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平看上去就是一副老實人的面相,2011年在南京師范大學的博士答辯會議上,我對他的畢業(yè)論文《邊地文化視野下的新時期西部小說研究》頗為激賞,因為其中的兩個關鍵詞讓我陷入了沉思:“邊地”和“西部”的地域文化中的小說創(chuàng)作正是整個鄉(xiāng)土文學研究中的空白地帶,其特征一旦被作者抓到以后,一定會做出很好的文章的。同時讓我想起的是,倘若這個論題延展到整個中國游牧文學領域,那將是一個重大的課題。無疑,他的論文基礎很好,文字也很流暢通達,我給了他高分和好評,以為他將來必定會有學術騰達之日。所以,我鼓勵他把這個題目不斷延伸下去,其中可以做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先做好“學術圈地”工作,假以時日,做出一篇篇漂亮的文章來。沒想到,我對他的鼓勵起到了激發(fā)他的學術激情的效果,他一心將這條路走到底,于是,2013年他進了南京大學文學院的博士后流動站,繼續(xù)做他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說他是一個“朝乾夕惕”的人,就是看他的微信,白天十分忙碌,晚間也是一個艱難熬夜的人,我想他的許多文章一定是在夜里完成的,是一個學術的“夜行者”。而且他做事一向謹慎周到,方方面面,許多學問上的細節(jié)都考慮得十分周全。他每每交給我的論文和資料都是一絲不茍的,連分類的頁碼都是用彩色的膠帶紙貼在右側,讓你一眼就能看到所需翻閱的內(nèi)容。我暗想,這樣細心的男性學者尚不多見,從中可以窺見他的性格特征:辦事認真,讓人放心;注重每一個細節(jié),形成嚴謹?shù)膶W風;追求完美,在質和量上都給自己設定了高標準。在許多人看來,這樣的活法太累了。的確,在這個十分講究“學術工分”的時代,年輕的學者也只能如此拼搏了,否則,其生存的境遇將更加糟糕,雖然這是大多數(shù)人的一種無奈的選擇,但是,如果對于一個熱愛學術,并對其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的學者來說,這種痛苦則就變成了痛并快樂著的事情了。
其實,金春平年紀并不大,作為一個80后的學者,他早在2005年就開始發(fā)表學術論文了,他偏寓山西,囿于學術氛圍和學術交流不甚發(fā)達,所以研究視野和方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但深知自己短板的金春平,在克服了種種困難之后,奮發(fā)圖強,書寫了幾十萬字的論文,光是C刊就有三十余篇。另有兩部專著《文學地圖的批評圖譜》(北岳文藝出版社,2016)和《邊地文化與中國西部小說研究(1976—2018)》(人民出版社,2018)。我十分驚訝他的發(fā)文量,從中足可窺見他所付出的沉重代價——那是多少個不眠之夜熬出來的成果。也許,他年紀輕輕就評上了教授,成為時代的驕子,這是上天給他的回饋和補償。但是,作為一個學者,我以為這才是金春平真正重新回到學術跑道上,站在新的起跑線上,準備迎接決賽的關鍵時刻,希望他有這個思想準備,而非是躺在預賽的成績簿上沾沾自喜。
我不想知道他的奮斗目的是什么,但是我知道他在奮斗過程中所舍棄的是年輕一代的“幸福生活”。五年來他主持了七個國家和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換來的固然是許許多多的榮譽和獎勵,我以為這些鮮花和掌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夠參加許許多多的學術活動了,所有的榮譽都抵不上被聘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再實惠不過了,因為他可以與許多同輩的學者和作家進行交流了,因為這些活動都是開拓文學研究視野的極好機會。
從其研究格局來看,金春平的研究領域分為五個板塊:一是“山西作家作品研究”;二是“當代(全國)作家作品研究”;三是“當代文學現(xiàn)象研究”;四是“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五是“西部文學研究”。無疑,這是一個從地域作家作品研究為學術發(fā)端的格局,也是許多學者的必經(jīng)之路,但是,倘若走不出這個怪圈,他只能是一個格局狹窄的三流評論家,好在金春平像許許多多的批評家一樣,很快就走出了山西的大山,放眼全國,指點整個中國當代的作家作品了,這是他的第一次飛躍。許多評論家就會停留在這個位置上耗費畢生精力,很滿足成為一個二流的批評家。聰敏的學者是決不會在這里駐足很久的,他們一定是會將自己的研究領域提升到新的境界,在文學現(xiàn)象、文學思潮和文學史的研究中,顯示出高人一籌的學術能量來,也許這就是朝著一流學者邁進的標幟,雖然這個臺階是十分艱難的攀登,然而,能夠朝著這個目標前行的人,總是不一樣格局的學者,他的眼光是與一般學者不同的,因為他的視野是開闊的,胸襟是博大的。當然,要想登上光明頂是不易的,必須還得有世界文學格局的眼力勁,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這種大師風范應該是每一個學者都要追求的目標,雖不能至,然必心向往之矣!
