欣先生編譯的《英國湖畔三詩人詩選》,11月上海譯文出版社發(fā)行的黃杲炘先生編譯的《華茲華斯抒情詩選》,使較為完整全面的華茲華斯詩歌集合出現(xiàn)于公眾視野,尤其是《華茲華斯抒情詩選》,這個譯本是黃杲炘先生根據(jù)1977年出版的企鵝叢書系列中的William Wordsworth Poems(《威廉·華茲華斯詩歌》)而整理譯得的,書中還附有華茲華斯生平簡表,有助于中國讀者更全面地認識了解華茲華斯及詩歌。除了華茲華斯的個人詩集之外,華茲華斯的詩歌還被收錄在其他英國譯詩合集中,如198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發(fā)行的由王佐良先生主編的《英國詩選》,198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屠岸等人所編的《迷人的春光:英國抒情詩歌選》。
在這之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華茲華斯詩歌的譯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楊德豫先生編譯、人民文學出版社發(fā)行的《湖畔詩魂:華茲華斯詩選》,譯林出版社的謝耀文先生編譯的《華茲華斯抒情詩選》都對華茲華斯詩歌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進一步的補充。同時期已有很多學者深入地研究華茲華斯,內(nèi)容涉及詩歌中的哲學思想、創(chuàng)作觀、自然觀,例如李秀蓮的《華茲華斯自然詩哲學思想初探》、嚴忠志的《論華茲華斯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等。
在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空白期后,跟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人們思維逐漸的開放,華茲華斯詩歌在中國逐漸被認可、被傳播,被重新客觀看待,到如今受到更多人的欣賞和借鑒,華茲華斯詩歌在中國的譯介經(jīng)歷了較大的起伏。
三、對華茲華斯詩歌譯介情況的思考
華茲華斯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拓性人物,對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華茲華斯及其詩歌在中國的知名度在很長時間里遠不及同為浪漫主義詩人的拜倫和雪萊,這一情形與中國曾經(jīng)的國情和華茲華斯的詩歌在中國的譯介情況是密不可分的。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華茲華斯詩歌獨特的風格、寫作手法和詩歌中的美學理念并沒有得到欣賞和重視。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不僅華茲華斯詩歌,外國文學在國內(nèi)的翻譯與傳播也受到了阻礙。同時,在涉及對詩人的評價方面,我國學術界對華茲華斯和拜倫及雪萊的評價出現(xiàn)了兩極化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華茲華斯詩歌在中國的譯介。
譯介資料的不足使人民群眾對華茲華斯的了解和接受長時期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五四之后,國人對于外國詩歌的了解多來自當時國內(nèi)留洋歸來的文人學者的譯介,這個階段由于譯詩數(shù)量不夠大,文壇選擇的譯詩基本決定了讀者可選擇的讀物。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和學術界對華茲華斯的態(tài)度,使普通讀者沒有太多機會接觸華茲華斯的詩歌。
時代、政治和科技發(fā)展影響著外國文學的傳播和譯介,影響著文化的交流。在如今這個更開放的社會,華茲華斯的詩歌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譯本,更多的學者開始以客觀的角度研究和欣賞他的詩歌。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認識和接觸華茲華斯,借助前人的研究和當今豐富的信息量更完整地了解華茲華斯和他的詩歌。
這一百多年來,縱觀華茲華斯詩歌在中國的譯介的起起落落,可以窺見外國文學在中國譯介傳播情況一角。華茲華斯既對早期中國文壇產(chǎn)生了影響,又在某種意義上受到中國譯界的忽視,其中涵蓋著時代對文學的選擇和要求。時代的進步將使華茲華斯在中國的譯介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好地發(fā)展,使華茲華斯的詩歌得到進一步解讀,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產(chǎn)生新的共鳴。
參考文獻:
[1]劉彪.華茲華斯簡論[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4(01):64-70.
[2]葛桂錄.華茲華斯在20世紀中國的接受史[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48-52.
[3]葛桂錄.華茲華斯及其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與接受(1900—1949)[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02):12-15.
[4]張則之,李香谷,譯.沃茲沃斯名詩三篇[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黃杲炘,譯.華茲華斯抒情詩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