金春平是一個刻苦認真的年輕學者,我希望他能夠朝著這個目標前行,雖然不一定達到光輝的頂點,只要攀登即可,只要一生在路上,那就是一種幸福和快樂。
記得金春平在博士后流動站工作時,經(jīng)常在我的辦公室里討論其學術研究范疇的問題,我建議他把即將消逝在中國文化風景線上的“游牧文學”這一塊硬骨頭啃下來,以填補中國鄉(xiāng)土文學之內(nèi)和之外的許多研究空白。他說他有信心完成這個任務,雖然這里面困難重重,涉及我們許許多多的學術盲點,比如資料的收集,比如如何應對那些少數(shù)民族翻譯過來和沒有被翻譯過來的文學作品,比如所涉及的許多難以協(xié)調(diào)的多個民族之間的創(chuàng)作,以及民族交叉融合地帶的許多文本;包括對各個民族歷史、文化、風俗等領域的研究……凡此種種,這將是一個無限闊大而嶄新的課題。雖然,他與“邊地”和“西部”有交叉和關聯(lián)性,但是,這個論域卻是一個足以申請國家重大項目的課題,并非一日之功就可一蹴而就的。盡管金春平已經(jīng)獨自主持了四個同類選題的項目,即“游牧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關系史論”(2014年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助項目)、“游牧文化與中國西部現(xiàn)代‘漢語寫作和漢語譯介小說研究”(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游牧文化與中國當代西部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2018年度中國作家協(xié)會重點扶持項目)、“游牧文化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小說研究”(2019年山西省教育廳社科項目),但是,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屬于“中國現(xiàn)代游牧文學史”麾下的子項目??梢酝卣沟念I域空間尚很大,那是他需要付出畢生心血和精力去鍛造的宏偉學術藍圖。隊伍的建設、資料的收集、資金的籌措和種種困難的預設,都應該是一個學者需要考慮的問題,這才是金春平鉤深致遠的學術隱喻所在,學術之路在腳下延展,一切從頭開始,在廣闊的學術天地里,你是一只家雀呢,還是一只雄鷹呢?
我在給金春平的《邊地文化與中國西部小說研究》一書的“序言”中說過這樣的話:“游牧文學”是被文學創(chuàng)作界和文學研究界所邊緣化的一個領域,而這個文學的“富礦”被冷落,卻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種巨大的損失。面對這樣的窘境,我們應該承擔起責任,我以為,只有首先讓文學研究者高度重視起來,指出其文學史的意義和審美意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描寫領域的難題。
所以,我希望金春平做吃第一口桃子的人。
同樣,“游牧文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生長的空間,它將成為中國文學書寫的沃土,也將成為中國文學與現(xiàn)代文明拉開距離的最佳視點,必將成為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豐富的寶藏。
所以,我希望金春平成為登上這塊新大陸的學術集大成者的第一人。
游牧文明和農(nóng)耕文明給文學審美帶來的吸引力則更加巨大和驚艷,因為讀者的審美期待視野是建立在“生活在別處”的,異域的“風景畫”“風俗畫”和“風情畫”是吸引全世界只要有“求異審美”眼光游歷者的文學風景線。鑒于此,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有文化和文學意味的選題,但是如何做好這個大題目,卻是中國新文學百年來最大的困惑和難題。
金春平始終動了這塊文學邊緣的奶酪,但是,我希望他成為這個領域中最優(yōu)秀的文學瞭望者。
金春平的終極目的是“以邊地文化為研究視角,力圖從地域自然、宗教文化、苦難生存、現(xiàn)代性焦慮等方面,探討西部作家對邊地文化因素的不同敘事策略,以及這種地域文化的文學書寫在新時期以來所呈現(xiàn)出的文學史價值。西部小說的地域特色包含了穩(wěn)定性和動態(tài)性兩個方面?!鞑窟叺剡M入了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文明同時演繹的歷史境遇,面對這一時代性難題,西部作家集體性地陷入對現(xiàn)代性認知的悖論當中,這種焦慮不僅體現(xiàn)為作家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分化,表現(xiàn)在對鄉(xiāng)村、都市以及鄉(xiāng)村都市化和都市返鄉(xiāng)化的不同價值判斷上,還包括民族作家對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沖突的生存體驗差異,造成西部小說本土化敘事的集體困境”。
這說起來很容易,但是,沒有大量的學養(yǎng)儲備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這一宏大目標的,鑒于此,我希望金春平能夠在大量史料梳理的過程中,額外傾注大量的精力研讀此領域內(nèi)的中外文學理論,以補充能量。我與他一再強調(diào)過,只有找到更多的學術坐標,你的論據(jù)才不會孤單,你的學術生涯才能豐富而有趣,才能找到其中的無窮樂趣。
毋庸置疑,人類“文明等級”的落差造就了我們當下的“現(xiàn)代人”和“后現(xiàn)代人”看待“次文明”或“低等級文明”的異樣眼光,作為一個非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我們的文學家是否能夠采取另一種眼光去平等地審視你所見到的“文明風景線”呢?這就是審美的、人性的、歷史的眼光!在這里,我們需要用更多的非意識形態(tài)的理念去觀察審美對象,越是異域風情的圖景越是藝術世界的,更是世界藝術的,其他的一切內(nèi)涵都是“次生等級”內(nèi)涵的表達。如果我們的作家和研究者都是這樣去看待和開發(fā)“游牧文學”,也許那就是“游牧文學”繁榮昌盛到來之時。
我以為,金春平做學問的價值立場是恒定不變的,也就是我一再強調(diào)的審美的、歷史的和人性的眼光,但是在這三足鼎立的價值觀中,最難的還是那個審美眼光的打造,因為具備這樣的眼光是要有一定天賦的,并不是每一個學者都具備的,但是,能否從后天得到呢?我個人以為是可以的,這就是在大量的閱讀當中,在許許多多的文本對照鑒別當中,培養(yǎng)出一種對文學作品的敏悟和頓悟來,也許就是一瞬間的觸發(fā),就能夠讓一個對作品處于懵懂狀態(tài)的人變成一個通靈的讀者。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大量閱讀各種文體文本的基礎之上的。這可能就是所謂的進入了“鉤沉致遠”的境界了罷。
金春平是一個實誠的人,雖然他的酒量很大,但是總備不住他喝酒時一杯又一杯的敬這個敬那個的,以至于最后把自己喝倒下了。這是他豪氣干云的一面。然而,我希望他今后在做學問的道路上,應該采取慢慢品啜、細細回味的風格,將這碗學術的老酒喝出一個新天地!■
2019年12月13日于和園匆匆寫就在赴京前
(丁帆,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